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的诗行,一向高朋满座。春和景明的诗句间,多的是不请自来的读者,落英缤纷的子弟,及络绎不绝的争议。诗乃法器一种。勾起争议是魅力,在任何时代都能持续引发巨大争议,则是一种魔力。百年来,世人用各种误会的方式爱着泰戈尔。这位有着圣人面相的潮流之子,他不属于在精致修辞和对句间表演特技的杂技大师,也绝非怀揣火药和新知的领袖斗士。意外的是,历史让他在一次次翻译和舶来中,扮演了比之更为鼓噪和深远的角色。
素朴与中庸
在席勒的著名文章《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区分了两类诗人之后,以赛亚·伯林笃定地宣称:“在席勒的意义上,他(威尔第)是我们时代最后一位伟大的素朴诗人。”①此后的现代诗人几乎都隶属于感伤类型,他们钟摆般徘徊于身心俱疲和永不疲倦,他们如利刃——刺杀时代,融合了不竭的狂怒与亢奋;他们是刺客,亦是被刺者;他们是矛盾本身。时代土壤似乎再难出产平和健康的素朴诗人,然而柏林的论断为时过早,在世界的东方,泰戈尔继承了朴素的健康,以古老的诗学思考方式为变动的时代提供了崭新的阐释。
兼备了素朴诗人的血统和感伤诗人的处境,泰戈尔生活在自己的音乐之中,没有一丝创伤的痕迹,如同以赛亚·伯林对威尔第的观察,“这里没有超出对象之外,要达到某种无限的无法企及的高度的努力,没有在对象之外迷失自己,没有什么隐秘的目标,没有试图融合对立世界——音乐的与文学的,个人的与公众的,具体现实的与先验神话的世界”②。相反,素朴的泰戈尔令那原本对立的世界愈加彷徨。他激发出诗学之外的广阔革命——诗学问题与观念革命、社会革命相伴相生,并引发出各自的政治后果;他融入中国的历程与催生出新诗的文化时局间,有一番深刻复杂的互撩;他炉火纯青地使用那些陈词滥调,并从其他更恶俗的滥调中夺回了诗歌的观众。他像诗歌中的主食,世人尽可以批评他缺乏营养,鲜少花样,却不可否认其得到了最多吸纳,经得起诗学最刻薄的责难。这位20世纪印度最后的素朴诗人,在中国完成了他自己。
多年以后,泰戈尔卧床不起,依然记得在中国度过的那次生日③。当晚的协和大礼堂名流云集、笑靥交映,如同一颗芬芳夜明珠,引逗着京城一等一的才俊佳人。这个乱世中的曼妙之夜专为他而来。俏艳的陆小曼亭立在礼堂门柱前,积极分发着剧目册页。四方宾客怀揣新月社请柬款款而入。坊间交耳相传,为了排演这出泰戈尔名剧《齐德拉》,新月社同人们疯魔了几个周,从布景到服装、道具种种开支用度惊人。正式开场前,主席胡适操着黑白电影对白式的老派英语,致辞欢迎这位从印度远道而来的文学巨子,他手一抬,代表知识界慷慨送出十九幅名画和一方古瓷贺寿。欢呼声未平,他又郑重不失诙谐的宣布,梁任公今日给泰翁新取一中文名:竺震旦。来自崇拜者们的鲜花、礼物、掌声几乎让泰戈尔应接不暇,他彬彬有礼地起身上台致谢并发表演讲。紧接着,丝绒大幕徐徐拉开,冠绝无二的林徽因,初登台便惊艳四座,被赞“服装特出心裁,奇美夺目”④。戏台一亮,大鼎、神座、朱红殿柱,光是这梁思成匠心打造的布景就叫人凝神屏息。平日里惯于辞章间唱念做打的文人雅士今儿一个个扮上,演王子的是哈佛归来的张歆海,演爱神的是天生的爱棍徐志摩,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林长民则演春神,“父女合演,空前美谈”⑤;王孟瑜、袁昌英、蒋百里、丁燮林等一众知识界能人在剧中龙套跑得不亦乐乎。随之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以新月社和《晨报副刊》为中心的一圈崭新的知识分子类型。是夜,全剧从头至尾英文出演,单是林徽因之音吐佳妙,徐志摩之滑稽神情,就够报业津津乐道上好几个版面。不足一月以前,台上的这对年轻人陪同泰戈尔刚去法源寺赏过丁香,拍下了那张著名的合影,后世戏称“岁寒三友”⑥——林徽因若梅,徐志摩似竹,泰戈尔如松。
这一年,泰戈尔六十四岁。清明时节,他从上海登岸,近五十天时间,在中国地图上画了半个圈。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春天里的长卷,现代科学大大收缩了神秘的疆域,但这片古老而日新的土地仍让他心有戚戚。他因此称自己的中国之行,是“一个进香的人,对中国的古文化行礼”⑦。国民革命运动方才兴起,当激进革命派时刻提防着落得旧社会的陪葬品,他却同时被某种高深莫测的过去和辽阔的未来激荡召唤着。
文学在和平年代带来的是战争的艺术,在乱世带来的则是和平的归属。自打来到中国,泰戈尔就没有半个空闲的日子。不到两个月,他发表了近四十场公开演讲和沙龙谈话,大谈“复活东方文化”和中印友谊。用鲁迅的话说,他“几乎是印度唯一的被听到的文学声音”。同时期,中国也没有他那样世界级的文学巨星。既然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曾代表失语已久的东方在西方世界里发言;兵匪交迫时节,各方势力自然都渴望借助他的声音,为中国乱局独辟一条蹊径。彼时,新文化运动正受到以胡先骕、梅光迪、吴宓为首的“学衡派”,章士钊打头的“甲寅派”,和辜鴻铭等“玄学派”的三面夹击。鏖战正酣时,泰戈尔被几方拉扯,绑上战车,成为治愈民族创伤的灵药、福音,抑或是骗术、迷毒。燠热的政治气候中,“迎神与驱傩”⑧同台共舞,就连周作人也忍不住发牢骚,文化界对其“不免有点神经过敏了”⑨。
不论泰戈尔情愿与否,在这片土地上,他拥有一流的朋友和一流的敌人。泰戈尔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及祖父德瓦尔伽纳特·泰戈尔都曾经造访过中国⑩。他本人则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两次访华,每一次都在中国知识界掀起飓风。和争议构成反差的,是他每一帧都风和日丽的文字,恰似飓风中心的风暴眼——那几乎是他周身唯一的安宁之所。挺他的人,有文学研究会和新月派等摩登知识分子,梁启超、蔡元培、徐志摩、郑振铎都推崇他;请他吃过饭的有北洋政府的头面人物段祺瑞、地方军阀阎锡山;送他礼物的有梅兰芳、齐白石、刘海粟、宋庆龄;给他发公告的人是溥仪。讨厌他的是谁呢?鲁迅专门写过文章嘲讽他,郭沫若、瞿秋白、茅盾、林语堂对他多有不敬,陈独秀干脆骂其“未曾说过一句正经,只是和清帝、舒尔曼、安格联、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兰芳这类人,周旋了一阵”11,讥讽他要再得一次诺贝尔和平奖12,甚至邀约胡适,策划在《中国青年》开辟专版特号批评泰戈尔,被太极高手胡适闪躲过去。 任世风百般变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泰戈尔都会是一位好教友,拥有亲和力的心灵导师,值得托付的可靠知己。难以说清,这究竟是一种前进抑或后退——在东方文明的根性中建造现代知觉,在现代世界返回梵天。然而不可否认,这套诗歌瑜伽,锻造出一派可供瞻仰的风采,舒展了一代代焦灼的心灵,慰平了无数公开或秘密的创口,医治了万千无法安宁的思想者。
罡风狂浪中,泰戈尔始终是南亚的一盏明灯。南亚次大陆的季风一年年灌进《飞鸟集》字里行间,这些“写于丝绢和扇子上的点滴思想”57,曾经乘兴而来,即兴赋诗题赠梅兰芳;也曾败兴而归,月老牵线失策徐志摩与林徽因58;它们变色龙般,在不同时代换上适应环境的不同色彩,却永远能咬住时代核心地带的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结合了伟大和平庸,这些诗身段柔软,对付着善变的时局与人心,它们对这片霾天的造访还远未尽兴。
【注释
①②[英]以塞亚·伯林:《威尔第的“素朴”》,载达巍、王琛、宋念申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35、36页。
③侯传文:《寂园飞鸟:泰戈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253页。
④⑤《竺震旦诞生与爱情名剧〈契玦腊〉》,载《国际公报》1924年第2卷第26期。
⑥费慰梅:《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成寒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33页。
⑦泰戈尔:《东方文明的危机——太戈尔在上海各团体欢迎会讲》,《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0号,第126页。
⑧王燕:《从“撒提”说开去:鲁迅的泰戈尔评价刍议》,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⑨周作人:《“大人之危害”及其他》,《晨报副刊》1924年5月14日。
⑩39英德拉·纳特·乔杜里:《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1陈独秀:《泰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向导》周报第67期,1924年5月28日。
12陈独秀:《巴尔达里尼与泰戈尔》,《向导》周报第67期,1924年5月28日。
13陈独秀:《太戈尔与东方文化》,《中国青年》第26期,1924年4月18日。
14《中国青年》1924年4月18日第27期“泰戈尔特号”中,有陈独秀的《太戈尔与东方文化》、瞿秋白的《过去的人:太戈尔》、沈泽民的《太戈尔与中国青年》、亦湘的《太戈儿来华后的中国青年》等文。
15沈雁冰于1920年翻译泰戈尔短篇小说《骷髅》,发表于《东方杂志》第17卷2期。1923年9月末,他与郑振铎选译了泰戈尔的诗集《歧路》,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4卷第9号。1921年至1923年间,茅盾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刊发了众多鼓吹泰戈尔的文章,其中1922年2月10日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3卷第2号的“文学家研究”专号中就有郑振铎的《太戈尔传》《太戈尔的艺术观》,张闻天的《太戈尔对于印度和世界的使命》《太戈尔的妇女观》《太戈尔的“诗与哲学观”》等。然而1924年,茅盾转变态度,写作了《对于太戈尔的希望》《太戈尔与东方文化》等文(分别发表于《国民日报·觉悟》的1924年4月14日、5月16日)批判泰戈尔思想,并表示:“我们决不欢迎高唱东方文化的太戈尔。”
16192253郭沫若:《太戈尔来华的我见》,《国民日报·觉悟》1924年4月14日。
17郭沫若:《我的作詩的经过》,《创造周刊》第23号,1923年10月。
18郭沫若、蒲风:《郭沫若诗作谈》,《权世界》创刊号,1939年8月16日。
20萨义德在评论泰戈尔和马蒂时写道:“虽然他们一直都是民族主义者,但绝不因为民族而减低他们的批评。”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39页。
212345[英]以塞亚·伯林:《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与民族意识》,载《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潘荣荣、林茂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303、308、297页。
2444徐志摩:《太戈尔》,《晨报副镌》第112号,1924年5月19日。
251921年1月《新人》杂志7、8期合刊上发表了署名王靖的译文,译名为《迷途的鸟》,共有171章。
262734[法]伊夫·博纳富瓦:《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许翡玎、曹丹红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第1、13、51页。
2829郑敏:《文化·语言·诗学——郑敏文论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第33、53 页。
303137废名:《谈新诗》,商务印书馆,2018,第7、4、62页。
32朱自清:《白话与文言》,载《朱自清全集》第八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第199页。
33胡适:《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载《胡适留学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939-945页。
35乔治·斯坦纳:《巴别塔之后》,载伊夫·博纳富瓦《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许翡玎、曹丹红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第30页。
36维西瓦纳特·S.纳拉万:《泰戈尔评传》,刘文哲、何文安译,重庆出版社,1985,第41页。
38查尔斯·泰勒:《消极自由有什么错》,载达巍、王琛、宋念申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39页。
40周作人:《论小诗》,《晨报副刊》1922年6月21日。
41[英]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第31页。
42[英]托·斯·艾略特:《回顾(1918)》,郑敏译,载[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第108页。 43徐志摩:《太戈尔来华》,《小说月报》第4卷9号,1923年,第1页。
46这首仿为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学》(现改名《女子文摘》),最初来源于网络。
47同人写作往往发生于流行文化领域,在这种亚文化中,同人可以将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抽离出原作,进行二度创作,也可将原作加以续写,改变情节,甚至混入原作之中。
48Anthony Ashley Cooper,The Moralists:A Philosophical Rhapsody,London,1709,part 3,section 1,p158.
49“我攀登过高峰,在声名荒秃的巅峰找不到庇护所。引领我,我的向导,在日光褪尽之前,进入安谧山谷,那里人生的收获纯熟成了金色的智慧。”参见泰戈尔 《飞鸟集》,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50冯有兰:《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观》,《新潮》第3卷第1号,1921年10月1日,第139页。
51泰戈尔:《在爱中彻悟——正确地认识人生》,载《泰戈尔全集》第19卷,刘安武主编,刘竞良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59页。
52洪熙:《太戈尔底迷途》,《觉悟》第4卷第27期,1924年4月27日。
54钱智修:《台峨尔的人生观》,《东方杂志》1913年第10卷第4號。
5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434页。
56泰戈尔:《飞鸟集》第286首,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57泰戈尔曾说,“《流萤集》,源于我的中国和日本之行。彼时我常常应人之请,将我的点滴思想题写于扇子和丝绢上。”
581924年泰戈尔访华,充当翻译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泰戈尔一度还想牵线,后来发现不成,当初还写了一首诗,即《流萤集》第66首:The blue of the sky longs for the earth’s green,the wind between them sighs,“Alas”. 参见泰戈尔《流萤集》(英汉对照),王钦刚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第66页。
(戴潍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素朴与中庸
在席勒的著名文章《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区分了两类诗人之后,以赛亚·伯林笃定地宣称:“在席勒的意义上,他(威尔第)是我们时代最后一位伟大的素朴诗人。”①此后的现代诗人几乎都隶属于感伤类型,他们钟摆般徘徊于身心俱疲和永不疲倦,他们如利刃——刺杀时代,融合了不竭的狂怒与亢奋;他们是刺客,亦是被刺者;他们是矛盾本身。时代土壤似乎再难出产平和健康的素朴诗人,然而柏林的论断为时过早,在世界的东方,泰戈尔继承了朴素的健康,以古老的诗学思考方式为变动的时代提供了崭新的阐释。
兼备了素朴诗人的血统和感伤诗人的处境,泰戈尔生活在自己的音乐之中,没有一丝创伤的痕迹,如同以赛亚·伯林对威尔第的观察,“这里没有超出对象之外,要达到某种无限的无法企及的高度的努力,没有在对象之外迷失自己,没有什么隐秘的目标,没有试图融合对立世界——音乐的与文学的,个人的与公众的,具体现实的与先验神话的世界”②。相反,素朴的泰戈尔令那原本对立的世界愈加彷徨。他激发出诗学之外的广阔革命——诗学问题与观念革命、社会革命相伴相生,并引发出各自的政治后果;他融入中国的历程与催生出新诗的文化时局间,有一番深刻复杂的互撩;他炉火纯青地使用那些陈词滥调,并从其他更恶俗的滥调中夺回了诗歌的观众。他像诗歌中的主食,世人尽可以批评他缺乏营养,鲜少花样,却不可否认其得到了最多吸纳,经得起诗学最刻薄的责难。这位20世纪印度最后的素朴诗人,在中国完成了他自己。
多年以后,泰戈尔卧床不起,依然记得在中国度过的那次生日③。当晚的协和大礼堂名流云集、笑靥交映,如同一颗芬芳夜明珠,引逗着京城一等一的才俊佳人。这个乱世中的曼妙之夜专为他而来。俏艳的陆小曼亭立在礼堂门柱前,积极分发着剧目册页。四方宾客怀揣新月社请柬款款而入。坊间交耳相传,为了排演这出泰戈尔名剧《齐德拉》,新月社同人们疯魔了几个周,从布景到服装、道具种种开支用度惊人。正式开场前,主席胡适操着黑白电影对白式的老派英语,致辞欢迎这位从印度远道而来的文学巨子,他手一抬,代表知识界慷慨送出十九幅名画和一方古瓷贺寿。欢呼声未平,他又郑重不失诙谐的宣布,梁任公今日给泰翁新取一中文名:竺震旦。来自崇拜者们的鲜花、礼物、掌声几乎让泰戈尔应接不暇,他彬彬有礼地起身上台致谢并发表演讲。紧接着,丝绒大幕徐徐拉开,冠绝无二的林徽因,初登台便惊艳四座,被赞“服装特出心裁,奇美夺目”④。戏台一亮,大鼎、神座、朱红殿柱,光是这梁思成匠心打造的布景就叫人凝神屏息。平日里惯于辞章间唱念做打的文人雅士今儿一个个扮上,演王子的是哈佛归来的张歆海,演爱神的是天生的爱棍徐志摩,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林长民则演春神,“父女合演,空前美谈”⑤;王孟瑜、袁昌英、蒋百里、丁燮林等一众知识界能人在剧中龙套跑得不亦乐乎。随之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以新月社和《晨报副刊》为中心的一圈崭新的知识分子类型。是夜,全剧从头至尾英文出演,单是林徽因之音吐佳妙,徐志摩之滑稽神情,就够报业津津乐道上好几个版面。不足一月以前,台上的这对年轻人陪同泰戈尔刚去法源寺赏过丁香,拍下了那张著名的合影,后世戏称“岁寒三友”⑥——林徽因若梅,徐志摩似竹,泰戈尔如松。
这一年,泰戈尔六十四岁。清明时节,他从上海登岸,近五十天时间,在中国地图上画了半个圈。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春天里的长卷,现代科学大大收缩了神秘的疆域,但这片古老而日新的土地仍让他心有戚戚。他因此称自己的中国之行,是“一个进香的人,对中国的古文化行礼”⑦。国民革命运动方才兴起,当激进革命派时刻提防着落得旧社会的陪葬品,他却同时被某种高深莫测的过去和辽阔的未来激荡召唤着。
文学在和平年代带来的是战争的艺术,在乱世带来的则是和平的归属。自打来到中国,泰戈尔就没有半个空闲的日子。不到两个月,他发表了近四十场公开演讲和沙龙谈话,大谈“复活东方文化”和中印友谊。用鲁迅的话说,他“几乎是印度唯一的被听到的文学声音”。同时期,中国也没有他那样世界级的文学巨星。既然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曾代表失语已久的东方在西方世界里发言;兵匪交迫时节,各方势力自然都渴望借助他的声音,为中国乱局独辟一条蹊径。彼时,新文化运动正受到以胡先骕、梅光迪、吴宓为首的“学衡派”,章士钊打头的“甲寅派”,和辜鴻铭等“玄学派”的三面夹击。鏖战正酣时,泰戈尔被几方拉扯,绑上战车,成为治愈民族创伤的灵药、福音,抑或是骗术、迷毒。燠热的政治气候中,“迎神与驱傩”⑧同台共舞,就连周作人也忍不住发牢骚,文化界对其“不免有点神经过敏了”⑨。
不论泰戈尔情愿与否,在这片土地上,他拥有一流的朋友和一流的敌人。泰戈尔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及祖父德瓦尔伽纳特·泰戈尔都曾经造访过中国⑩。他本人则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两次访华,每一次都在中国知识界掀起飓风。和争议构成反差的,是他每一帧都风和日丽的文字,恰似飓风中心的风暴眼——那几乎是他周身唯一的安宁之所。挺他的人,有文学研究会和新月派等摩登知识分子,梁启超、蔡元培、徐志摩、郑振铎都推崇他;请他吃过饭的有北洋政府的头面人物段祺瑞、地方军阀阎锡山;送他礼物的有梅兰芳、齐白石、刘海粟、宋庆龄;给他发公告的人是溥仪。讨厌他的是谁呢?鲁迅专门写过文章嘲讽他,郭沫若、瞿秋白、茅盾、林语堂对他多有不敬,陈独秀干脆骂其“未曾说过一句正经,只是和清帝、舒尔曼、安格联、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兰芳这类人,周旋了一阵”11,讥讽他要再得一次诺贝尔和平奖12,甚至邀约胡适,策划在《中国青年》开辟专版特号批评泰戈尔,被太极高手胡适闪躲过去。 任世风百般变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泰戈尔都会是一位好教友,拥有亲和力的心灵导师,值得托付的可靠知己。难以说清,这究竟是一种前进抑或后退——在东方文明的根性中建造现代知觉,在现代世界返回梵天。然而不可否认,这套诗歌瑜伽,锻造出一派可供瞻仰的风采,舒展了一代代焦灼的心灵,慰平了无数公开或秘密的创口,医治了万千无法安宁的思想者。
罡风狂浪中,泰戈尔始终是南亚的一盏明灯。南亚次大陆的季风一年年灌进《飞鸟集》字里行间,这些“写于丝绢和扇子上的点滴思想”57,曾经乘兴而来,即兴赋诗题赠梅兰芳;也曾败兴而归,月老牵线失策徐志摩与林徽因58;它们变色龙般,在不同时代换上适应环境的不同色彩,却永远能咬住时代核心地带的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结合了伟大和平庸,这些诗身段柔软,对付着善变的时局与人心,它们对这片霾天的造访还远未尽兴。
【注释
①②[英]以塞亚·伯林:《威尔第的“素朴”》,载达巍、王琛、宋念申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35、36页。
③侯传文:《寂园飞鸟:泰戈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253页。
④⑤《竺震旦诞生与爱情名剧〈契玦腊〉》,载《国际公报》1924年第2卷第26期。
⑥费慰梅:《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成寒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33页。
⑦泰戈尔:《东方文明的危机——太戈尔在上海各团体欢迎会讲》,《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0号,第126页。
⑧王燕:《从“撒提”说开去:鲁迅的泰戈尔评价刍议》,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⑨周作人:《“大人之危害”及其他》,《晨报副刊》1924年5月14日。
⑩39英德拉·纳特·乔杜里:《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1陈独秀:《泰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向导》周报第67期,1924年5月28日。
12陈独秀:《巴尔达里尼与泰戈尔》,《向导》周报第67期,1924年5月28日。
13陈独秀:《太戈尔与东方文化》,《中国青年》第26期,1924年4月18日。
14《中国青年》1924年4月18日第27期“泰戈尔特号”中,有陈独秀的《太戈尔与东方文化》、瞿秋白的《过去的人:太戈尔》、沈泽民的《太戈尔与中国青年》、亦湘的《太戈儿来华后的中国青年》等文。
15沈雁冰于1920年翻译泰戈尔短篇小说《骷髅》,发表于《东方杂志》第17卷2期。1923年9月末,他与郑振铎选译了泰戈尔的诗集《歧路》,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4卷第9号。1921年至1923年间,茅盾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刊发了众多鼓吹泰戈尔的文章,其中1922年2月10日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3卷第2号的“文学家研究”专号中就有郑振铎的《太戈尔传》《太戈尔的艺术观》,张闻天的《太戈尔对于印度和世界的使命》《太戈尔的妇女观》《太戈尔的“诗与哲学观”》等。然而1924年,茅盾转变态度,写作了《对于太戈尔的希望》《太戈尔与东方文化》等文(分别发表于《国民日报·觉悟》的1924年4月14日、5月16日)批判泰戈尔思想,并表示:“我们决不欢迎高唱东方文化的太戈尔。”
16192253郭沫若:《太戈尔来华的我见》,《国民日报·觉悟》1924年4月14日。
17郭沫若:《我的作詩的经过》,《创造周刊》第23号,1923年10月。
18郭沫若、蒲风:《郭沫若诗作谈》,《权世界》创刊号,1939年8月16日。
20萨义德在评论泰戈尔和马蒂时写道:“虽然他们一直都是民族主义者,但绝不因为民族而减低他们的批评。”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39页。
212345[英]以塞亚·伯林:《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与民族意识》,载《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潘荣荣、林茂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303、308、297页。
2444徐志摩:《太戈尔》,《晨报副镌》第112号,1924年5月19日。
251921年1月《新人》杂志7、8期合刊上发表了署名王靖的译文,译名为《迷途的鸟》,共有171章。
262734[法]伊夫·博纳富瓦:《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许翡玎、曹丹红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第1、13、51页。
2829郑敏:《文化·语言·诗学——郑敏文论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第33、53 页。
303137废名:《谈新诗》,商务印书馆,2018,第7、4、62页。
32朱自清:《白话与文言》,载《朱自清全集》第八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第199页。
33胡适:《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载《胡适留学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939-945页。
35乔治·斯坦纳:《巴别塔之后》,载伊夫·博纳富瓦《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许翡玎、曹丹红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第30页。
36维西瓦纳特·S.纳拉万:《泰戈尔评传》,刘文哲、何文安译,重庆出版社,1985,第41页。
38查尔斯·泰勒:《消极自由有什么错》,载达巍、王琛、宋念申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39页。
40周作人:《论小诗》,《晨报副刊》1922年6月21日。
41[英]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第31页。
42[英]托·斯·艾略特:《回顾(1918)》,郑敏译,载[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第108页。 43徐志摩:《太戈尔来华》,《小说月报》第4卷9号,1923年,第1页。
46这首仿为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学》(现改名《女子文摘》),最初来源于网络。
47同人写作往往发生于流行文化领域,在这种亚文化中,同人可以将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抽离出原作,进行二度创作,也可将原作加以续写,改变情节,甚至混入原作之中。
48Anthony Ashley Cooper,The Moralists:A Philosophical Rhapsody,London,1709,part 3,section 1,p158.
49“我攀登过高峰,在声名荒秃的巅峰找不到庇护所。引领我,我的向导,在日光褪尽之前,进入安谧山谷,那里人生的收获纯熟成了金色的智慧。”参见泰戈尔 《飞鸟集》,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50冯有兰:《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观》,《新潮》第3卷第1号,1921年10月1日,第139页。
51泰戈尔:《在爱中彻悟——正确地认识人生》,载《泰戈尔全集》第19卷,刘安武主编,刘竞良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59页。
52洪熙:《太戈尔底迷途》,《觉悟》第4卷第27期,1924年4月27日。
54钱智修:《台峨尔的人生观》,《东方杂志》1913年第10卷第4號。
5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434页。
56泰戈尔:《飞鸟集》第286首,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57泰戈尔曾说,“《流萤集》,源于我的中国和日本之行。彼时我常常应人之请,将我的点滴思想题写于扇子和丝绢上。”
581924年泰戈尔访华,充当翻译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泰戈尔一度还想牵线,后来发现不成,当初还写了一首诗,即《流萤集》第66首:The blue of the sky longs for the earth’s green,the wind between them sighs,“Alas”. 参见泰戈尔《流萤集》(英汉对照),王钦刚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第66页。
(戴潍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