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办高等学校在经历了盲目的扩张期后,现阶段民办高校急需理性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民办高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应用定位理论,得出了民办高校应该从学校发展方向、优势学科、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出发,找准定位,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众多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品牌。
關键词:民办高校 定位理论 发展方向 优势学科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民办高校该何去何从,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成为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1 民办高校定位的缺失
1.1 宏观目标与营利性本质的矛盾
高等学校应该是以学术为目的,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很多民办高校提出了自己的宏观目标,譬如最受尊敬的私立大学,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高水平民办大学等等。但是在市场化环境下,创办者的目的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或者明着不说,暗着还是以营利为目的,这使得人才培养成了一句空话。总体来说,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社会认可度较低,这又反过来影响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1.2 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错位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一般以就业为导向,当然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很多时候学校不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出发,就盲目开办热门专业,热门成了一种噱头,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招生宣传的方便,如何培养具备相应专业素质的人才,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又与营利性的目的联系起来了。民办高校更愿意开设一些不需要实验设备的文科性质的专业,这样的专业办学成本低,招生简单,教师队伍也容易组建,这使得很多民办高校开设专业出现了同质化,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大量毕业生充斥就业市场,很多专业因此变成了烂专业,遭到了就业市场的唾弃。
1.3 招生工作占据了主导位置,人才培养居于次要位置
民办高等学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招生工作中,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招生开展的,每年的高考季,教学工作都会给招生工作让路,学校会外派大量的招生人员深入高中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庞大的民办高校招生队伍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为了生源,甚至会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比较好的学校建立起了自己的招生体系,基本上是每个县都有招生人员入驻,还有一些学校会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名义加入到招生工作中,学生会以亲身的经历进行宣传,这种手段屡试不爽。人才培养本应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但是在民办高校却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人力资本培养乏力,很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生源较差,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1.4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反差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统计就业率却有着耀眼的数据,普遍高于公办高校,但这些数据背后,就业质量明显较低,从薪酬水平、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2 定位理论概述
定位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来。里斯和特劳特认为:“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的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定位理论协助中国企业打造了越来越多的强势品牌,例如从王老吉到现在的加多宝品牌,定位理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凉茶市场。最近热销的特斯拉汽车也主要得益于其精准的定位。随着定位理论的发展,定位理论从商品营销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民办高等学校也可以依据定位理论,在分析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优势学科、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目标等,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众多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品牌。
3 利用定位理论定位民办高校走向
3.1 办学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单一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模式以及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客观上形成了“职业技能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导致分数低的学生才会被动选择职业技能教育,这种模式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尤其是技能型人才招聘难)同时存在的局面就是例证。教育部已将高考改革提上了日程,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高考的改革会直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关系应该是互补而不是竞争,所以民办高校应该避开公办高校的优势,寻找公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薄弱的领域,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动手能力强、到企业即可上手的人才,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3.2 专业定位
在专业设置上,民办高校不可盲目照搬公办高校模式,更不能追求齐全的学科门类,可以选择某一个类别作为重点发展学科,集中力量发展该学科,这样更有机会形成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这方面,可以向社会一些职业培训机构学习,比如有人要学习厨师就会想到新东方烹饪学校,有人想学习编程知识就会想到北大青鸟,有人想出国学外语,就会想到新东方教育。那一所民办高校是不是可以做到,有人想学习某个专业而被想到呢?这就需要将民办高校当成一个品牌来经营。
3.3 教师队伍发展定位
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民办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乏力,进而影响人力资本发展。可以考虑从提高待遇、提供良好职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做起,进而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这是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万建明.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5(03).
[2]华灵燕,熊亚.民办高校的类型与层次定位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09).
[3]查明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0.
作者简介:
赵小军(198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现就职于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關键词:民办高校 定位理论 发展方向 优势学科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民办高校该何去何从,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成为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1 民办高校定位的缺失
1.1 宏观目标与营利性本质的矛盾
高等学校应该是以学术为目的,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很多民办高校提出了自己的宏观目标,譬如最受尊敬的私立大学,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高水平民办大学等等。但是在市场化环境下,创办者的目的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或者明着不说,暗着还是以营利为目的,这使得人才培养成了一句空话。总体来说,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社会认可度较低,这又反过来影响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1.2 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错位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一般以就业为导向,当然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很多时候学校不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出发,就盲目开办热门专业,热门成了一种噱头,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招生宣传的方便,如何培养具备相应专业素质的人才,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又与营利性的目的联系起来了。民办高校更愿意开设一些不需要实验设备的文科性质的专业,这样的专业办学成本低,招生简单,教师队伍也容易组建,这使得很多民办高校开设专业出现了同质化,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大量毕业生充斥就业市场,很多专业因此变成了烂专业,遭到了就业市场的唾弃。
1.3 招生工作占据了主导位置,人才培养居于次要位置
民办高等学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招生工作中,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招生开展的,每年的高考季,教学工作都会给招生工作让路,学校会外派大量的招生人员深入高中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庞大的民办高校招生队伍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为了生源,甚至会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比较好的学校建立起了自己的招生体系,基本上是每个县都有招生人员入驻,还有一些学校会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名义加入到招生工作中,学生会以亲身的经历进行宣传,这种手段屡试不爽。人才培养本应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但是在民办高校却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人力资本培养乏力,很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生源较差,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1.4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反差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统计就业率却有着耀眼的数据,普遍高于公办高校,但这些数据背后,就业质量明显较低,从薪酬水平、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2 定位理论概述
定位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来。里斯和特劳特认为:“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的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定位理论协助中国企业打造了越来越多的强势品牌,例如从王老吉到现在的加多宝品牌,定位理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凉茶市场。最近热销的特斯拉汽车也主要得益于其精准的定位。随着定位理论的发展,定位理论从商品营销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民办高等学校也可以依据定位理论,在分析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优势学科、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目标等,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众多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品牌。
3 利用定位理论定位民办高校走向
3.1 办学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单一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模式以及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客观上形成了“职业技能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导致分数低的学生才会被动选择职业技能教育,这种模式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尤其是技能型人才招聘难)同时存在的局面就是例证。教育部已将高考改革提上了日程,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高考的改革会直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关系应该是互补而不是竞争,所以民办高校应该避开公办高校的优势,寻找公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薄弱的领域,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动手能力强、到企业即可上手的人才,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3.2 专业定位
在专业设置上,民办高校不可盲目照搬公办高校模式,更不能追求齐全的学科门类,可以选择某一个类别作为重点发展学科,集中力量发展该学科,这样更有机会形成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这方面,可以向社会一些职业培训机构学习,比如有人要学习厨师就会想到新东方烹饪学校,有人想学习编程知识就会想到北大青鸟,有人想出国学外语,就会想到新东方教育。那一所民办高校是不是可以做到,有人想学习某个专业而被想到呢?这就需要将民办高校当成一个品牌来经营。
3.3 教师队伍发展定位
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民办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乏力,进而影响人力资本发展。可以考虑从提高待遇、提供良好职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做起,进而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这是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万建明.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5(03).
[2]华灵燕,熊亚.民办高校的类型与层次定位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09).
[3]查明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0.
作者简介:
赵小军(198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现就职于西安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