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过去70年来,中国经历了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变迁,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总结其原因,除了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之外,在保障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即较大程度的经济选择自由、松绑方式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和实行了对外开放等。面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出现深刻变化的历史情境,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入新时期,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等正成为开放体系下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的目标和重点,也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
【机 构】
: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上海2004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70年来,中国经历了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变迁,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总结其原因,除了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之外,在保障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即较大程度的经济选择自由、松绑方式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和实行了对外开放等。面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出现深刻变化的历史情境,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入新时期,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等正成为开放体系下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的目标和重点,也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文章以东北地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满族萨满仪式、萨满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宾地区萨满音乐文化的"仪式性""原生态"等特点,探索萨满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文章认为,需要深入剖析满族萨满音乐文化在满族人族群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并从文化传承与媒介传播的角度对传统满族萨满仪式音乐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进行深入剖析,才可能对满族萨满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与重构,探索出其可行的未来发展路径。
2019年8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贸促会、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吉林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和外交学院共同支持的第七届东北亚智库论坛在长春市召开。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国、中国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了论坛。
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具有现代文明转向与社会主义创新的世界历史意义。立足唯物史观的当代视野,阐发中国道路引领的现代文明转向与社会主义创新的历史逻辑与价值理念,把握思想中的新时代,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思想自觉,为当今世界格局变革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
现当代西方共同.体思想的根基是其原子论思维以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和“敌对思维”,表现为“既患失之、又患得之”的矛盾心态,因之对更大范围的世界共同体或人类共同体持有一种根本的怀疑态度。中国古代哲学重合一、重整体,世界在道的通性上感通为一、一心体天地万物之理;其“以道观之”“和而不同”的主张则成为共同体存在的精神根源;其成己—成人为一体、立人达人为核心的主张亦足以成为共同体实现的价值基础。有此心性修养与天下胸怀,中国人才能真诚地、切实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在实践上不断推进。
文章以儒家伦理为视域,从儒家的生化原则、慈爱原则、诚信原则、前定原则、公正原则、中庸原则入手,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审视。就生化原则、慈爱原则而言,儒家支持包括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在内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也为一定范围内的基因增强技术留下了伦理支持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清晰明确。综合而言,基因增强特别是生殖细胞基因增强仍然难以得到儒家伦理的辩护。就诚信原则、前定原则与公正原则而言,儒家强调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的相互坦诚与确认,强调开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和公共性。在保证受试者权益和社会弱势群
当代中国哲学正面临自身叙事方式的两难与多元价值选择的尴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家都对当代中国哲学建构提出了立场性观点。但问题在于,我们需抛开立场的隔阂,在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客观思索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哲学建构的创新性探索。当代中国哲学建构应以"问题"为导向,"文化自觉"为基础,在多元对话中保持内在文化的主体性与平和冷静的文化心态,在"尊重差异"与"共同隶属""主体与资源"的方法论指引下,面向世界、面向他者建构一种开放的中国哲学。
头颅移植的哲学问题,即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占有优先讨论的地位。关于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有两种对立观点:神经还原论或精神本质论观点与动物论观点。通过对帕菲特“远程传送”和“脑分裂”两个思想实验的探讨发现,无论坚持哪一种观点都会导致自相矛盾,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无法解决。如果我们根据关于通过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我们的心或自我的认知理论,则会发现头颅移植的受益者既非头颅提供者,也非身体捐献者,而是作为混合体的新的第三者。这意味着头颅移植必然导致受试者的死亡,头颅提供者和身体捐献
文章依据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梳理中外历史上金银比价的变动趋势及差别。研究发现,中世纪中期以后,金银比价在欧洲地区开始上升,并在金银复本位制基本确立和金本位制兴起的长时间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宋元时期的金银比价与国际水平大致接近,但明朝初期政府实行压低金价的政策,使中国金价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仅为国际水平的一半。金银比价的变动影响了后来中国货币体制演变、对外贸易收支和国内物价走势。直到20世纪30年代,金银比价的中外差别都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试图从货币数量论角度概括金银比价国际差别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