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仙梅:中蒙友好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mob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在全蒙古唯一的一所华侨学校——旅蒙华侨友谊学校,一干干了24年,一路艰辛走到了今天
  3月28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名游客在蒙古国肯特省不儿罕山游览时,受到极端组织人员的人身攻击和侮辱,受辱视频和照片被上传到社交网站,引发中国国内以及蒙古国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事件一度成为媒体热点。
  蒙古国人对中国人不友好吗?
  “当然不是,那只是极少数的蒙古人,如果确如某些人所说的有‘仇视’情绪,那么汉语就不可能成为蒙古国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290万人口的国家也不会有7000名左右的蒙古国人前往中国留学、生活。当下,蒙古国学中文的人数更不可能超过1万人。”被誉为“汉语花”的旅蒙华侨友谊学校校长江仙梅说,“正是因为相信中蒙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是广阔的,学生们才会希望通过学习汉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希望中蒙友好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
  为了让汉语言文化在蒙古国广泛传播,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为了让旅蒙华人华侨子女与蒙古国本土孩子学习中文,江仙梅在全蒙古唯一的一所华侨学校——旅蒙华侨友谊学校, 一干干了24年,一路艰辛走到了今天。
  “不能让孩子们冻着上课”
  旅蒙华侨友谊学校的历史可溯及1956年9月在乌兰巴托成立的培才学校。当年,培才学校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援蒙员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而成立的,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培才学校同时招收华侨学生,后来由于中蒙两国关系的变化,学校规模逐渐缩小,并在1976年停办。为解决当地华侨子弟的教育问题,时任旅蒙华侨协会主任的赵廷源先生于1964年9月领导创建了华侨子弟学校。
  华侨子弟学校成立之初,几易校址,条件十分简陋。多年来,师生们一直在缺少供暖设备的木头平房里坚持学习中华语言文化。随着1989年中蒙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开始,蒙古对汉语的需求日渐升温。应蒙古学生家长的要求,侨校自1993年开始招收本地学生。
  江仙梅祖籍河北,在蒙古长大,她就是成长于这所华侨学校。自蒙古国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汉语系毕业之后,1991年她回到华侨子弟学校工作,负责文教宣传,1998年成为学校校长,或许就连她自己也没有想过,在这所学校,一待就是这么些年。
  “我当校长的时候,学校条件真是苦啊,说好听是平房,说难听就是危房,只有十几个老师,还都是侨眷,学生有300多人。因为地处高寒地带,冬天没有暖气,感觉四面都在漏风,老师上课的时候穿的是皮衣,学生穿皮棉袄,带皮手套。孩子们来上课都是背着两个书包,一个装课本,一个装柴火和煤炭,为的就是上课取暖,即使这样,还是冻得不行。想想看穿成那样,还怎么写字、活动。”回忆起那样的情景,江仙梅有些感伤,眼里还有些泪光,但是性格爽朗的她立马开怀大笑,调整情绪,“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最多五年,一定要彻底改变孩子们读书的环境。”
  校舍环境差是一方面,而最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们的出路。学校虽然办学多年,但是没有注册,蒙古国根本不认可。学校的老师没有正规教学资格,只会单一地教授中文;学生们在毕业之后也不受认可,没有继续考学的机会。
  为了彻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江仙梅知道唯一的选择就是要获得政府的认可,让官员们知道办学的目的,理解学校存在的价值。为此,她去了议会很多次。面对接待她的市长,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谈学校的现状以及未來发展的方向。让人想不到的是,没有门路的她靠着自己语言的优势和执着的勇气获得了进门通行证。
  恰逢1999年是中蒙建交50周年,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签署5周年。当年7月应蒙古国时任总统那楚克·巴嘎班迪的邀请,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蒙古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为推动中蒙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健康互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充实和拓展了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有关方面研究批准顺利注册,华侨子弟学校于1999年9月29日更名为旅蒙华侨友谊学校。学校的校址也批了下来。在国务院侨办、国内各界人士以及当地华侨的热心捐助下,学校于2001年7月26日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440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实现了侨校办学条件的历史性大跨越。
  这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
  现在的旅蒙华侨友谊学校是漂亮的两层楼房,2014年还彻底翻新过一次,学校有21个班级,504名学生,在多年的办学积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实行上下午两部制,一至十二年级都以汉蒙双语授课,并有历史、书法、口语、写作等汉语特色课,把儒家学说、兵家文化融入其中,从小对学生们进行中国文化熏陶。
  如今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为蒙古国学生,只有10%为华侨子弟。学校在竭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作文比赛、汉语知识比赛、汉语歌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才艺展示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友谊学校的学生在蒙古国举办的汉语奥林匹克比赛、“汉语桥”比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奖。学生在毕业后和蒙古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样,可以报考心仪的大学。
  在校老师中蒙古国老师占到了一半,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在蒙古国首屈一指。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外部因素,每年报考该校的人数都在翻翻。因为招生名额有限,申请进入该校的学生中近一半是没有机会走进这里学习的。
  “我们办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弘扬中华文化,在蒙古国语言类学校里我们的收费是最低的,可教学却是一流的,任何比赛都走在前列。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蒙古孩子从小就学习中文,这会让他们、让他们的家庭都会对中国有好感。”江仙梅说。
  的确,学校除了结合课堂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作文比赛、汉语知识比赛、汉语歌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才艺展示等,都渗透着中国兵家文化。该校许多小学生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漫画、《三国演义》连环画,中学生则有机会经常阅读和朗诵中国经典兵家故事。   作为校长,江仙梅积极为学生争取各种赴中国参观、学习的机会,探索与中国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学校选送学生赴中国张家口等地的学校学习,积极参加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寻根之旅”夏令营、“中华文化大赛”优胜者夏令营等活动。学校注重游教并举,寓教于游,结合参观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学习中华武术等活动,寻找中国文化之“根”,华侨孩子和蒙古学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完整体系的认知度。这对巩固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果,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加深蒙古国学生对中国的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10月,中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颁发给江仙梅“热心海外华文教育杰出人士奖”与“海外华文教师杰出贡献奖”。
  在江仙梅的努力下,学校办学成绩得到了当地教育界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很多成就和荣誉。2009年,学校被中国国务院侨办评为“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而江仙梅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了诸多奖励和荣誉,其中有蒙古国总统颁发的最高奖项——北极星勋章和功勋教师奖,成为海外优秀华人代表。
  2014年8月21日,应蒙古国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的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蒙古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1年来对蒙古国的首次访问。中蒙两国元首在乌兰巴托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宣布将中蒙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元首还共同见证了两国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涉及外交、经贸、过境运输、矿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文化、住房建设等领域。
  作为华人华侨代表,江仙梅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内心颇为激动。
  “身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可以见到国家主席,那种心情无以言表。总书记访蒙,从政治高度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确立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么多年,我深切地感受着中蒙两国人民的友好,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江仙梅说。
  的确,随着中蒙两国友好关系日益加深,江仙梅切身感受到蒙古国学习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汉语学校不断增加。旅蒙华侨友谊学校作为诸多汉语学校中的佼佼者,深受蒙古国中小学生的青睐。
  在谈到未来的设想和目标时,江仙梅说,“我希望新建的教学楼,能够满足当地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拓展侨校服务能力,提高侨校影响力,把侨校建设成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促进中蒙人民交流的一个窗口;以侨校为依托,配合汉语教材本土化建设和优秀教材读物的引进工作;加强与其他相关驻蒙部门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如果能够发挥侨校在地域、语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合作,将会极大地推动各方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其他文献
国际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 ,正因它的特别性与专门性 ,所以它有别于普通英语语言 ,其教学组织就应符合社会对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