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未成年人核准追诉的立法审视与范围厘定——兼论《刑法修正案(十一)》第1条

来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1条在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基础上,创设了我国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核准追诉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核准追诉的审查过程中,理应体现“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少年司法特色,遵循“以被追诉人为对象”的核准追诉要求.在司法适用方面,需要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审慎理解:对于犯罪主体需要同时审查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情节要件需从罪行、手段等情况进行认定,“情节恶劣”的认定需结合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其他文献
包拯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代表,“清”在包公精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包公精神的核心范畴之一.“清”是一个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别有趣味的综合文化范畴,最初作为一个自然概念,逐渐地被赋予政治、道德、审美、人格的意义.宋代文化具有尚“清”的特质,如生活、艺术、人生境界,等等,都呈现出尚“清”的品质.包公精神之“清”,主要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人格清正,二是吏治清明.包公精神之“清”具体表现为清心的从政志向、清正的执法理念、清简的生活方式、清爽的人际关系、清明的政治信仰、清雅的人生境界等几个方面.中国老百姓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已成为政府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当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实践中,现行法规呈现“分散化”的特点,缺少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针对性规范;开放实践中政府数据多头管理,专门管理机构缺失,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借鉴域外制度和实践,应当在专门立法中明确政府数据合理采集和使用优先原则,有效协调和平衡政府数据的使用与安全.在实际操作层面应按照个人信息的类型化区分,完善相应的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