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N”云帮扶课堂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破解当前教育均衡问题的创新之举。通过“1”个主讲端(班级)和“N”个听课(助教)端(班级),实现同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运用直播课堂开展远程支教的经验和新模式。这为解决苏州市优质教师资源结构性紧缺与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提供了可行方案,是教育领域帮扶助学的新探索。
关键词:“云帮扶课堂”;双师课堂;混合教学;教育均衡
为了解决地区教育均衡问题,2019年7月,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基于市线上教育中心开展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云上教育同城帮扶试点工作。该项工作主要以“1+N”模式(称为“‘1+N’云帮扶课堂”)开展:“1”即1个主讲端,设在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平江实验学校;“N”即N个听课(助教)端,设在若干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第一批为5个);以1名主讲教师加N名助教教师组成双师教学团队,将不同学校的小课堂连成大课堂,开展“主讲网授+助教面辅”教学。
一、更加强调学情分析,关注“1+N”端的个体差异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前提,在“云帮扶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相互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厘清学情差异,关注多端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机遇。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项目实施之初,主讲教师与助教教师团队进行了多次线下研讨,并对参与项目的6所学校近300名学生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开展了包括学前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多维度的学情分析。首先,进行学前知识基础的监测,以了解全体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发现学生学前知识中的漏洞,找准教学的起点。然后,开展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上新课前,你会提前预习并提问吗?上课的思维状态如何?参与小组合作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如何?习惯查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资料吗?学习中遇到困难一般如何解决?我们还通过随机采访的方式,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和什么样的任课老师等。充分且多方位的学情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也为后期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準备。
项目正式实施后,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在“云帮扶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力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最大效益。我们引导学生从平时课堂的点滴小事做起:书写规范、学会倾听、大胆表达、独立思考、认真审题……在“云帮扶课堂”开设初期,先展示各个班级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作业,将这些作业作为示范,并授予相关学生“书写小达人”荣誉称号,建议其他人向他们学习;一个阶段后,将书写进步较大的学生前后作业进行对照展示,并授予他们“书写进步奖”,让学生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更大的进步”;此外,还可以从书写较弱的学生作业中找出某次相对优秀的作业,点滴表扬以示鼓励。通过这样“点、线、面”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所进步。
为了在课堂中更准地找到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合理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环节,我们对每个单元都开展教学前、后测。比如,教学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帮助学生梳理、唤醒三年级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以及面积单位的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有效保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应该具备的经验基础。再如,五年级上学期体量较大的“小数加减和乘除法”教学中,为保证后一课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教教师需及时反馈当天的课堂小测和课后检测。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漏洞,才能够让“云帮扶课堂”立足全体学生的真实学情,关注个体差异。
二、更加多向的课堂交流,打破单一的线下互动
与常态课堂相比,“云帮扶课堂”聚合来自不同学校的几百名学生一起上课,不同班级学生的文化观念、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打破线下课堂单一的班级学生互动形式,组织更为形式丰富的多元化互动,不仅能够体现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引领辐射,而且能够超越原有的线下交流互动,创设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生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可以倾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创造更多的课堂精彩。通常,当本班学生“山重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会被其他班级学生引领至“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思维的火花在300多人的大课堂中不断碰撞:东冉学校的学生想到了分一分,可以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来计算;藏南学校的学生受到启发,也来分一分,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计算;洪泾学校的学生继续迸发新的想法,将组合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江实验学校的学生思考着是否能够打开新思路,将其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小梯形……在这样的班际互动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考他人的想法,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提升。
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可以为学生赢得更多指导的机会。特别是帮扶班级的学生,既能经历来自主讲教师的精彩教学,又能得到助教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主讲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反馈。课堂反馈多是一些手势判断对错和选择选项的形式,便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错误与困难,及时有效互动。而在课堂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板演等环节中,助教教师会针对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点对点指导。双师的有效配合,真正实现了“云帮扶课堂”“1+1>2”的教学效果。
三、更加多元的资源内容,N种选择促进同步提升
由于“云帮扶课堂”面向的学生更为多元,很难采用统一化的练习设计,而应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特点布置更为多样化的高质量练习,同时发掘学生生成中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方式的选择,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学业质量。
(一)多样化的练习反馈
“云帮扶课堂”中班级数量较多,为了更好、更及时地反馈学生整体掌握情况,我们一般会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较为方便快捷的反馈方式。比如,口头即时作业采取化整为零的形式,让学生与同桌或小组成员提炼所学知识的重点,说一说如何利用转化策略进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如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等,以发挥学生互评的能力。再如,以选择或者判断的形式呈现客观性作业,批改及时、反馈到位,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能力。 “鼓要打在点上,笛要吹到眼上。”题目数量不求多,而要紧扣课堂基础知识点。我们会在知识讲解完成后安排5—10分钟的过关小练习。助教教师及时呈现学生出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错题,大家一起纠错,充分发挥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最大潜力。我们还充分挖掘各个班级的优秀学生资源,让这部分学生有机会成为“小老师”,以强带弱,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功能与作用,使得人人都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提升。
每次“云帮扶课堂”课尾都留有几分钟的答疑时间,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尽量让学生做到当节课当堂清,减轻助教教师课后辅导的压力,帮助学生养成“每课提出一个好问题”或者“说说我的不懂之处”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充分发掘学生生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对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由于帮扶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较弱,知识梳理就尤为重要。一般地,阶段新知(以单元为板块)学习后,我们会让学生先自我梳理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觉得有困难的内容可以备注具体情况,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梳理习惯。收集汇总后,再由“小老师”展示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知识,形成较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这样的学生讲解示范可以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掌握自我梳理与辨析的本领。
练习中的很多题目也从学生中来。助教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觉得疑惑、易错、易混淆的知识或者题目,制作“易错题任务单”。学生自行认领“易错题任务单”,厘清易错题涉及的知识,再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分享这样的易错题如何正确解答。比如,五年级学习分数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易错题:把5千克糖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这些糖的()()[每人分得()()千克糖]。认领了这一“易错题任务单”的学生先是梳理了关于分数的知识,找到此题易错的原因,即对“分数既可以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量”掌握不佳;接着,提出这种易错题的解答要点,即要关注“单位”。同龄人的思维方式相对比较接近,这样的交流与分享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老师”得到了提升,“小学生”得到了发展。一举两得的做法非常受学生欢迎,加入认领“易错题任务单”行列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还将“云帮扶课堂”视频以学习内容为标题加以保存,方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利用回放功能进行“再学习”。考虑到帮扶班级之间切实存在的差异,部分班级还可以合理利用时间进行机动课、拓展课的回看。更多学习资源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让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1+N’云帮扶课堂”模式,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又很好地克服了一般线上教学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弊端,真正实现了教育均衡从理念向实践、从形式向实质的转变,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完善云帮扶项目,以期帮助到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的全覆盖,践行教育均衡。
参考文献:
[1] 郑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2] 吴红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
[3] 刘云.浅谈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
[4] 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課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4(6).
关键词:“云帮扶课堂”;双师课堂;混合教学;教育均衡
为了解决地区教育均衡问题,2019年7月,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基于市线上教育中心开展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云上教育同城帮扶试点工作。该项工作主要以“1+N”模式(称为“‘1+N’云帮扶课堂”)开展:“1”即1个主讲端,设在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平江实验学校;“N”即N个听课(助教)端,设在若干所外来工子女学校(第一批为5个);以1名主讲教师加N名助教教师组成双师教学团队,将不同学校的小课堂连成大课堂,开展“主讲网授+助教面辅”教学。
一、更加强调学情分析,关注“1+N”端的个体差异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前提,在“云帮扶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相互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厘清学情差异,关注多端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机遇。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项目实施之初,主讲教师与助教教师团队进行了多次线下研讨,并对参与项目的6所学校近300名学生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开展了包括学前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多维度的学情分析。首先,进行学前知识基础的监测,以了解全体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发现学生学前知识中的漏洞,找准教学的起点。然后,开展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上新课前,你会提前预习并提问吗?上课的思维状态如何?参与小组合作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如何?习惯查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资料吗?学习中遇到困难一般如何解决?我们还通过随机采访的方式,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和什么样的任课老师等。充分且多方位的学情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也为后期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準备。
项目正式实施后,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在“云帮扶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力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最大效益。我们引导学生从平时课堂的点滴小事做起:书写规范、学会倾听、大胆表达、独立思考、认真审题……在“云帮扶课堂”开设初期,先展示各个班级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作业,将这些作业作为示范,并授予相关学生“书写小达人”荣誉称号,建议其他人向他们学习;一个阶段后,将书写进步较大的学生前后作业进行对照展示,并授予他们“书写进步奖”,让学生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更大的进步”;此外,还可以从书写较弱的学生作业中找出某次相对优秀的作业,点滴表扬以示鼓励。通过这样“点、线、面”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所进步。
为了在课堂中更准地找到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合理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环节,我们对每个单元都开展教学前、后测。比如,教学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帮助学生梳理、唤醒三年级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以及面积单位的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有效保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应该具备的经验基础。再如,五年级上学期体量较大的“小数加减和乘除法”教学中,为保证后一课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教教师需及时反馈当天的课堂小测和课后检测。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漏洞,才能够让“云帮扶课堂”立足全体学生的真实学情,关注个体差异。
二、更加多向的课堂交流,打破单一的线下互动
与常态课堂相比,“云帮扶课堂”聚合来自不同学校的几百名学生一起上课,不同班级学生的文化观念、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打破线下课堂单一的班级学生互动形式,组织更为形式丰富的多元化互动,不仅能够体现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引领辐射,而且能够超越原有的线下交流互动,创设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生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可以倾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创造更多的课堂精彩。通常,当本班学生“山重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会被其他班级学生引领至“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思维的火花在300多人的大课堂中不断碰撞:东冉学校的学生想到了分一分,可以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来计算;藏南学校的学生受到启发,也来分一分,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计算;洪泾学校的学生继续迸发新的想法,将组合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江实验学校的学生思考着是否能够打开新思路,将其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小梯形……在这样的班际互动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考他人的想法,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提升。
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可以为学生赢得更多指导的机会。特别是帮扶班级的学生,既能经历来自主讲教师的精彩教学,又能得到助教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主讲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反馈。课堂反馈多是一些手势判断对错和选择选项的形式,便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错误与困难,及时有效互动。而在课堂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板演等环节中,助教教师会针对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点对点指导。双师的有效配合,真正实现了“云帮扶课堂”“1+1>2”的教学效果。
三、更加多元的资源内容,N种选择促进同步提升
由于“云帮扶课堂”面向的学生更为多元,很难采用统一化的练习设计,而应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特点布置更为多样化的高质量练习,同时发掘学生生成中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方式的选择,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学业质量。
(一)多样化的练习反馈
“云帮扶课堂”中班级数量较多,为了更好、更及时地反馈学生整体掌握情况,我们一般会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较为方便快捷的反馈方式。比如,口头即时作业采取化整为零的形式,让学生与同桌或小组成员提炼所学知识的重点,说一说如何利用转化策略进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如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等,以发挥学生互评的能力。再如,以选择或者判断的形式呈现客观性作业,批改及时、反馈到位,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能力。 “鼓要打在点上,笛要吹到眼上。”题目数量不求多,而要紧扣课堂基础知识点。我们会在知识讲解完成后安排5—10分钟的过关小练习。助教教师及时呈现学生出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错题,大家一起纠错,充分发挥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最大潜力。我们还充分挖掘各个班级的优秀学生资源,让这部分学生有机会成为“小老师”,以强带弱,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功能与作用,使得人人都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提升。
每次“云帮扶课堂”课尾都留有几分钟的答疑时间,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尽量让学生做到当节课当堂清,减轻助教教师课后辅导的压力,帮助学生养成“每课提出一个好问题”或者“说说我的不懂之处”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充分发掘学生生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对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由于帮扶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较弱,知识梳理就尤为重要。一般地,阶段新知(以单元为板块)学习后,我们会让学生先自我梳理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觉得有困难的内容可以备注具体情况,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梳理习惯。收集汇总后,再由“小老师”展示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知识,形成较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这样的学生讲解示范可以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掌握自我梳理与辨析的本领。
练习中的很多题目也从学生中来。助教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觉得疑惑、易错、易混淆的知识或者题目,制作“易错题任务单”。学生自行认领“易错题任务单”,厘清易错题涉及的知识,再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分享这样的易错题如何正确解答。比如,五年级学习分数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易错题:把5千克糖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这些糖的()()[每人分得()()千克糖]。认领了这一“易错题任务单”的学生先是梳理了关于分数的知识,找到此题易错的原因,即对“分数既可以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量”掌握不佳;接着,提出这种易错题的解答要点,即要关注“单位”。同龄人的思维方式相对比较接近,这样的交流与分享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老师”得到了提升,“小学生”得到了发展。一举两得的做法非常受学生欢迎,加入认领“易错题任务单”行列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还将“云帮扶课堂”视频以学习内容为标题加以保存,方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利用回放功能进行“再学习”。考虑到帮扶班级之间切实存在的差异,部分班级还可以合理利用时间进行机动课、拓展课的回看。更多学习资源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让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1+N’云帮扶课堂”模式,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又很好地克服了一般线上教学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弊端,真正实现了教育均衡从理念向实践、从形式向实质的转变,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完善云帮扶项目,以期帮助到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的全覆盖,践行教育均衡。
参考文献:
[1] 郑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2] 吴红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
[3] 刘云.浅谈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
[4] 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課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