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表明通过建设地下空间系统,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支撑中央商务区开发。本文通过结合武汉王家墩地下环廊规划实例,提出其设计构思,详细地总结出其设计环节,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地下空间 交通环廊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5-02
1 工程概况
武汉王家墩为创造一个舒适、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系统,在核心区中心区域布置了地下交通环廊系统,位于商务东路、珠江路、商务西路、泛海路道路下方,是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一桥一隧、一环三轨”交通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主要承担核心区小客车到发,服务于地下停车场的进出交通。
2 环廊总体布置
本环廊围绕商务核心区沿珠江路、商务西路、泛海路、商务东路布置,全长1.9 km,3车道规模,采用单向逆时针组织。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客车,以服务核心区内地块停车为主,兼顾核心区外部分地块停车。环廊共设有6进6出共12处进出匝道与地面道路、黄海路隧道直接相连。环廊内部同时还设有独立出入口联系地下核心区内地块的停车空间。根据地面道路断面条件,环廊共采用两种通风方式。在商务东路、商务西路、泛海路通过设置地面敞口,采用半横向机械通风辅以自然通风方式。北侧珠江路道路断面较窄,没有条件设置连续敞口,环廊通过设置风道,采用半横向机械通风。
3 地下环廊设计构思
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地下交通环廊的设计应与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相一致,与地区总体规划相协调,并结合周边地块开发及现状地下构建筑物情况进行布置。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环廊总体设计构思采取如下:(1)以区域地下空间规划为指导,以地下环廊功能定位为基础,确定总体方案;(2)统筹考虑地下交通环廊与轨道交通、共同管沟、地面道路、市政管线以及其它地下构建筑物的关系,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3)注重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减小实施与建成运营期间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创新,注重环保与节能,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5)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注意对工程沿线保护建筑的保护;(6)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适用性,以求最佳的投资效果。
4 地下环廊规划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的案例分析可知,地下车行通道具有以下特点:(1)建设目的是整合公共地下车库资源,联系地面道路和地下车库,减少地面道路交通绕行、缓解地面道路交通压力;(2)地下车行通道设计车速较低,一般在20公里/小时以左右;(3)车行通道应充分考虑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布置相关应急设备和措施;(4)断面布置方面,通道内设置检修道有利于检修维护与特殊状况下人行疏散,并可利用检修道上部空间布置设备管线。针对此,地下环廊线路设计对于平面线形满足规范要求,考虑行驶安全、舒适和畅通;环廊线位应充分考虑与综合管沟的一体化布置;环廊线位应充分考虑与地面管线以及地面道路的关系;地下环廊敞口布置应为绿化景观留有余地;环廊地面敞口需与路网良好衔接,并满足交通组织需要;地下环廊与地块衔接顺畅,留有蓄车空间,满足正常出入需要。
4.1 环廊匝道布置及交通组织
(1)匝道布置应考虑到环廊出入口布置应和衔接道路的交通组织相匹配,有利进出通道的交通的疏解,减小对地方路网的冲击;通道进出口离开交叉口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
(2)系统交通组织。本项目地下环廊系统共设“6进6出”12条匝道。其中,4对地面出入口匝道均布于环廊四角。两对地下定向匝道位于商务西路、商务东路中部,联系黄海路隧道。通过环廊匝道与王家墩对外快速路、骨架干路联系,可形成快捷的到达交通系统;通过与区域地面道路连通,可满足区域内多方位车辆便捷的进出。
(3)匝道布置及进出口交通组织。珠江路布置两对出入口,其中西侧出入口与云飞路、淮海路联系,进而接入发展大道、长丰大道等快速、骨干路系统,方便商务区西北区域的长短距离到发;东侧出入口则可通过宝丰北路地面道路接其高架淮海路上下匝道,进入快速路系统,或通过区域地面次干路系统与青年路联系,服务商务区北部长短距离到发。
4.2 车道宽度考虑
机动车车道宽度取决于设计车辆的几何尺寸、行驶速度、交通量以及车辆之间、车辆与路肩之间的安全间距。影响车辆行驶的车道宽度因素还涉及路面平整、防滑、气候等,随着高等级沥青路面技术的采用,路面本身的因素对车道宽度的取用已不起决定条件,车道宽度的取值关键主要还是取决于服务车型、车速、车辆的动态余宽。
设计车型:根据调查,小型客车的车身宽度都在1.8 m以下。故本环廊设计车型的车身宽度定位2.0 m。动态余宽一般直线段的车辆动态余宽被区分为同向车之间的余宽、对向车之间的余宽以及车辆和行车道边缘所需的余宽三种情况,这些余宽均与车速有关。地下环廊为单向行驶,余宽的确定仅考虑同向车之间的余宽和车辆与行车道边缘所需余宽的二个方面。根据以上车型尺寸、余宽分析,小客车一条车道宽度为2.0+0.5=2.5 m,考虑留有一定的余量,本地下环廊车道宽度主要取用3.0 m符合车辆的行驶要求。
4.3 外部出入口设置
外部出入口应布置在疏解条件较好的地面道路车行道上,便于地下交通高效集散;从均衡交通分布,提高地下通道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外部出入口数量不宜过少。地下通道与车库衔接出入口处应采用斜角形式布置,以增大视距范围,提高通道安全性。部分相邻地块地下空间通过整体开发方式建设,既可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围护结构,又可归并与地下通道衔接的出入口,确保地下道路主线畅通。
4.4 纵断面布置
本环廊主线主要受轨道交通、地下步行街、公共通道以及横穿市政管线影响。环廊标准段标高需满足地块衔接要求。保证最小纵坡0.3%,满足排水要求。环廊匝道纵坡采用7.7%,满足合成坡度不大于8%要求(横坡1.5%)。控制敞开段长度,确保接地点到交叉口距离不小于50 m。
4.5 横断面设计
对于地下环廊横断面应满足设计车速相应的强制性规范;横断面设计满足环廊规模要求,同时断面应考虑加宽、视距,满足行驶安全要求;应充分满足沿线地面管线和辅助设施布设的要求;设置单向向内横坡,满足环廊排水要求;转角考虑设置超高必要性。本地下环廊主线标准断面有两种布置形式:开敞式以及封闭式。地下道路标准段车道断面布置为两侧检修带+三机动车道。敞开段断面布置一进一出双车道,宽度为8.5 m。
5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武汉王家墩地下交通环廊设计实例,总结出该工程规划设计的成功经验。从工程实践表明,所采取的规划设计措施可创造一个舒适、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系统,值得同类工程所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崔路允.城市交通线路设计地下空间冲突理论与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2(6):95-182.
[2] 刘旋云,马圭尧.城市地下空间交通设计研究[J].交通科技,2012(1):30-31.
[3] 南建林,云武.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10):28-34.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地下空间 交通环廊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5-02
1 工程概况
武汉王家墩为创造一个舒适、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系统,在核心区中心区域布置了地下交通环廊系统,位于商务东路、珠江路、商务西路、泛海路道路下方,是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一桥一隧、一环三轨”交通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主要承担核心区小客车到发,服务于地下停车场的进出交通。
2 环廊总体布置
本环廊围绕商务核心区沿珠江路、商务西路、泛海路、商务东路布置,全长1.9 km,3车道规模,采用单向逆时针组织。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客车,以服务核心区内地块停车为主,兼顾核心区外部分地块停车。环廊共设有6进6出共12处进出匝道与地面道路、黄海路隧道直接相连。环廊内部同时还设有独立出入口联系地下核心区内地块的停车空间。根据地面道路断面条件,环廊共采用两种通风方式。在商务东路、商务西路、泛海路通过设置地面敞口,采用半横向机械通风辅以自然通风方式。北侧珠江路道路断面较窄,没有条件设置连续敞口,环廊通过设置风道,采用半横向机械通风。
3 地下环廊设计构思
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地下交通环廊的设计应与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相一致,与地区总体规划相协调,并结合周边地块开发及现状地下构建筑物情况进行布置。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环廊总体设计构思采取如下:(1)以区域地下空间规划为指导,以地下环廊功能定位为基础,确定总体方案;(2)统筹考虑地下交通环廊与轨道交通、共同管沟、地面道路、市政管线以及其它地下构建筑物的关系,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3)注重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减小实施与建成运营期间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创新,注重环保与节能,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5)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注意对工程沿线保护建筑的保护;(6)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适用性,以求最佳的投资效果。
4 地下环廊规划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的案例分析可知,地下车行通道具有以下特点:(1)建设目的是整合公共地下车库资源,联系地面道路和地下车库,减少地面道路交通绕行、缓解地面道路交通压力;(2)地下车行通道设计车速较低,一般在20公里/小时以左右;(3)车行通道应充分考虑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布置相关应急设备和措施;(4)断面布置方面,通道内设置检修道有利于检修维护与特殊状况下人行疏散,并可利用检修道上部空间布置设备管线。针对此,地下环廊线路设计对于平面线形满足规范要求,考虑行驶安全、舒适和畅通;环廊线位应充分考虑与综合管沟的一体化布置;环廊线位应充分考虑与地面管线以及地面道路的关系;地下环廊敞口布置应为绿化景观留有余地;环廊地面敞口需与路网良好衔接,并满足交通组织需要;地下环廊与地块衔接顺畅,留有蓄车空间,满足正常出入需要。
4.1 环廊匝道布置及交通组织
(1)匝道布置应考虑到环廊出入口布置应和衔接道路的交通组织相匹配,有利进出通道的交通的疏解,减小对地方路网的冲击;通道进出口离开交叉口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
(2)系统交通组织。本项目地下环廊系统共设“6进6出”12条匝道。其中,4对地面出入口匝道均布于环廊四角。两对地下定向匝道位于商务西路、商务东路中部,联系黄海路隧道。通过环廊匝道与王家墩对外快速路、骨架干路联系,可形成快捷的到达交通系统;通过与区域地面道路连通,可满足区域内多方位车辆便捷的进出。
(3)匝道布置及进出口交通组织。珠江路布置两对出入口,其中西侧出入口与云飞路、淮海路联系,进而接入发展大道、长丰大道等快速、骨干路系统,方便商务区西北区域的长短距离到发;东侧出入口则可通过宝丰北路地面道路接其高架淮海路上下匝道,进入快速路系统,或通过区域地面次干路系统与青年路联系,服务商务区北部长短距离到发。
4.2 车道宽度考虑
机动车车道宽度取决于设计车辆的几何尺寸、行驶速度、交通量以及车辆之间、车辆与路肩之间的安全间距。影响车辆行驶的车道宽度因素还涉及路面平整、防滑、气候等,随着高等级沥青路面技术的采用,路面本身的因素对车道宽度的取用已不起决定条件,车道宽度的取值关键主要还是取决于服务车型、车速、车辆的动态余宽。
设计车型:根据调查,小型客车的车身宽度都在1.8 m以下。故本环廊设计车型的车身宽度定位2.0 m。动态余宽一般直线段的车辆动态余宽被区分为同向车之间的余宽、对向车之间的余宽以及车辆和行车道边缘所需的余宽三种情况,这些余宽均与车速有关。地下环廊为单向行驶,余宽的确定仅考虑同向车之间的余宽和车辆与行车道边缘所需余宽的二个方面。根据以上车型尺寸、余宽分析,小客车一条车道宽度为2.0+0.5=2.5 m,考虑留有一定的余量,本地下环廊车道宽度主要取用3.0 m符合车辆的行驶要求。
4.3 外部出入口设置
外部出入口应布置在疏解条件较好的地面道路车行道上,便于地下交通高效集散;从均衡交通分布,提高地下通道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外部出入口数量不宜过少。地下通道与车库衔接出入口处应采用斜角形式布置,以增大视距范围,提高通道安全性。部分相邻地块地下空间通过整体开发方式建设,既可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围护结构,又可归并与地下通道衔接的出入口,确保地下道路主线畅通。
4.4 纵断面布置
本环廊主线主要受轨道交通、地下步行街、公共通道以及横穿市政管线影响。环廊标准段标高需满足地块衔接要求。保证最小纵坡0.3%,满足排水要求。环廊匝道纵坡采用7.7%,满足合成坡度不大于8%要求(横坡1.5%)。控制敞开段长度,确保接地点到交叉口距离不小于50 m。
4.5 横断面设计
对于地下环廊横断面应满足设计车速相应的强制性规范;横断面设计满足环廊规模要求,同时断面应考虑加宽、视距,满足行驶安全要求;应充分满足沿线地面管线和辅助设施布设的要求;设置单向向内横坡,满足环廊排水要求;转角考虑设置超高必要性。本地下环廊主线标准断面有两种布置形式:开敞式以及封闭式。地下道路标准段车道断面布置为两侧检修带+三机动车道。敞开段断面布置一进一出双车道,宽度为8.5 m。
5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武汉王家墩地下交通环廊设计实例,总结出该工程规划设计的成功经验。从工程实践表明,所采取的规划设计措施可创造一个舒适、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系统,值得同类工程所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崔路允.城市交通线路设计地下空间冲突理论与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2(6):95-182.
[2] 刘旋云,马圭尧.城市地下空间交通设计研究[J].交通科技,2012(1):30-31.
[3] 南建林,云武.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10):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