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若不论早期传教士和留学知识分子对其的零星传播,以1 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为起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媒介环境的变化对理论学习、思想传播给予了更宽广的舞台和更严苛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网络时代
一、五四時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开端
(一)时代脉搏:思想运动与报刊勃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五四运动时期为重要的节点,五四运动之前零星传播、渠道单一。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程翻开了新的篇章。留学归来的有识之士带回了新视野新手段,国人办报高潮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两次政治运动中到来。
国内的思想文化呈现出的活跃之势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得以尽显,国人开始关注时局渴望了解国内外新情况,需求带来生产,报刊在这一时期激增。这些都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和渐行渐盛打下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二)宣发阵地:《晨报副刊》中的马克思研究专栏
《晨报》的前身是《晨钟》报,报纸的第7版一直是刊载小说、诗歌、小品文等为主的版面,1919年2月7日报刊宣布将第7版进行改革,主要作为宣传新文化运动及社会主义的平台。1921年10月12日报馆将第7版定名为我们熟知的《晨报副刊》进行单张发行,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
1919年适逢马克思诞辰101周年,《晨报副刊》在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当天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宣传。“马克思研究”专栏连续刊载了马克思的一些论著与介绍社会主义的系列文章。副刊刊载的系列文章向国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主要要义,同时也鼓舞了先进知识分子们拿起理论武器呼唤社会改造。
(三)精准拓荒:知觉层面的社会共振
五四时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的系统介绍上,中国化特色尚未得以显现,但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循序渐进的接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报刊也着上了革命色彩,不可否认的报刊组织动员功能在其思想宣传的效果力上已经能够凸显。
借助这一时期的报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些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传播的有效性。
二、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新图景
(一)双效合力:理论进程与技术革新
在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定需要借助大众化传播手段,网络时代在技术的支撑下,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呈现出了新的时代图景,从图文并茂即为丰富的年代走向了声画合一实时传播的新样态。
(二)独辟蹊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于2011年1月1日1时1分上线,其自身定位中包含“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网站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进程,内容呈现上与新时期的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紧密连接,例如,网站中设置的“视说习语”栏目,借助视频的方式由专业学者将新时代习近平创新型治国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关联阐述,高效生动的传递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条理清晰的栏目安排与形式多样的内容提供都体现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时代视觉化呈现尤为重要。
(三)精耕细作: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基本理论与时代延伸兼备的,基本要义在传播中更多的是扮演着背景介绍的角色,因为立足当下,我们更迫切的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最新成果。现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的是走出—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选择上更加强调与中国国情契合的部分,并且不同时期的新成果成为时代发展最需要凸显的部分。
三、结语
从五四时期到立足当下,变的是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重要理论武器。较之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在传播速度和内容呈现形态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高效利用多元化传播手段,持续增强理论创新的吸引力是未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核心武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网络时代
一、五四時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开端
(一)时代脉搏:思想运动与报刊勃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五四运动时期为重要的节点,五四运动之前零星传播、渠道单一。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程翻开了新的篇章。留学归来的有识之士带回了新视野新手段,国人办报高潮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两次政治运动中到来。
国内的思想文化呈现出的活跃之势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得以尽显,国人开始关注时局渴望了解国内外新情况,需求带来生产,报刊在这一时期激增。这些都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和渐行渐盛打下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二)宣发阵地:《晨报副刊》中的马克思研究专栏
《晨报》的前身是《晨钟》报,报纸的第7版一直是刊载小说、诗歌、小品文等为主的版面,1919年2月7日报刊宣布将第7版进行改革,主要作为宣传新文化运动及社会主义的平台。1921年10月12日报馆将第7版定名为我们熟知的《晨报副刊》进行单张发行,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
1919年适逢马克思诞辰101周年,《晨报副刊》在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当天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宣传。“马克思研究”专栏连续刊载了马克思的一些论著与介绍社会主义的系列文章。副刊刊载的系列文章向国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主要要义,同时也鼓舞了先进知识分子们拿起理论武器呼唤社会改造。
(三)精准拓荒:知觉层面的社会共振
五四时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的系统介绍上,中国化特色尚未得以显现,但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循序渐进的接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报刊也着上了革命色彩,不可否认的报刊组织动员功能在其思想宣传的效果力上已经能够凸显。
借助这一时期的报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些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传播的有效性。
二、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新图景
(一)双效合力:理论进程与技术革新
在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定需要借助大众化传播手段,网络时代在技术的支撑下,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呈现出了新的时代图景,从图文并茂即为丰富的年代走向了声画合一实时传播的新样态。
(二)独辟蹊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于2011年1月1日1时1分上线,其自身定位中包含“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网站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进程,内容呈现上与新时期的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紧密连接,例如,网站中设置的“视说习语”栏目,借助视频的方式由专业学者将新时代习近平创新型治国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关联阐述,高效生动的传递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条理清晰的栏目安排与形式多样的内容提供都体现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时代视觉化呈现尤为重要。
(三)精耕细作: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基本理论与时代延伸兼备的,基本要义在传播中更多的是扮演着背景介绍的角色,因为立足当下,我们更迫切的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最新成果。现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的是走出—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选择上更加强调与中国国情契合的部分,并且不同时期的新成果成为时代发展最需要凸显的部分。
三、结语
从五四时期到立足当下,变的是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重要理论武器。较之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在传播速度和内容呈现形态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高效利用多元化传播手段,持续增强理论创新的吸引力是未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核心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