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文阅读器,本来该在今年的台北书展上大放异彩,不过却因半路杀出的iPad,锋芒顿失,甚至让人有“怎么瞬间退化成阳春机?”的感觉。对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3G产品而言,推出时机攸关成败。这场中文阅读器的处女秀时间上已晚了Kindle两年,功能上既不能令人惊艳,造型设计也谈不上别出心裁,价格又不诱人,书库也有待扩充。如今再加上iPad阿凡达式的登场,首批中文阅读器,似乎一上场就危机四伏。
在拭目静待读者反应的同时,也许我们更应该回头审视阅读的本质。毕竟再受追捧的品种,也可能只是过渡性的产品,唯有回到原点,才能掌握并设计出更理想的阅读方式。
阅读的基本形式和挑战
所谓的阅读,最简单的形式便是眼睛与文字的接触。如果再考虑到有声或盲人点字的形态,广义的阅读,其实涵盖了所有感官对资讯的接收。
而资讯(如文字或图像)则需要载体(如纸本或阅读器)。目前习以为常的书本,不过是载体的一种形式而已。数字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就在于能将资讯和载体做进一步的分离:资讯内容只要经过电子格式化,便可以无限复制。
然而,这样的资讯革命却也不是头一次。纸张、印刷术、照相术这些载体技术的发明,都曾在当时造成资讯爆炸,也引发不少敌意和不安。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尴尬。一方面,无限复制为著作权法和出版行销带来全新的课题;另一方面,我们对纸本依然念念不忘。然而,这种看似当然的阅读形态,不过只有几百年历史。纸张出现的时候,当时的人想必也曾经这般眷恋竹简或羊皮纸的手感吧。
阅读器的崛起
由此看来,“现在的人不大读书”这样的指责,未免太过执著于书本所提供的资讯。现在社会中,书本早已不是获得资讯的唯一管道,报章杂志、文案、电影字幕都是读物。网络的兴起,不过进一步让书本边缘化而已。现代人所接收的资讯量,只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些资讯也许并不都是知识,但却是知识产生的环境,正如同书本,其实也未必字字珠玑。
从文字被转换成数字码的那一刻开始,电子书就算诞生了,而电脑也正是最原始的阅读器。至于今天被做成书本状的阅读器,早在1998年就出现了,不过真正成为潮流商品却是10年之后的事。
阅读器的灵魂在于轻,千百本书放在几百克里,外加“不伤眼力”的电子纸荧幕、极简的功能,让它有了和电脑不同的存在理由。不过居高不下的价格、百家争鸣的格式、黯淡的页面、电子书又只能一机阅读……,这些也是缺点。亚马逊Kindle去年的擅自删书事件,更让人对这项产品戒慎恐惧。
iPad的启示
如今iPad一出,虽然各界褒贬不一,市场接受度也有待检验,然而在电脑平板化和功能整合这两方面,它硬是让数字阅读升级到了另一番境界。大家都觉得iPad的芳名很可笑,但这也是最惠而不费的绝佳行销。现在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它到底会不会夺走阅读器的市场。同样的价钱,你愿意购买极简主义的阅读器,还是酷炫光鲜的iPad?过了新鲜期,阅读器想要在电脑和手机的环伺下存活,显然得开发出更专属的利基。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iPad并不像阅读器那样把自己伪装成假惺惺的书,而是将书、杂志、网页这些载体形态一并打散,一切都只是二维荧幕上的电子读物,甚至连键盘、按纽都不再必要。iPad也因此成为宣示性的产品,定义了网络时代的阅读新习惯。这样一来,反而为纸本保留了无法取代的存在空间。而iPad的触控面板并未采用电子纸,这点也正好指出了面板、电子纸乃至于电脑共同的演进方向:更优良的可携性、触控功能以及视觉效果,有朝一日,电脑真的可以只是一张软垫板,甚至一张纸。
迈向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不过电子书该如何赢利,知识产权如何保护,这些技术问题依然困扰着每一位作者和出版人。既然滴水不漏的防盗机制不大可能,那么似乎也只能以小搏大,释出部分内容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如有读者将保罗·科尔贺的一本俄译作品放在网络上,竟让科尔贺的作品在俄罗斯的销售量3年内从千本狂升到百万本。科尔贺从此大力鼓吹网络分享,甚至还自行盗版,惹得老东家大不高兴,最后只好同意在出版社网站上每月一书任君读。又譬如去年圣诞节,亚马逊卖得最好的100本电子书中,竟有64本其实是免费的!数字出版的获利模式呼之欲出:作品只要有趣,读者显然还是不吝付费的。
这里又不得不佩服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不但保存典籍,更让所有的终端机成为提取知识的窗口,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更是难以估计,一举千万得。也难怪谷歌的勃勃野心,要被几个文化大国视同洪水猛兽。不过与其千方百计地围堵,各大图书馆倒不如加速数字化,全面开放馆藏,还受到版权保护的作品酌收电子借阅费,所得则与版权持有人分享。未来的图书馆应该要有这样的气魄和胸襟。
在拭目静待读者反应的同时,也许我们更应该回头审视阅读的本质。毕竟再受追捧的品种,也可能只是过渡性的产品,唯有回到原点,才能掌握并设计出更理想的阅读方式。
阅读的基本形式和挑战
所谓的阅读,最简单的形式便是眼睛与文字的接触。如果再考虑到有声或盲人点字的形态,广义的阅读,其实涵盖了所有感官对资讯的接收。
而资讯(如文字或图像)则需要载体(如纸本或阅读器)。目前习以为常的书本,不过是载体的一种形式而已。数字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就在于能将资讯和载体做进一步的分离:资讯内容只要经过电子格式化,便可以无限复制。
然而,这样的资讯革命却也不是头一次。纸张、印刷术、照相术这些载体技术的发明,都曾在当时造成资讯爆炸,也引发不少敌意和不安。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尴尬。一方面,无限复制为著作权法和出版行销带来全新的课题;另一方面,我们对纸本依然念念不忘。然而,这种看似当然的阅读形态,不过只有几百年历史。纸张出现的时候,当时的人想必也曾经这般眷恋竹简或羊皮纸的手感吧。
阅读器的崛起
由此看来,“现在的人不大读书”这样的指责,未免太过执著于书本所提供的资讯。现在社会中,书本早已不是获得资讯的唯一管道,报章杂志、文案、电影字幕都是读物。网络的兴起,不过进一步让书本边缘化而已。现代人所接收的资讯量,只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些资讯也许并不都是知识,但却是知识产生的环境,正如同书本,其实也未必字字珠玑。
从文字被转换成数字码的那一刻开始,电子书就算诞生了,而电脑也正是最原始的阅读器。至于今天被做成书本状的阅读器,早在1998年就出现了,不过真正成为潮流商品却是10年之后的事。
阅读器的灵魂在于轻,千百本书放在几百克里,外加“不伤眼力”的电子纸荧幕、极简的功能,让它有了和电脑不同的存在理由。不过居高不下的价格、百家争鸣的格式、黯淡的页面、电子书又只能一机阅读……,这些也是缺点。亚马逊Kindle去年的擅自删书事件,更让人对这项产品戒慎恐惧。
iPad的启示
如今iPad一出,虽然各界褒贬不一,市场接受度也有待检验,然而在电脑平板化和功能整合这两方面,它硬是让数字阅读升级到了另一番境界。大家都觉得iPad的芳名很可笑,但这也是最惠而不费的绝佳行销。现在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它到底会不会夺走阅读器的市场。同样的价钱,你愿意购买极简主义的阅读器,还是酷炫光鲜的iPad?过了新鲜期,阅读器想要在电脑和手机的环伺下存活,显然得开发出更专属的利基。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iPad并不像阅读器那样把自己伪装成假惺惺的书,而是将书、杂志、网页这些载体形态一并打散,一切都只是二维荧幕上的电子读物,甚至连键盘、按纽都不再必要。iPad也因此成为宣示性的产品,定义了网络时代的阅读新习惯。这样一来,反而为纸本保留了无法取代的存在空间。而iPad的触控面板并未采用电子纸,这点也正好指出了面板、电子纸乃至于电脑共同的演进方向:更优良的可携性、触控功能以及视觉效果,有朝一日,电脑真的可以只是一张软垫板,甚至一张纸。
迈向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不过电子书该如何赢利,知识产权如何保护,这些技术问题依然困扰着每一位作者和出版人。既然滴水不漏的防盗机制不大可能,那么似乎也只能以小搏大,释出部分内容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如有读者将保罗·科尔贺的一本俄译作品放在网络上,竟让科尔贺的作品在俄罗斯的销售量3年内从千本狂升到百万本。科尔贺从此大力鼓吹网络分享,甚至还自行盗版,惹得老东家大不高兴,最后只好同意在出版社网站上每月一书任君读。又譬如去年圣诞节,亚马逊卖得最好的100本电子书中,竟有64本其实是免费的!数字出版的获利模式呼之欲出:作品只要有趣,读者显然还是不吝付费的。
这里又不得不佩服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不但保存典籍,更让所有的终端机成为提取知识的窗口,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更是难以估计,一举千万得。也难怪谷歌的勃勃野心,要被几个文化大国视同洪水猛兽。不过与其千方百计地围堵,各大图书馆倒不如加速数字化,全面开放馆藏,还受到版权保护的作品酌收电子借阅费,所得则与版权持有人分享。未来的图书馆应该要有这样的气魄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