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4月25日逝世当天晚上,我先后接到老画家王根富,老领导陆光耀,老朋友、梅派名票、香港海上杂志社《生活信息》总编诸伟华先生等来电,一起追思梅葆玖先生。梅葆玖先生逝世是中国京剧界一大损失。他是梅派京剧艺术传承第一人,他最大的优点是平易近人,为人随和,没有大牌名角的架子,所以他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文革”前后,梅葆玖和梅葆玥曾多次来沪传授梅派京剧艺术。我收藏一帧摄于1982年2月14日上海梅研组暨梅联欢迎梅葆玥、梅葆玖来沪演出的集体照。参加这次雅集合影共33人,其中30多岁的年轻人仅5人。当年诸伟华38岁,其余皆为老一辈著名京剧艺术家。前排就座十人,从左至右:何慢,《上海戏曲》杂志主编;童芷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22—1995);梅葆玥,梅兰芳女,著名余(叔岩)派女老生(1930—2000);齐英才,原上海京剧院院长、著名演员;俞振飞,著名京昆剧艺术家(1902—1993);魏莲芳,梅兰芳大弟子、著名京剧演员(1910—1998);刘景毅,原北京京剧院院长;梅葆玖,梅兰芳子、梅兰芳京剧团团长(1934—2016);苏平,京剧表演艺术家;钱英郁,著名戏剧评论家。
照片第二排左起第4人为梅维忠先生,系梅兰芳艺术传承人,梅派爱好者联谊会召集人。梅兰芳艺术研究小组简称“梅研组”,由梅葆玖、卢文懃创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卢文懃是梅兰芳先生琴师,家住上海四川路桥南堍虎丘大厦。当年梅派爱好者联谊会召集人梅维忠三位女儿均参加活动,即照片中第三排左起为梅蓉芳、梅蓉兰、梅蓉蓉。拍照地点在上海国际饭店2楼。拍照后,当年梅葆玥、梅葆玖曾指导他们演唱梅派京剧。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照片中大部分人已故世了。这帧照片也成了珍贵的历史档案。事隔多年,2004年6月6日,我陪同诸伟华到上海教育会堂宾馆拜访梅葆玖先生时,旧事重提,梅葆玖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诸伟华说:你的嗓音宏亮甜美,你还年轻,希望你为梅派京剧出力,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事后愉快合影留念。
我初识梅葆玥、梅葆玖姐弟俩是在上海举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活动中。不过缘分的开始还要更早一些,起因是一册题为《梅畹华及其家属摄影》的旧书。
将时间拨回到22年前的1994年。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先人赐予我“天机”,我从家藏的旧书中将其翻检而出的瞬间,一下子就被惊呆了。因为这册长263毫米、宽180毫米的资料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还附有10帧梅兰芳大师早年摄影照片,这无疑是研究早期梅兰芳大师及其家属情况的珍贵历史资料。12月18日和19日我先后致函江苏泰州市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和文化部转梅葆玖先生,将我撰写发表有关梅兰芳照片的两张报纸寄去。自那以后,我魂牵梦绕、茶饭不香,像着了魔一样,担心梅葆玖是否能收到信,幻想着有一天能亲手把梅兰芳的照片和两张报纸送到梅葆玖手中该有多好。虽然余生也晚,当年未能亲眼目睹梅兰芳大师的风采,但家喻户晓“美的化身——梅兰芳”迷人的古典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梅兰芳的名字成了京剧的代名词,也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笔者虽非出生在鼎食鸣钟之家,也非饱学风流之士,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不禁沉思起来,我应该为纪念梅周、振兴京剧事业做件实事。
1995年1月7日下午2时,阳光灿烂、惠风和畅。我怀揣一册《梅畹华及其家属摄影》复印件和两张刊载这则史料的报纸,步履匆匆地赶到襄阳饭店。事先我已获悉:梅葆玖先生就下榻在这家饭店。是日下午4时许,梅兰芳之女梅葆玥首先返回饭店大厅。我迎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喊道:“梅老师,我给您送报纸和梅兰芳七十年前的照片来了。”她的目光一下子盯住了报纸和照片,一时竟也忘了问我是谁,从哪里来,也忘了时间和地点。一瞬间,时空仿佛凝固和停顿,周围一切都变得悄然无声。只听这位在红氍毹上极负盛名的余派女老生用充满亲情的语调惊喜地说;“这是我妈妈!这是我爸爸!瞧我爸爸年轻时多帅,我妈妈年轻时多漂亮!”满口京白,悦耳动听,连我也被她的亲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时,襄阳饭店大厅里的人群纷纷围了上来,看到了这动人的场景。我连忙问梅葆玥老师:“这些照片您家里有吗?”她摇摇头说:“没有,这是头一次见到。”是啊,岁月无情。当时梅兰芳先生新婚不久,梅氏姐弟尚未出生呢(梅葆玥生于1930年,梅葆玖出生于1934年),没有见到这些照片似乎也合乎情理。这些照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历次运动和“文革”,今天终于又回到梅兰芳亲属手中,梅兰芳先生在九泉下有知,该有多么欣慰!
正在此时,梅葆玖先生由外面排戏回到饭店,他已走到电梯间门口正准备乘电梯上楼,梅葆玥立即喊道:“葆玖,快过来,这位先生送照片来了。”梅葆玖一瞥之后也惊讶不已,赶紧对我说到楼上谈。说完话我便随梅氏姐弟俩乘电梯来到梅葆玖下榻的307房间。我赶紧递上自己的名片,姐弟俩一面请我坐下,一面商量决定送我两帧彩照留作纪念,并说:“你真是有心人。”此时我仔细打量梅氏姐弟俩,其面庞和身段与照片上的梅兰芳一模一样,眉宇间流露出梅派艺术家特有的气韵。尤其是梅葆玖西服革履、中等身材、皮肤白晰、一颦一笑仿佛梅兰芳再世。我问梅葆玖老师,寄出的信是否收到?他说没有,因为经常外出参加演出活动,漂泊不定。温文儒雅的梅葆玖待人诚恳、态度热情,使我一下子消除了拘束感。梅葆玖拿出两帧彩照后郑重其事地在彩照后面题写了“惠增先生留念·梅葆玖·一九九五·一·七”,签完名后又喊道:“葆玥,您也来签个名,留个纪念。”当时我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真不知心里有多高兴。
两张剧照是分别拍摄于1993年9月8日和1994年10月16日的《大登殿》剧照。姐弟俩分别饰唐明皇与杨贵妃、薛平贵与王宝钏。梅葆玥指着彩照说:“这是我俩的剧照。戏装是全新的,很有纪念意义。”梅葆玖接着说:“父亲梅兰芳生前常演这出戏,上海观众也爱看这出戏。这是出充满喜庆吉祥的优秀剧目。”彩照上姐弟俩身穿戏装,犹如天神美女下凡,想不到梅氏姐弟俩都是花甲老人,扮演得真神。我也仿佛置身剧场,在锣鼓声中看到他们翩翩起舞……梅氏姐弟俩又分别赠我名片,还在名片后面签了名。梅氏姐弟俩感谢我是有心人,将梅兰芳照片保存这么好。梅葆玖位居全国政协委员,一点架子也没有,虽然对于京剧我是外行,在年龄上也是晚辈,但分手时,他俩送到门外还弯腰致意。虽然都是生活细节,但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对梅葆玥说:“我不知您也住在这家饭店,所以只带了一套梅兰芳照片来,明天我再来一次。” 次日下午我又带了一套梅兰芳照片复印件来到襄阳饭店,拟就梅兰芳照片有关情况求教于梅氏姐弟。不巧当天下午他俩排戏回到饭店,已是下午5点钟了,再过半小时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同志要会见梅兰芳亲属(梅绍武住“奥林匹克”),时间不允许我久留。当我与梅葆玖拍完照时,他主动提出与我换个位置再拍一张。他处处地方把自己放在平等待人地位。临别时,梅葆玥又与我相约1月10日晚上10点钟以后来饭店继续谈。这次晤谈时间最长。当天下午我刚收到江苏省泰州市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汪维寅先生的来信,要我寄份梅兰芳照片复印件去,由此足见这份资料珍贵。虽说不上孤本,但至少说存世不多矣!我把信也带了去。梅葆玥看完信后说:“这套照片很珍贵。要好好保存。要找一家好的照相馆翻拍。”
当时65岁的梅葆玥已从北京京剧院退休,但还参加剧团演出,比她小4岁的梅葆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工作特忙。她说,江泽民、李瑞环、朱镕基以及汪道涵等领导都喜爱京剧,支持京剧事业的振兴,他们和梅葆玖很熟,有事常找梅葆玖去。这时梅葆玖走来说:“很对不起,让您久等了,我还有约会,您找葆玥谈吧。”问及梅葆玥老师那几幅梅兰芳照片,为什么他们自己没有时,梅葆玥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照片和资料虽然很多,但全捐给国家和梅兰芳史料陈列馆了。”她指着1923年梅兰芳和夫人福芝芳的台影深情地说:“这张照片是我父母刚结婚不久后拍的。您看他俩穿的都是老式服装。那年父亲刚刚30岁,母亲还不到20岁。父亲属马,结婚那年28岁;母亲属蛇,17岁。父亲比母亲大11岁。母亲于1980年1月29日在北去世了。”这套照片引起了姐弟俩对父亲和母亲的深深怀念。
当我问及梅周纪念活动以后有何打算时,梅葆玥、梅葆玖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和梅派艺术办些实事,希望恢复梅兰芳京剧团和建立上海梅兰芳纪念馆。我说我要继续研究并宣传梅兰芳,他俩表示感谢,梅葆玥提笔为我写下了“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惠增先生赠书,一九九五.一.十”,并落下梅氏姐弟俩的款。她十分风趣地说:“我是老上海了,也许再过一个月我到上海来演出。这是营业性演出,到时候您一定要来看戏,到后台化妆室来找我。咱们再合拍几张穿戏装的照片。”我说:“我一定来。”说完,她又感叹地说:“我在上海没有家,您以后文章登出来,不要忘记寄到我家来。就按名片上地址寄到北京来。我能收到。”
我与梅氏姐弟告辞时,已是11号凌晨近1点钟了。梅氏姐弟即将乘机离沪返京,此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整个上海城还沉浸在纪念梅周的热潮中。
回家之后我激动难抑,最终写成了《梅魂芳韵觅踪影——三访梅葆玥、梅葆玖》一文,发表在了1995年1月27日的《上海交通报》上,并成为当时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0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记得1995年春节为1月31日,报社将拙文作为献给读者的春节礼物,随着飞机、轮船、火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而迅速传遍全国。发表前梅葆玥、梅葆玖看过我稿子后很感动,并亲笔题词“文彩风流”“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文章公开发表后,上海知名书法家叶柏镛(1929—2004)先生特地打来电话祝贺,并说:“丁惠增,你写的这篇文章轰动了上海滩……”我的画家好友朱季禾先生特地在我册页上画幅花鸟画并题“惊艳。惠增兄大文发表之时,季禾作此为贺。岁在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并说此文是我“成名作”。沪上著名山水画家、上海文史馆馆员沈剑南(1921—2005)先生题词“好事流传千古。乙亥新春”。后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严平亚先生特地赠我国画《兰石缘》(齐白石与梅兰芳人物画)。当时就有读者朋友评说,全国这么多专家、名家、作家所写的纪念梅兰芳先生的文章,都没有名不见经传、草根老百姓丁惠增的这篇文章篇幅长、影响大。真是爆出了大冷门。影响之大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效应,陆续有商界朋友辗转托人找到我,要求开发“梅兰芳”品牌的紫砂壶、邮币卡之类商品,但梅葆玖先生似乎对经商没有兴趣,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梅葆玥、梅葆玖姐弟俩和我断断续续保持联系,他们来沪演出时,我携内子也一同观看并合影。他们多次赠我照片、贺卡、画册、京剧磁带等等,鼓励我研究梅兰芳。我继续搜集梅兰芳老照片,其中最为珍贵有两帧。一是民革前辈沈澧莉(1922—2012)老师赐赠其父亲沈觐恒(1889—1944)先生于抗战前在北京梅兰芳先生寓所内所摄梅兰芳像。沈家与梅家为世交。沈澧莉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第六代外孙女、清末两江总督沈葆桢第五代孙女,其姨夫方声洞(1886—1911)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沈觐恒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此照极为罕见。二是梅兰芳入室弟子舒昌玉先生所赠。时年27岁的舒昌玉(浙江宁波慈溪人,堂兄舒昌格即著名电影演员舒适)于1951年经梅兰芳化妆师顾宝春介绍,入住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甲一号梅兰芳家长达半年之久,天天学戏。这张照片就是他当年拜师时与梅兰芳先生合影,故外人难得一见。而梅氏姐弟赐我的照片中,除戏装照外,最为珍贵还有梅葆玖与周少麟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时合演《打渔杀家》剧照。梅葆玖在剧中饰萧桂英,周少麟饰萧恩。另一帧为梅葆玖率徒演出《贵妃醉酒》的剧照,梅葆玖与弟子张晶、魏海敏、董圆圆、李素素五人合影。还有梅葆玖与侄孙梅玮(梅兰芳四子梅葆琛孙)饰《霸王别姬》中虞姬之合影。梅葆琛(1925—2008)先生曾与我有通信往来,但没有见过面。他曾赠我一帧他夫人林映霞与时年12岁孙子梅玮的合影,摄于1994年10月9日,江苏泰州纪念梅兰芳诞辰100周年庆典活动现场,梅玮饰《凤还巢》剧中程雪娥一角。2005年13月22日,梅葆琛先生又赠我《怀念父亲梅兰芳》一书,他对我的深情厚谊令人难忘。另外梅葆玥、梅葆玖姐弟俩赠我的两帧生活照也格外有意义。一帧为1997年10月20日梅氏姐弟摄于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的合影,还有一帧为1998年4月3日梅氏姐弟摄于美国华盛顿白宫之合影,展现了京剧艺术家丰富多彩的幸福人生。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戏装行头价值就超过10万美元。梅兰芳早年演戏,不仅讲究化妆、道具,而且对戏服要求也极高。他专门请裁缝定做戏服,对做蟒袍、大靠、宫装、霞帔、褶子等行头的料子、图案、金银线等十分讲究,决不惜费。梅兰芳说这些行头用途广泛,必须工精料好,才能延年耐用。他的夫人福芝芳(1905—1980)曾说,对《童女斩蛇》剧中寄娥的戏服,梅兰芳就是特地约了许伯明、苏石父(舒适父亲)一道,到瑞蚨祥挑选色彩鲜明的杭州出产的铁机花缎料子,找宁波裁缝做的。《童女斩蛇》初次上演时,因服装艳丽、光彩夺目而受到观众欢迎。由此足见服饰在京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我于2005年夏两次到上海奉贤海湾旅游景区的中国京剧服饰艺术博物馆参观,见到梅兰芳曾在《宇宙锋》剧中穿过的黑色女帔、荀慧生在《红娘》中穿过的裙袄云肩、黄桂秋用过的点翠头面,还有俞振飞、童芷苓、言慧珠、金少山等名家的戏装,并由此结识了荀慧生、黄桂秋、王瑶卿的弟子,京剧名票,中国京剧服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收藏家包畹蓉先生。他给我讲了许多京剧名家以及他收藏戏服的故事。2007年8月26日,他和夫人马丽来寒舍作客并合影留念。
为了追寻梅兰芳先生的足迹,我曾于2010年11月25日参观了江苏泰州梅兰芳纪念馆。馆内展区以:梅开中华、梅香四海、梅骨铮铮、梅德如玉、梅根泰州五个部分,立体展示了梅兰芳的辉煌人生与“亮节辉千古,青衣第一家”的大师风采。这里也是梅葆玖、梅葆玥姐弟俩经常献演、传授梅派京剧艺术的舞台,同时也是梅派票友、观众向往的圣地。颇感意外的是,该馆也收藏了我写的有关纪念梅兰芳的文章。此外,我也曾设想与人物画家王根富合作一部名为《梅兰芳》的连环画,拟到北京参观梅兰芳故居,实地考察写生,由王根富绘画,我配文。但因种种原因而搁浅,现在想想十分可惜。
在梅氏姐弟鼓励下,我陆续又发表有关梅兰芳题材或京剧内容的文章10余篇,分别刊载于《联合时报》《人民政协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刊上。我本拟结集出版《追寻梅兰芳》一书,并请了上海市政协第九届副主席朱达人同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梅兰芳研究专家、著名学者翁思再先生,梅葆玥闺蜜沈澧莉老师先后作序,2007年10月21日我又收到了梅葆琛、梅葆玖亲笔授权书,最终却因筹备出版过程中又出现意外而遗憾终止。现在梅兰芳先生四位子女已全部作古,呜呼!我想到此事就分外惭愧又无奈。但我心不死,照片还在,文章还在,资料还在,如有领导或有识之士助我,我一定努力想方设法出版此书,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梅兰芳先生和他的子女、家人,我想,我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文革”前后,梅葆玖和梅葆玥曾多次来沪传授梅派京剧艺术。我收藏一帧摄于1982年2月14日上海梅研组暨梅联欢迎梅葆玥、梅葆玖来沪演出的集体照。参加这次雅集合影共33人,其中30多岁的年轻人仅5人。当年诸伟华38岁,其余皆为老一辈著名京剧艺术家。前排就座十人,从左至右:何慢,《上海戏曲》杂志主编;童芷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22—1995);梅葆玥,梅兰芳女,著名余(叔岩)派女老生(1930—2000);齐英才,原上海京剧院院长、著名演员;俞振飞,著名京昆剧艺术家(1902—1993);魏莲芳,梅兰芳大弟子、著名京剧演员(1910—1998);刘景毅,原北京京剧院院长;梅葆玖,梅兰芳子、梅兰芳京剧团团长(1934—2016);苏平,京剧表演艺术家;钱英郁,著名戏剧评论家。
照片第二排左起第4人为梅维忠先生,系梅兰芳艺术传承人,梅派爱好者联谊会召集人。梅兰芳艺术研究小组简称“梅研组”,由梅葆玖、卢文懃创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卢文懃是梅兰芳先生琴师,家住上海四川路桥南堍虎丘大厦。当年梅派爱好者联谊会召集人梅维忠三位女儿均参加活动,即照片中第三排左起为梅蓉芳、梅蓉兰、梅蓉蓉。拍照地点在上海国际饭店2楼。拍照后,当年梅葆玥、梅葆玖曾指导他们演唱梅派京剧。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照片中大部分人已故世了。这帧照片也成了珍贵的历史档案。事隔多年,2004年6月6日,我陪同诸伟华到上海教育会堂宾馆拜访梅葆玖先生时,旧事重提,梅葆玖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诸伟华说:你的嗓音宏亮甜美,你还年轻,希望你为梅派京剧出力,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事后愉快合影留念。
我初识梅葆玥、梅葆玖姐弟俩是在上海举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活动中。不过缘分的开始还要更早一些,起因是一册题为《梅畹华及其家属摄影》的旧书。
将时间拨回到22年前的1994年。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先人赐予我“天机”,我从家藏的旧书中将其翻检而出的瞬间,一下子就被惊呆了。因为这册长263毫米、宽180毫米的资料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还附有10帧梅兰芳大师早年摄影照片,这无疑是研究早期梅兰芳大师及其家属情况的珍贵历史资料。12月18日和19日我先后致函江苏泰州市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和文化部转梅葆玖先生,将我撰写发表有关梅兰芳照片的两张报纸寄去。自那以后,我魂牵梦绕、茶饭不香,像着了魔一样,担心梅葆玖是否能收到信,幻想着有一天能亲手把梅兰芳的照片和两张报纸送到梅葆玖手中该有多好。虽然余生也晚,当年未能亲眼目睹梅兰芳大师的风采,但家喻户晓“美的化身——梅兰芳”迷人的古典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梅兰芳的名字成了京剧的代名词,也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笔者虽非出生在鼎食鸣钟之家,也非饱学风流之士,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不禁沉思起来,我应该为纪念梅周、振兴京剧事业做件实事。
1995年1月7日下午2时,阳光灿烂、惠风和畅。我怀揣一册《梅畹华及其家属摄影》复印件和两张刊载这则史料的报纸,步履匆匆地赶到襄阳饭店。事先我已获悉:梅葆玖先生就下榻在这家饭店。是日下午4时许,梅兰芳之女梅葆玥首先返回饭店大厅。我迎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喊道:“梅老师,我给您送报纸和梅兰芳七十年前的照片来了。”她的目光一下子盯住了报纸和照片,一时竟也忘了问我是谁,从哪里来,也忘了时间和地点。一瞬间,时空仿佛凝固和停顿,周围一切都变得悄然无声。只听这位在红氍毹上极负盛名的余派女老生用充满亲情的语调惊喜地说;“这是我妈妈!这是我爸爸!瞧我爸爸年轻时多帅,我妈妈年轻时多漂亮!”满口京白,悦耳动听,连我也被她的亲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时,襄阳饭店大厅里的人群纷纷围了上来,看到了这动人的场景。我连忙问梅葆玥老师:“这些照片您家里有吗?”她摇摇头说:“没有,这是头一次见到。”是啊,岁月无情。当时梅兰芳先生新婚不久,梅氏姐弟尚未出生呢(梅葆玥生于1930年,梅葆玖出生于1934年),没有见到这些照片似乎也合乎情理。这些照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历次运动和“文革”,今天终于又回到梅兰芳亲属手中,梅兰芳先生在九泉下有知,该有多么欣慰!
正在此时,梅葆玖先生由外面排戏回到饭店,他已走到电梯间门口正准备乘电梯上楼,梅葆玥立即喊道:“葆玖,快过来,这位先生送照片来了。”梅葆玖一瞥之后也惊讶不已,赶紧对我说到楼上谈。说完话我便随梅氏姐弟俩乘电梯来到梅葆玖下榻的307房间。我赶紧递上自己的名片,姐弟俩一面请我坐下,一面商量决定送我两帧彩照留作纪念,并说:“你真是有心人。”此时我仔细打量梅氏姐弟俩,其面庞和身段与照片上的梅兰芳一模一样,眉宇间流露出梅派艺术家特有的气韵。尤其是梅葆玖西服革履、中等身材、皮肤白晰、一颦一笑仿佛梅兰芳再世。我问梅葆玖老师,寄出的信是否收到?他说没有,因为经常外出参加演出活动,漂泊不定。温文儒雅的梅葆玖待人诚恳、态度热情,使我一下子消除了拘束感。梅葆玖拿出两帧彩照后郑重其事地在彩照后面题写了“惠增先生留念·梅葆玖·一九九五·一·七”,签完名后又喊道:“葆玥,您也来签个名,留个纪念。”当时我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真不知心里有多高兴。
两张剧照是分别拍摄于1993年9月8日和1994年10月16日的《大登殿》剧照。姐弟俩分别饰唐明皇与杨贵妃、薛平贵与王宝钏。梅葆玥指着彩照说:“这是我俩的剧照。戏装是全新的,很有纪念意义。”梅葆玖接着说:“父亲梅兰芳生前常演这出戏,上海观众也爱看这出戏。这是出充满喜庆吉祥的优秀剧目。”彩照上姐弟俩身穿戏装,犹如天神美女下凡,想不到梅氏姐弟俩都是花甲老人,扮演得真神。我也仿佛置身剧场,在锣鼓声中看到他们翩翩起舞……梅氏姐弟俩又分别赠我名片,还在名片后面签了名。梅氏姐弟俩感谢我是有心人,将梅兰芳照片保存这么好。梅葆玖位居全国政协委员,一点架子也没有,虽然对于京剧我是外行,在年龄上也是晚辈,但分手时,他俩送到门外还弯腰致意。虽然都是生活细节,但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对梅葆玥说:“我不知您也住在这家饭店,所以只带了一套梅兰芳照片来,明天我再来一次。” 次日下午我又带了一套梅兰芳照片复印件来到襄阳饭店,拟就梅兰芳照片有关情况求教于梅氏姐弟。不巧当天下午他俩排戏回到饭店,已是下午5点钟了,再过半小时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同志要会见梅兰芳亲属(梅绍武住“奥林匹克”),时间不允许我久留。当我与梅葆玖拍完照时,他主动提出与我换个位置再拍一张。他处处地方把自己放在平等待人地位。临别时,梅葆玥又与我相约1月10日晚上10点钟以后来饭店继续谈。这次晤谈时间最长。当天下午我刚收到江苏省泰州市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汪维寅先生的来信,要我寄份梅兰芳照片复印件去,由此足见这份资料珍贵。虽说不上孤本,但至少说存世不多矣!我把信也带了去。梅葆玥看完信后说:“这套照片很珍贵。要好好保存。要找一家好的照相馆翻拍。”
当时65岁的梅葆玥已从北京京剧院退休,但还参加剧团演出,比她小4岁的梅葆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工作特忙。她说,江泽民、李瑞环、朱镕基以及汪道涵等领导都喜爱京剧,支持京剧事业的振兴,他们和梅葆玖很熟,有事常找梅葆玖去。这时梅葆玖走来说:“很对不起,让您久等了,我还有约会,您找葆玥谈吧。”问及梅葆玥老师那几幅梅兰芳照片,为什么他们自己没有时,梅葆玥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照片和资料虽然很多,但全捐给国家和梅兰芳史料陈列馆了。”她指着1923年梅兰芳和夫人福芝芳的台影深情地说:“这张照片是我父母刚结婚不久后拍的。您看他俩穿的都是老式服装。那年父亲刚刚30岁,母亲还不到20岁。父亲属马,结婚那年28岁;母亲属蛇,17岁。父亲比母亲大11岁。母亲于1980年1月29日在北去世了。”这套照片引起了姐弟俩对父亲和母亲的深深怀念。
当我问及梅周纪念活动以后有何打算时,梅葆玥、梅葆玖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和梅派艺术办些实事,希望恢复梅兰芳京剧团和建立上海梅兰芳纪念馆。我说我要继续研究并宣传梅兰芳,他俩表示感谢,梅葆玥提笔为我写下了“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惠增先生赠书,一九九五.一.十”,并落下梅氏姐弟俩的款。她十分风趣地说:“我是老上海了,也许再过一个月我到上海来演出。这是营业性演出,到时候您一定要来看戏,到后台化妆室来找我。咱们再合拍几张穿戏装的照片。”我说:“我一定来。”说完,她又感叹地说:“我在上海没有家,您以后文章登出来,不要忘记寄到我家来。就按名片上地址寄到北京来。我能收到。”
我与梅氏姐弟告辞时,已是11号凌晨近1点钟了。梅氏姐弟即将乘机离沪返京,此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整个上海城还沉浸在纪念梅周的热潮中。
回家之后我激动难抑,最终写成了《梅魂芳韵觅踪影——三访梅葆玥、梅葆玖》一文,发表在了1995年1月27日的《上海交通报》上,并成为当时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0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记得1995年春节为1月31日,报社将拙文作为献给读者的春节礼物,随着飞机、轮船、火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而迅速传遍全国。发表前梅葆玥、梅葆玖看过我稿子后很感动,并亲笔题词“文彩风流”“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文章公开发表后,上海知名书法家叶柏镛(1929—2004)先生特地打来电话祝贺,并说:“丁惠增,你写的这篇文章轰动了上海滩……”我的画家好友朱季禾先生特地在我册页上画幅花鸟画并题“惊艳。惠增兄大文发表之时,季禾作此为贺。岁在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并说此文是我“成名作”。沪上著名山水画家、上海文史馆馆员沈剑南(1921—2005)先生题词“好事流传千古。乙亥新春”。后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严平亚先生特地赠我国画《兰石缘》(齐白石与梅兰芳人物画)。当时就有读者朋友评说,全国这么多专家、名家、作家所写的纪念梅兰芳先生的文章,都没有名不见经传、草根老百姓丁惠增的这篇文章篇幅长、影响大。真是爆出了大冷门。影响之大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效应,陆续有商界朋友辗转托人找到我,要求开发“梅兰芳”品牌的紫砂壶、邮币卡之类商品,但梅葆玖先生似乎对经商没有兴趣,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梅葆玥、梅葆玖姐弟俩和我断断续续保持联系,他们来沪演出时,我携内子也一同观看并合影。他们多次赠我照片、贺卡、画册、京剧磁带等等,鼓励我研究梅兰芳。我继续搜集梅兰芳老照片,其中最为珍贵有两帧。一是民革前辈沈澧莉(1922—2012)老师赐赠其父亲沈觐恒(1889—1944)先生于抗战前在北京梅兰芳先生寓所内所摄梅兰芳像。沈家与梅家为世交。沈澧莉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第六代外孙女、清末两江总督沈葆桢第五代孙女,其姨夫方声洞(1886—1911)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沈觐恒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此照极为罕见。二是梅兰芳入室弟子舒昌玉先生所赠。时年27岁的舒昌玉(浙江宁波慈溪人,堂兄舒昌格即著名电影演员舒适)于1951年经梅兰芳化妆师顾宝春介绍,入住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甲一号梅兰芳家长达半年之久,天天学戏。这张照片就是他当年拜师时与梅兰芳先生合影,故外人难得一见。而梅氏姐弟赐我的照片中,除戏装照外,最为珍贵还有梅葆玖与周少麟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时合演《打渔杀家》剧照。梅葆玖在剧中饰萧桂英,周少麟饰萧恩。另一帧为梅葆玖率徒演出《贵妃醉酒》的剧照,梅葆玖与弟子张晶、魏海敏、董圆圆、李素素五人合影。还有梅葆玖与侄孙梅玮(梅兰芳四子梅葆琛孙)饰《霸王别姬》中虞姬之合影。梅葆琛(1925—2008)先生曾与我有通信往来,但没有见过面。他曾赠我一帧他夫人林映霞与时年12岁孙子梅玮的合影,摄于1994年10月9日,江苏泰州纪念梅兰芳诞辰100周年庆典活动现场,梅玮饰《凤还巢》剧中程雪娥一角。2005年13月22日,梅葆琛先生又赠我《怀念父亲梅兰芳》一书,他对我的深情厚谊令人难忘。另外梅葆玥、梅葆玖姐弟俩赠我的两帧生活照也格外有意义。一帧为1997年10月20日梅氏姐弟摄于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的合影,还有一帧为1998年4月3日梅氏姐弟摄于美国华盛顿白宫之合影,展现了京剧艺术家丰富多彩的幸福人生。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戏装行头价值就超过10万美元。梅兰芳早年演戏,不仅讲究化妆、道具,而且对戏服要求也极高。他专门请裁缝定做戏服,对做蟒袍、大靠、宫装、霞帔、褶子等行头的料子、图案、金银线等十分讲究,决不惜费。梅兰芳说这些行头用途广泛,必须工精料好,才能延年耐用。他的夫人福芝芳(1905—1980)曾说,对《童女斩蛇》剧中寄娥的戏服,梅兰芳就是特地约了许伯明、苏石父(舒适父亲)一道,到瑞蚨祥挑选色彩鲜明的杭州出产的铁机花缎料子,找宁波裁缝做的。《童女斩蛇》初次上演时,因服装艳丽、光彩夺目而受到观众欢迎。由此足见服饰在京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我于2005年夏两次到上海奉贤海湾旅游景区的中国京剧服饰艺术博物馆参观,见到梅兰芳曾在《宇宙锋》剧中穿过的黑色女帔、荀慧生在《红娘》中穿过的裙袄云肩、黄桂秋用过的点翠头面,还有俞振飞、童芷苓、言慧珠、金少山等名家的戏装,并由此结识了荀慧生、黄桂秋、王瑶卿的弟子,京剧名票,中国京剧服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收藏家包畹蓉先生。他给我讲了许多京剧名家以及他收藏戏服的故事。2007年8月26日,他和夫人马丽来寒舍作客并合影留念。
为了追寻梅兰芳先生的足迹,我曾于2010年11月25日参观了江苏泰州梅兰芳纪念馆。馆内展区以:梅开中华、梅香四海、梅骨铮铮、梅德如玉、梅根泰州五个部分,立体展示了梅兰芳的辉煌人生与“亮节辉千古,青衣第一家”的大师风采。这里也是梅葆玖、梅葆玥姐弟俩经常献演、传授梅派京剧艺术的舞台,同时也是梅派票友、观众向往的圣地。颇感意外的是,该馆也收藏了我写的有关纪念梅兰芳的文章。此外,我也曾设想与人物画家王根富合作一部名为《梅兰芳》的连环画,拟到北京参观梅兰芳故居,实地考察写生,由王根富绘画,我配文。但因种种原因而搁浅,现在想想十分可惜。
在梅氏姐弟鼓励下,我陆续又发表有关梅兰芳题材或京剧内容的文章10余篇,分别刊载于《联合时报》《人民政协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刊上。我本拟结集出版《追寻梅兰芳》一书,并请了上海市政协第九届副主席朱达人同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梅兰芳研究专家、著名学者翁思再先生,梅葆玥闺蜜沈澧莉老师先后作序,2007年10月21日我又收到了梅葆琛、梅葆玖亲笔授权书,最终却因筹备出版过程中又出现意外而遗憾终止。现在梅兰芳先生四位子女已全部作古,呜呼!我想到此事就分外惭愧又无奈。但我心不死,照片还在,文章还在,资料还在,如有领导或有识之士助我,我一定努力想方设法出版此书,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梅兰芳先生和他的子女、家人,我想,我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