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校园诈骗层出不穷且花样繁多,不少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校园诈骗类型与特点,研究校园诈骗对大学生学习、社会认知、经济层面的影响,探索应对高校校园诈骗的对策。
[关 键 词] 校园诈骗;诈骗类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89-01
校园诈骗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需要引起大学生群体、學校、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大学生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校园诈骗的发生。
一、高校校园诈骗类型及特点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有关“校园诈骗了解情况”这一问题中,有4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53%的学生表示了解得不充分甚至根本不了解。本文结合大学生遇过的诈骗形式总结了以下诈骗类型及其特点。
(一)兼职刷单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客服人员向被诈骗对象发送链接,声称点击链接,购买商品成功后,货款会退还,还有返利提成,甚至会让被诈骗对象填写一份入职资料,让其以为自己是被正当公司聘用赚钱。在完成第一单购买任务后,被诈骗对象会收到客服之前约定的刷单返利,并以此为诱饵吸引被诈骗人购买更加大额的商品,当交易达到一定数量后,所谓的客服人员就会切断与被诈骗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二)冒充熟人与感情诈骗
诈骗人员通过盗号等手段,用他人QQ、微信,冒充受害人的亲朋好友、老师等熟人,以遇到急事、交学费、查成绩等借口,利用情感要求受害人转账以骗取钱财。还有类感情诈骗是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网络游戏与他人建立一定感情基础或发展为恋爱关系,来索取游戏币等财产。
(三)虚假金融网站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与银行网站等十分相似的冒牌网站,诱导当事人输入相关信息以转走钱款,或要求当事人反复输入动态口令、发送二维码等以达到多次转账目的。近期更是出现了网购退款、冒充银行客服实施诈骗的新型骗局。此类诈骗类型虽然伪装性不强,但是攻击性很强,受害者一旦输入银行卡等账户信息,账户里的钱很快就会被转走。
(四)校园贷诈骗
此类诈骗以校园贷为诱饵,一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在校大学生推送贷款广告,以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并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收到学生支付款项后即将其“拉黑”不再联系。二是串通“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指导讲座,夸大培训效果,与学生签订声称能提高综合技能的培训合同,并与贷款公司勾结,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从中诈骗学生金钱。三是更为极端的一类,它要求学生提供照片、视频、身份证和家属电话号码等作为贷款抵押和担保,一旦学生无法如期还款,便以此威胁,勒索钱财色。
二、校园诈骗对大学生的影响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9%遭遇过校园诈骗,而只有50%的大学生会选择举报或报警,可见虽有警觉性但不强。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校园诈骗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
(一)在心理方面
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校园诈骗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自我破坏型,受骗之后的财产损失造成心理不平衡,精神上变得敏感、自卑、易怒,对父母的养育产生负罪感,容易内疚,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造成心理阴影,使其精神恍惚,阻碍其学业及身心健康发展,严重者会诱发抑郁症,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二是向外爆发型,抗压能力弱又无合理正当的反击途径,导致受骗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报复的病态心理,对身边亲朋好友施加诈骗,引诱他人上当来换取心理平衡。
(二)在社会认知方面
网络诈骗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社会认同感上产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网络诈骗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将导致原本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畏惧社会生活,畏惧与人交往,对社会产生怀疑,出现信任危机。
三、高校校园诈骗防范对策
(一)大学生提高警惕,抵制诱惑,及时报案
大学生要做好个人防骗工作。一要抵制诱惑,不贪图便宜,以免因小失大;二要提高个人警惕,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三要多关注诈骗案例,并引以为戒;四要在受骗后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不存侥幸心理,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及时报案。
(二)学校加强管理,全面开展诈骗防控工作
一要做好校园网络安全工作,确保大学师生信息安全;二要完善校园监控系统,进行网格化管理,不留死角全方位保护;三要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来开导被骗学生,从而有效避免悲剧发生;四是学校要加强对学院工作的指导,如举办专题讲座、对辅导员进行防骗培训、建立学生干部和班级防骗工作小组等,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牢固的防骗体系,让诈骗份子无可趁之机。
(三)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警民联动,共同防范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德育,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让全民以诈骗为耻,并能及时监督举报诈骗行为;二是立法部门要完善立法,制定有关校园诈骗法,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三要做到警民联动,共同防范校园诈骗;四要增强诈骗案件的曝光率,如运用各种新闻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QQ、广播电视台等渠道来进行曝光,并且给出一些防骗建议和法律常识,以更好地让大学生远离校园诈骗。
参考文献:
王飞,王婷婷,黄丝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现状及防范策略[J].法制博览,2018(2).
[关 键 词] 校园诈骗;诈骗类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89-01
校园诈骗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需要引起大学生群体、學校、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大学生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校园诈骗的发生。
一、高校校园诈骗类型及特点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有关“校园诈骗了解情况”这一问题中,有4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53%的学生表示了解得不充分甚至根本不了解。本文结合大学生遇过的诈骗形式总结了以下诈骗类型及其特点。
(一)兼职刷单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客服人员向被诈骗对象发送链接,声称点击链接,购买商品成功后,货款会退还,还有返利提成,甚至会让被诈骗对象填写一份入职资料,让其以为自己是被正当公司聘用赚钱。在完成第一单购买任务后,被诈骗对象会收到客服之前约定的刷单返利,并以此为诱饵吸引被诈骗人购买更加大额的商品,当交易达到一定数量后,所谓的客服人员就会切断与被诈骗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二)冒充熟人与感情诈骗
诈骗人员通过盗号等手段,用他人QQ、微信,冒充受害人的亲朋好友、老师等熟人,以遇到急事、交学费、查成绩等借口,利用情感要求受害人转账以骗取钱财。还有类感情诈骗是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网络游戏与他人建立一定感情基础或发展为恋爱关系,来索取游戏币等财产。
(三)虚假金融网站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与银行网站等十分相似的冒牌网站,诱导当事人输入相关信息以转走钱款,或要求当事人反复输入动态口令、发送二维码等以达到多次转账目的。近期更是出现了网购退款、冒充银行客服实施诈骗的新型骗局。此类诈骗类型虽然伪装性不强,但是攻击性很强,受害者一旦输入银行卡等账户信息,账户里的钱很快就会被转走。
(四)校园贷诈骗
此类诈骗以校园贷为诱饵,一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在校大学生推送贷款广告,以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并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收到学生支付款项后即将其“拉黑”不再联系。二是串通“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指导讲座,夸大培训效果,与学生签订声称能提高综合技能的培训合同,并与贷款公司勾结,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从中诈骗学生金钱。三是更为极端的一类,它要求学生提供照片、视频、身份证和家属电话号码等作为贷款抵押和担保,一旦学生无法如期还款,便以此威胁,勒索钱财色。
二、校园诈骗对大学生的影响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9%遭遇过校园诈骗,而只有50%的大学生会选择举报或报警,可见虽有警觉性但不强。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校园诈骗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
(一)在心理方面
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校园诈骗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自我破坏型,受骗之后的财产损失造成心理不平衡,精神上变得敏感、自卑、易怒,对父母的养育产生负罪感,容易内疚,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造成心理阴影,使其精神恍惚,阻碍其学业及身心健康发展,严重者会诱发抑郁症,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二是向外爆发型,抗压能力弱又无合理正当的反击途径,导致受骗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报复的病态心理,对身边亲朋好友施加诈骗,引诱他人上当来换取心理平衡。
(二)在社会认知方面
网络诈骗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社会认同感上产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网络诈骗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将导致原本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畏惧社会生活,畏惧与人交往,对社会产生怀疑,出现信任危机。
三、高校校园诈骗防范对策
(一)大学生提高警惕,抵制诱惑,及时报案
大学生要做好个人防骗工作。一要抵制诱惑,不贪图便宜,以免因小失大;二要提高个人警惕,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三要多关注诈骗案例,并引以为戒;四要在受骗后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不存侥幸心理,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及时报案。
(二)学校加强管理,全面开展诈骗防控工作
一要做好校园网络安全工作,确保大学师生信息安全;二要完善校园监控系统,进行网格化管理,不留死角全方位保护;三要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来开导被骗学生,从而有效避免悲剧发生;四是学校要加强对学院工作的指导,如举办专题讲座、对辅导员进行防骗培训、建立学生干部和班级防骗工作小组等,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牢固的防骗体系,让诈骗份子无可趁之机。
(三)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警民联动,共同防范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德育,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让全民以诈骗为耻,并能及时监督举报诈骗行为;二是立法部门要完善立法,制定有关校园诈骗法,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三要做到警民联动,共同防范校园诈骗;四要增强诈骗案件的曝光率,如运用各种新闻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QQ、广播电视台等渠道来进行曝光,并且给出一些防骗建议和法律常识,以更好地让大学生远离校园诈骗。
参考文献:
王飞,王婷婷,黄丝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现状及防范策略[J].法制博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