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和谐共处"理念的初步形成与完善,"和谐共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和"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和谐共处"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关系新理念。"和谐共处"理念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形成,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其重要作用显现出来,被愈来愈多的国际社会认同,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理念。"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表现为其顺应了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和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提升了"和平共处"理念和丰富了"和谐世界"思想。
【基金项目】
: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处’——中共争取有利国际发展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NSK(B)12-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和谐共处"理念的初步形成与完善,"和谐共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和"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和谐共处"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关系新理念。"和谐共处"理念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形成,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其重要作用显现出来,被愈来愈多的国际社会认同,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理念。"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表现为其顺应了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和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提升了"和平共处"理念和丰富了"和谐世界"思想。
其他文献
由于东亚地区战略地位上升,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洲"。美国东亚战略做了新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在东亚的军事优势、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推行积极的东亚参与外交。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涉及对华强制性接触、单边压力下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尽管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是应该理性看待其影响的限度。
救灾领域是东盟地区论坛所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所建立起来的救灾合作机制近年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救灾合作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性因素,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它还需要继续朝着更加成熟与健全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也作为论坛重要的成员国,理应在论坛救灾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包容性发展作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概念,反映了当代的重要经济关系:经济上的包容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必然有包容主体和被包容的对象。一定包容关系的发生,既决定于包容主体的发展价值和发展程度,也取决于包容主体在一定时期对被包容对象的包容度。只有领会这些意蕴,才能正确地理解包容性发展,才不会奢谈"包容"、包容无度。
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主将之一的弗格森那里,自由问题也是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总的来说,弗格森的自由观更倾向于积极自由式的自由观,他的自由观与共和主义思潮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而与自由主义尤其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存有相当的距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七大再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关于社会建设问题的一系列新认识、新概括的形成,既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今深刻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及其发展机遇与意义的一种敏感和自觉把握。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党的社会建设理论形成与现实基础的逻辑联系加以分析,将有助于增强人们理解和实施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自觉性和主
公民政治参与这种同人类政治文明相联系的现象,经历了多个时代,其思想资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政治参与,决定于代议制和间接民主条件下政治统治的基本格局或模式。我国的政治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以胜过既往的勇气和努力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并把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方面。
随着公共性理念和制度在传统国家体制内的不断扩张,以大国善治为目标的知识追求已经成为中国公共行政学知识发展的主导性逻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国公共行政学有必要审查自身所走过的道路、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所存在的不足。通过对主要论域和议题的描述和评估可以发现,中国公共行政学的未来成就决定于它在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现实的互动中进行理论建构和回应现实的能力及水平。
城乡二元分立社会结构形态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社会保障不平等和社会控制整合能力不足。二元分立社会结构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存在,不仅极大磨损了社会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认同,而且侵蚀了社会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感归属。分析当下二元分立社会结构的时空环境,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这一鲜活载体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无疑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有效技术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品质与新社会阶层的"大众"属性具有内在契合性。新社会阶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践行者与最大受益者之一,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有独特的理解与认知。在新社会阶层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新社会阶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提高理论的自洽性与吸引力为前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搭建基本的组织平台,合理回应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不断发生分化。在当代中国,真正的农民是农业劳动者,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利益是中国农村一切工作的核心。现有惠农政策针对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忽视农民分化问题,惠农政策实施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必须集中力量惠及农业劳动者。要明确和保障农业劳动者在农村的主体地位;把保护农业劳动者利益和完善惠农政策机制结合起来;把握优化农民培训这个关键,提升农业劳动者竞争能力;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重点,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根据农业劳动者的需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劳动者转移,通过减少数量提高农业劳动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