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阙萧森望洛阳,西来涧水汤汤1。千山紫翠朝中岳2,万古歌钟对北邙3。故国何山凭险阻,皇天有意阅沧桑。可怜贾傅今祠庙4,吴楚苍生几战场5。
  ——[清]颜光敏
  1(chan):河,源出洛阳西北谷城山,南流经洛阳城东入洛水。涧:涧水,源出河南百年池东北白石山,东流经洛阳入洛水。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2朝:朝见、拜谒。中岳: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3北邙:北邙山,在洛阳城北。4贾傅:汉代洛阳人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5吴楚:汉景帝时因采用贾谊等人提出的削藩建议,引发了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叛乱,最终被周亚夫领军平息。
  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古城,经历了太多的人间沧桑,以致后人在面对它时总不免怀着一份异样的凝重感。早在宋代,大学者司马光就曾有感于此,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过故洛阳城二首》)的名句。清代诗人颜光敏自然也不例外,这首七律诗即从一个“望”字入手,把洛阳城所处的地理优势和所经的历史巨变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显得景象阔大,气韵浑厚,意境深沉。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它地处豫西山地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四周有邙山、首阳山、周山、万安山、龙门山和香山环绕,又有洛水、河、涧河和伊水流经其间。这里土地肥沃,形势险要,周边有纵深的谷地与外界联系,东北可通河北北部,东南能连接江淮,北朔沁河抵达山西,南经南阳盆地和汉水与长江中游相连,西沿黄河河谷直抵关中,因此素有“洛阳天下中”之称。
  正因为此,历代帝王纷纷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都城。从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来看,先后在洛阳建都的朝代就有商、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唐和后晋。至于唐代把洛阳作为东都,北宋把洛阳作为西京,也都反映出它实际地位的重要性。由于朝代的频繁更替,洛阳城屡建屡废,历经磨难。期间最惨重的几次破坏,分别是东汉末年的战乱、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曜入洛焚城、北魏分裂后的军阀长期混战、唐代的安史之乱和北宋后期金人攻陷洛阳。到了明清时,洛阳已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只剩了一个破旧凋敝的外壳。诗人的感慨,正由此而起。诗中“万古歌钟对北邙”一句,把历代的繁华鼎盛与埋葬帝王的墓地联系在一起,含义尤为深刻警醒。
  与悠久的历史相应,洛阳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曾出现过《易经·系辞上》记载的“河图洛书”,曾拥有过班固《东都赋》、张衡《东京赋》描写的城市繁荣,曾聚集过桓谭、班彪、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师和3万多太学生,曾建有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名闻遐迩的龙门石窟等。而历代典籍,如北魏杨之的《洛阳伽蓝记》、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无不展示了洛阳特有的历史文化。另外像汉代梁鸿作《五噫歌》叹息、魏国曹植作《洛神赋》、晋代左思《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二陆(陆机、陆云)入洛,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减价”、唐代白居易与刘禹锡诗酒唱和等,都是与洛阳有关的文坛趣闻和掌故。
  如今我们走访位于洛河、涧河交汇处约建于东周初年的王城遗址,市东15公里东汉曹魏建都的汉魏洛阳城遗址,以及市区和近郊隋唐东都洛阳城的遗址,能清晰地辨析这座古老都市的历史变迁。来到汉魏洛阳城内,又能找到东汉太学遗址,从而想象这座儒学最高学府在顺帝时曾有3万多太学生、“熹平石经”刻成后每天有1000多辆车前来观看摩写的盛况。至于坐落在邙山南麓、洛河北岸的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它与那个“白马驮经”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而探询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独乐园”、理学家邵雍的“安乐窝”,也能让人追缅一代文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