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写作与暗示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shix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性主义是本文的一大主题,通过暗示的美学等手法综合展现;通过分析场景营构、人物结构、情节细节等等,多角度探幽索微,从而将女性主义分解开、溶解在生活中;又一次提取并分析,在此过程中体验女性意识的觉醒,社会问题的深刻命题,以文学形态、美学体系,进行多维度解读。《雨中的猫》通过对猫、天气、镜子等多个意象的巧妙选取,在象征符号中传达主题、营造文学艺术感;采用叙事性写作结构,借助人物交互带动小说节奏。“冰山原则”“零度写作”,文本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穿梭,始终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语境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女性主义 场景 暗示 对比 审美
  引言
  海明威在时代女权主义批评的时代波澜与视角下,着眼于女性这一群体,赋予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符号意义。他不愿为妻子儿女所累,却不得不关注到妻子的诉求之后,其内心产生了震荡。在自身亲身经历与感受的基础上,作为一个问题的关注者、故事的陈述者、后续的见证者,海明威用文学审美的特征独特地展现一个来源于生活,融入文本,又高于社会生活与个人灵魂的审美境界。
  一、场景设置与文本主线的契合
  (一)关于猫的心理暗示
  1.“猫”的概念
  “Anyway, I want a cat,…I want a cat.I want a cat now.”显然,“a cat”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所指,而是将“猫”概念化,成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的能指。从猫的出现、对猫的寻找、最终戏剧化地失而复得,“猫”这一意象始终承担了丰厚的意蕴。太太要的真的是一只猫吗?是那种生物学意义上、具有一定特征的生物吗?也许并不是。而且,她最初要找寻的、消失在雨里的那只猫也并非店主送给太太的那一只。再换一个思路想,太太真的非猫不可吗?这里,我们关注到了场景的触发。
  2.“猫”的触发机制
  文本的推进与迭起需要一个运作的触发机制,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淌着雨水的绿色桌子下”,便一下子刺激感应了太太心间幽微难言的心思。她产生了外界与自身的映照,自己与猫在世间处境相通的一个点被触发,形成了一个由点及面、蔓延扩散的结构。自己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的态度令她心寒与无奈,妻子想要挣脱却无所适从,同情那只蜷缩身子的小猫时,一直以来的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怜悯也被触发了。“想要猫”,成了一个磁场强烈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渐渐像现实蔓延,成了有些不合逻辑却无比真实的“一地鸡毛”,将文本语言的增生推进带进了另一个大场景,即现实生活。
  暗示的审美哲学,朦胧似梦的意境创造,回归现实的必然,无一例外地彰显了海明威小说中的美学特征。
  (二)场景镜头式铺排
  1.大环境的营构
  开头的一段场景描写也是暗示的一种体现。第一句写室内,十分简练,“留宿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位”,将人物角色和范围设定基本划定。“丈夫”“太太”,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缩影,二元对立的基本划分,精度浓缩,排除了写作过程中的其他杂质。“一路上碰到的人一个都不认识”,文化排斥、个体在社会中各个场域必然存在遭遇的孤立现状,映射出真实的心理。这前后两句便很巧妙,浓缩的旅馆场景,仅仅写旅客的居住分布状况,“小世界”基本定型,让朦胧感有了一定的环境依托,不至于过于散乱而弱化了审美意味。接下来的描述中,渗透了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比如“意大利人老远赶来瞻仰战争纪念碑”“青铜制的”“在雨里闪闪发亮”——意大利人的文化归属感,融入了该地的自然风光与旅游景色,不和谐中透露着深刻的合理性,为后面转笔提供文本可能性。
  2.点面结合与收束的美感
  这时写到一位“侍者”,在布局的侧面落笔,作为一位“观察者”,将整个场景收入眼中,即收入整个描写的画面构造,收束全段,将一切象征意义整合而归一。
  作者的景物描写转向了纪念碑前的广场,车辆已然开走,形成了空荡荡的场景布局。这一切意象都指向一个状况——这一对夫妇来此游玩的不合时宜。这里有一种暗中的排斥感,不该出四人仅仅作为游客,而处于这样的文本架构中,存在的扭曲感与怪异感隐隐铺垫,是作者潜意识流动而又故意为之的。虚幻的不安感受与似真似隐的话语场域,为后文的不和谐因素埋下了潜在笔触。
  有人说海明威对场景的写作有如摄影,镜头转换流畅又不失条理感,色彩调取忽为黑白单色、忽为靓丽彩色,布局构造巧妙,点面结合得当,静态中有动态元素活性,“摄影”式写法强化艺术美感,象征意味隐而弥显。
  在文中结尾处,“广场上已经上灯了”,寓意为事情有了一定阶段性的结束,文本已经完成了情节上阶段叙事的任务,一切已然扫明了基本的轨迹;首尾交叠相生,喻感写作自一而终。
  (三)“雨”的意象之包容力
  1.“雨”的意象传统
  进而,突然出現了一个元素“雨”。在中外文学作品传统中,“雨”一直是一个朦胧意味的意象,有着极大的审美包容性。不论是唯美的意境营造,还是在文中承担文本角色,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即兼具描述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特征。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之中,尤指柳永填词,“雨霖铃”诉尽相思离别之苦楚,在雨中执手相看泪眼,催发兰舟,细雨朦胧,更添前方不定、未来难许之惆怅之意。“细雨”“暴风雨”仅仅作为意象本身特征而有不同色彩的意义,有着文学意味中的强弱明暗,并没有其包容力大小的区分。正如《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荣格所说:“每一个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 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和悲伤的残留物。”在海明威另一部作品《永别了,武器》中,同样出现了“雨”这个意象,充分含露了人类心理中的灾难与命运意识,巧妙借用了个体对外界召唤感知的心理力量,赋予了其幸福、苦难、希望、重生等多重元素,自原始历史中获取了暗示的情感审美与意义象征。
  2.“雨”的节奏感
  那么在《雨中的猫》一文中,“雨”带动了情节发展的语言节奏,包蕴了太太心中的迷茫怅惘、对现实的回避与痛苦、丈夫心知却漠不关心……这一切正如猫儿在雨中的迷失匿迹,以致在结尾,似乎故事仍在随着雨声不歇,而给不出一个确切明白的最终一笔。   二、人物信息交互中的内在与外延
  (一)“太太”之女性总览
  在作者笔下,“妻子”这一人物有着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她一面轻声细语地喃喃而道,一面又意愿强烈地想要得到“这只”猫。在海明威笔下的女性,总是有着相通的地方。但总体笔调依旧朦胧,没有直接明确指向,重点放在了“话语场域”的营造,不断通过文本的重复、暗示、模仿,形成作品集中分散又有序统一的审美秩序与文学规范。
  比如在《在士麦那码头上》中,孩子们已经死去,母亲们却只能在半夜发出一阵“乱叫乱嚷”——无法忍受的心理痛楚只能通过接近原始的方式、没有逻辑的声音来发泄。纵览海明威在《在我们的时代里》所书写的女性,本文中的女士已然是较为传统,对时代回应较轻微的一位了。因此在本文中起笔,作者所打理的语言更为朦胧,也更加溫和地触及生活。
  (二)男性的对应角色
  1.“动”与“静”
  动,具有活脱性和生命力;静,具有节奏感和明晰性。不同于景色画卷形态的动静对比的写作,《雨中的猫》体现在两个基本对立的主体身上,体现在言语与行动之中。并且两个主体的动静状态趋于极端——太太从见到猫儿开始,就一直在布置的场景中行动,寻找、问询;回到房间里依旧在絮絮不歇地说话、梳妆等等,大动态下细节也足够到位。然而丈夫趋于“静”的极端,在床上的位置没有改变,最多的是看书、放下书、继续看书,始终都是在床上读书的状态。尽管差异对立尖锐,不过其中流畅的叙事增强了二元对立的流动感,读来更觉语韵的“和而不同”,以及两个对立主体的“同而不和”。
  2.“镜子”旁的微交流
  值得注意的有这样一个情节——太太坐在梳妆台镜子前,以及与丈夫几句简短的对话。“镜子”里,是太太美丽的容颜,镜子里和镜外的人和事,有着虚与实的象征意义(在下一部分中有相关分析)。丈夫夸赞了她的美貌,放下书去静静欣赏,然而妻子一提到猫,以及其他希望拥有的银器、蜡烛、新衣服等等。在这里分析人物的心理,可以看到太太抓住了丈夫将目光终于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机会,在努力做着改变现状的尝试,最终还是失败了,丈夫又回归了书中的虚幻世界。丈夫的关注点象征了“二战”之后人们精神空虚的现状,只关注表面容颜的美丽,忽略精神实质的东西。这是二人的语言互动以及眼神的短暂交互与传递,一切又遁入了寂静与空虚。
  3.叠踏的艺术美感
  本篇小说中,事物选取后重复叠踏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床”在文中出现了七次,“书”在文中出现了八次,这些是关于丈夫的;“猫”在文中出现了二十二次,是关于妻子以及与店长和侍女配角的互动的。在人物互动中,这几个重复出现的意象依旧蕴含着丰满的意味,环绕紧随着人物的动向与情节的迭生推动,象征与暗示随着文本,更新着更多的要素。
  (三)微妙的心理触动
  从女性心理来看,女性的心理感触本就是细腻的,长期在丈夫的漠视与冷落中,太太的内心便更为敏感。当她见到老板“站起身,向她哈哈腰”时,作者也是巧妙地将老板的人物设定为一位“老头”,亲切感进一步拉深了。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次亲切心灵碰撞的过程,而并没有逾越的成分。老板的人物设造本质上的目的便是与丈夫形成反差。在这之后,太太对于老板有了更多细致微妙的心理感受和变化,比如再一次遇到时,太太“刹那间觉得自己极其了不起”,这又是一次女性意识在心理状态中的外现。这些便属于人物心理的外延模式,延伸向更广阔的意蕴与主题。
  (四)巧妙的叙事学架构
  在叙事学上,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利用“符号矩阵”解剖叙事文本中的人物深层关系和潜在主题意蕴,体现了对立与和谐的哲学观念。行动和欲望相对立,逐渐生发出了非行动和非欲望,四个人物围绕着这个符号模型展开了叙事。太太对现实幸福生活的精神诉求、关于猫的一系列行为活动,丈夫对现实的逃避、虚无的念想,老板友善的举动与心灵世界,侍女的普通大众化心理与行为,都在符号化叙事的框架中,彼此沟通流转,形成大事件本身与外延。
  在人物的交互中,掺杂了暗示、象征、重叠、相通、相悖等各种元素,但每个人物的交集与个体外延都归属于一个叙述框架与审美体系之中,有着“和而不同”的美学特征。
  三、主题在文本中的明暗显现
  (一)“镜子”意象之明暗意义
  在《雨中的猫》里,突出了一种虚与实的写法。我们且从文中细节处分析——镜子这一意象的虚与实的象征义。太太在梳妆镜前仔细端详自己的后脑勺与脖子,抱怨自己的发型不好看,自己“厌腻透了”,而丈夫不支持她改变发型,并且肤浅庸俗地赞扬她的美貌。当妻子提出更多美好幸福生活设想后,他又躲回了书本后面的虚幻世界。在太太眼中,镜子里的自己被生活的枯燥乏味打磨得粗糙不堪,都产生了厌腻自己的情绪。迎合丈夫的审美令她不悦,男孩子一般粗短的发型,映照着男性的扭曲审美和女性的无奈与镜中借以寄托的生活期许。
  “镜子里”和“镜子外”有着生活本质的哲学思考,在文学中增添了叙事环节描写,因而有了文学型的样态。
  西方文学中镜子这一意象有着独特的含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着有关镜子的比喻:“你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会创造出太阳、月亮、大地等以及我国想要的一切。”在《雨中的猫》中,镜子里是女性对自己内心的发掘的钥匙,一个自我意识潜在的入口,因此年轻的美国太太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自我观念慢慢氤氲而出,逐渐成形,又受多因素影响,不断更新重生。
  女性主义的主题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可以理解为压抑后的迸发,尽管是以温和的、生活化的方式。
  (二)虚构世界的浓缩
  1.“看书”的背后
  另外,虚幻的心理集中体现在丈夫身上,“看书”成了一种逃避的形态,看到妻子的美貌后,在边界处略有动摇,仍停留于表面;当妻子一提及现实生活,小猫、蜡烛、新衣服……他又回到了靡然的生存状态,麻木、漠然,对外界的感知迟钝而弱化。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更有利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滋生与泛滥,男女权利问题回溯到了历史传统的位置。
  2.虚幻与现实写作
  我们之前提到了海明威的“零度写作”,语言成为一种“透明”的工具,不急于宣泄作者的真情实感,而是返回事件发生的原点,让笔下的人物以自然、最符合人性规律地走一遍故事的历程。因此他的写作才能做到贴近人与事物的本质,最真实地触动到读者的意志。
  (三)“冰山”与“零度”
  根据“冰山原则”(表现给读者仅为很一小部分,而冰山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可见于海平面之上),海明威并不在意于铺展开广阔的描写,而是选取起普通的一隅,倾注自己的思想,使之富于意义。不在于直露的言辞,而倾向于“零度”的写作笔调。含蓄不露,温和无言。作者也是在革新中寻道路,与现实相知,不愿涉身过多,这些也与作者自身的性格、经历有一定关联。
  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两人的互动,事情发展的过程,太太情绪的变化,配角、景物的出现与助推,环境的营构,使得主题在文中体现的力度明暗交错,更加有抑扬的节奏感,彰显文学艺术性。
  四、结语
  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理论,文学的四个要素分别为——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我们就这四要素加以总结。
  海明威本身拥有矛盾的性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他面临着妻子和一个新生生命的压力,因而他的情感有着较为复杂微妙的变化,在文中妻子和旅店老板的互动和心理状态中略微可见。
  《雨中的猫》赋予了朦胧的美学元素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将文学秩序有意地模糊化,暗示了逃避与追求、行动与欲望的异化文学空间。由于篇幅短小,暗示的细节分布较为密集。海明威在文中人物的刻画较为温和,纯粹的合理叙事,没有强烈批判的意愿展露,使得全篇合理地在生活场景中发生。
  这篇文章中暗含着语论的传播,在那个时代坚定地踏下一个文学领域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渴望和觉醒的印章,在文学意识流的催动和时代语境的变迁下,给予女性问题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有意期待文本接受者给出自己的答案。作者给予了读者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解说。这也正体现了作者试图与读者达成沟通的意愿。
  在20世纪的美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给人民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人们借助肤浅浮华、刺激感官的方式排解着内心的空虚和忧愁。也正是这样一个多元共生的裂缝中,女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渴望自由,追求主宰的现实的幸福生活;呼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鼓勵女性在话语上争取自身权利,增强群体的竞争力。
  文学,正是要在时代与人性的裂缝中,寻求那些变与不变。
  参考文献:
  [1] 甘文平.“梦”的建构、消解与幻灭——《白象似的群山》与《雨中的猫》的主题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3) :26-29.
  [2] 姜淑芹, 严启刚.双重对立: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雨中猫》[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5) :24-27.
  [3] 海明威.雨中的猫[A].海明威短篇小说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 凤翔.雨中的猫:女性境遇的一个重要隐喻[J]. 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 (4).
  [5] 张龙海.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J].当代外国文学, 1998 (2).
  作 者: 郑轶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概念隐喻视隐喻为一种系统的方式,供人们表达思维、行为和思想,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何塞·黎萨尔作为19世纪末菲律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菲律宾国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切入点,对何塞·黎萨尔两部内容连续的长篇小说《不许犯我》《起义者》中所包含的隐喻成分进行分析,能够说明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
摘 要: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凭借其高超的语言驾驭力、细腻的人物刻画、多元的文化背景,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在其作品中,他对光线的刻画常常匠心独运,令人难忘。本文通过分析石黑一雄的作品,探究其布光技巧与故事氛围、情节发展、人物刻画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加深对他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石黑一雄 布光技巧 不可靠的叙述者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中国读者的关
期刊
摘 要:中唐诗人李贺与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风格整体上皆可谓奇异诡谲,二者在诗歌呈现上的相类之处在于:奇异通灵的想象力、狂肆不拘的语言、自觉追求奇谲的文学观念,以及心理结构方面对传统社会的疏离或叛逆心态。从这几方面对两位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探析,可摒除外因剥离出天才诗人的共性,立足内因去探察此类奇谲风格诗歌的生成原理。  关键词:李贺 兰波 奇诡 想象 疏离  李贺与兰波,两位天才的诗歌风格有许
期刊
摘 要: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人物传记《南极探险的斗争》中,发人深思地选择了失败者斯科特船长作为主角,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了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在面对大自然厄运时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在死亡的考验面前,斯科特和队友们互相扶持,不离不弃,把人性的光明和美好发扬得淋漓尽致。虽然斯科特在绝对优势的、不可战胜的大自然厄运面前失败了,但作为南极探险的殉道者,他顽强的斗志和悲壮的业绩,始终激励人们探索未知领
期刊
期刊
摘 要:“快穿文”指快速穿越小说。作为类型小说,快穿文的核心情节相似度极高。基于故事形态学,研究总结出快穿文的二十一个功能项,并发现,重复的功能项为快穿文带来了结构主义文化分析的价值。通过展示主人公与系统、快穿世界、爱人、快穿过程的博弈与互动,快穿文情节集中讨论了“我是谁”的终极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 网络小说 快速穿越 快穿 故事形态学  一、研究背景  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的网络文学读
摘 要: 中俄两国作为长期的友好睦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其中电影作为文化媒介,在不同阶段对俄罗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同作用,在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苏联到俄罗斯,中国电影市场上从来不缺乏苏(俄)电影的身影,回顾苏(俄)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探究其传播现状,分析各个阶段其文化影响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俄罗斯文化,并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俄罗斯电影 俄罗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