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提出尝试创设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克服思维定势。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思维定势 问题情境
高中生易产生思维定势,其中思维定势的负效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开发。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效率,必须研究如何突破这些学习中的思维定势。下面简略谈谈我从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激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所做的尝试。
一、创设陷阱型问题情境,激发批判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种群的年龄结构”的学习。教师: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版图画出一个下宽上窄的三角形(不标出各个年龄段所在的位置),教师:这代表什么年龄结构?学生(不假思索):增长型。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下宽上窄。教师:难道下宽上窄就一定是增长型吗?如果我在上面标幼年,中间标成年,下面标老年,还是增长型吗?学生很惊异,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没有标出各個年龄段所在位置,所以不好说是什么型。教师:此图如何才能表示增长型?学生:从上到下依次标出老年、成年、幼年。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创设陷阱型问题情境,可以暴露出学生认识的不足和思维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反思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然后改进完善自己的思维,这样能有效地避免预期出现的错误,更能从根本上避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形成。
二、创设探索型问题情境,激发深刻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渗透作用”的学习。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播放学生实验录像)烧杯中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开始在同一液面,一段时间后,漏斗内液面上升。→(现象分析)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水分子向哪些方向移动,总体向哪一个方向移动?→(深入探讨)漏斗内的液面是否无限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内的清水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相互对调,结果会是什么?→(水到渠成,小结)渗透作用的概念与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条件有哪些?以上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就是一种探索型问题情境,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使思维逐步深入。
三、创设变式型问题情境,激发发散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在上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巩固训练中,可创设“变”问题条件的问题情境:暗箱中放一盆幼苗,单侧光从右边的小窗射入,植物怎么生长?如果暗箱不动,植物匀速旋转,植物怎么生长?如果暗箱匀速旋转,植物不动,植物怎么生长?如果暗箱和植物一起匀速旋转,植物怎么生长?如果小窗在右边,单侧光在左边,上述问题应怎么回答?在学习生长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时,可设置“变”问题结论的问题情境: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该花的雌蕊柱头上。问1: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什么?问2:获得的无籽番茄与有籽番茄的染色体数目有区别吗?问3: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也是这样吗?问4:用此无籽番茄的茎扦插成活后,结出的果实是无籽番茄吗?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变式训练,能使学生改变固定思路,眼界更宽,思维更广,最终达到打破思维定势的目的。
四、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激发系统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单倍体”概念的学习。在学习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后,教师设疑:二倍体一定含两个染色体组,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这句话对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二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所以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生物可能不一定是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所以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教师针对学生的争论,通过事实材料更正他们认识上的误区,引导学生分析:蜜蜂是二倍体,它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它的卵细胞可以直接发育成雄蜂,那么雄蜂是几个染色体组?六倍体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产生的花粉也就是雄配子含几个染色体组?此花粉可以采用花粉离体培养的方式培育成小麦,那么该小麦含几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配子也可以发育成生物体,这就是单倍体。教师再提问:单倍体应该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呢?能不能认为是1个染色体组?通过深刻的思考分析后,学生终于明白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在弄清单倍体的概念后,学生恍然大悟,知道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这句话为什么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它是二倍体;如果是配子发育成的,它是单倍体,单倍体也可能有多个染色体组。以上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争论中不同的思维火花相互撞击,使学生学会系统地全面地思考问题,避免思维定势。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思维定势 问题情境
高中生易产生思维定势,其中思维定势的负效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开发。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效率,必须研究如何突破这些学习中的思维定势。下面简略谈谈我从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激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所做的尝试。
一、创设陷阱型问题情境,激发批判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种群的年龄结构”的学习。教师: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版图画出一个下宽上窄的三角形(不标出各个年龄段所在的位置),教师:这代表什么年龄结构?学生(不假思索):增长型。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下宽上窄。教师:难道下宽上窄就一定是增长型吗?如果我在上面标幼年,中间标成年,下面标老年,还是增长型吗?学生很惊异,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没有标出各個年龄段所在位置,所以不好说是什么型。教师:此图如何才能表示增长型?学生:从上到下依次标出老年、成年、幼年。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创设陷阱型问题情境,可以暴露出学生认识的不足和思维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反思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然后改进完善自己的思维,这样能有效地避免预期出现的错误,更能从根本上避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形成。
二、创设探索型问题情境,激发深刻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渗透作用”的学习。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播放学生实验录像)烧杯中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开始在同一液面,一段时间后,漏斗内液面上升。→(现象分析)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水分子向哪些方向移动,总体向哪一个方向移动?→(深入探讨)漏斗内的液面是否无限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内的清水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相互对调,结果会是什么?→(水到渠成,小结)渗透作用的概念与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条件有哪些?以上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就是一种探索型问题情境,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使思维逐步深入。
三、创设变式型问题情境,激发发散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在上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巩固训练中,可创设“变”问题条件的问题情境:暗箱中放一盆幼苗,单侧光从右边的小窗射入,植物怎么生长?如果暗箱不动,植物匀速旋转,植物怎么生长?如果暗箱匀速旋转,植物不动,植物怎么生长?如果暗箱和植物一起匀速旋转,植物怎么生长?如果小窗在右边,单侧光在左边,上述问题应怎么回答?在学习生长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时,可设置“变”问题结论的问题情境: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该花的雌蕊柱头上。问1: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什么?问2:获得的无籽番茄与有籽番茄的染色体数目有区别吗?问3: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也是这样吗?问4:用此无籽番茄的茎扦插成活后,结出的果实是无籽番茄吗?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变式训练,能使学生改变固定思路,眼界更宽,思维更广,最终达到打破思维定势的目的。
四、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激发系统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单倍体”概念的学习。在学习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后,教师设疑:二倍体一定含两个染色体组,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这句话对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二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所以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生物可能不一定是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所以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教师针对学生的争论,通过事实材料更正他们认识上的误区,引导学生分析:蜜蜂是二倍体,它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它的卵细胞可以直接发育成雄蜂,那么雄蜂是几个染色体组?六倍体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产生的花粉也就是雄配子含几个染色体组?此花粉可以采用花粉离体培养的方式培育成小麦,那么该小麦含几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配子也可以发育成生物体,这就是单倍体。教师再提问:单倍体应该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呢?能不能认为是1个染色体组?通过深刻的思考分析后,学生终于明白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在弄清单倍体的概念后,学生恍然大悟,知道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这句话为什么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它是二倍体;如果是配子发育成的,它是单倍体,单倍体也可能有多个染色体组。以上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争论中不同的思维火花相互撞击,使学生学会系统地全面地思考问题,避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