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自虐文化的又一个范本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头正盛的小沈阳当然“不差钱”,他差的是文化品位,还有对文化品位的敬意,所以只能一味地以自虐取悦于俗众。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以某种莫名其妙的方式一夜之间火爆起来,2009年一开盘就轮到了小沈阳。
  


  
  这小沈阳一火爆不要紧,一时间男女老少都学着拿腔捏调说话一口一个“为什么呢”“嚎”,还要将脸和身子扭几扭,这才显得跟上了潮流。翻开报刊,要是没几条小沈阳的新闻,那简直就不是中国人办的报刊。一向坚持“娱乐至死”、以追风捧角为己任的电视台更不得了,特别是元宵节那天,几乎所有的台都有小沈阳在上串下跳,而且无一例外,都穿着花花绿绿的女人装,捏着阴阳怪气的娘们嗓。我留心看了看,发现他差不多每场演出都要事先声明自己“看上去有点变态”,所以“感谢观众朋友们宽容一个精神病人的表演”。如此这般的开场白,立马就赢得掌声一片,还有狂热的尖叫和口哨,看这阵势,他小沈阳不做“人气王”人民群众还真不答应。
  
  还记得当年小沈阳的师父赵本山的演出曾被人痛斥为“形象猥琐,语言下流”,尤其是其不少作品都是以残疾人、肥胖者和精神病患者为取笑对象。“系出名门”的小沈阳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着乃师的传统,在北京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做为“出彩 ”环节的“保镖护驾”,就是靠他的师兄弟演智力低下、手持两块板砖胡乱拍人的保镖来博取喝彩的。不过比起赵本山来,小沈阳更多了自轻自贱、自我糟蹋的招数。明明好好的一个小伙子,偏要花花绿绿地披挂起来,还围一条花孔雀般的女人裙,然后挤眉弄眼、拿腔捏调地宣称自己是一“纯爷们 ”。这样反差强烈的把戏“笑果”当然有“笑果”,但与所谓的艺术相去却何止十万八千里!
  必须看到的是,小沈阳式的表演只是肤浅低级的贫嘴逗乐,是搔胳肢挠痒痒式的搞笑耍宝,其既没有精湛的演技,也没有智慧的传达,说穿了,小沈阳只能满足最低层次的搞笑需求。对于这样一个民间演员,看看热闹是不要紧的,如果过度拔高,今天访谈啊明天嘉宾啊,不仅捧为“表演艺术家”和“文化新偶像”,还寻根刨底津津乐道于种种生活细节(比如对“为什么呢”“嚎”的考究),则充分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化消费上狂热的自虐倾向。
  
  风头正盛的小沈阳当然“不差钱”,他差的是文化品位,还有对文化品位的敬意,所以只能一味地以自虐取悦于俗众。当然,这也是他不得已的一种营销策略。但作为媒体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个被自虐文化引导的社会是畸形的,而为这种文化鼓吹造势,更是极不负责且贻害世人的愚蠢行为!
其他文献
1983年,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也是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宾馆——北京长城饭店正式开张营业。开业伊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招揽顾客。按照通常做法,应该在中外杂志、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投放广告,强制灌输给读者一个新的事物。但这笔费用十分昂贵,国内电视广告每30秒需数千元,每天需插播几次,一个月最少需要几十万元。而当时,北京长城饭店的基本客户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及海外各国,这就需要在大陆之外做宣传,而
期刊
编译:庄谐    创立一项事业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当我们创业时,我们不但正在创立一家企业,同时也在创立着一种文化。这是因为文化的建设通常并不在计划之中,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当每个人都集中精力于其他事儿(比如推广销售、提供服务等)时,一种共同体开始产生,它有着不必言明的习惯和行为举止模式。当你开始注意到它的时候,这种文化已经形成了,而它可能正是你个人特点的一种反射。   这种情况就
期刊
同事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成了家,买了房子。他做通了妻子的工作,把父亲从农村接来,到北京居住。但父亲只住了两个月,便叫着要回去。  父亲说了一大堆理由:  在农村,几十年的老邻居,天天串门聊天,到这里左右邻居都不说话,呆个十年八年,你爸不用老死病死,早寂寞死了。  车太多,俺买个菜,经常半天过不去马路。再有城也太大,咱村在北京我就认识一个老张头,我前天
期刊
在我看来,管理无非就是“讲道理”,一个“道”一个“理”。所谓“道”就是方向、要走的路;所谓“理”就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所以,“道”是可以选择的,“理”就是要遵守规则。  在我看来,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做两件事,一件事情就是选“道”,做正确的事情,实施正确的战略,这个判断错了后面就很难;但是当这个判断对了以后,接下来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理”,这件事情做不好也是不灵的。    一
期刊
一个乡下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到城里寻活干,找到一份在小吃店的工作,每月工资不高,活儿辛苦,但这个孩子干劲儿十足。他人瘦小,又腼腆。陆陆续续那家小吃店来了很多新的小伙子,他们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都因为受不了那微薄的工资而跳槽了。  他从一个少年长成青年。远近市场的商贩们几乎全认识他,店里的客人也对他十分熟悉。终于有一天,他辞去了小吃店的工作,用多年的积蓄和一个老客人的投资开了一家饭店。餐饮业竞争
期刊
长假期间同学聚会。三家人九口子,只有男人们在喝白酒。眼看两瓶白酒下肚了,已然酒酣耳热,主人仍然十分盛情,坚持再开一瓶。老婆孩子们都劝不要再开了,说喝好就行了,喝醉了不好,主人却仍在坚持。这时俺老婆说实话了:“别再喝了。再喝纯生就要说英语了。”老婆说完,孩子也跟着附议。听罢老婆的话,大家都乐了。  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应酬喝酒的机会比较多。我有一个毛病,就是酒喝高了之后,爱说英语。平时工作中说英语,总
期刊
自从我嫁给老公,婆婆过日子抠门,可让我长了见识。婆婆与公公都有退休工资,虽然工资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可不必事事算计。这是我的观点。婆婆却不认同,她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婆婆这样说,日常里也是这样做的。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自然少不了面食。这恰好成就了婆婆的拿手绝活。买来面粉自己做馒头、花卷、水饺、面条……反正市场上卖什么就做什么。我说买东西很方便,还受这累干啥。婆婆
期刊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
期刊
2009年1月22日,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走完了他在尘世的全程,在遥远的悉尼。此刻,我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却是少年时代初读他的《七剑下天山》,迄今仍念念不忘的开篇那首词: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
期刊
最近在议论“奢靡之风”,不知道又有什么背景。其实要论“奢靡”,也该是少数人的事;谁想“奢靡”去教育谁,似乎没有必要惊动缺少奢靡资格的我们。  但是,今天没有资格奢靡,不代表明天没有奢靡的资格;今天骂奢靡,不代表内心不想奢靡;而今天抨击奢靡的,不代表他没有奢靡的经历。  有人介绍我看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爱摆阔,世界少有。有例为证,称北京某商店有名表一只,标价10万元,一个多月没卖掉;后来标价100万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