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我们通常的解释是大禹不回家是为了专心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禹过家门不入的真实原因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被任命为治水的总工程师。他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长江。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用了13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
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通常我们都认为这是他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的精神体现。
其实,我们这是用后人的家庭、血缘观念去衡量古人。在大禹的时代,根本就没有家庭,大禹也没有正式的老婆。也就谈不上“三过家门而不入”。
跟大禹一起治水的人里边有一个后稷(周人的始祖),是当时的“农师”(相当于农业部长),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是他妈妈到郊外去玩,不小心踩了一个巨人大脚印。心中悸动,于是怀孕生下他。大禹的另两个同事子契(商人的始祖)和伯益(秦人的始祖)也有类似的经历。子契的妈妈是去郊外水塘洗澡,看到一个鸟蛋吃了下去,于是生下子契。伯益的奶奶也是吃了鸟蛋,然后生下伯益的爸爸。至于大禹的诞生,是因为他妈妈吃了神珠慧苡。
所有这些感应生殖的故事,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当时的女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谁,准确地说,没有固定丈夫,所以生下的孩子都不知道爸爸是谁。
于是就说是感应了大脚印。鸟蛋什么的,而生下了孩子。
这是因为当时还是母系氏族后期,男权虽然日益提升,并没有进入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而是流行走访婚。至今一些淳朴边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遺迹。
譬如云南永宁纳西族,就是女子不嫁、男子不娶,而只要双方愿意,男女在劳动集贸等场所认识了,男子就可以到女方房中过夜。次日天明,男子辞归。故每日清晨,各村落之间的道路上,来往者尽是青壮年男子。
“走访婚”,男女幕合晨分,来去自由,每位女子可以和他族许多男子保持性关系。反之,男子亦然,所以往往难以确定孩子的生父。妈妈和孩子都不离开本族,一直到死。这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特征。这孩子长大以后,也要出去走访,协助别的家族生孩子。从考古上看,当时夫妻合葬的现象很少,都是男人女人分开埋葬,且男人们集中一区,女人们集中一区。
大禹时代,也是这种情况。大禹跟他的妻子涂山氏女娇,其实就是走访的关系。大禹去涂山一带治水,遇上了涂山民的闺女(女娇),就跟她发生了关系,然后就离开了。按照当时的习俗,大禹根本就不会娶老婆和建立家庭,自然也没有回到这个家。况且那个“家”实际上是母系氏族一方的领地,大禹没有留住的权利。可这在后人的传说中,就慢慢成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前面说过,在当时的走访婚的情形下,生下的孩子不知道爹是谁,也归女方家族抚养和所有,所以女娇生下的启,就归了涂山民。后来大禹又去找女娇,女娇变成了石头,大禹说,把我的儿子还给我。于是石头崩裂,里边跳出了启。这个传说其实很深刻,说明当时父系氏族的力量已经比较强大,大禹从仍处于母系氏族的涂山氏家族手中,使用强制力量抢走女娇的儿子启。
鲧被杀死另有隐情
大家知道大禹的父亲鲧被舜杀死,但实际上并非因为所谓的治水不力。从《吕氏春秋》记载来看,当时身为大部落首领的鲧已经开始挑战禅让制了。他依仗自己势大,不承认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安排,不但不去参加舜召集的部落首领会议,还伺机发动叛乱,于是舜联合各部落最后打败并杀死了鲧。为了稳住那个部族的人心,舜故意放话说鲧治水不力,天帝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
鲧的儿子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不但没有继续作乱为父报仇,反而投靠了舜,而且表现得与世无争,继续去做又苦又累的治水工作。
那么禹真的甘心如此吗?非也,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治水是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财力投入的,这也就意味着治水头领握有很大的实权。禹其实是要借治水掌握治人的权力,而且治水的过程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也可以树立极高的威望。
事实也是如此,经过长期的卧薪尝胆,禹最终开始向舜帝挑战了,他先是在会稽杀死了一个迟到的与会部落首领,而这种不民主的做法并没有得到舜帝和其他部落首领的反对。当年他的父亲公然作乱,危害安定,才被舜杀死,可此时却没有人敢反对禹如此随意地杀死部落的首领。可见,禹其实是在完成其父没有实现的愿望——推翻禅让制。
那么,为何大禹最终禅位于伯益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启呢?原来,禹虽然形式上不便打破禅让制,却暗地里历练启,让他掌握了实际的治国能力和威望。如果自己直接传位于启,那么自己的威望会大打折扣,而如果让启自己去争的话,既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也可以让启受益于其父的威望。虽然帝位名义上给了伯益,但伯益远没有启那么多的支持者。启的这么多支持者又是哪里得来的呢?是禹给的,因此他只需登高一呼“我是禹帝的儿子”就可以前呼后拥。
奴隶制确立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推翻了。这是启一个人的功劳吗?想必是离不开用光环笼罩着他的父亲——大禹。为父报仇,实现其未尽的事业;荫庇子孙,留下帝王之业。说秦始皇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千古一帝,也别忘了是谁结束了原始社会,把中华文明带入了文明社会的。
大禹过家门不入的真实原因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被任命为治水的总工程师。他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长江。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用了13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
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通常我们都认为这是他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的精神体现。
其实,我们这是用后人的家庭、血缘观念去衡量古人。在大禹的时代,根本就没有家庭,大禹也没有正式的老婆。也就谈不上“三过家门而不入”。
跟大禹一起治水的人里边有一个后稷(周人的始祖),是当时的“农师”(相当于农业部长),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是他妈妈到郊外去玩,不小心踩了一个巨人大脚印。心中悸动,于是怀孕生下他。大禹的另两个同事子契(商人的始祖)和伯益(秦人的始祖)也有类似的经历。子契的妈妈是去郊外水塘洗澡,看到一个鸟蛋吃了下去,于是生下子契。伯益的奶奶也是吃了鸟蛋,然后生下伯益的爸爸。至于大禹的诞生,是因为他妈妈吃了神珠慧苡。
所有这些感应生殖的故事,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当时的女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谁,准确地说,没有固定丈夫,所以生下的孩子都不知道爸爸是谁。
于是就说是感应了大脚印。鸟蛋什么的,而生下了孩子。
这是因为当时还是母系氏族后期,男权虽然日益提升,并没有进入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而是流行走访婚。至今一些淳朴边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遺迹。
譬如云南永宁纳西族,就是女子不嫁、男子不娶,而只要双方愿意,男女在劳动集贸等场所认识了,男子就可以到女方房中过夜。次日天明,男子辞归。故每日清晨,各村落之间的道路上,来往者尽是青壮年男子。
“走访婚”,男女幕合晨分,来去自由,每位女子可以和他族许多男子保持性关系。反之,男子亦然,所以往往难以确定孩子的生父。妈妈和孩子都不离开本族,一直到死。这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特征。这孩子长大以后,也要出去走访,协助别的家族生孩子。从考古上看,当时夫妻合葬的现象很少,都是男人女人分开埋葬,且男人们集中一区,女人们集中一区。
大禹时代,也是这种情况。大禹跟他的妻子涂山氏女娇,其实就是走访的关系。大禹去涂山一带治水,遇上了涂山民的闺女(女娇),就跟她发生了关系,然后就离开了。按照当时的习俗,大禹根本就不会娶老婆和建立家庭,自然也没有回到这个家。况且那个“家”实际上是母系氏族一方的领地,大禹没有留住的权利。可这在后人的传说中,就慢慢成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前面说过,在当时的走访婚的情形下,生下的孩子不知道爹是谁,也归女方家族抚养和所有,所以女娇生下的启,就归了涂山民。后来大禹又去找女娇,女娇变成了石头,大禹说,把我的儿子还给我。于是石头崩裂,里边跳出了启。这个传说其实很深刻,说明当时父系氏族的力量已经比较强大,大禹从仍处于母系氏族的涂山氏家族手中,使用强制力量抢走女娇的儿子启。
鲧被杀死另有隐情
大家知道大禹的父亲鲧被舜杀死,但实际上并非因为所谓的治水不力。从《吕氏春秋》记载来看,当时身为大部落首领的鲧已经开始挑战禅让制了。他依仗自己势大,不承认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安排,不但不去参加舜召集的部落首领会议,还伺机发动叛乱,于是舜联合各部落最后打败并杀死了鲧。为了稳住那个部族的人心,舜故意放话说鲧治水不力,天帝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
鲧的儿子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不但没有继续作乱为父报仇,反而投靠了舜,而且表现得与世无争,继续去做又苦又累的治水工作。
那么禹真的甘心如此吗?非也,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治水是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财力投入的,这也就意味着治水头领握有很大的实权。禹其实是要借治水掌握治人的权力,而且治水的过程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也可以树立极高的威望。
事实也是如此,经过长期的卧薪尝胆,禹最终开始向舜帝挑战了,他先是在会稽杀死了一个迟到的与会部落首领,而这种不民主的做法并没有得到舜帝和其他部落首领的反对。当年他的父亲公然作乱,危害安定,才被舜杀死,可此时却没有人敢反对禹如此随意地杀死部落的首领。可见,禹其实是在完成其父没有实现的愿望——推翻禅让制。
那么,为何大禹最终禅位于伯益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启呢?原来,禹虽然形式上不便打破禅让制,却暗地里历练启,让他掌握了实际的治国能力和威望。如果自己直接传位于启,那么自己的威望会大打折扣,而如果让启自己去争的话,既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也可以让启受益于其父的威望。虽然帝位名义上给了伯益,但伯益远没有启那么多的支持者。启的这么多支持者又是哪里得来的呢?是禹给的,因此他只需登高一呼“我是禹帝的儿子”就可以前呼后拥。
奴隶制确立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推翻了。这是启一个人的功劳吗?想必是离不开用光环笼罩着他的父亲——大禹。为父报仇,实现其未尽的事业;荫庇子孙,留下帝王之业。说秦始皇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千古一帝,也别忘了是谁结束了原始社会,把中华文明带入了文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