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教育,强调了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却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而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针对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创新发展的学习观理念,我认为教师应加强小组学习,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具体操作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成为课堂的“独裁者”。因为,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边也不买账,反而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们教师退出了主宰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就像是一位资深的导演,而学生则好比出色的演员。而且,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要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等。这样才能掌握学生学习倾向,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让他们在短短的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即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从而采用恰当的、适合学生的方法,就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阶段的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如果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就不一样了。因为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显著提升。
再次,教师在备课时应先寻找合适的方法,好的方法,因为这才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对每一课都要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并注意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均衡分组,保证学生各组的实力相当,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教师还要选好小组长。小组长必须具备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有爱心,而且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等多项素质。之后,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具体流程中,组长和组员应该做什么,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营造竞争的氛围,从而让组员积极参与进来,避免只是明星展示。
最后,设立科学的奖赏制度。只有奖赏分明,学生才有前进的动力。每节课后,教师应让每个小组评出讲课组的最佳表现人选。所有小组讲完一轮课后,评出最佳表现组,最棒讲师,并评选出达标质量过关优秀小组。之后,由骄傲师颁发奖状。获奖者还可以和教师合影留念。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学习历史的劲头更足了,从而使课堂的实效性彰显了出来。
二、学生应该做的工作
第一,学生用好导学案。学案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上面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预习、探究题以及最近三年的中考知识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内,以独立学习为主,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部分。而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做好标记。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能主动提出或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解决。解决不了的课上求助教师讲解。
第二,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课件提前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课余时间,让他们自己做课件。在制作课件时,小组之间充分合作,组长安排组员的具体工作。如有负责找相关资料的,有负责找相关图片的,有负责找相关地理知识的。整合课件时,学生可加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和历史课有关的课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智慧的优势领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并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做,而不要事无大小,教师全部包办,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做好课件后,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展示,每组选出优秀组员作为代表发言。
第三,学生巧设练习,自己达标检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是了解学生最常见的、最普遍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教师提前找好习题,让学生当堂练。对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出测试卷,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出自测习题。最后,教师把关,整合出一个最佳的习题方案。这样把考试活动的设计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当堂测试,组长负责判卷,课代表负责登统成绩。而且,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这样就可以对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各小组长负责帮助本组学生的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提高。当然,学生自己设计达标检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的组织与指导。
总之,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可使每个组员都有事做,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小组的优势凸显出来了,沉闷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了,充满了生机,像赋予了生命一样。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每节课都上得轻松自如,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无限潜力,从而实现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师必须保证课堂上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三、课堂上,师生各负其责,但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但教师是引领者。在历史课上,教师应采用“提出问题—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总结—反思评价”的教学流程。在讨论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学生就像教师手中的风筝,收放自如。而且,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讨论完成后,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学生指点,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并加以改进,以便使下一节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久而久之,历史课堂模式就会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并且上历史课轻松了,可在快乐中收获成果。而我们教师也会乐在其中。在小组的学习机制下,历史课堂充满了活力,实现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责编 张翼翔)
一、教师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成为课堂的“独裁者”。因为,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边也不买账,反而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们教师退出了主宰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就像是一位资深的导演,而学生则好比出色的演员。而且,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要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等。这样才能掌握学生学习倾向,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让他们在短短的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即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从而采用恰当的、适合学生的方法,就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阶段的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如果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就不一样了。因为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显著提升。
再次,教师在备课时应先寻找合适的方法,好的方法,因为这才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对每一课都要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并注意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均衡分组,保证学生各组的实力相当,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教师还要选好小组长。小组长必须具备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有爱心,而且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等多项素质。之后,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具体流程中,组长和组员应该做什么,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营造竞争的氛围,从而让组员积极参与进来,避免只是明星展示。
最后,设立科学的奖赏制度。只有奖赏分明,学生才有前进的动力。每节课后,教师应让每个小组评出讲课组的最佳表现人选。所有小组讲完一轮课后,评出最佳表现组,最棒讲师,并评选出达标质量过关优秀小组。之后,由骄傲师颁发奖状。获奖者还可以和教师合影留念。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学习历史的劲头更足了,从而使课堂的实效性彰显了出来。
二、学生应该做的工作
第一,学生用好导学案。学案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上面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预习、探究题以及最近三年的中考知识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内,以独立学习为主,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部分。而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做好标记。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能主动提出或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解决。解决不了的课上求助教师讲解。
第二,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课件提前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课余时间,让他们自己做课件。在制作课件时,小组之间充分合作,组长安排组员的具体工作。如有负责找相关资料的,有负责找相关图片的,有负责找相关地理知识的。整合课件时,学生可加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和历史课有关的课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智慧的优势领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并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做,而不要事无大小,教师全部包办,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做好课件后,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展示,每组选出优秀组员作为代表发言。
第三,学生巧设练习,自己达标检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是了解学生最常见的、最普遍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教师提前找好习题,让学生当堂练。对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出测试卷,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出自测习题。最后,教师把关,整合出一个最佳的习题方案。这样把考试活动的设计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当堂测试,组长负责判卷,课代表负责登统成绩。而且,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这样就可以对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各小组长负责帮助本组学生的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提高。当然,学生自己设计达标检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的组织与指导。
总之,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可使每个组员都有事做,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小组的优势凸显出来了,沉闷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了,充满了生机,像赋予了生命一样。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每节课都上得轻松自如,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无限潜力,从而实现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师必须保证课堂上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三、课堂上,师生各负其责,但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但教师是引领者。在历史课上,教师应采用“提出问题—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总结—反思评价”的教学流程。在讨论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学生就像教师手中的风筝,收放自如。而且,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讨论完成后,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学生指点,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并加以改进,以便使下一节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久而久之,历史课堂模式就会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并且上历史课轻松了,可在快乐中收获成果。而我们教师也会乐在其中。在小组的学习机制下,历史课堂充满了活力,实现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