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调试问题及路径选择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ng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普众化”发展,越来越多农村籍学生跨进大学校门成了其中一员。研究认为农村籍大学新生在心理调试过程中存在焦虑、自卑、迷茫、恐慌和冲突等心理问题。应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使之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正确自我评价,建立全面科学的自我认知结构;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行心理调试,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解决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德才兼备、情智并重、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 农村新生 心理调试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85—03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普众化”发展,越来越多农村籍学生跨进大学校门成了其中一员。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迷茫、恐慌等,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农村籍大学生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新兴力量,加强他们心理问题的调试有助于其在大学期间更好的发展和成长。据此,本文以“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调试问题”为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解决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贡献绵薄之力。
  一、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调试存在的问题
  (一)新环境不适应产生的焦虑心理
  农村籍大学新生一进入大学,首先面临的就是适应新环境的问题。由于其大部分时光是在农村度过,身上已深深地打上农村文化的烙印。而我国高校一般都位于中心大城市,农村籍大学生入校后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他们必须面对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思维习惯等各个方面与周围人的不同。[1]从农村进入城市,由于日常生活习惯、学习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融入其中;一些在人际交往中总处于被动,老是感觉与大家无法交流而显得格格不入。农村籍大学新生面临这些问题时通常觉得很无助,往往还会感到束手无策,适应过程较长,还会产生烦躁、不安、紧张等焦虑心理。这些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舒缓,会导致有的学生出现疲倦、失眠等生理问题和抑郁、焦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二)自我认知偏差产生的自卑心理
  目前我国农村在教育文化资源中处于劣势,教育资源普遍落后,学生业余兴趣的培养也不受重视。农村籍大学新生在中学时期大多只关注学习成绩,缺乏对业余文体特长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变化他们尤为不适应。特别是在一些文体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关的训练,这些学生往往因为不具备文体方面的特长而无法参与其中。另外在学习方面,有的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可能还没有真正接触过电脑,对于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训练也不多,因此在这两项学习上也颇感力不从心。面对既无法在校园活动中脱颖而出,又无法在学习上保持原有优势的困境,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信心受挫,由于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 理想真空期产生的迷茫心理
  对农村籍大学新生来说为了改善和提高自身生活环境,他们将考上大学当做是最便捷也最有效的一条道路。这样的想法在老师和家庭的双重助力下成为其学习的唯一动力,上大学成了他们中学时期的首要目标。而一旦目标实现,在新的奋斗方向尚未明确,外界推力丧失的情况下,农村籍大学新生出现了理想真空期,迷茫和徘徊成为他们的心理常态。有的学生意识到需要树立新的目标,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碍于自尊心的缘故,他们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这种困惑,只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 就业压力下的恐慌心理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普众化”教育,农村籍大学生期待通过高考上大学来改变命运的想法成为过去式,很多农村籍大学生一进入高校便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而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毕业后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尽快融入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当中,这些问题使他们产生了极大地困扰。再加上因为大学改制,交费上学、弹性学制、自主择业等方案的实施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农村学生而言,择业机会的不公和择业难度的增大,使他们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无所适从,加大了心理压力。[2]
  (五)不健康校园文化隐形影响下产生的冲突心理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具有文化的质的规定性,继承性和传播性,既受到社会主导文化的规范,又受到社会非主导文化的侵染,表现出校园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时化性。[3]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校园文化亦呈现出这一特点,既有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宣传,也有市场经济影响下商品文化的冲击,更有一些不良低俗文化的隐性传播。各种良莠不齐的校园文化相互交织,成为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在来到大学之前,学习生活的环境相对单纯,文化传播方式也较为传统,接触到的不良文化信息量较少,因此受到的冲击并不大。来到大学之后,多重的文化传播途径,尤其是网络传播的辐射范围扩大,大量的信息突然呈现在他们面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些判断能力强的农村籍大学新生能够迅速地在各种校园文化中摒弃那些庸俗文化,吸收优秀的文化因素,帮助自己成长;而有些学生则会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污染,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产生错误认识,甚至会丢失原有的纯朴和善良,对社会上一些低俗的文化现象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在不健康校园文化隐形影响下,农村籍大学新生的传统认知与实际生活产生巨大的反差,也造成他们心理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二、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调试解决的路径
  (一)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代表着一个人正在步入人格成熟的阶段,要学会肩负起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入大学,农村籍大学新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要学会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以解决由于学习生活环境变及社会角色转化而带来的心理不适的问题。首先要在短时间内熟悉校园的“地理环境”,了解学校各机构的工作职能,这样有利于今后快速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其次在生活方面,要尝试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往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上要注重掌握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学习渠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上的角色意识要及时跟进,要通过学校一系列的新生活动,逐渐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有利于缩短农村籍大学新生的心理调试期,减少其产生心理不适的可能性。   (二)正确自我评价,建立全面科学的自我认知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情绪反应及与周围现实的关系。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引导农村籍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使他们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不要用自己的劣势去与他人的优势进行比较,更不能将自己的缺点当成是自我整体来评价。要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认知结构的自我调整,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要积极开展挫折教育,让农村籍大学新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问题,对不合理的心理认知要加以矫正,建立起全面科学的自我认知结构。
  (三)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快农村籍大学新生“城市化”的进程。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生活,将学校中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实践循环机制,让其明白自己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农村籍大学新生将会慢慢改变被城市边缘化的心态, 不再认为自己是城市与农村二元发展中的“夹心层”,他们将在社会中寻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 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在影响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调试问题方面,人际关系也是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了避免因为经济原因或生活方式问题被他人取笑,他们大多不愿意和城市的同学交往,通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交往范围内。越是如此他们就越不能融入校园生活,也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大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农村籍大学新生增加与其他同学交往的机会,也能够使其他同学加强对他们的认识。只有相互沟通,加强了解,才能使他们逐步克服日常交往过程中的自卑心理,摆脱交往障碍,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积极进行心理调试,完善心理干预机制
  对农村籍大学新生来说,在中学时代很可能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他们部分人对心理问题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有心理问题是“有病”的表现,羞于对人提及。同时,他们对心理咨询机构所起的作用充满疑惑。因此,在他们遇到心理障碍时,不会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要改变农村籍大学新生的这种旧有观念,有效开展心理干预,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强化心理问题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精神状态的科学认知。必要的时候可以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完成心理调试。第二,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根据心理健康标准学生与专职人员的比例应为5000:2,但目前我省心理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兼职人员有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团委干部、教育研究人员、学校医务人员等。[4]学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队伍的培训,从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手段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使心理咨询工作得以有效地开展。第三,主动进行心理干预。与农村籍大学新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与班主任要加倍留意农村籍大学新生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反常情绪出现就要主动进行心理干预,提前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将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地扼杀在萌芽期。
  (五)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大背景下,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农村籍大学新生心态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冲击和动荡,在纷繁的校园文化中,常会出现文化适应不良的情况。为此,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经常开展高雅艺术和严肃文化的展演活动,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他们学会辨别不健康的校园文化,摒弃一些非科学性的文化影响。另外,要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用科学的理论去教育农村籍大学新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克服社会生活反差带来的心理冲击,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农村大学生人数占到了我国高校学生人数的一半,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关系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而农村籍大学新生的心理调试则会影响到农村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因此对农村籍大学新生心理调试问题要重视。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他们心理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德才兼备、情智并重、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莉华.简析当前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冲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31—133.
  [2] 陈晓明.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调控措施[J].农业考古,2008,(3):353—355.
  [3] 刘朝阳,王沅芬. 校园文化对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29—30.
  [5] 朱贵芳,雷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5):206—208.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目的:针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肛周脓肿围手术期的危险性,探讨营养干预的积极作用.方法:依据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围手术期外科营养的必要性,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合
<正>一、问题提出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视频监控、智能终端、应用商店等的普遍应用,全球的数据量也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但是我们对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运重建后,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患者2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首次ST段抬高AMI住院患者114例,测定入选时,入院后第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探讨老年主动脉瓣膜钙化患者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老年住院患者(年龄≥60岁)308例,均经过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
[摘 要]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应用到“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a开发中,具体研究课程开发的意义、职业岗位分析、挖掘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以及学习情境分析。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通信电子电路 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