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媒体会公开支持某一位总统候选人?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背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该给谁投票,而是表达媒体自身的立场——这种立场是大量研究和仔细讨论的结果;而表达自身立场,不是为了“站队”“押宝”,而是作为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深度参与选举活动,传递更多信息,激发更多公共讨论。
  
  1月30日,美国总统大选的党内初选前夕,《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公开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称她是“近代历史上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最具资格的候选人之一”。
  在各类选举尤其是总统大选中,各家媒体公开表态支持(或称“背书”,英文endorsement)某一位具体的候选人,是一些国家的常态。《纽约时报》的第一次大选背书,发生在1860年。当时,它公开支持的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
  媒体的候选人背书是观察媒体与政治关系的一个窗口。但是对于不熟悉美国政治的人来说,这种表态支持颇为令人疑惑:媒体为什么要在选举中明确“选边站”?这不会有悖媒体应有的客观中立吗?各家媒体都具体都是怎样决定支持谁的?有没有媒体不参与表态?这种支持会不会影响实际的选举结果?
  媒体如何选择支持谁?
  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媒体的背书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以《波士顿环球报》为例,2004年,该报曾经公开解释其决策过程细节——
  背书决定的参与者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或称社论委员会)的八名成员。这些人的日常工作是写作和编辑社论。其中,社论版编辑Renée Loth及其副手Robert Turner的名字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上,而另外六人则不署名,他们撰写的社论代表报社的声音,统一署名为“本报编委会”,读者不会知道具体是谁写的。
  如果是选择地方选举(州长以下)的候选人,编委会成员会和候选人们一一见面深聊,详细了解他们的政策主张,并参加他们的辩论、阅读他们的公开论述,还会选择一些议题对候选人们进行小测验(quiz)。之后,大家会讨论和投票,将意见汇总至社论编辑Loth那里,由他作出最终的决定。
  如果是选举州长、国会参议员、总统,那么出版人Richard Gilman也会全程参与,并作出最后的决定。当然,不是所有总统候选人都一定会来报社见面深聊,2004年的时候,克里来到了《波士顿环球报》,但小布什两次拒绝了报社的邀约。
  在整个过程中,这些人是不会参与的:所有新闻部门的编辑记者(其中当然包括报道大选的记者),包括主编;评论版面的专栏作者;《波士顿环球报》的母公司。
  其他媒体作出决定的过程大同小异,它们都包括这样的元素:编委会主导,对候选人的详细研究和了解(往往包括长达一小时或几小时的采访),深入的讨论,最终由一人拍板。
  当然,很多媒体的倾向性是众所周知的。比如,《纽约时报》已经连续13次支持民主党候选人,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选择是根据媒体倾向自动做出的。
  对于奔波于各州拉票的候选人而言,每到一地,和当地重要媒体的编委会见面,争取他们的支持,是竞选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背书不是为了“站队”
  了解了这一过程,也就会明白:媒体为某一位候选人背书,并不是随口报出一个名字那样简单,它是一个牵涉到大量研究和讨论的过程。在公开宣布背书人选的社论中,媒体往往会详细阐释作出决定的原因,这有点像经历了几个月的研究之后交出的一份作业。
  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背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该给谁投票,而是表达媒体自身的立场——这种立场是大量研究和仔细讨论的结果;而表达自身立场,不是为了“站队”“押宝”,而是作为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深度参与选举活动,传递更多信息,激发更多公共讨论。
  媒体拥有的信息资源和分析能力是普通人和其他许多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有人认为:利用这种资源和能力,呈现自己的判断,这是媒体理应肩负的责任。曾担任《纽约时报》社论编辑的Howell Raines就说,“为候选人背书,更多反映的是我们有义务参与到这样一场公共讨论中,我们有责任向读者呈现我们的集体智慧。”
  也有人认为,与其说背书是呈现一个结论,不如说更重要的是呈现具体的分析论证过程。这些分析论证既简洁,又扎实;既浅显易懂,又信息量大。也许读者读完之后并没有被说服,甚至做出了相反的投票决定,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背书社论让读者对于政治了解得更多,且更有可能进行理性推理和思考。
  就报纸来说,背书社论往往选择在星期天刊出,这是因为报纸在星期天的发行量最大。这也说明,媒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背书社论——如果能影响到读者的投票决定,当然很好;如果能激发读者的思考,那就更好了。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无论选谁、不选谁,媒体都不会刻意讨好,也不会害怕回避。这是受言论自由保护的媒体所享有的权利。
  表态不会有损新闻立场
  在两方或多方竞争的选举中,一家媒体公开选择支持其中一方,会不会有违媒体的客观中立原则?
  其实,上文介绍的具体操作中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所有记者,尤其是报道大选的记者,是不参与背书人选的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在成熟的媒体中,新闻部门和评论部门是分开的,它们中间设有一道“防火墙”:记者不会去干涉社论的观点,社论编辑也不会去影响记者的报道。报纸的评论版面,特别是社论版面,具有鲜明的立场;但新闻版面则遵循客观中立的专业守则。
  实际上,不少媒体对记者个人的政治表态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准在社交媒体公开发表政治观点,不能穿着带有候选人竞选标志的衣服和配饰,不能参与竞选活动,不能进行政治捐款,不能在家门口挂出政治标语……   这种“防火墙”并不是表面文章。有学者曾经做过研究,对比报纸的社论背书和新闻版面的报道倾向,发现二者之间完全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新闻内容并未受到社论观点影响。即便是报社明确支持的候选人,要是爆出了什么丑闻,说了什么不恰当的话,记者还是会不留情面地报道。
  不少媒体也公开表示:如果我们支持的候选人最终当选,我们会继续监督、批评其执政表现。
  编委会内部有不同意见
  如上文所述,决定背书人选是一个集体过程,但是最终往往会由一个人来拍板。这个人可能是社论编辑,也可能是出版人。
  如果有成员对最后的决定不服,一般也只能默默接受。不过,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几位有名的“反骨”编辑:他们拒绝忍气吞声,而是公开表达异议。
  《迈阿密先驱报》的社论编辑Jim Hampton就是一个例子。1980年大选时,他非常反对里根,而他的上司则很不喜欢卡特,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背书独立候选人John B. Anderson。
  四年之后,这位Jim Hampton当然还是要继续反对里根,于是编委会准备背书Walter Mondale。但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报纸出版人要求支持里根。Hampton愤而辞职,但被拒绝。于是,Hampton拿起笔来,重新写了一篇评论,就发表在报社为里根背书的社论旁边:各位读者,你们别看左边的那篇,其实我们真正想支持的是Walter Mondale!
  类似的奇观也曾发生在《洛杉矶时报》。1972年之前,这家报纸支持的全部是共和党候选人。1972年,他们给出的背书当然也是共和党的尼克松。当时,尼克松和掌握《洛杉矶时报》的钱德勒家族打得火热,这让编辑记者们非常不满。他们一方面开始调查尼克松的丑闻,另一方面则公开违抗报社的背书——方法是,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刊登了他们的观点,支持民主党候选人George McGovern。
  几个月后,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黯然下台。《洛杉矶时报》自此停止了大选背书,直到近几年才重新恢复。
  媒体背书不决定结果
  《纽约时报》对希拉里·克林顿的背书,看上去并没有为她阻击来自另一位民主党候选人桑德斯的挑战带来太大的帮助。实际上,八年前,《纽约时报》也曾在民主党初选中支持希拉里,但最终获胜的是奥巴马。随后在大选中,《纽约时报》也转而支持奥巴马。
  虽然获得全国多数媒体的支持可以为竞选带来帮助,但媒体背书并不能决定最终的选举结果。
  根据美国《编辑和出版人》(Editor
其他文献
紧贴着最富有高端的巴黎17区的克里希市,是一个以普通中下产阶级为主要居住人群的“平民化”的城市。这几个城市之间只隔着一两条街道,没有任何阻隔它们的围墙。  现代法国历史上,存在着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19世纪末期,移民的主要群体是来自东欧以及中欧的犹太人。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前夕,主要新移民是来自比利时、瑞士、意大利,以及当时法属北非地区的人群。第三次也是对法国当
继瑞典开通名为“瑞典号码”的国家旅游热线电话后,法国也于9月15日开通了“法国号码”( 33 176 498 498)。 只要拨打这个国际电话,你就能与一名会讲英语的法国人交谈,了解关于从美食到文化,从电影到音乐,从宗教到政治等有关法国方方面面的事。目前,这个热线电话的后台有1800名志愿者提供服务。成为志愿者的条件是18周岁以上、会流利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并拥有手机。  据悉,这一举措旨在振兴法国
在电视台演播室里遇见一位雷人,真的是“雷人”,姓雷,名兆云。75岁,还在大学的讲台上发挥余热,准确地说,是“余光”,他主讲一门“照明语言与技法”,学生称他为“灯爷”。  在这场真人秀节目里,灯爷又唱京剧,又秀口才,还不加逗点地讲了一段段他的人生故事。  灯爷太能说了,到电视台录节目,从候场到彩排到录制,一直处在直播状态。美女编导在忙着录制前的准备,不得不先后抽调两名实习生,应对他的滔滔不绝。  雷
前几天去郊区,路过一片别墅区。忽然间,看见马路两侧出现了一大批黑压压的人群,一色黑西服套装。很奇怪,这是干什么呢?  车近了才发现,居然是售楼先生们!大太阳底下,个个西装领带汗水淋漓,手拿一叠叠售楼广告,不时向过路行人汽车挥舞叫喊,手写的白纸黑字赫然写着“XX别墅仅售2300万!”  卖别墅卖到这个境界,想想也真是醉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经
正如小池所承认的,“希望之党”骄傲自满了,一個“合并党”的崛起,势必引来新合并连锁反应,随着更有分量的玩家的出现,冲击了根基不牢的“合并党”。小池的“希望之党”投机行动宣告失败。  当下世界政治最引人注目的符号是什么?是政坛上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政治。有“铁娘子”之称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进入令人惊叹的第四任期,而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诚如当年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一样,率领英国人上演脱欧的“出埃及记”大戏。
从“反手摸肚脐”、“胸下夹笔”到“A4腰”、“iPhone6腿”,近日又掀起新一轮的炫瘦大战:“一元硬币手”!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元硬币(25mm)放在手腕上,如果它能遮住手腕,就证明你是一个合格的瘦子。
3月的巴塞尔,是全球钟表业的大聚会。数百个主流钟表品牌在这里亮出新品,接受媒体的检阅和经销商的挑选。不过,决定市场、行业走向的,是主流品牌的主流产品,也就是说,以下列举的新品,主宰了2016年的钟表潮流。  百达翡丽年历腕表20周年  1992 年,百达翡丽的掌门人兼总裁菲力·斯登请他的工程师研发一款日历装置,以填补简单日历和精密的机械万年历之间的空白。这是一款年历腕表,能自动区分 30 天和 3
世界互联网大会给乌镇大出风头的机会。跟随大佬出场的身影,摄像机镜头一路转转转,怎么也绕不开碧水蓝天、粉墙黛瓦、石桥酒幌……还有雄踞于树梢的伯劳鸟。其实镜头是想告诉大家,互联网时代的风景可以是外空的、穿越的、古灵精怪的,但底子却是人间烟火。比如有一张照片,张朝阳、李彦宏、李亚勤、曹国伟、梁建章、田溯宁等互联网大佬聚在西栅的一家民宿里吃饭,觥筹交错,表情轻松。本色的长桌子上摆满了大闸蟹、鱼头豆腐、酱爆
5月5日,中国政府网对外公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可依照新的规定申请许可,根据许可范围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  根据《方案》明确,在完善食盐专营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四项改革:一是改革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二
中国互联网创新取得全球瞩目,已经开启经验输出的时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辐射到的东南亚国家,中国的创新“经”,已经有很多粉丝在念。  近两年,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发现自己在东南亚多了不少“徒子徒孙”:号称“印度携程”的Make My Trip崛起,Flipkart、Snapdeal等电商竭力争夺“东南亚淘宝”的地位,印度外卖平台Foodpanda对标中国的“饿了么”……大到BAT(百度阿里腾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