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炉,当年,在我国的北方,一到冬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用它取暖。而且,有着悠远的历史,唐代大诗人自居易有这样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有人考证这“红泥小火炉”,指的就是泥做的火炉。我小的时候,家里一直有个小火炉,陪伴着奶奶,陪伴着妈妈。只是后来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现在,怕是只有在民俗博物馆,才能见到它了。
火炉,有泥做的,也有铁做的,高档一点的是铜做的。我家的火炉,是祖上传下来的,铜做的,奶奶将它擦拭得闪着亮光,十分的洁净,盆身上的万字吉祥图案,清晰可见。每天早上,妈妈将灶膛里的火,在它将烬未烬,红彤彤,而又不再冒烟之时,铲到火炉里,用烙铁将它压实,火炉就可以端到炕上了。一天,甚至到第二天早上,火都不会熄灭,一直在默默地温暖着我们。放学回来,奶奶总是让我先到火炉前烤烤手。来了客人,也是让客人炕头坐,将火炉推到客人的面前。
不过,火炉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还是它可以用来烤熟食品。小时候,常用它烧土豆,烤豆包,有时还用它烤黄豆,烤包米(玉米棒子)。虽说吃得手黑乎乎的,嘴也是黑的,但几个小朋友抢着吃的那份乐趣到至今都让我回味无穷。这是关于孩子的美味,关于童年的记忆。
火炉烤出来的红辣椒,是爸爸最喜欢吃的,后来,也成了我佐餐的美味。工作之后,走南闯北,省会城市差不多都去了,南北大菜,好吃的,也吃过不少,东坡肉,西施舌,佛跳墙,水煮鱼,各具风味,但是,脑海中烙印最深的,还是火炉烤出来的红辣椒。那时,在火炉里烤红辣椒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先是将晒干的红辣椒擦干净,然后将火炉里上层灰拨到一边,露出殷殷的红火,拿着辣椒把,让辣椒贴在火面上,再不停的滚动它。一会,干瘪的辣椒就鼓了起来,鼓得是那样的饱满,等它稍稍出现一点微黑的糊点,就告诉你它已经被烤熟了。
将三四支烤熟的红辣椒揉碎,再和切细的葱花、家里自制的大酱搅和在一起,这道没有一滴油珠的辣椒酱就做好了。洗净的酸菜心,焯好的萝卜干,醮着辣酱吃,那味道真是好极了。有时爸爸晚上也喝一点酒,酒也是用锡制的酒壶在火炉里烫热的,下酒菜,也常常是这道极简单的菜。
火炉最简单,可它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火炉烤出的辣椒,连烹饪这个词的边也沾不上,最简单不过,可它却保持了辣椒的真味。简单的火炉,简单的火炉烤出来的美味,这简单的生活,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回味,也浓郁了家庭融融的亲情。
火炉,有泥做的,也有铁做的,高档一点的是铜做的。我家的火炉,是祖上传下来的,铜做的,奶奶将它擦拭得闪着亮光,十分的洁净,盆身上的万字吉祥图案,清晰可见。每天早上,妈妈将灶膛里的火,在它将烬未烬,红彤彤,而又不再冒烟之时,铲到火炉里,用烙铁将它压实,火炉就可以端到炕上了。一天,甚至到第二天早上,火都不会熄灭,一直在默默地温暖着我们。放学回来,奶奶总是让我先到火炉前烤烤手。来了客人,也是让客人炕头坐,将火炉推到客人的面前。
不过,火炉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还是它可以用来烤熟食品。小时候,常用它烧土豆,烤豆包,有时还用它烤黄豆,烤包米(玉米棒子)。虽说吃得手黑乎乎的,嘴也是黑的,但几个小朋友抢着吃的那份乐趣到至今都让我回味无穷。这是关于孩子的美味,关于童年的记忆。
火炉烤出来的红辣椒,是爸爸最喜欢吃的,后来,也成了我佐餐的美味。工作之后,走南闯北,省会城市差不多都去了,南北大菜,好吃的,也吃过不少,东坡肉,西施舌,佛跳墙,水煮鱼,各具风味,但是,脑海中烙印最深的,还是火炉烤出来的红辣椒。那时,在火炉里烤红辣椒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先是将晒干的红辣椒擦干净,然后将火炉里上层灰拨到一边,露出殷殷的红火,拿着辣椒把,让辣椒贴在火面上,再不停的滚动它。一会,干瘪的辣椒就鼓了起来,鼓得是那样的饱满,等它稍稍出现一点微黑的糊点,就告诉你它已经被烤熟了。
将三四支烤熟的红辣椒揉碎,再和切细的葱花、家里自制的大酱搅和在一起,这道没有一滴油珠的辣椒酱就做好了。洗净的酸菜心,焯好的萝卜干,醮着辣酱吃,那味道真是好极了。有时爸爸晚上也喝一点酒,酒也是用锡制的酒壶在火炉里烫热的,下酒菜,也常常是这道极简单的菜。
火炉最简单,可它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火炉烤出的辣椒,连烹饪这个词的边也沾不上,最简单不过,可它却保持了辣椒的真味。简单的火炉,简单的火炉烤出来的美味,这简单的生活,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回味,也浓郁了家庭融融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