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不止于同情与自悲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完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后,我笃信这篇经典绝非止步于居易同情琵琶女,感己自悲这般简单。
  一、识见琵琶女前的描写与叙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地点、时间与季令都一一点出。“头”作“边”解,“瑟瑟”虽有“碧绿”之义,此处宜解为“风拂叶花之声”。“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法,即“主人与客人一同下马登船”,不宜拆解,否则将很难理解后文中“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语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中,“举”“欲”“无”三字一线,一种即兴情满却又无乐相助的尴尬溢于字间。细细品咂,字句似乎还有一丝异样,居易等人难道不知道当时身旁无乐为伴吗?既然知道,为何还要念念于此?除了引出后文的用意外,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表达目的。
  “醉不成欢惨将别”,“将别”是因,“醉不成欢”是果;“惨”并非“悲惨”义,应解为“忧愁”。《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陆德明释文曰:“惨,忧也。”“别时茫茫江浸月”,“浸”字,描摹出月入江之深,江融月之协。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女即将出场。居易等人被其琵琶乐音所陶醉。“寻声”一则暗示当时天色昏暗,二则与“移船相近邀相见”照应,说明二船间存有间距。既然存在着间距,“暗问”解为“悄悄问”,又怎么能让琵琶女“琵琶声停欲语迟”呢?事实上,这里的“暗”宜解为“不知不觉”。韦庄《清平乐》:“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中“暗”亦为此义。“不知不觉地问道”充分承接了前文“忘归不发”的陶醉,又流露出一丝暗喜。杨广文(2010)认为“暗”为“急切”意,亦可作一说参备。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时至今日,这一千古名句也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以示某人害羞之态。因而,当下许多人在理解这两句诗时,也常常将“害羞”的标签贴于琵琶女身上。结合琵琶女的生平,从艺多年,历经生离死别,见着居易等人怎会“害羞”?合理解释是:受居易等人邀约前,琵琶女弹奏着琵琶,抒发着心中郁苦,难以自禁,当受邀演奏后,情态还未调整过来,加之年老色衰,所以“千呼万唤”中,还得“半遮面”。
  二、《霓裳》与“四弦”:琵琶曲演中的两处关键
  接下来,便是最精妙的琵琶曲音描摹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是演奏前的情感铺垫。值得思考的是,此处“不得志”究竟指琵琶女,还是白居易?另外“无限事”本不能“说尽”,但此处偏言能“说尽”,是在表明琵琶曲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优势。“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捻”“抹”“挑”均为琵琶指法,辅以“轻”“慢”“复”等词语,进一步肯定了琵琶女琵琶技艺的高超。
  “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六幺》均为唐朝流行的琵琶曲。据杨民苏(1991)考证:诗中所写“初为《霓裳》后《六么》”句,指琵琶女所弹的曲名。从演奏过程看,《六么》不过是连类而及,实际上弹的只是《霓裳曲》。《霓裳曲》在天宝十三年,经玄宗下诏修改,因而,在唐代,《霓裳》有多个演奏版本。
  描摹琵琶音,精妙纷纭。如何分析呢?通行之法是:以“比喻”“夸张”“顶真”“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为骨架,梳理文本。事实上,我们若能从描摹琵琶音的字词发音特点上考究,更能察觉到一些不常得到的东西。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声母发音可分五种——“五音”:喉音、舌音、齿音、牙音、唇音。清代朴隐子在《诗词通韵》中曾描述韵母存在四种发音特点,即“四呼”:“开口呼”舒颊引喉,音疏以达;“合口呼”聚唇开吻,音深以宏;“齐口呼”交牙戛齿,音窒以敛;“撮口呼”敛颐蹙唇,音奄而藏。“嘈嘈”,声母“c”属“牙音”,韵母“ɑo”属“开口呼”。“开口呼”舒引,与“嘈嘈”词义“浊杂粗重”相辅相成。“切切”声母“q”属“齿音”,音调偏浅尖,音长较长;韵母“ie”为“齐口呼”,音质敛窒。这些音乐质感与“切切”的词义“轻细急促”亦有回应周圆之效。再看,“急”声母“j”属“齿音”,“私”声母“s”属“牙音”。齿音音调偏浅尖,音长较长;牙音音调柔细,音长居中。大弦弦音如“急雨”,浊杂粗重且“舒长”;小弦弦音如“私语”,轻细急促显“柔和”。虽然,古今音律已然不同,我们不能严苛地以“今音”律“古意”,但从字音词语发音特点考究“琵琶曲乐”描摹之精妙,不失为一种别有风味的解读门径。
  由“四弦一声如裂帛”可知,琵琶女在演奏《霓裳》曲时,用的是四弦琵琶。琵琶,作為一种外来乐器,流传到唐代时,已有四弦、五弦之分。四弦琵琶又称为曲项琵琶,最早记载于《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箜篌,并出自于西域,非华夏旧器。”演奏四弦曲颈琵琶时,演奏者持琴姿势多以横抱、拨弹为主。所以也才有“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样的句子。
  另外,“银瓶乍破水浆迸”一句中的“银瓶”。据周超(2010)考释:不宜理解为银质的瓶,因为银具有良好的韧性,怎能“乍破”?《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今江西九江一带所作,在江西景德镇一带,买卖白色瓷瓶,因避讳白色与死亡的联系,常以“银瓶”代之。
  三、琵琶女形象心理中的异常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段。琵琶女自诉身世经历:“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据田玉春(2006)解释,即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因文人贤士到此处拜谒,没有不提前下马步行的,故名“下马陵”,随着时代变迁,此地名最终音讹为“虾蟆陵”。此说能完成对上句“京城女”的自言照应,塑造了一个充满正统自信感的艺女形象。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女少年便艺精才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指小序中所言及的“穆、曹二善才”。“善才”即琵琶师的统称,“穆、曹二善才”可译为“姓穆、姓曹的两位琵琶师”,这些人是琵琶女的师辈;“每”即为“常常”。此两句是从琵琶女的师辈、同行两个维度来表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再次强化了我们对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印象,但一种纨绔奢靡之气也扑面而来。有读者会发出疑问:这两句不一定体现出酒色靡靡啊!五陵少年,说不定真的是为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技艺而痴迷呢!但后文说得很清楚。“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弟”,王琛(2002)解为“姊妹”,即指教坊里的同行姊妹;袁津琥(2007)解为“弟子、学生”。“阿姨”有“庶母”(应会胜,2005)“妓院鸨母”(黄运明,2000)两种理解。无论如何,若五陵少年们真的痴迷于琵琶女的才艺,为何在其年老色衰时,不继续为其捧场喝彩呢?
  这些人痴迷于琵琶女的青春貌美,琵琶女自己知道吗?似乎并不明白。“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在她看来,自己的不幸,很大程度来源于“嫁作商人”的婚姻。为何?商人重利!这个理由成立吗?一面之词,说服力还显不足。黄志浩(2004)撰文指出:“唐德宗后,将茶视为与盐铁一样的巨利之物,实行专卖……茶商买卖茶叶先要到官府规定的地方去进货,顺便将税款扣除。榷茶制度始于唐,定制于宋,历代不绝。”看来,琵琶女的丈夫在浔阳(今九江)经营茶叶生意,需要先到“浮梁”进货(“买茶”),上交茶税后再回到浔阳来卖。古代交通不便,自然容易出现“前月浮梁买茶去”的现象。只不过,现在的我们并不熟悉唐代“榷茶制”,就会觉得“前月”与“轻别离”首尾是多么呼应啊!琵琶女是多么需要同情啊!这可能只是古今暌隔,历史送给我们的一个错觉!
  所以综述来看,不借助过多想象,我们真的无法把琵琶女界定为一个需要博得人们同情的命运悲惨者!因为,第三段末,琵琶女在提及了她所认为的“婚姻不幸”后,竟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她究竟是怀念追忆曾经与五陵年少间灯红酒绿的“少年”生活?还是为其曾经的“少年”生活而悔恨?结合文脉,似乎是前者。但这样的结论似乎又颠覆了我们曾经对琵琶女弱势的惯有印象。
  这便是《琵琶行》中琵琶女形象心理上的异常。
  四、音乐,对白居易这般重要
  接着便是白居易的自诉。他自诉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不大。“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从”解为“在”才妥。这两句才是真不幸!“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结合上下文,此处指的“音乐”显然便是指琵琶女所弹奏的那些“丝竹声”。因为在他看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对于这两句,单看似乎没问题,但一联系到白居易的艺术审美思想,便又有矛盾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存真,形式须流利畅达。一位常年关注民生,不慕华藻的现实主义诗人,怎么到了《琵琶行》里,竟然对“山歌”“村笛”如此抵触?
  那是因为在白居易眼中,“音乐”还代表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
  他在《法曲》一诗中曾言:“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
  音乐代表着政治!正如杨民苏(1991)認为:开元时期的《霓裳曲》属华夏正音,因而“政和世理音洋洋”,而天宝十三载经玄宗下诏修改后的《霓裳曲》,既变其数而又变其情,因而“以乱干和天宝末”所以他极为反感。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仙乐”,多么精妙,精妙到无法理解。难道曾经在“帝京”为官的白居易从没听过如此“丝竹声”?张熊鹤(1988)认为:“《霓裳》应有‘开元’清音,与天宝‘邪音’两式。”杨民苏(1991)补充道:从不少白诗中可以看出“清音”多用古四弦琵琶,而邪音则多用另一乐器五弦琵琶。白居易《五弦》诗:“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显然,他对五弦琵琶是持否定批判态度的。这种否定并不是针对五弦琵琶本身,而是针对五弦琵琶音以及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情状而言的。
  唐天宝年间(742—756)到元和十年(815),大概已隔半个多世纪。当久违的“清音”四弦琵琶《霓裳》曲响起,白居易莫名地产生了“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惊喜。这种惊喜显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音娱之乐。
  所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也就显得极为丰厚。对于一个让人产生连连疑问的琵琶女而言,“同是天涯沦落人”恐怕只是白居易的个人理解与判断吧!白居易在“谪居卧病”后,突然听到久违的《琵琶曲》,一种家国忧思与感怀涌上心头,此时的心理充满着激荡的感性,可能丝毫没有察觉到琵琶女自诉中的种种异样。不过没有关系,琵琶女的自诉只是铺垫,白居易只是紧承这种言谈的契机,一吐心中块垒。所以,从白居易角度而言,理解“沦落人”没有压力,但是对于琵琶女而言,不免有些牵强,或者更需想象。那么,“相逢”便不会仅仅拘囿于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偶陌之遇,也不会单单滞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自叹自悲,而是暗含着一种对国运忧思的大情怀与大格局。
  相逢,对于白居易而言,远远不止于同情与自悲这么简单。
  由此看来,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经典时,我们不能被表面的感伤与惊喜所遮蔽,更要从文本的细节中捕捉到异样与可待深挖的字词,并适机将这些内容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放大镜下,好好研析与揣摩,便必定会在文本解读分析中大有收获!
  [作者通联:四川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
其他文献
辛弃疾爱用典,善用典,所以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课时,对用典手法的分析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所谓用典,是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词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对于用典,往往是只知道用了什么典故,而对典故的含义一知半解,对典故与诗歌的内容、情感之间的关系不甚了了。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用典手法呢?笔者教给了学生置换法、比较法和还原法三种实用方法。  以下是课
期刊
终于在日落之前,登上鳌鱼峰顶。  黄山一直就在那里,一路上,我们牵挂的是云。动车在赣州换向的时候,飘过几滴雨。坐小车由黄山北站疾驰赶往汤口,抬头看,乌云在翻滚。登上缆车,很快就坠入雾中,四周白茫茫一片,缆车的玻璃,沾满细小的水滴,聚集成珠子大,缓缓滴下。抬头看天上的云,一路总有一些失望。便以李白的诗给自己希望,“云霞明灭或可睹”。  云上和云下,是两个世界。缆车上到玉屏楼,迎客松前,即是满眼阳光。
期刊
1.关 雎  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
期刊
各位同行、同学、朋友:  大家好。今天来到北京大学,我非常荣幸,感谢你们对我的热情欢迎。请接受我对贵校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的诚挚祝贺。  更令我感到荣幸的是,我这次到访,恰好是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它是一代中国青年对世界的宣言:我们要追求真理,我们相信真理改变未来的力量。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听到蔡元培校长的声音: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期刊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发端于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小陈举报老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5道作文题均采用这种题型,预计往后几年,这种题型还是会占主导地位。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相比,情境任务型作文的文体更加难以把握:前者只要求“明确文体”,即选定写作哪一种文体,文章符合这种文体的规范即可,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对战机的防护”;而后者大多在要求写作某种实用类文体比如演讲
期刊
生活和未来,都源于你的热爱。  春节档期《飞驰人生》“杀”入了全国人民眼中,成为“爆破大片”。影片讲述了一代车神张驰因五年前深夜飙车事件被禁赛又经历千辛万苦复出比赛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不得不感慨沈腾大叔的幽默感简直是天下无敌,正如预告片中所说的一样“上一秒笑翻,下一秒超燃”。就是在这样一部喜剧类的电影中,我看到了千万人的模样。  主角张驰是一个有极高驾驶天赋的人,因为小时候偶然看到的赛车拉力赛,从
期刊
写一篇谈论英雄的文章,张贴于闹市通衢,未必有多少人有兴趣静心细读;但《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可见,同样是谈论英雄,换一种形式后,艺术效果便大为不同。  【名著节选】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  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
期刊
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诗抒发诗人心中的惜春之情。春天是美好的,能引发诗人万千感慨,古今中外盼春、咏春、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多少人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不负春光,辛勤耕耘;又有多少人荒废春风,虚度光阴。女诗人灯灯对春天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从春风切入,写成《多少春风尚未使用
期刊
“也许有一天清晨,走在干燥的玻璃空气里,/我会转身看见一个奇迹发生:/我背后什么也没有,一片虚空/在我身后延伸,带着醉汉的惊骇。/接着,恍若在银幕上,立刻拢集过来/树木房屋山峦,又是老一套幻觉。/但已经太迟:我将继续怀着这秘密/默默走在人群中,他们都不回头。”(蒙塔莱《也许有一天清晨》,黄灿然译)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最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之一,与夸西莫多、翁加雷蒂并列为
期刊
站台是车站上下乘客或装卸货物用的平台,也称月台。这里有离别的泪花,这里有情感的风雨,许多故事在这里上演,许多悲欢在这里开始。歌手刘鸿在《站台》里演唱:“长长的站台,漫长的等待;长长的列车,载着我短暂的爱……”歌手汪苏泷在《站台》里演唱:“这个送别的站台,是我们生命里默认的留白……”站台是情感的风雨台,是离别的记录台。女诗人宫白云在《站台》里,收敛住感情的泪珠,生发出理性的思考——   有时候,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