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8-186
研学旅行起源于古代游学,哲学家培根16世纪就指出“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201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晰了研学旅行的意义,指出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性、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行动路径之一。国家先后制定了研学旅行相关政策与推进措施,研学旅行正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活动中的一门常态课程。就笔者看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本质的深入理解,研学旅行必将以特有的优势走进学生真实多彩的生活中,发挥教育功效。
一、研学旅行为学生在广阔真实生活世界中实践提供了多种可能
教育回归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些教育界热议的观点都共同指向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要在真正的生活中实践,生活才是教育实践的舞台,生活为教育提供最真实的土壤。研学旅行提供了广阔真实的生活世界,无疑为学生实践提供多种可能。
研学旅行将学生带入广阔的真实环境中,将学生从校内带入大自然,社区、拉入社会文化之中,学生与知识的关系转变为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的关系。
研学旅行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搭建起走向真实的生活的桥梁。学校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上进行的,对生活的情境式停留在理论状态。研学旅行是用开放的形式,改变地点和环境,把课堂延伸至校外,改变学习方式来实现教育。这对于学生大多时间在校内重知识学习情景下,自然富有更多的新奇感,充满了更多期待。可见,研学旅行从客观形式和学生心理上自然具备建立教育与生活关联的条件。
研学旅行帮助学生走向广阔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儿童天生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这部内涵丰富而真实的教材中,他们可以亲近自然,切身实地感受花鸟虫鱼和河流山川,可以观摩体验不同的职业,领悟各行业的神奇,可以拥抱风格迥异民风民俗……这些都是人生活的最真实的世界。只有走出校园,贴近生活实践才能挖掘这部教材的价值,研学旅行也正是基于此而逐渐被广泛兴起的学習方式。
二、研学旅行是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便捷路径
学生完整的生活应具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那么,完整的教育应具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是,学生进入学校后,能被看见和重视的往往是学校生活,缺少打通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难以实现学生应具有的全方位的教育,而研学旅行往往是实现三者整合的便捷路径。
研学旅行不是一次简单意义上的旅行。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样态及德育、其它学科、家庭与社会等多种元素,故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应由学校组织家长、研学基地共同设计活动课程,提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更多的交流,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行程前,家庭要做好物质准备,进行思想、安全、生活等教育;行程中,可安排家长作义工参与组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行程后,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反思。研学旅行为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讨论学习之外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共同发现学生性格,爱好,社会责任探索能力,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特点。
三、研学旅行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世界和学科世界的壁垒,建立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平衡
学校教育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生的学科世界,忽略学生的生活世界,各学科之间各自为阵。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实践方式,以及独有的教育与旅行相融合的优势,成为打破学生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壁垒的崭新渠道。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入实践,走入大自然,不受单一学科知识的束缚,自然将知识与社会实际文化生活联系,各门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知行合一,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得以突显,团队合作协调、创新意识、吃苦奋斗等综合品质在活动中得以体现和提升。研学旅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平衡,有利于夯实发展核心素养基础。
儿童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并到现实生活中去感知。研学旅行满足了儿童的这一特点,提供真实的场景,让静态的文本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动态化。怎样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真实世界中思考,以实践体验方式建立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的关联?
二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中有“田间劳动”和“体验乡情”主题。为将主题深入开展,笔者设计了“体验农耕,劳动最美” 研学旅行课程。首先围绕这一主题在校内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邀请音乐老师教唱劳动之歌、赞美乡村乐曲。数学教师乘法教学解决采摘农作物统计任务,美术教师引导画乡村图,科学教师教学认识农作物。通过多学科的视角认识农耕。有了这些书本上的认识,再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制作问题卡以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卡参与研学旅行,走进真实的农耕场景。学生听取讲解员讲解农耕传统,认识四季的农作物,亲自体验挖红薯,学生纷纷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提前准备的问题卡上。研学结束,学生要在家庭亲子时光里给父母讲述劳动感受,并邀请父母在学生的记录卡上回复并评价。回到学校,学生将在班上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年级举办农耕文化手抄报,展出优秀作品。研学旅行经历了“认识农耕—探索农耕——表达农耕”这样三个阶段,在各科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学生走进了真实的生活,观察、探究、表达能力在研学活动中悄然生长,达成了学科世界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学生对研学的过程自然记忆深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揭示了研学旅行的真正价值,研学旅行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帮助儿童走进真实多彩生活。当然,研学旅行的价值开发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深度挖掘研学旅行教育价值,让儿童成长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同时,更应融入社会生活,全方位综合培育学生素养 ,这也是研学旅行应该努力追求的教育价值取向。
研学旅行起源于古代游学,哲学家培根16世纪就指出“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201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晰了研学旅行的意义,指出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性、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行动路径之一。国家先后制定了研学旅行相关政策与推进措施,研学旅行正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活动中的一门常态课程。就笔者看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本质的深入理解,研学旅行必将以特有的优势走进学生真实多彩的生活中,发挥教育功效。
一、研学旅行为学生在广阔真实生活世界中实践提供了多种可能
教育回归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些教育界热议的观点都共同指向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要在真正的生活中实践,生活才是教育实践的舞台,生活为教育提供最真实的土壤。研学旅行提供了广阔真实的生活世界,无疑为学生实践提供多种可能。
研学旅行将学生带入广阔的真实环境中,将学生从校内带入大自然,社区、拉入社会文化之中,学生与知识的关系转变为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的关系。
研学旅行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搭建起走向真实的生活的桥梁。学校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上进行的,对生活的情境式停留在理论状态。研学旅行是用开放的形式,改变地点和环境,把课堂延伸至校外,改变学习方式来实现教育。这对于学生大多时间在校内重知识学习情景下,自然富有更多的新奇感,充满了更多期待。可见,研学旅行从客观形式和学生心理上自然具备建立教育与生活关联的条件。
研学旅行帮助学生走向广阔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儿童天生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这部内涵丰富而真实的教材中,他们可以亲近自然,切身实地感受花鸟虫鱼和河流山川,可以观摩体验不同的职业,领悟各行业的神奇,可以拥抱风格迥异民风民俗……这些都是人生活的最真实的世界。只有走出校园,贴近生活实践才能挖掘这部教材的价值,研学旅行也正是基于此而逐渐被广泛兴起的学習方式。
二、研学旅行是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便捷路径
学生完整的生活应具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那么,完整的教育应具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是,学生进入学校后,能被看见和重视的往往是学校生活,缺少打通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难以实现学生应具有的全方位的教育,而研学旅行往往是实现三者整合的便捷路径。
研学旅行不是一次简单意义上的旅行。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样态及德育、其它学科、家庭与社会等多种元素,故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应由学校组织家长、研学基地共同设计活动课程,提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更多的交流,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行程前,家庭要做好物质准备,进行思想、安全、生活等教育;行程中,可安排家长作义工参与组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行程后,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反思。研学旅行为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讨论学习之外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共同发现学生性格,爱好,社会责任探索能力,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特点。
三、研学旅行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世界和学科世界的壁垒,建立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平衡
学校教育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生的学科世界,忽略学生的生活世界,各学科之间各自为阵。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实践方式,以及独有的教育与旅行相融合的优势,成为打破学生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壁垒的崭新渠道。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入实践,走入大自然,不受单一学科知识的束缚,自然将知识与社会实际文化生活联系,各门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知行合一,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得以突显,团队合作协调、创新意识、吃苦奋斗等综合品质在活动中得以体现和提升。研学旅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平衡,有利于夯实发展核心素养基础。
儿童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并到现实生活中去感知。研学旅行满足了儿童的这一特点,提供真实的场景,让静态的文本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动态化。怎样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真实世界中思考,以实践体验方式建立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的关联?
二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中有“田间劳动”和“体验乡情”主题。为将主题深入开展,笔者设计了“体验农耕,劳动最美” 研学旅行课程。首先围绕这一主题在校内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邀请音乐老师教唱劳动之歌、赞美乡村乐曲。数学教师乘法教学解决采摘农作物统计任务,美术教师引导画乡村图,科学教师教学认识农作物。通过多学科的视角认识农耕。有了这些书本上的认识,再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制作问题卡以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卡参与研学旅行,走进真实的农耕场景。学生听取讲解员讲解农耕传统,认识四季的农作物,亲自体验挖红薯,学生纷纷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提前准备的问题卡上。研学结束,学生要在家庭亲子时光里给父母讲述劳动感受,并邀请父母在学生的记录卡上回复并评价。回到学校,学生将在班上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年级举办农耕文化手抄报,展出优秀作品。研学旅行经历了“认识农耕—探索农耕——表达农耕”这样三个阶段,在各科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学生走进了真实的生活,观察、探究、表达能力在研学活动中悄然生长,达成了学科世界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学生对研学的过程自然记忆深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揭示了研学旅行的真正价值,研学旅行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帮助儿童走进真实多彩生活。当然,研学旅行的价值开发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深度挖掘研学旅行教育价值,让儿童成长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同时,更应融入社会生活,全方位综合培育学生素养 ,这也是研学旅行应该努力追求的教育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