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风景的凝视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早已成为商品。就像其他商品一样,被摆放在提供“观看”的橱窗里,被限定了对景物千篇一律的“看法”。转换为旅游产品的景物是风景的祛魅。阅读沈苇的《新疆词典》有如为风景复魅:他展现出深邃的视野,展现出穿透风景的凝视。就一般旅行来说,广阔的新疆堪称巨大的耐消费品:喀纳斯、喀什、天山、天池、羊肉串、葡萄干、哈密瓜……这种地域印象与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风情有关,与当代意识形态宣传及旅游经济也不无关系。新疆这个遥远、辽阔、多民族生活的地方,在近几十年的主流书写中被提纯为一系列符号和情境:歌舞之乡、瓜果之乡、民族之乡、黄金玉石之邦,等等。除此之外,一个观光者来到新疆还能够看见什么?
  阿多诺曾在《美学理论》中说:“自然的美,在于历史的静止不动并且拒绝展开。”纯粹的观光行为将“风景”削减为“历史”和“土地”的对立面,以凸显不落入时间的超脱、诗意、轻盈。观光客怀着兴奋与憧憬来到新疆,其壮美丰富的风光如春晚载歌载舞的维吾尔族姑娘的五彩裙摆,应和了他们内心的预想和期望。直到“历史”和“土地”以“令人不快”的方式“干扰”了风景。
  但新疆对于沈苇来说,它的历史与土地早就开始了对一个诗人内心的启蒙。1980年代末,诗人沈苇自江南来到新疆,并从此定居于此。早期的诗作袒露了一个初到者对异域风光的惊叹:“中亚的太阳。玫瑰。火/眺望北冰洋,那片白色的蓝/那人依傍着梦”(《一个地区》)。辽阔瑰丽的西域地景构筑了这首诗唯一的主题和情境;“依傍着梦”的“那人”是西域风景可替代的“寄居者”。当诗人的目光转向“一头饮水的毛驴”“收葵花的農民”“开都河畔的一只蚂蚁”“红其拉甫的孩子”“三个捡垃圾的女人”等更细微之物,面目模糊的“那人”逐渐成为风景的受教诲者和受启蒙者:“窗子取缔我目光/替我面向喀纳斯风光/一门几何学的教诲/让我向外瞅/也向内看”;“——喀纳斯不是别的,不是景色的大地/而是景色的星空:一个风景的宇宙”(《喀纳斯颂》)。在诗人这里,风景由名词而动词化了。它不仅摆脱了被观赏、被打量、被估价的恒常身份,还反过来改变了观看者的目光和主体性身份:“一个移民,一个丢失来路去踪的人”,变成了“异乡的本土主义者”(《论新疆》)。
  散文体的《新疆词典》(增订版)是诗人对新疆风景的复杂体认的一次完成、一种转换。由111个词条按英文字母顺序编排而成的《新疆词典》,包括随笔、札记、散文诗、小说、传奇、童话、寓言、传记、剧本、田野调查等多种文体,内容涉及自然、生物、风俗、地理、历史、人文、典籍等。或许在沈苇这里,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是新疆多元性的类比,堪比新疆在物种、民族、语言和地貌上的多样性。
  相对于更关注瞬间感知经验和情境的诗歌,《新疆词典》对物象的描摹更为详尽,对地方文化和文明进程的追述、分析也更为纵深广阔。同时,《新疆词典》依然保持着诗歌般的敏锐观察力和令人惊叹的想象,更可贵的是,没有稀释语言的凝练、诗性和美:“新疆是一个在黄金和玉石的光芒照耀下的‘美的自治区’。”(《喀什噶尔》)沈苇的诗歌和散文,是两颗以想象和沉思凝结的互相照耀、明亮的美的果实。
  沈苇说:“我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而不是一个被风景主义和风情主义遮蔽的地区。”观光客不会发现新疆是“以天山为书脊打开的一册经典,南疆和北疆展开它的页码,沙漠、戈壁、绿洲、群山均是华彩的篇章和段落”(《喀什噶尔》);喀什老城是“对时光的一次挽留。触目可见的土灰色几乎是时间本身的颜色”(《屋顶》);骆驼是“行走的雅丹地貌”(《骆驼》);额尔齐斯河则是“一位行走的智者。……它是从众多河流自杀性的鲁莽冲撞中学会慢的,它懂得节约自己的体力,知道‘快’的有害——它用‘慢’来品味和占有时间”(《额尔齐斯河》);牧民毡房里的羊毛地毯是游牧民族的“飞马”,在他们入睡做梦时“带他们去更远的远方”(《地毯》);巴音布鲁克天鹅湖的湖水由“唱着哀歌的天鹅的泪水”汇成(《天鹅》)……
  在新疆风光的盛大和热情中,观光客陶醉于微醺,忘却了来路去踪。沈苇也没有忽略如翡翠镶嵌在吐峪沟峡谷中的葡萄园,区别只在于,诗人认为“深秋萧索的葡萄园,冬天葡萄树埋墩后的景象,似乎与精神化的吐峪沟背景更加相配”。美和芬芳供所有人共享,却只有极少人能体察热闹之后的忍耐与苍凉:“安放在峡谷中的这块翡翠,只是圣地暂时的佩饰,生土与山峦的荒凉,却是事实上的、永远的无边无际。”(《葡萄》)
  《新疆词典》是穿透了风景的凝视和沉思,是对地景进行生态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挖掘和辨析:“在塔里木河中下游,我见过许多‘胡杨墓地’。胡杨死去,村庄消失,人烟断绝,记忆也被流沙一点点掩埋。”(《胡杨墓地》)塔里木河的断流导致胡杨的枯死,随之消失的是一个族群的社会生活和存在痕迹。正如已经消逝的楼兰、尼雅、小河、罗布村寨……对时间的上溯是对人们的精神遗址的挖掘、对历史的复原和对遗忘的反抗。在胡杨墓地,沈苇不仅看到了生态恶化,也看到了人类和历史在既往和将来的变迁、走向。两条河流塔里木河、人类历史之河——在诗人的凝视中流淌、交汇、诀别。
  雷蒙·威廉斯曾在《乡村与城市》中说:“一个劳作的乡村几乎不是风景。”约翰·巴瑞尔也指出劳动者如何被隐藏在“风景的阴暗面”,“以免他们的劳动破坏了观看者对自然美的哲学沉思”。在无花果之乡阿图什,游客大快朵颐时不会留意果农的愁容:一位爷爷因想为家里好好挣一笔钱,用一口大锅熬煮了二十七吨无花果酱,仅白糖就用掉了几十麻袋,“结果他的果酱一吨都没卖出去,赔个血本无归,只好把大缸大缸的果酱埋到了戈壁滩上”(《果园·男孩》)。W.J.T.米切尔在《帝国的风景》中进一步论述说,风景的阴暗面“不仅仅是神话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与非人类的‘自然’相关的退化、冲动的力量,而是一种道德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阴暗面”。
  在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中,新疆地处偏远,正如人为万物灵长。通过引述库尔德宁山谷一位老牧民的感叹,沈苇轻轻嘲笑和颠覆了这近乎固化的观念:“北京好是好,可惜太偏僻了。”(《暖谷》)他尊重老牧民的感知方式、空间和地理观。他也像经文所告诫的那样,怀着尊重和怜悯经过一切“卑微之物”。即使卑微如“黄泥小屋内的炉子、水桶、木箱、桌椅、板凳、火炕、毡毯、铁锹、镰刀……”当诗人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仿佛是为其招魂,予其重生:它们已“不是用具,而是全部的忍耐”(《黄泥小屋》)。
  沈苇将植物视为“亲人”。或许是因为相对于人和其他动物,植物更显柔弱,也更易被忽略、轻视。写到“植物亲戚”时,他总怀着亲切、温和、柔情以至敬重的口吻:“与胡杨、红柳一样,它(梭梭)是沙漠里最顽强的植物,是植物中的英雄。”(《梭梭》)“土豆精神,一种无名的敦厚,一种平民化的饱满,弥漫在日常的瞬间和细节中。它其实是一种宽慰人心的气息,带着大地失传的音讯和母性的温暖。”(《土豆》)“动植物两界,植物是真正做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它们随身携带毒性,是出于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的需要,……人类分泌和制造的毒素,已远远超过自然之毒、见血封喉之毒。‘毒’的平衡被打破了,即意味着‘善’的隐匿与‘天人合一’的溃败。”(《神树·鬼树》)这些文字透露了诗人质朴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平等、尊重是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相处法则。那些看似卑微的植物,不仅蕴集柔韧之力,也提喻着自然伦理、秩序平衡。沈苇洞悉、尊重并维护它们的天然权力和存在秩序。他看到并为我们还原了万物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新疆词典》是一个个主体性的人、物、情感的集合。它们共同编织了诗人对一个地方的多维观察和立体赋形。
  沈苇也怀着同样的敬重追忆那些使一个地方文明化的人们:如哈萨克人的“精神长老”、诗人阿拜,其诗歌、歌曲、格言、警句已化为哈萨克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如《柔巴依集》的作者欧玛尔·海亚姆和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突厥语大词典》的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这些人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亚的文明进程,也影响了阅读他们诗作的诗人。我们能在沈苇的诗作中感受到来自《柔巴依集》的节奏和情感的投射:那夹杂着欢乐的忧伤和痛楚,散发着朴素和简明的优雅,以及粗犷豪放中的温润和柔情……在体例和形式上,《新疆词典》与《突厥语大词典》多有相似和呼应:它们都按字母顺序编排而成,涉及箴言、韵文、谚语、诗歌、民谣、叙事诗和散文片断等。
  沈苇说《突厥语大词典》“装载了十一世纪和十一世纪之前中亚大地的历史与地理、记忆与声音”。一千年后,一位诗人和文化地理学者以二十余年穿透风景的凝视、想象和爱汇集而成的《新疆词典》,同样装载着今天和今天之前的(广义上的)新疆的历史和记忆、声音和形象。通过《新疆词典》,沈苇将西域这部“圣哲之书”展现给了我们。
其他文献
我不敢炫耀此刻的春天  整個苍穹都是绿的,植物们举起了绿色火把  开始奔跑  被一种光笼罩,被神恩宠  是危险的——  你不再是昨天的你,也不是任何一个时刻的  我是流浪的被遗忘的云朵撒欢地奔向海面  我是冈仁波齐的冰川发出神秘的蓝光  我是夜晚与仇人私奔的星宿指点江山  我是一只飞鸟衔来从前的米粒与河流  我是森林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跑进人们肺腑  我是敞开的没有谎言和背叛的绿在春天  也许风  
期刊
萨依巴格的红枣熟了  那时,硕大的夕阳  也是其中一颗  乌鸦从命里背来漆黑  一片,落叶低鸣被风  当作抒情的琵琶  静立于深秋的红枣树  是土壤伸出的一只只手臂  它們相互搀扶、取暖  一排一排,一片一片  守护起边疆百姓的饥寒  和明天的炊烟
期刊
啄木鸟  轻敲一棵樹的门。  雨夹雪  一场洁净的欢爱。  隐秘的路径  从两行铁轨里岔开。  就像火车  开进身体的隧道。  爱是对一个人产生投宿的  愿望。
期刊
翻开日子  剥出春天的距离  这里的冬季  没有冷酷的外表和丰富的表情  一场流感袭来  许多人头脑生锈身体发虚  医生和护士来回穿梭  消除身体和思想的炎症  并把病毒切割下来  早晨,无数身批黑袍的乌鸦  向东飞去  它们居无定所随遇而安  公园里,一片白头的芦草  无病呻吟  有的死在歲月的路上  有的啃噬沧桑  有的在遮天蔽日的光影下  寻找一步之遥的春天
期刊
一只白鹭  呆立在岛心的枯树  湖上已没有了风帆和菡萏的清香  只有清冽的哀傷  飞起来  许久  又呆立  更久  谁有这样观照的时刻  眼泪都得忍住
期刊
在光线的门外 藏语  如同一块空灵的深色玛瑙  雪魂的气息浮起 手势的  文字形体 让我  听到许多河流汇集的声音  问候或祝福  路的指向或经幡的远方  群山从缭绕的雾中透了出来  而我像块形成涟漪的石头  在一圈一圈的波纹里停了很长时间  内心的时空 飘过水面  像一个湖  向著心灵的光移动
期刊
一段段推进棉花的想象。在深处,  羌笛把薄薄的月光  置于你折过的柳枝上。此时的  温暖,已经向西,  出了阳关。  今夜,无色的时间  足够渲染一对对逼近唐朝的  翅膀。会飞多好啊,  多远的苍茫  都不会密不透风,都不会让风,  阻隔一木参天。  ——那飘逸而来的,  是你容纳了前世的皎洁,让簇拥,  成為必然。
期刊
这里是一座古老烽燧  一尊雄视天下的狮子王,拔地而起  你彪悍而高昂的身影,对抗岁月的奇迹  躺下的砾石叫沙漠  站着的石头叫戈壁  而你,在雀勒塔格山盐水沟右岸高台  站得那么孤绝、那么自信,那么惊天动地  一座烽燧对峙两千年风霜雪雨,盖世英雄啊  无数王国老去。龟兹故地屹立一座铁打的纪念碑  那些拆东补西,制造建筑垃圾的新人类应知羞愧  此去不远,有一处残垣断壁的苏巴什古城  你们遥望相思,心
期刊
《新疆词典》(增订版)是诗人沈苇的一部跨文体力作,历时十载而成。这本书丰富奇特的混成,对新疆不朽的记忆,不断发现和再发现过程中对地域的深度解读,均达到了无可比拟的精神高度,也因此《新疆词典》英文节译获得美国《Ninth letter》杂志2013年度文学翻译奖(顾爱玲译)。《新疆词典》让我们看到了一片庄重的疆土,语言锻造的功夫,遣词造句的天赋,深厚的学养造就的出色表达,以及对世间万物美的洞察。  
期刊
必须满怀热情与爱,才能让词的箩筐盛出巨大风景,才能让一本书高耸为昆仑,才能让诗的意象漫天飞舞如塔克拉玛干的沙,才能如梭梭坚硬地榨取瀚海之水的最后一滴,才能使沙枣花的香气从草原漫溢到宫廷,才能幻化为沙漠的海市蜃楼诱发人们梦想与追寻。假如“新疆”是一首长诗,沈苇以111个词汇、111个意象来抒写诗篇,像个阿希克(痴迷者),手摇萨巴依,喃喃低语,试图洞悉世界的秘密;假如“新疆”是个古堡,沈苇是手握铁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