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两幅画,这两幅画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仙女。在日常生活里,如果夸一个人好看,我们会说,美得像仙女一样。可仙女长得什么样,大概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想象。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古代的画家是怎样描绘仙女的。
先来看一幅中国画——《阆苑女仙图》,这是五代阮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这幅画描绘了一群仙女聚会的场景。阆苑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大概是某天西王母兴致好,召集各路神仙小姐姐来聚会。阮郜的这幅画把聚会的场景固定在一个瞬间,如同一幅全景相片一样,展现了十多个赴约仙女们的不同情态。
这幅画最核心的部分是画的中部,一片松林中,四位端坐的仙女,两位靠得很近,眉目流转,似乎在说着什么;另一位在她们的右下方,手中展卷,认真地看着;还有一位在她们的左侧,面带笑容,拨弄着琴弦,一只貌似凤凰的白羽仙鸟仿佛和着乐曲翩然起舞。
这四个坐着的仙女无疑仙阶比较高——从她们的头发和衣饰就能看出来。她们盘着高高的发髻,头饰富丽华美。穿的衣服也比一般的仙女要漂亮得多。而其他仙阶稍低的小仙女呢,就站在一旁,或举着东西,或拿着器物,她们的发饰就简单多了,有的小仙女就梳了两个圆发髻,很可爱地缀在耳朵两侧。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能看到小朋友梳这样的小辫子?
这是这幅女仙图的核心部分。其实看中国画的长卷得从右往左看。那我们现在回到起点,看看画的右边画了什么。
最右邊是两组款款而来的仙女。一组在右上方,腾云驾雾,衣带飘飘;另一组在右下方,一个大仙女带着两个小仙女走过来。对不起,这个时候我又希望大家打破常规,把目光投到画面的最左边。因为仙女是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东方(右边)代表着空和陆,那么西方(左边)就代表着空和海。你们看,这是多么有趣的对仗。
从西方来的仙女也有两组。天上飞的,都骑了灵兽。一个骑着仙鹤,一个骑着猛龙;一个仙逸,一个骁勇。看来,仙女姐姐里面也有勇猛刚劲的,并不全是柔美娇弱的。
左下方有两个仙女,踏着凌波微步,正欲渡海赴约。仙人过海,自然姿态妙曼,如风行水上。
看完这两组赶路的仙女,我们再回到画的右部。这里描绘了一组小仙女们干活的场景。在松林之下,石桌旁边,有一组正在准备宴会的仙女。其中一个仙女展开一块绸布铺桌子,另一个仙女端着一盘东西,似乎在等桌子铺好后就放上去。另外两个仙女,背对着她们,似乎在调试着香炉。
看完这些细节,我们再总体看一眼。除了人物,画家还画了仙山、苍松、海浪、岩石、云彩,这是营造仙境的元素。谁也没有见过阆苑,但一定是画家心中最理想的居所。
关于这幅画的作者阮郜,留下的资料非常少,现在仅仅能在北宋《宣和画谱》中找到一点零星的介绍他的文字。一方面说他“不知何许人也”,另一方面又说他“善画,工写人物”。从五代到北宋,几经朝代更替,一个画家的信息就这样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画家的身世已经不可考,但他卓越的绘画作品留存下来,使得后世的人们永远记得这个画家,记得他笔下这些身姿妙曼的仙人。
这幅画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是一级文物。溥仪离开北京时,曾经带走了这幅画。不知道经过多少辗转和波折,最终它又回到了紫禁城里。如果这幅画能说话,告诉我们它的经历,一定是一个惊险又动人的故事。
看完了中国画,我们再来看一幅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春》。
这幅画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之时,森林里的美丽景致。幽暗的森林里,光线从树枝间透过来。森林里长满了果实累累的橘树,它们形成一道拱门,拱门的中央站着维纳斯女神,她穿着美丽的纱裙,手里提着橘色的长袍,凝视着前方。在她上方,蒙眼的丘比特天使正准备射出手里的箭。画面左边,是一组女神,三位优美之神。她们身着薄纱,双手相互交错,似乎在举行什么仪式。三位女神的左边,站着信使墨丘利,他拿着弓箭,背对着女神们,仿佛是这片森林的守护神。维纳斯的右边,在画面的最边角,幽暗森林尚未完全苏醒,被暗夜笼罩的角落,阴郁的西风之神吹拂着,仿佛要夺走已被花神点醒的森林之春。而花神身着缀满鲜花的衣袍,怀中抱着一捧鲜花,随时撒向大地。最为美妙的是,波提切利在这幅画中,以精巧、细致的笔法描绘了190多种鲜花,其中130多种是可以明确识别出名称的。花朵散布在森林之中,以勃勃的生机宣告春天的到来。
画中描绘了六位女神,一位男神,只有维纳斯和花神是正面朝前。我们看这幅画的时候,稍作凝视,便能与两位女神的目光对接。这是一种有趣的凝视。这两位女神,更像是置身场景之外的旁观者,与观众一道,注视着春回大地的过程。
这幅画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为难懂的作品。最令人费解的是,波提切利所描绘的这组女神男神聚集于森林的场景,找不到任何文学上的文本根据,更像来自于画家的想象。在对这幅画的释义上,历来充满了争议,但丝毫不影响它作为西方绘画里最负盛名的一幅作品被广泛传播。
两幅同样是描绘仙女主题的画,东方和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和趣味。即便同样都是画家想象中的空间和人物,东方更注重气韵,营造一种迷离的、与世隔绝的境界;而西方更写实,更注重人物本身丰富的意蕴和复杂人物关系所造成的隐喻。当然,这种判断也是粗浅,甚至武断的。传世画作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常看,常新。
·作者介绍·
程鹃,资深编辑,深耕于艺术类图书领域,希望能为更多孩子带来艺术上的启蒙。
先来看一幅中国画——《阆苑女仙图》,这是五代阮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这幅画描绘了一群仙女聚会的场景。阆苑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大概是某天西王母兴致好,召集各路神仙小姐姐来聚会。阮郜的这幅画把聚会的场景固定在一个瞬间,如同一幅全景相片一样,展现了十多个赴约仙女们的不同情态。
这幅画最核心的部分是画的中部,一片松林中,四位端坐的仙女,两位靠得很近,眉目流转,似乎在说着什么;另一位在她们的右下方,手中展卷,认真地看着;还有一位在她们的左侧,面带笑容,拨弄着琴弦,一只貌似凤凰的白羽仙鸟仿佛和着乐曲翩然起舞。
这四个坐着的仙女无疑仙阶比较高——从她们的头发和衣饰就能看出来。她们盘着高高的发髻,头饰富丽华美。穿的衣服也比一般的仙女要漂亮得多。而其他仙阶稍低的小仙女呢,就站在一旁,或举着东西,或拿着器物,她们的发饰就简单多了,有的小仙女就梳了两个圆发髻,很可爱地缀在耳朵两侧。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能看到小朋友梳这样的小辫子?
这是这幅女仙图的核心部分。其实看中国画的长卷得从右往左看。那我们现在回到起点,看看画的右边画了什么。
最右邊是两组款款而来的仙女。一组在右上方,腾云驾雾,衣带飘飘;另一组在右下方,一个大仙女带着两个小仙女走过来。对不起,这个时候我又希望大家打破常规,把目光投到画面的最左边。因为仙女是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东方(右边)代表着空和陆,那么西方(左边)就代表着空和海。你们看,这是多么有趣的对仗。
从西方来的仙女也有两组。天上飞的,都骑了灵兽。一个骑着仙鹤,一个骑着猛龙;一个仙逸,一个骁勇。看来,仙女姐姐里面也有勇猛刚劲的,并不全是柔美娇弱的。
左下方有两个仙女,踏着凌波微步,正欲渡海赴约。仙人过海,自然姿态妙曼,如风行水上。
看完这两组赶路的仙女,我们再回到画的右部。这里描绘了一组小仙女们干活的场景。在松林之下,石桌旁边,有一组正在准备宴会的仙女。其中一个仙女展开一块绸布铺桌子,另一个仙女端着一盘东西,似乎在等桌子铺好后就放上去。另外两个仙女,背对着她们,似乎在调试着香炉。
看完这些细节,我们再总体看一眼。除了人物,画家还画了仙山、苍松、海浪、岩石、云彩,这是营造仙境的元素。谁也没有见过阆苑,但一定是画家心中最理想的居所。
关于这幅画的作者阮郜,留下的资料非常少,现在仅仅能在北宋《宣和画谱》中找到一点零星的介绍他的文字。一方面说他“不知何许人也”,另一方面又说他“善画,工写人物”。从五代到北宋,几经朝代更替,一个画家的信息就这样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画家的身世已经不可考,但他卓越的绘画作品留存下来,使得后世的人们永远记得这个画家,记得他笔下这些身姿妙曼的仙人。
这幅画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是一级文物。溥仪离开北京时,曾经带走了这幅画。不知道经过多少辗转和波折,最终它又回到了紫禁城里。如果这幅画能说话,告诉我们它的经历,一定是一个惊险又动人的故事。
看完了中国画,我们再来看一幅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春》。
这幅画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之时,森林里的美丽景致。幽暗的森林里,光线从树枝间透过来。森林里长满了果实累累的橘树,它们形成一道拱门,拱门的中央站着维纳斯女神,她穿着美丽的纱裙,手里提着橘色的长袍,凝视着前方。在她上方,蒙眼的丘比特天使正准备射出手里的箭。画面左边,是一组女神,三位优美之神。她们身着薄纱,双手相互交错,似乎在举行什么仪式。三位女神的左边,站着信使墨丘利,他拿着弓箭,背对着女神们,仿佛是这片森林的守护神。维纳斯的右边,在画面的最边角,幽暗森林尚未完全苏醒,被暗夜笼罩的角落,阴郁的西风之神吹拂着,仿佛要夺走已被花神点醒的森林之春。而花神身着缀满鲜花的衣袍,怀中抱着一捧鲜花,随时撒向大地。最为美妙的是,波提切利在这幅画中,以精巧、细致的笔法描绘了190多种鲜花,其中130多种是可以明确识别出名称的。花朵散布在森林之中,以勃勃的生机宣告春天的到来。
画中描绘了六位女神,一位男神,只有维纳斯和花神是正面朝前。我们看这幅画的时候,稍作凝视,便能与两位女神的目光对接。这是一种有趣的凝视。这两位女神,更像是置身场景之外的旁观者,与观众一道,注视着春回大地的过程。
这幅画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为难懂的作品。最令人费解的是,波提切利所描绘的这组女神男神聚集于森林的场景,找不到任何文学上的文本根据,更像来自于画家的想象。在对这幅画的释义上,历来充满了争议,但丝毫不影响它作为西方绘画里最负盛名的一幅作品被广泛传播。
两幅同样是描绘仙女主题的画,东方和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和趣味。即便同样都是画家想象中的空间和人物,东方更注重气韵,营造一种迷离的、与世隔绝的境界;而西方更写实,更注重人物本身丰富的意蕴和复杂人物关系所造成的隐喻。当然,这种判断也是粗浅,甚至武断的。传世画作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常看,常新。
·作者介绍·
程鹃,资深编辑,深耕于艺术类图书领域,希望能为更多孩子带来艺术上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