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得以逐步贯彻和实施。新课标下,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提出教师应吃透教材,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的体系,注意整理知识,加强对知识的探究性行为,回归本真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创设情境;教学质量;整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24-01
引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亟需转变,小学数学教学会发生极大变革,但在变革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这些需要相关教师在实践中找到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由于一些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离,导致其将新课标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时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案不断优化,直至与新课标要求能够完美的契合,最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创设情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换言之,其教学对象为小孩子。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处于该年龄段下孩子的特点,来实施针对性教学。一般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具有多动好动且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特点,教师应制定相应教学方案来克服学生的这些缺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只有将好的方法和好的态度变为学生好的习惯,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培养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也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多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知识点以一种更加具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在充分吸引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进而对知识产生较为强烈的兴趣,在长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勤记笔记和做好课堂知识相关记录的习惯。例如,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情境,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呈现出不同颜色,不同样式,并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可感可触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以及菱形等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自己认识的图形讲给其他同学,最后总结出大家都存在疑问的图形由教师统一讲解,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还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类情境的创设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培养,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教学情境的创设需依据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设置,还需注意到一些情境在常规教学中难以完成,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教师除了对教材知识点有透彻的掌握外,对现代科技也需要有较为牢固的掌握。通过科技手段开阔学生视野,再现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可感可触,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实践操作,带领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和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知识趣味,进而使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
1.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发展历程,既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讲,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据了较大份额,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所在,享受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积木的搭建时,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积木图画下来,学生画积木的过程中对积木有一个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既对此次教学有极大的促进,还对学生自身的天赋能力有一定的开发。总结说来,学生作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体验面与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无论学生在方格纸上作画,还是简单用钉子板围画,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都使学生对各种形状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数学教育,究其根本,无非就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简单的听科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实践,在活跃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探索的精神。
3.教师要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平等和谐的姿态面对学生,加强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去认识、去探索,主动地学习新知,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但在实践探究学习中,思维空间的拓展使学生个体学习出现认知模糊,独立思考的结果往往各不相同,也会使学生产生许多疑惑,这时教师可组织一定程度的课堂讨论,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得到修正与提升。
总结:
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日常积累。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依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的日常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数学教学能够真正的回归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王坦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2]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吕世虎,巩增泰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关键词:新课标;创设情境;教学质量;整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24-01
引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亟需转变,小学数学教学会发生极大变革,但在变革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这些需要相关教师在实践中找到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由于一些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离,导致其将新课标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时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案不断优化,直至与新课标要求能够完美的契合,最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创设情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换言之,其教学对象为小孩子。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处于该年龄段下孩子的特点,来实施针对性教学。一般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具有多动好动且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特点,教师应制定相应教学方案来克服学生的这些缺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只有将好的方法和好的态度变为学生好的习惯,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培养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也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多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知识点以一种更加具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在充分吸引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进而对知识产生较为强烈的兴趣,在长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勤记笔记和做好课堂知识相关记录的习惯。例如,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情境,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呈现出不同颜色,不同样式,并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可感可触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以及菱形等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自己认识的图形讲给其他同学,最后总结出大家都存在疑问的图形由教师统一讲解,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还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类情境的创设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培养,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教学情境的创设需依据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设置,还需注意到一些情境在常规教学中难以完成,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教师除了对教材知识点有透彻的掌握外,对现代科技也需要有较为牢固的掌握。通过科技手段开阔学生视野,再现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可感可触,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实践操作,带领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和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知识趣味,进而使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
1.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发展历程,既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讲,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据了较大份额,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所在,享受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积木的搭建时,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积木图画下来,学生画积木的过程中对积木有一个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既对此次教学有极大的促进,还对学生自身的天赋能力有一定的开发。总结说来,学生作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体验面与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无论学生在方格纸上作画,还是简单用钉子板围画,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都使学生对各种形状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数学教育,究其根本,无非就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简单的听科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实践,在活跃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探索的精神。
3.教师要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平等和谐的姿态面对学生,加强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去认识、去探索,主动地学习新知,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但在实践探究学习中,思维空间的拓展使学生个体学习出现认知模糊,独立思考的结果往往各不相同,也会使学生产生许多疑惑,这时教师可组织一定程度的课堂讨论,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得到修正与提升。
总结:
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日常积累。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依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的日常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数学教学能够真正的回归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王坦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2]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吕世虎,巩增泰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