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侵位于84-78Ma,以高Al,0,(15.69%17.65%),低MgO(0.47%1.24%),极低相容元素(Cr=1.34x10(-6)3.27x10(-6)、Ni=0.69x10(-6)3.32x10(6))含量和高Sr(542x10(-6)~774x10(-6))以及高Sr/Y比值(48~397)为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 =0.9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部分祷羊品具显著的正铕异常(δEu =1.16~2.26)和中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_Hf(t)值变化范围大(+0.2+15.1).这些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可能是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含水角闪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冈底斯带110Ma和50Ma左右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的对比,本文赞成洋脊俯冲模式是用来解释南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成因的一种最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