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他曾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58年3月9日至26日,毛泽东在成都金牛坝招待所主持召开有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通称成都会议。会议期间,他特意视察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
会议期间,毛泽东决定到都江堰看一看,他叫秘书找来了《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华阳国志》等认真阅读。
3月21日,成都会议仍在进行,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在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等的陪同下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视察都江堰。
这天,中共温江地委第一书记宋文彬、专员曹少克,灌县县委第一书记陈彬、县长王宝玉和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早早地就等候在离堆公园,大家的心情很激动。下午一点多,毛泽东到了,大家热情而激动地迎上前去迎接。李井泉向毛泽东介绍了宋文彬和陈彬等同志,毛泽东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然后坐进汽车,在大家的陪同下来到都江堰渠首。
都江堰渠首在灌县县城西约两公里处,汽车沿成阿公路行驶,至二王庙旁的公路边停下了。毛泽东走下汽车向前走去,这里是玉垒山腰,站在这里可以尽览都江堰渠首工程全景。毛泽东环顾一下四周后,赞美地对大家说:“灌县是个好地方嘛,山清水秀哟!”说完,举起望远镜向渠首工程眺望,一边眺望一边听陪同人员的介绍。陪同人员介绍道:“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都江堰开始走向老化,加之没有很好的治理和改造,灌溉面积由300多万亩逐渐减少到280多万亩。”“1949年成都解放后,贺龙司令员说,进城后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抢修都江堰,这是毛主席、党中央对四川人民的关怀。指战员们一手持枪一手拿镐,一面剿匪一面修堰,军民合力,同心奋战,按时完成了岁修任务。当年清明,都江堰举行了盛大的开水典礼。”听完陪同人员的介绍后,毛泽东说:“解放了,古堰回到人民的怀抱中了嘛。”
毛泽东一边观看一边询问着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分水鱼嘴、人字堤、内江、外江和使用木杩槎截流等详细情况。听了大家的汇报和介绍后,毛泽东对鱼嘴的作用很感兴趣,说:“啊,鱼嘴还能理解民意?讲一讲。”陪同人员说:鱼嘴的分水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天洪水季节,岷江发洪水,它能把岷江流量的60%排入外江,这就减少了内江的流量,减少了灾情的发生。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流量减少,庄稼人需要灌溉,需要播种,它就把岷江流量的60%排入内江,这就满足庄稼人用水的需要。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李冰了不起,不仅是好郡守,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为四川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李冰兴建都江堰后,为了让都江堰千秋不废,造福于民,他谆谆告诫后人: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来人们把“岁勤修”叫做“岁修”。
岁修是在每年年底进行的,它包含的具体工程项目比较多,工程量很大。要完成巨大的岁修工程,必须调用灌区近百万民工参加,费时近两个月。毛泽东对这样的巨大工程非常关心,问道:“调用灌区近百万民工参加,给不给民工工钱?”说完,他那一双洞察民情的眼睛转向李井泉。李井泉回答说:“给的,调用的民工都要付给工钱的。”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样很好,共产党是要付给人民工钱的,做了工不付给工钱还能叫共产党吗?不能忘了共产党的宗旨。”说完,毛泽东又问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国民党也要搞岁修吗?他们给不给民工的钱呢?”张建中回答说:“国民党也要组织灌区民工进行岁修,但是国民党腐败,岁修款子经层层官员中饱私囊,到了民工手中时,几乎没有了。”毛泽东说:“国民党搞腐败,共产党可不能搞腐败,腐败腐败,腐了就败,国民党不是败了嘛。”这句话掷地有声,人人都感到震撼,感到铭心刻骨。毛泽东又说:“每年岁修,这么巨大的工程,挖泥淘沙全靠人挖人运,这样太费人力了,用土办法怎么行,今后要搞机械化,用掘土机、卷扬机,降低劳动强度。”
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灌区的灌溉情况后,又询问洪水季节可能发生的灾情。张建中汇报:“解放后,政府加强了对都江堰的管理,做到按时岁修,疏浚河道,浆砌河堤,增添水利设施,大的灾情没有,有时还是有小灾发生,不严重。”毛泽东听了说:“你是都江堰管理处处长,要把都江堰管理好。”
毛泽东视察了渠首工程后,乘车回到离堆公园。公园西头是修建在离堆上的伏龙观,观前有几十级石阶。毛泽东拾阶而上,步入伏龙观大门,沿回廊而进,行至宝瓶口停住了脚步。这里水急浪翻,涛声震耳。毛泽东手扶木栏杆,入神地俯视着。只见江水奔腾,浪花飞溅,江流像一条巨大的恶龙直扑离堆,发出几声怒吼,再折过头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咆哮东去。
看着东逝的江水,毛泽东抬起头,问道:“这里有多深?有没有人下去游过?”
“有8米深,没有人下去过。”张建中说。
听了张建中的回答,毛泽东爽然地笑了,他说:“我想下去游。”
大家都感到很惊讶。当然,比起畅游长江,区区宝瓶口在毛泽东眼里又算得了什么。但因为事前没有准备,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大家只好缄口不语。毛泽东看着大家为难的样子,转过话题,用手指着脚下的离堆问道:“这离堆会不会被冲毁?”
“不会的,这是粒岩,很坚硬的。”
“100万年后会不会?”毛泽东又问。
这下可把大家问住了,虽然大家知道毛泽东考虑问题从来是高瞻远瞩,但却没有料到他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过去大家的确没有想到过,也确实是个关系到川西平原的安全,关系到子孙万代幸福的问题。后来,党和政府把这个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组织灌区民工在这里施工,用钢筋混凝土把离堆加固了。
在伏龙观,毛泽东还观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和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毛泽东弯着腰,看得很仔细,边看边听解说,不时还用手指着一个个水利工程询问。当张建中介绍都江堰溢洪排沙时,毛泽东说:“这里修个闸不更好么?”大家很赞成毛泽东的构想,异口同声地说:“主席考虑得很周到。”随后,张建中又指着内江向毛泽东介绍:“每年岁修,就在这里挖泥淘沙。”毛泽东风趣地说:“那100万年以后成都平原的泥沙就没处堆了。”大家听后都笑了,毛泽东也爽朗地笑起来。笑语声中,毛泽东在大家的陪同下步出伏龙观大门。 二
离开伏龙观已经是午后3点多钟,大家还没有用午餐。在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井福街一家不大的餐馆用餐。这家餐馆虽然不大,但很干净,大家很满意。落座后,为了不使大家拘束,毛泽东掏出一包香烟,给在座的每人各散了一支后,自己便先抽起来,一边抽烟一边和大家拉家常。毛泽东询问了灌县的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谈兴正浓时,毛泽东问道:“你们四川啥子叫龙门阵?”副县长程斗南引经据典地作了回答,虽然有些拘谨,毛泽东听后却很满意,笑着说:“讲得好,讲得好,今天我请客。”领袖的诙谐引得大家都笑了。遵照毛泽东的意见,这顿午餐很简单,主菜是一碗回锅肉。
毛泽东视察都江堰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狭长的井福街挤得水泄不通,整个井福街像潮水一样沸腾起来了。毛泽东走到窗前,微笑着举起右手向欢呼群众频频致意。
饭后,毛泽东接见服务员和厨师。大家排成一排站在毛泽东身旁,毛泽东看后说:“你们是7个人。”然后,亲切地问道:“你们入团了没有?”
县委派过来协助筹办午餐的秘书高文寿回答说:“入团了。”
毛泽东对高文寿说:“你像个大哥哥,要把小弟弟(指在现场的服务员)带好。”说完,毛泽东问道:“你们相不相信共产主义?”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相信!”声音洪亮坚定,毛泽东听了很高兴。
毛泽东转过头,用手指着餐桌上的酒问道:“没有开过瓶的酒算不算钱?”餐馆负责人刘卓昌回答说:“没有开过瓶的酒不算钱。”然后,毛泽东和厨师张金良等一一握手,表示谢意,并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
三
稍事休息后,毛泽东乘车回成都。汽车驶出县城不远,毛泽东从车窗中望见公路旁的麦田有人在耕耘,就叫司机把车开到公路旁边停下来。毛泽东走下汽车,踏着田坎小路径直向麦田走去。田坎上的胡豆苗正开着小花,微风轻拂,馨香四溢。麦田中,正在劳动的是新城乡莲花社(今都江堰市幸福镇莲花社区)农民冉贵全。他望着毛泽东激动得胸口怦怦直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毛泽东走进麦田,绿油油的麦苗生机勃勃,长势很好。毛泽东油然而生出一种庄稼人特有的亲切,他用手轻轻拨开麦苗,看见田里还有杂草,就对冉贵全说:“要把草锄干净哩。”冉贵全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敦厚朴实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社员们都赶了过来,围着毛泽东,一张张脸都绽开了幸福的花朵。毛泽东问大家:“这么好的庄稼,一亩能收400斤吧?”说完,伸出4个指头。
大家回答说:“四百二三十斤。”
毛泽东说:“不错嘛。”然后又问道:“割了麦子种什么?”
“种水稻。”
“水稻一亩能收多少斤?”
大家回答说:“600多斤。”
毛泽东很高兴地说:“400多加600多就是1000多,真了不起哟。”
20世纪50年代,生产力的解放才刚刚开始,在贫穷落后的农村能够有这么好的庄稼,这样高的产量,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毛泽东怎么能不高兴呢。他问大家:“粮食多了怎么办?”
“卖给国家。”
“卖给国家你们愿意不愿意?”
“当然愿意。”大家回答说。毛泽东指着冉贵全,风趣地说:“我看你就不愿意吧。”冉贵全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随后,毛泽东跨进一块苕菜田,苕菜尖肥肥胖胖的,又嫩又绿,十分讨人喜爱,田里有几位妇女正在摘苕菜。庄稼人,半年瓜菜半年粮。用苕子尖填肚子还是挺管用的。毛泽东一边走一边问道:“你们在摘什么哟?”“摘苕菜。”妇女们一边回答一边奔向毛泽东。毛泽东说:“我帮你们摘好不好?”“好。”妇女们齐声回答说。毛泽东弯下腰去和大家一边摘苕菜一边拉家常。妇女们看到毛泽东这么慈祥这么亲切,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拘束感顿时没有了,和毛泽东摆起了龙门阵。
夜幕降临,毛泽东要回成都去了,社员们簇拥着毛泽东朝公路走去。几个小学生无拘无束地紧跟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心里非常高兴,微笑着从溪边摘下一朵打破碗花递给一位小学生,笑着说:“要打破碗哟。”小学生被逗乐了。
毛泽东和社员们挥手告别,他坐进汽车,手从车窗伸出频频地挥动着。汽车启动了,社员们望着远去的汽车久久地站着。
当天晚上,莲花社召开了社员群众大会,社员们一致要求将“莲花社”更名为“幸福社”,以永远铭记毛主席带来的幸福。
一
会议期间,毛泽东决定到都江堰看一看,他叫秘书找来了《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华阳国志》等认真阅读。
3月21日,成都会议仍在进行,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在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等的陪同下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视察都江堰。
这天,中共温江地委第一书记宋文彬、专员曹少克,灌县县委第一书记陈彬、县长王宝玉和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早早地就等候在离堆公园,大家的心情很激动。下午一点多,毛泽东到了,大家热情而激动地迎上前去迎接。李井泉向毛泽东介绍了宋文彬和陈彬等同志,毛泽东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然后坐进汽车,在大家的陪同下来到都江堰渠首。
都江堰渠首在灌县县城西约两公里处,汽车沿成阿公路行驶,至二王庙旁的公路边停下了。毛泽东走下汽车向前走去,这里是玉垒山腰,站在这里可以尽览都江堰渠首工程全景。毛泽东环顾一下四周后,赞美地对大家说:“灌县是个好地方嘛,山清水秀哟!”说完,举起望远镜向渠首工程眺望,一边眺望一边听陪同人员的介绍。陪同人员介绍道:“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都江堰开始走向老化,加之没有很好的治理和改造,灌溉面积由300多万亩逐渐减少到280多万亩。”“1949年成都解放后,贺龙司令员说,进城后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抢修都江堰,这是毛主席、党中央对四川人民的关怀。指战员们一手持枪一手拿镐,一面剿匪一面修堰,军民合力,同心奋战,按时完成了岁修任务。当年清明,都江堰举行了盛大的开水典礼。”听完陪同人员的介绍后,毛泽东说:“解放了,古堰回到人民的怀抱中了嘛。”
毛泽东一边观看一边询问着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分水鱼嘴、人字堤、内江、外江和使用木杩槎截流等详细情况。听了大家的汇报和介绍后,毛泽东对鱼嘴的作用很感兴趣,说:“啊,鱼嘴还能理解民意?讲一讲。”陪同人员说:鱼嘴的分水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天洪水季节,岷江发洪水,它能把岷江流量的60%排入外江,这就减少了内江的流量,减少了灾情的发生。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流量减少,庄稼人需要灌溉,需要播种,它就把岷江流量的60%排入内江,这就满足庄稼人用水的需要。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李冰了不起,不仅是好郡守,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为四川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李冰兴建都江堰后,为了让都江堰千秋不废,造福于民,他谆谆告诫后人: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来人们把“岁勤修”叫做“岁修”。
岁修是在每年年底进行的,它包含的具体工程项目比较多,工程量很大。要完成巨大的岁修工程,必须调用灌区近百万民工参加,费时近两个月。毛泽东对这样的巨大工程非常关心,问道:“调用灌区近百万民工参加,给不给民工工钱?”说完,他那一双洞察民情的眼睛转向李井泉。李井泉回答说:“给的,调用的民工都要付给工钱的。”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样很好,共产党是要付给人民工钱的,做了工不付给工钱还能叫共产党吗?不能忘了共产党的宗旨。”说完,毛泽东又问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国民党也要搞岁修吗?他们给不给民工的钱呢?”张建中回答说:“国民党也要组织灌区民工进行岁修,但是国民党腐败,岁修款子经层层官员中饱私囊,到了民工手中时,几乎没有了。”毛泽东说:“国民党搞腐败,共产党可不能搞腐败,腐败腐败,腐了就败,国民党不是败了嘛。”这句话掷地有声,人人都感到震撼,感到铭心刻骨。毛泽东又说:“每年岁修,这么巨大的工程,挖泥淘沙全靠人挖人运,这样太费人力了,用土办法怎么行,今后要搞机械化,用掘土机、卷扬机,降低劳动强度。”
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灌区的灌溉情况后,又询问洪水季节可能发生的灾情。张建中汇报:“解放后,政府加强了对都江堰的管理,做到按时岁修,疏浚河道,浆砌河堤,增添水利设施,大的灾情没有,有时还是有小灾发生,不严重。”毛泽东听了说:“你是都江堰管理处处长,要把都江堰管理好。”
毛泽东视察了渠首工程后,乘车回到离堆公园。公园西头是修建在离堆上的伏龙观,观前有几十级石阶。毛泽东拾阶而上,步入伏龙观大门,沿回廊而进,行至宝瓶口停住了脚步。这里水急浪翻,涛声震耳。毛泽东手扶木栏杆,入神地俯视着。只见江水奔腾,浪花飞溅,江流像一条巨大的恶龙直扑离堆,发出几声怒吼,再折过头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咆哮东去。
看着东逝的江水,毛泽东抬起头,问道:“这里有多深?有没有人下去游过?”
“有8米深,没有人下去过。”张建中说。
听了张建中的回答,毛泽东爽然地笑了,他说:“我想下去游。”
大家都感到很惊讶。当然,比起畅游长江,区区宝瓶口在毛泽东眼里又算得了什么。但因为事前没有准备,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大家只好缄口不语。毛泽东看着大家为难的样子,转过话题,用手指着脚下的离堆问道:“这离堆会不会被冲毁?”
“不会的,这是粒岩,很坚硬的。”
“100万年后会不会?”毛泽东又问。
这下可把大家问住了,虽然大家知道毛泽东考虑问题从来是高瞻远瞩,但却没有料到他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过去大家的确没有想到过,也确实是个关系到川西平原的安全,关系到子孙万代幸福的问题。后来,党和政府把这个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组织灌区民工在这里施工,用钢筋混凝土把离堆加固了。
在伏龙观,毛泽东还观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和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毛泽东弯着腰,看得很仔细,边看边听解说,不时还用手指着一个个水利工程询问。当张建中介绍都江堰溢洪排沙时,毛泽东说:“这里修个闸不更好么?”大家很赞成毛泽东的构想,异口同声地说:“主席考虑得很周到。”随后,张建中又指着内江向毛泽东介绍:“每年岁修,就在这里挖泥淘沙。”毛泽东风趣地说:“那100万年以后成都平原的泥沙就没处堆了。”大家听后都笑了,毛泽东也爽朗地笑起来。笑语声中,毛泽东在大家的陪同下步出伏龙观大门。 二
离开伏龙观已经是午后3点多钟,大家还没有用午餐。在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井福街一家不大的餐馆用餐。这家餐馆虽然不大,但很干净,大家很满意。落座后,为了不使大家拘束,毛泽东掏出一包香烟,给在座的每人各散了一支后,自己便先抽起来,一边抽烟一边和大家拉家常。毛泽东询问了灌县的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谈兴正浓时,毛泽东问道:“你们四川啥子叫龙门阵?”副县长程斗南引经据典地作了回答,虽然有些拘谨,毛泽东听后却很满意,笑着说:“讲得好,讲得好,今天我请客。”领袖的诙谐引得大家都笑了。遵照毛泽东的意见,这顿午餐很简单,主菜是一碗回锅肉。
毛泽东视察都江堰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狭长的井福街挤得水泄不通,整个井福街像潮水一样沸腾起来了。毛泽东走到窗前,微笑着举起右手向欢呼群众频频致意。
饭后,毛泽东接见服务员和厨师。大家排成一排站在毛泽东身旁,毛泽东看后说:“你们是7个人。”然后,亲切地问道:“你们入团了没有?”
县委派过来协助筹办午餐的秘书高文寿回答说:“入团了。”
毛泽东对高文寿说:“你像个大哥哥,要把小弟弟(指在现场的服务员)带好。”说完,毛泽东问道:“你们相不相信共产主义?”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相信!”声音洪亮坚定,毛泽东听了很高兴。
毛泽东转过头,用手指着餐桌上的酒问道:“没有开过瓶的酒算不算钱?”餐馆负责人刘卓昌回答说:“没有开过瓶的酒不算钱。”然后,毛泽东和厨师张金良等一一握手,表示谢意,并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
三
稍事休息后,毛泽东乘车回成都。汽车驶出县城不远,毛泽东从车窗中望见公路旁的麦田有人在耕耘,就叫司机把车开到公路旁边停下来。毛泽东走下汽车,踏着田坎小路径直向麦田走去。田坎上的胡豆苗正开着小花,微风轻拂,馨香四溢。麦田中,正在劳动的是新城乡莲花社(今都江堰市幸福镇莲花社区)农民冉贵全。他望着毛泽东激动得胸口怦怦直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毛泽东走进麦田,绿油油的麦苗生机勃勃,长势很好。毛泽东油然而生出一种庄稼人特有的亲切,他用手轻轻拨开麦苗,看见田里还有杂草,就对冉贵全说:“要把草锄干净哩。”冉贵全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敦厚朴实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社员们都赶了过来,围着毛泽东,一张张脸都绽开了幸福的花朵。毛泽东问大家:“这么好的庄稼,一亩能收400斤吧?”说完,伸出4个指头。
大家回答说:“四百二三十斤。”
毛泽东说:“不错嘛。”然后又问道:“割了麦子种什么?”
“种水稻。”
“水稻一亩能收多少斤?”
大家回答说:“600多斤。”
毛泽东很高兴地说:“400多加600多就是1000多,真了不起哟。”
20世纪50年代,生产力的解放才刚刚开始,在贫穷落后的农村能够有这么好的庄稼,这样高的产量,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毛泽东怎么能不高兴呢。他问大家:“粮食多了怎么办?”
“卖给国家。”
“卖给国家你们愿意不愿意?”
“当然愿意。”大家回答说。毛泽东指着冉贵全,风趣地说:“我看你就不愿意吧。”冉贵全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随后,毛泽东跨进一块苕菜田,苕菜尖肥肥胖胖的,又嫩又绿,十分讨人喜爱,田里有几位妇女正在摘苕菜。庄稼人,半年瓜菜半年粮。用苕子尖填肚子还是挺管用的。毛泽东一边走一边问道:“你们在摘什么哟?”“摘苕菜。”妇女们一边回答一边奔向毛泽东。毛泽东说:“我帮你们摘好不好?”“好。”妇女们齐声回答说。毛泽东弯下腰去和大家一边摘苕菜一边拉家常。妇女们看到毛泽东这么慈祥这么亲切,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拘束感顿时没有了,和毛泽东摆起了龙门阵。
夜幕降临,毛泽东要回成都去了,社员们簇拥着毛泽东朝公路走去。几个小学生无拘无束地紧跟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心里非常高兴,微笑着从溪边摘下一朵打破碗花递给一位小学生,笑着说:“要打破碗哟。”小学生被逗乐了。
毛泽东和社员们挥手告别,他坐进汽车,手从车窗伸出频频地挥动着。汽车启动了,社员们望着远去的汽车久久地站着。
当天晚上,莲花社召开了社员群众大会,社员们一致要求将“莲花社”更名为“幸福社”,以永远铭记毛主席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