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百校之父,大爱无名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63岁的田家炳放下公司工作,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累计捐资已超过10亿港元,用于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资产。
  田家炳16岁丧父,辍学到南洋寻找发展机会,开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厂。1958年,印尼排华情绪暗涌,田家炳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举家移居香港,隔年在屯门填海建厂,开拓香港人造皮革市场,迅速成为“香港人造皮革大王”。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后,他开始系统地推动慈善工作,并在90岁那年决定,基金会由家族管理改为由社会人士参与,他只任名誉董事长。
  田家炳最常讲的一句话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知道要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重点在中小城市、广大的农村和大西北的落后地区。几十年来,田家炳的足迹遍布中国贫困地区,他年逾90岁仍坚持去捐助的师范院校与师生座谈,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和教育理念。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认识这颗星星,就如茫茫人海里,没有几个人认识田家炳一样。
  父辈遗风
  在梅州大埔县,坐上的士或电动摩托,一定不能说去“田家炳大桥”——这里共有126座田家炳大桥,它们在韩江流域依次排开,让这个一度只能依靠水路的“瓷土之乡”彻底告别了摆渡过河的历史。
  在1978年田家炳捐资100万港元兴建湖寮大桥(后改名田家炳大桥)前,田氏宗族已经在大埔绵延了800余年,到田家炳,已经是第18代孙。父亲玉瑚公排行第二,开设“广泰兴”,主营砖瓦与油盐茶米等生意,乡里闻名。在贫困的大埔,田家是富裕的家族。
  父亲48岁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为他取名“田家炳”。父亲玉瑚公着重培养田家炳的品行,每日教导田家炳两句《朱柏庐治家格言》,等他背熟体会后,再教两句,同时嘱咐他牢记并实践。这篇524字的治家格言田家炳倒背如流,并一生奉为圭臬。
  在田家炳看来,玉瑚公爱得深切,也爱得理智,更难得的是在生活中教爱合一。父亲会在严冬早上谈渔翁钓鱼的事例,告诉田家炳“六月炉边匠,三冬水上翁,彼岂不知寒暑,只因业在其中”的道理。遇上乞丐乞食,父亲会分析人沦为乞丐的多种可能性——或幼年不好好学习,或壮年不务正业,并指出如果不好好自爱,老年就自身难保,富者也会沦为乞丐,怎能谈孝?
  15岁那年,田家炳念完中学二年级,玉瑚公去世。为减轻母亲负担,他放弃学业,结束短暂的求学之路,肩负起持家重任。母亲继续管理砖瓦厂的生产和家务,他负责广泰兴商铺及对外往来事务。两年时间,事业蒸蒸日上。
  海外创业
  大埔境内山多田少,粮食不能自给,工商业不发达,当地人谋生不易,多到海外打工。田家炳分析家乡瓷土前景后,决定开发海外市场。
  18岁那年,田家炳乘船前往越南早翁市,开始了海外创业的历程。十几个月后,他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田家炳离家时,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6月,日本侵略汕头,田家炳往越南运瓷土的出海口被占领,运输线被切断,第一次创业结束。
  远在印尼的义兄田家烈在万隆经营一家土杂洋货商店,希望田家炳去照料生意,同其子田沧先經营商店,自己则准备回乡。但田家烈未动身已染重病,田家炳初来乍到他便因病离世。田家炳只好开始自学印尼语,经营洋杂货和土特产。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1942年春,日军占领了印尼,田家炳经商的地区被划入戒备森严的军事区,日军限令华侨一个月之内必须撤出,而且不允许带走任何财产。苦心积攒起来的财富没法带走,田家炳将现金一部分就地掩埋,一部分送给侄儿维持生活,两手空空离开万隆。
  田家炳转到印尼首都雅加达,去同宗族人田国璋创办的一家五金厂打工。“当时市面的进口货缺失不在话下,连印尼本国的制品也奇缺,可以说是投资工业的大好时机。”在田国璋和其他族人的援助下,1946年,超伦树胶厂建成投产,田家炳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再次得到印证,超伦树胶厂成为印尼实业界的典范。
  1951年,田家炳还清了全部贷款,并于次年创办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1954年,他在日本考察PVC生产后,订购了全套生产设备,对公司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改造,1956年正式进军PVC薄膜生产领域。30多岁的田家炳成为印尼工业界的突出人物。
  1958年,田家炳决定将蓬勃发展的印尼厂务留给侄辈管理,举家迁往香港。他曾数次回忆那次“迁徙”:“我看到局面对华人越来越不利,华人随时会成为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我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但当时在印尼,根本没有正规的华文教育。香港社会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出入境、金融贸易都很自由,具备国际城市的基本条件。人民安全得到法律保障,生活习惯完全与内地一样。经多方考虑,我决定全家移居香港。”
  香港人造革大王
  1958年,田家炳一家来到香港。在陌生的城市里,田家炳夫妇带着9个孩子,挤在80平方米的房子中。
  田家炳开始第三次创业,他计划重操旧业,发展塑胶薄膜及人造革产业。
  1960年秋,田氏塑胶厂在填海建成的土地上正式开业。投产第一年就荣获“香港新产品奖”。田氏塑胶厂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下游加工业也如田家炳预料的那样跟着发展,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塑胶业成为香港很大的出口行业。“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称号自然落在了田家炳头上。几十年来,田家炳和众多企业家一样经历了许多考验:1965年银行风潮,1973年股市崩溃,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1976年经济衰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同行经受不住冲击纷纷倒闭的时候,田氏企业顺利渡过难关,成为香港企业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   1982年,拥有巨额资产的田家炳从商海中隐退,把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共同管理,自己则专心于慈善事业。他捐出10多亿元资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成为少有的“职业慈善家”。
  曾有人问田家炳为什么要做教育,田家炳讲了很多,最后说了4个字——“改革开放”。
  在这之前,田家炳的慈善事业都在香港和台湾。1959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他还成立了台湾田家炳文教基金会。“1977年看到这个变化,他感觉机会来了。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现在是时候去内地投资教育了。他每次做的决定都是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相关联的。”
  “校长在哪里”
  对于校长和老师,田家炳十分尊重。在内地,学校剪彩都是领导参与,校长很少被安排位置,能够担任司仪已经非常难得。而田家炳每次都会问:“校长在哪里?”不但给校长安排座位,还一定要校长上台參加剪彩。但看到学校施工图中校长办公室过大时,田家炳又会提出:“留出更多的空间给老师和学生。”
  师范院校也是田家炳重点捐助的部分。他认为:“要办好教育,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师范大学是培育教师的重要基地。”
  1999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房地产市价较高峰期下跌过半。但田家炳居住的大宅外观不俗,保养适宜。这套豪宅位于香港九龙塘高档住宅区,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带有游泳池、私家花园和运动场等,田家炳在此已度过了37个生日。据地产公司估算,这套豪宅可卖超过5000万港元。按照田家炳的计划,这笔钱能够资助20多所中学。为了恪守捐资承诺,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卖掉房子。在洽谈过程中,对方得知田家炳卖房是为了助学,还多付了300万港元的房款,最终以5600万港元成交。
  80岁的田家炳将卖房所得款项全数捐资教育,自己则租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公寓,从窗户还能望到之前的豪宅。
  2005年,为增加资金扩大捐资规模,田家炳将13万平方米、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得款近3亿港元,为数十所大学、中学提前付清捐款。
  如今,国内39所师范大学里面,都有一个“田家炳书院/学院”。类似的教学楼,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里面,共有90多栋,加上他捐建的中学166所、小学44所,田家炳因此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锦业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第23期,本刊有删改)
其他文献
鱼里面,我最爱的是鱼头。最爱的吃法是鱼头火锅。  记忆里第一次对鱼头火锅有印象还是很小的时候。  我姨妈家在水乡,家家户户有鱼塘,鱼塘上搭着葡萄架,一到夏天,绿森森的葡萄藤攀满了架子,水下凉悠悠的,鱼们便在这时可劲儿地长。每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两个表哥会在自家鱼塘捞起大条草鱼和鲢鱼,加上在附近沟渠里捕的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生鱼,送到鄂西大山我的家里。  爷爷那会儿还健在,我妈不论做什么吃的,都会给爷
期刊
我认为在孩子学龄前时期,对孩子进行奇迹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益。“奇迹教育”这个词我在别处还没听到过,不知是不是我的发明。什么是奇迹教育?我认为就是让孩子从小相信奇迹会发生。  有一次我带孙女乘飞机去上海。我和孙女出机场时,孙女看见很多人举着各种牌子在机场出口站着,就问我,他们在干什么?我说,他们在接人。孙女说,什么时候有人会接我呢?  孙女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对她进行奇迹教育的机会来了。  回到北京后
期刊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摊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里結的浆果是可以吃的;那只从我身边窜过,身上带斑点的动物也许能被驯服,树木环绕的湖可
期刊
一位DEA(美国联邦缉毒总署)的官员驾车停在德州的一个牧场,和一个年迈的牧场主人说话。  他告诉这个牧场主人:“我要检查你的牧场,看看有没有非法种植的毒品。”  牧场主人说:“好的!不过不要去牧場的那边……”他的手指向那个地方。  这位 DEA 的官员大声地说:“先生!我有联邦政府的授权!”  然后从他的后口袋中掏出他的徽章,骄傲地展示给这个老人看。  “看到这个徽章没?这个徽章代表着,我可以到任
期刊
非洲草原上有种吸血蝙蝠,个头极小却是高大野马的天敌。蝙蝠们发起攻击时能牢牢附在马腿上吸血,任野马如何折腾都甩不掉它们。当蝙蝠们吸饱馬血离开后,野马就会倒地身亡。  其实蝙蝠的吸血量对野马来说不足以致命,野马并非失血致死,而是它们一发现蝙蝠就愤怒至极,为驱赶蝙蝠,发疯般暴跳狂奔。长时间的剧烈跑跳让野马体力急速消耗,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最终在精疲力竭中死去。  野马真正的天敌,不是蝙蝠,而是暴躁的性情。
期刊
你刚刚在微信上跟领导进行了一场亲(礼)切(貌)友(尴)好(尬)的对话。  对话本该以你对领导说“好的没问题,一周内会给您一个满意的方案(微笑)”结束,但此时,对话框顶端又冒出了“对方正在输入……”的标识,你想,也许马上会收到一个“微笑”“强”或“玫瑰”的表情包。  然而,3分钟之后,对方依然“正在输入”。  新时代的社交礼仪:“正在输入”  别看现在几乎人人都离不开微信,线上社交网络其实还是个年轻
期刊
今年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210周年诞辰,作为波兰的文化名片之一,波兰将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从近期在华沙众多沙龙举行的肖邦演奏会,到将在盛夏举办的肖邦音乐季,再到举世瞩目的、每五年一届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纪念肖邦诞辰将是今年波兰文化界和全球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盛事。  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及其独特的民族印记,如巴赫之于德国,莫扎特之于奥地利,李斯特之于匈牙利……
期刊
1925年,金岳霖歸国任教清华大学。金岳霖没有讲课经验,他向冯友兰请教上课的技巧。冯友兰说:“老师讲得好与不好取决于下面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好,精力集中,讲课才能专注。反之,学生注意力不在你这边,越讲会越乏味,想早点结束。你要做的是,让学生认真听课。”  来到教室,金岳霖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学生,他简单做了自我介绍后,说:“今天由我给大家上课,我希望你们集中精神听课。你们认真听课,大家都受益。因为你
期刊
漫畫
期刊
一位热情的德州小伙子去一家百货公司应聘推销员的工作。这是全球最大的商店,天下万物皆有售。  老板面试时,对他颇有好感,告诉他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工作了。“我要看看你是怎么脱颖而出的。”老板说。  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这真是漫长而又艰难的一天。终于到了下午五点钟。老板关上店门,发现这个小伙子累得瘫倒在椅子上。“今天,你有多少客户?”老板问。  “一个。”小伙子说。  “只有一个?”老板明显有些不高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