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但许多教师把词语教学的目标只定位在“理解”层面,对于“运用”,在课堂上却并不见着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内容涵盖“理解”和“运用”两个方面,而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历练。笔者在欣赏名师课例时,发现名师们一直以来正是能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角度来思考教学,确立目标,引导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去习得语言,习得语文,感受文化,所以,那些经典片段每每读来,总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丰富语境——促运用(于永正)
师:先看看“流利”这个词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是说什么的。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这里的“流利”是说读书读得熟练。(师板书:锄禾)还记得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同学背古诗《锄禾》,背得很流利。
生:××同学背得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啊!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
(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钢笔不下水,甩了甩,还是不大下水)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大下水,写字很不流利。
(用另一支笔很流畅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师:换一支笔,看看这支笔怎么样。
生:于老师用一支彩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师:”流利”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朗读、背诵,也可以用来形容写字用笔。同学们了不起!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掌握语言存在两个不同层次——“消极语态”和“积极语态”。“消极语态”是指学生只能理解却不会运用的语言状态,“积极语态”则是指学生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状态。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创设一个有效语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促“消极”转为“积极”,最终使他们能自觉运用,表达实现规范典雅。低年级学生运用词语,难在先有词语,再据词去创造一个能用得上这个词语的内容。于老师深谙此道,他创设了几个语言的运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流利”。他先从文中提出“流利”,感受“流利”在课文中的意思是“读得流利”;接着创设新的语境,引导学生感受背诵流畅可以说“背得流利”;再逐步提高难度,从写字用笔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书写流畅可以说“写得流利”。于老师针对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丰富了“流利”一词的运用范围,将“流利”运用语境的范围逐步延展。训练层次清晰,所创情境又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便于领悟接受,有效实现了学生由“消极语态”向“积极语态”的转化。学生对于词语的丰富内涵和运用范围已然了熟于胸,必能实现自如运用。
■读物语境——巧运用(于永正)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生来爱动,坐不住。有一天,唐僧叫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听了,在唐僧旁边说了一句话,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小朋友们想一想,猪八戒会说什么?
生:师父,我从来没见猴哥安安静静地念过经!(笑声)
生:师父,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地念经呢?
师:猪八戒就是这么说的。(众笑)谁能把刚才的小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生:有一天,孙悟空犯了错误,唐僧叫他坐下来念经。猪八戒一听,笑了。他对唐僧说:“师父,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念经呢?”
■显然,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借助学生熟知的读物角色,创设了有效语境,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唐僧和八戒的师徒对话中。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表达,乐在其中!从课堂生成来看,学生的语言潜能被真正调动,他们不仅在语境中准确使用词语,表明自己对“猴哥”的认识,而且还尝试用感叹句式和反问句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此表达,源于学生对《西游记》人物的认识,源于他们对“安安静静”词语的理解,更源于教师智慧的情境创设。如此引导,就是在促使学生由“消极语态”向“积极语态”转化。在此基础上,于老师还引导学生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进行完整、连贯的表达训练,把词语运用做得扎实、高效,名师之“名”就体现在这里!(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丰富语境——促运用(于永正)
师:先看看“流利”这个词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是说什么的。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这里的“流利”是说读书读得熟练。(师板书:锄禾)还记得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同学背古诗《锄禾》,背得很流利。
生:××同学背得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啊!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
(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钢笔不下水,甩了甩,还是不大下水)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大下水,写字很不流利。
(用另一支笔很流畅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师:换一支笔,看看这支笔怎么样。
生:于老师用一支彩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师:”流利”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朗读、背诵,也可以用来形容写字用笔。同学们了不起!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掌握语言存在两个不同层次——“消极语态”和“积极语态”。“消极语态”是指学生只能理解却不会运用的语言状态,“积极语态”则是指学生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状态。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创设一个有效语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促“消极”转为“积极”,最终使他们能自觉运用,表达实现规范典雅。低年级学生运用词语,难在先有词语,再据词去创造一个能用得上这个词语的内容。于老师深谙此道,他创设了几个语言的运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流利”。他先从文中提出“流利”,感受“流利”在课文中的意思是“读得流利”;接着创设新的语境,引导学生感受背诵流畅可以说“背得流利”;再逐步提高难度,从写字用笔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书写流畅可以说“写得流利”。于老师针对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丰富了“流利”一词的运用范围,将“流利”运用语境的范围逐步延展。训练层次清晰,所创情境又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便于领悟接受,有效实现了学生由“消极语态”向“积极语态”的转化。学生对于词语的丰富内涵和运用范围已然了熟于胸,必能实现自如运用。
■读物语境——巧运用(于永正)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生来爱动,坐不住。有一天,唐僧叫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听了,在唐僧旁边说了一句话,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小朋友们想一想,猪八戒会说什么?
生:师父,我从来没见猴哥安安静静地念过经!(笑声)
生:师父,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地念经呢?
师:猪八戒就是这么说的。(众笑)谁能把刚才的小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生:有一天,孙悟空犯了错误,唐僧叫他坐下来念经。猪八戒一听,笑了。他对唐僧说:“师父,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念经呢?”
■显然,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借助学生熟知的读物角色,创设了有效语境,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唐僧和八戒的师徒对话中。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表达,乐在其中!从课堂生成来看,学生的语言潜能被真正调动,他们不仅在语境中准确使用词语,表明自己对“猴哥”的认识,而且还尝试用感叹句式和反问句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此表达,源于学生对《西游记》人物的认识,源于他们对“安安静静”词语的理解,更源于教师智慧的情境创设。如此引导,就是在促使学生由“消极语态”向“积极语态”转化。在此基础上,于老师还引导学生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进行完整、连贯的表达训练,把词语运用做得扎实、高效,名师之“名”就体现在这里!(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