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云“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他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强调考察干部时应该把对干部德的考察放在根本性、决定性、基础性的位置上。陈云主张考察干部的德必须在实际行动中看,并为此设定了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和必须“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干部政策。
关键词:陈云;以德为先;以德为主;选用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0)01-0043-03
陈云是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在担任中央组织部长期间,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特别是他发展了毛泽东按照德才兼备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的思想,在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建设方面,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这一富含辩证法精神的闪光思想。
一、“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基本内涵
早在1938年9月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同志就对深刻指出:“凡是提拔干部,得全面估计他的德和才”。这说明,陈云对毛泽东提出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是非常认同的。不仅如此,他在实际操作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过程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在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中“德与才的权重如何摆”。二者之间的权重如果摆不好,可能就会在实际的干部工作中造成偏差,轻者造成干部队伍的思想波动,重者产生严重政治错误、危及党的革命事业。基于此,陈云对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在实践中的操作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操作规范。1940年11月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在适用德才兼备干部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这样就形成了打上陈云烙印的“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陈云在晚年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这一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眼于解决改革开放后干部选拔标准上出现的“重才轻德”倾向,陈云进一步发展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指出:“现在有同志常说,要开拓型干部。开拓型也要,但首先要强调有德,有党性。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
关于“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基本内涵,陈云作了权威的解读。他认为,“德才并重”就是要求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德与才一起考察、一起权衡、一起计量,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如果将它们对立起来,显然就会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出现“要才不要德、要德不要才、重才轻德、重德轻才、德才都不要”等五种错误倾向,将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完全曲解。“以德为主”就是要把对干部德的考察放在根本性、决定性、基础性的位置上,首先看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道德风尚上是不是合乎党选拔干部的标准要求,然后再去衡量干部的工作才能;如果被选拔任用的干部,在德行上就不合格,其本事再大也不能再用。
二、“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综合考量
在对于“德才并重,以德为主”进行考量的问题上,陈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考量方法。陈云指出:干部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干部德才的方法——动态考察法。也就是说,考察干部的德才不是看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要看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果不看干部在完成任务中的实际表现,那就只是将德才并重标准停留在静态的文件规定中、单纯停留于纸面上,而不是将其应用于实践操作中。以静态模式考察干部德与才,纯粹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广大人民群众信服。
2 “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考量标准。陈云提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四条基本的考量标准。这四条标准中,有三条讲的是“德”的标准要求,侧重点在要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政治依据;有一条谈的是干部“才”的标准要求,意在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价值依据。所以,这其中三比一的态势所体现出来的考察干部必须“以德为主”思想是非常鲜明的。陈云提出的考察干部德才之四条基本标准如下:
一是要“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无产阶级事业”就是党的革命事业,党的革命事业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党的干部要忠于这样的革命事业就应该自觉做到:(1)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之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乐于奉献、勇于牺牲,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2)一心一意干革命,自觉克服投机主义思想,将个人的小算盘撤除,一切服从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3)在党的革命事业处于低迷时期,不动摇、不退缩,坚定地同党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4)在党的革命事业处于高潮时、党的革命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时,不骄傲自满、不居功自傲、不争权夺利,牢固树立并自觉坚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理念。党的干部要“忠于党”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决定,坚定地同党中央站在一起,时刻准备听从党的召唤,即使面临牺牲也绝不叛党。
二是要“与群众密切联系”。在陈云看来,能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检验干部宗旨观的鲜明体现,事关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事关党的根本性质。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要保持好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应该牢记毛泽东说过的:“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也就是说,党的干部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要做到:一方面,自觉带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力争革命的完全彻底胜利;另一方面,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绝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
三是要“守纪律”。“守纪律”对党的干部来说是最起码的政治品格和革命气质要求,在严酷的、甚至事关生死存亡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尤其如此。所以,陈云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在一切革命工作中,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保密纪律、财经纪律、人事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一切纪律,用党的纪律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到违反党的纪律的话坚决不说、违反党的纪律的事坚决不做,坚持“纪律就是生命、纪律高于生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军事干部而言,更要绝对遵守人民军队纪律,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军事过硬、纪律严明。
四是要“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党的干部在推进党的革命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能不能取得辉煌的工作业绩是考量干部有没 有才能、才能高低的重要尺度。所以陈云提出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过程中,除了应该突出以德为主之外,还要体现出对干部才的重视来,切实重视起干部的工作能力素质建设问题。为此,他提出选拔任用干部还必须看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否“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也就是要更多地从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宏观控制能力、综合工作水平、担负的工作责任等方面去衡量干部的“才”,以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价值依据。
三、“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政策保障
为了保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能够真正落实下去,而不是流于形式,陈云提出了必须建立健全党的干部政策的问题。他认为,“干部政策,拿俗话来讲,就是用人之道。”所以,它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的大问题。在1938年发表的《论干部政策》一文中,陈云提出了各级党委、主管干部工作的领导同志和组织部门执行干部政策时需要坚持的12字基本方针,即“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
1 “了解人”。就是要善于考察和识别干部。怎么才叫善于考察和识别干部呢?陈云提出了以下原则要求:要“辩证”地考察干部的优点与缺点,不要将人一棍子打死;要“客观”地考察干部的德才状况,不要带有任何主观性的“先见之明”;要“全面”地看待干部的成长发展,不要纠缠于特定问题、特定事件大做文章;要“负责”地培养、考察了解干部,不能放松对干部的严格要求。陈云强调,真正了解干部必须坚决改掉两种毛病:“第一种毛病是用一只眼睛看人,只看人家一面,不看全面,不能面面都看到;第二种毛病是只看到这个人今天干了什么,没有看到他以前干些什么,只看到他本领的高低,没有看到他本质的好坏。”要真正克服第一种毛病,就必须确立这样的思想理念:“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用人就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要改掉第二种毛病就要明白:“了解人的时候,只看他的今天,不看他的昨天,或者只看过去,不看现在;只看见功不看见过,或者只看见过不看见功;只看见今天的好,不看见昨天的坏,或者只看见今天的坏,不看见昨天的好。这样就往往对于干部不能有根本的估计。”不能有根本的估计,也就不能做到合理地选拔任用干部。
2 “气量大”。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各种类型的人才,各个层次和各种性情的干部采取容纳的态度与宽广的胸怀,特别是要注意选拔任用非中共党员的干部,善于团结和使用有缺点但改正了的干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干部、与自己观点相左但都是出于公心的干部。陈云认为孙中山能够取得辛亥革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气量大,把各方面的革命力量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所以能够成大事。他据此提出:“我们也必须善于用人,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我们能不能说只有共产党员才是了不得的人才呢?不见得。社会上的人才不知有多少,许多人都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单枪匹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在陈云看来,共产党人只有做到“海纳百川”,才能实现“有容乃大”;只有具备“包容胸襟”,才能达到“包罗万象”,将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人才集合到党的革命队伍中来,成为推进党的革命事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源。
3 “用得好”。就是要做到“人适其岗、人适其事、人岗相宜、人事相宜”,也就是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事,合适的事要安排适合做它的人去做,实现人的才能最大化发挥、工作效能最大化展示。陈云指出:“要有什么方法用人才能用得好呢?我想没有旁的道理,只要是在你领导下的人都很高兴工作,都很积极工作,能够这样,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这说明必须适才用人,根据干部德才状况将其安排到合适岗位上,使其有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陈云强调,要保证将干部真正用好,“使干部敢说话、敢做事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干部的积极性,使干部很安心地工作。假使你说一他就一,你说二他就二,那他就等于电话机,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4 “爱护人”。就是要关心爱护好干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快速进步创造尽可能完备的条件。陈云指出:“爱护人很重要。凡是提拔干部,得全面估计他的德和才;既提拔起来,就得多方面帮助他,不使他垮台。”在陈云看来,做到对干部真正的爱护,必须抓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注意不断教育培训干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中,陈云着重强调要把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因为如果只停于实际工作,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反之,如果只停于高远理论,则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干部必须注重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水平。二是要慎重对待犯错误的干部。陈云同志强调:“当着解决一个干部的问题,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的时候,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去处理它。”这说明,陈云特别看重干部的政治生命,看重干部的前途命运,主张采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尽可能挽救犯错误的干部,给他们以改过自新、重新站立起来的机会。这才是真真正正地对干部负责,这才是实实在在地关心爱护干部。三是要注意关心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使他们踏下心去,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编辑:华阅
关键词:陈云;以德为先;以德为主;选用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0)01-0043-03
陈云是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在担任中央组织部长期间,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特别是他发展了毛泽东按照德才兼备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的思想,在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建设方面,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这一富含辩证法精神的闪光思想。
一、“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基本内涵
早在1938年9月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同志就对深刻指出:“凡是提拔干部,得全面估计他的德和才”。这说明,陈云对毛泽东提出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是非常认同的。不仅如此,他在实际操作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过程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在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中“德与才的权重如何摆”。二者之间的权重如果摆不好,可能就会在实际的干部工作中造成偏差,轻者造成干部队伍的思想波动,重者产生严重政治错误、危及党的革命事业。基于此,陈云对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在实践中的操作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操作规范。1940年11月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在适用德才兼备干部标准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这样就形成了打上陈云烙印的“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陈云在晚年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这一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眼于解决改革开放后干部选拔标准上出现的“重才轻德”倾向,陈云进一步发展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指出:“现在有同志常说,要开拓型干部。开拓型也要,但首先要强调有德,有党性。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
关于“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基本内涵,陈云作了权威的解读。他认为,“德才并重”就是要求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德与才一起考察、一起权衡、一起计量,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如果将它们对立起来,显然就会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出现“要才不要德、要德不要才、重才轻德、重德轻才、德才都不要”等五种错误倾向,将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完全曲解。“以德为主”就是要把对干部德的考察放在根本性、决定性、基础性的位置上,首先看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道德风尚上是不是合乎党选拔干部的标准要求,然后再去衡量干部的工作才能;如果被选拔任用的干部,在德行上就不合格,其本事再大也不能再用。
二、“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综合考量
在对于“德才并重,以德为主”进行考量的问题上,陈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考量方法。陈云指出:干部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干部德才的方法——动态考察法。也就是说,考察干部的德才不是看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要看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果不看干部在完成任务中的实际表现,那就只是将德才并重标准停留在静态的文件规定中、单纯停留于纸面上,而不是将其应用于实践操作中。以静态模式考察干部德与才,纯粹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广大人民群众信服。
2 “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考量标准。陈云提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四条基本的考量标准。这四条标准中,有三条讲的是“德”的标准要求,侧重点在要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政治依据;有一条谈的是干部“才”的标准要求,意在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价值依据。所以,这其中三比一的态势所体现出来的考察干部必须“以德为主”思想是非常鲜明的。陈云提出的考察干部德才之四条基本标准如下:
一是要“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无产阶级事业”就是党的革命事业,党的革命事业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党的干部要忠于这样的革命事业就应该自觉做到:(1)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之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乐于奉献、勇于牺牲,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2)一心一意干革命,自觉克服投机主义思想,将个人的小算盘撤除,一切服从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3)在党的革命事业处于低迷时期,不动摇、不退缩,坚定地同党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4)在党的革命事业处于高潮时、党的革命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时,不骄傲自满、不居功自傲、不争权夺利,牢固树立并自觉坚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理念。党的干部要“忠于党”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决定,坚定地同党中央站在一起,时刻准备听从党的召唤,即使面临牺牲也绝不叛党。
二是要“与群众密切联系”。在陈云看来,能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检验干部宗旨观的鲜明体现,事关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事关党的根本性质。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要保持好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应该牢记毛泽东说过的:“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也就是说,党的干部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要做到:一方面,自觉带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力争革命的完全彻底胜利;另一方面,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绝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
三是要“守纪律”。“守纪律”对党的干部来说是最起码的政治品格和革命气质要求,在严酷的、甚至事关生死存亡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尤其如此。所以,陈云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在一切革命工作中,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保密纪律、财经纪律、人事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一切纪律,用党的纪律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到违反党的纪律的话坚决不说、违反党的纪律的事坚决不做,坚持“纪律就是生命、纪律高于生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军事干部而言,更要绝对遵守人民军队纪律,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军事过硬、纪律严明。
四是要“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党的干部在推进党的革命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能不能取得辉煌的工作业绩是考量干部有没 有才能、才能高低的重要尺度。所以陈云提出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过程中,除了应该突出以德为主之外,还要体现出对干部才的重视来,切实重视起干部的工作能力素质建设问题。为此,他提出选拔任用干部还必须看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否“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也就是要更多地从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宏观控制能力、综合工作水平、担负的工作责任等方面去衡量干部的“才”,以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价值依据。
三、“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政策保障
为了保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能够真正落实下去,而不是流于形式,陈云提出了必须建立健全党的干部政策的问题。他认为,“干部政策,拿俗话来讲,就是用人之道。”所以,它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的大问题。在1938年发表的《论干部政策》一文中,陈云提出了各级党委、主管干部工作的领导同志和组织部门执行干部政策时需要坚持的12字基本方针,即“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
1 “了解人”。就是要善于考察和识别干部。怎么才叫善于考察和识别干部呢?陈云提出了以下原则要求:要“辩证”地考察干部的优点与缺点,不要将人一棍子打死;要“客观”地考察干部的德才状况,不要带有任何主观性的“先见之明”;要“全面”地看待干部的成长发展,不要纠缠于特定问题、特定事件大做文章;要“负责”地培养、考察了解干部,不能放松对干部的严格要求。陈云强调,真正了解干部必须坚决改掉两种毛病:“第一种毛病是用一只眼睛看人,只看人家一面,不看全面,不能面面都看到;第二种毛病是只看到这个人今天干了什么,没有看到他以前干些什么,只看到他本领的高低,没有看到他本质的好坏。”要真正克服第一种毛病,就必须确立这样的思想理念:“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用人就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要改掉第二种毛病就要明白:“了解人的时候,只看他的今天,不看他的昨天,或者只看过去,不看现在;只看见功不看见过,或者只看见过不看见功;只看见今天的好,不看见昨天的坏,或者只看见今天的坏,不看见昨天的好。这样就往往对于干部不能有根本的估计。”不能有根本的估计,也就不能做到合理地选拔任用干部。
2 “气量大”。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各种类型的人才,各个层次和各种性情的干部采取容纳的态度与宽广的胸怀,特别是要注意选拔任用非中共党员的干部,善于团结和使用有缺点但改正了的干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干部、与自己观点相左但都是出于公心的干部。陈云认为孙中山能够取得辛亥革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气量大,把各方面的革命力量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所以能够成大事。他据此提出:“我们也必须善于用人,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我们能不能说只有共产党员才是了不得的人才呢?不见得。社会上的人才不知有多少,许多人都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单枪匹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在陈云看来,共产党人只有做到“海纳百川”,才能实现“有容乃大”;只有具备“包容胸襟”,才能达到“包罗万象”,将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人才集合到党的革命队伍中来,成为推进党的革命事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源。
3 “用得好”。就是要做到“人适其岗、人适其事、人岗相宜、人事相宜”,也就是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事,合适的事要安排适合做它的人去做,实现人的才能最大化发挥、工作效能最大化展示。陈云指出:“要有什么方法用人才能用得好呢?我想没有旁的道理,只要是在你领导下的人都很高兴工作,都很积极工作,能够这样,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这说明必须适才用人,根据干部德才状况将其安排到合适岗位上,使其有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陈云强调,要保证将干部真正用好,“使干部敢说话、敢做事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干部的积极性,使干部很安心地工作。假使你说一他就一,你说二他就二,那他就等于电话机,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4 “爱护人”。就是要关心爱护好干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快速进步创造尽可能完备的条件。陈云指出:“爱护人很重要。凡是提拔干部,得全面估计他的德和才;既提拔起来,就得多方面帮助他,不使他垮台。”在陈云看来,做到对干部真正的爱护,必须抓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注意不断教育培训干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中,陈云着重强调要把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因为如果只停于实际工作,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反之,如果只停于高远理论,则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干部必须注重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水平。二是要慎重对待犯错误的干部。陈云同志强调:“当着解决一个干部的问题,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的时候,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去处理它。”这说明,陈云特别看重干部的政治生命,看重干部的前途命运,主张采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尽可能挽救犯错误的干部,给他们以改过自新、重新站立起来的机会。这才是真真正正地对干部负责,这才是实实在在地关心爱护干部。三是要注意关心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使他们踏下心去,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编辑: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