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活动的育人价值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of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不能用成人思维去管理儿童,需要站在儿童立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需要真诚地聆听他们的心声,善意地引导他们的行走方向,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育人价值。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大多数学校都会在这一天举办新少先队员的入队仪式。这个看似寻常的学校教育活动,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利用建队日入队选拔这个契机,向孩子们宣扬中国少先队思想内涵,强化学生自律自强意识,即让学生明白,“要想加入少先队,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就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纪律”。为了激发一年级新生的上进心,不少学校采取“分批入队”形式,向低年级的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即“红领巾”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但是,“入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一个学生的素质是否应该用“入队”来衡量,这一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沉思。
  学生能否选拔进入少先队组织,关键在于教师,班主任甚至可以直接确定“入队”名单,有些较为民主的班级,把选举权交给学生,通过投票产生人选。平时表现优秀、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脱颖而出,在建队日这天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因此,“入队”这项活动便成为了少数学生的荣耀日。笔者曾在入队仪式上询问那些“落选”的学生没有入选的原因,有的答不清楚,有的则说朋友不多,有的甚至将“落选”原因归根到学习成绩不够优秀上。
  “入隊”选拔,真的能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吗?性情乖顺的孩子,没有“红领巾”的刺激,就一定会变得不遵守纪律吗?有个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一定能够加强自律能力吗?而没能戴上红领巾的孩子,在建队节后是否有改变的持续动力?没有戴上红领巾的失落感,会不会成为孩子心头的一抹阴影呢?作为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教育者,笔者认为,“入队”选拔应根据儿童自身特点,遵循生态教育的规律,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性,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建队节。
  首先,应变选拔式入队为全体入队。每个孩子都向往加入光荣的少先队组织,在入学之初,有的孩子对加入少先队员充满了幸福的憧憬。作为教育者,应该珍视孩子们美好的向往。《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指出:“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能成为队员。要举行入队仪式。”学校可以对学生提出“做好事”的要求,即做一件好人好事就可入队。这样一来,入队的过程就成为了善行的实践与传播的过程,也让孩子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浅显的道理。
  其次,要把入队过程变成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老师可采取讲故事、看电影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组织的由来与历史。通过传唱共产儿童团团歌、队歌等经典歌曲、了解红领巾、队徽的象征意义,学会端正地行队礼,知晓一些现代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增强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使命感。这样的教育不再是功利的使然,没有了外在的约束,而是遵循学生生命成长规律,让学生自然地呼吸,自由地成长。
  (作者单位:宜昌市绿萝路小学)
  (责任编辑 周小益)
其他文献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面临着严竣的就业问题。大学生通过实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而且各高校也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提
去年10月,在市教育局和国家外专局的组织领导和指导下,我们一行12人赴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学习与考察,主要内容为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21世纪技能、亲社会教育、社会经济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美国高中阶段开放性课堂教育等等。同时考察了几所私立和联邦政府办的小学、中学与大学,对美国的教育政策、学校格局、教育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与认识。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眼界
法国哲人笛卡儿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也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近些年,因职责所系,我一直通过阅读为自己“充电”,力求自己的精神源泉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至今,给我启迪最深的便是《中国名师》教育丛书系列,它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我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