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的写作内功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iwe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似乎很简单,但却是很多学生“深恶痛绝”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写作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扩大阅读范围,丰富知识储备,为写作奠定基础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就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中外名著,还要引导学生多了解自然科学知识。
  二、感悟自然,認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悟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中找寻可用于写作的素材。现实中,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同学们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同学们往往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
  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教师教学时如果能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活思维,标新立异,培养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儿童的想象是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的,他们想象的兴趣浓厚。世界是多彩的,教师在学生写作文时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力,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闭塞,写出来的内容就会空洞,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维翱翔,将想象贯穿整个作文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市胡场镇第一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作业、考试、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管理规范,意见提出,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内容、严格按课表组织教学等。  意见要求,在作业设置方面,严格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增强作业实际成效,根据学生学业基础布置作业,不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浓厚的兴趣:正因对绘画的兴趣,著名画家齐白石历经磨炼,锲而不舍,大器晚成,40多岁成名,70岁时他画的虾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贝多芬从小酷爱音乐,经过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有用心血与生命谱写的一曲曲不朽乐章,为后人所传颂;对数学的兴趣使身居斗室的陈景润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不停地推理、
期刊
不少作品中的人物从一出场开始,直到辞世,其性格终始不变。其个性特征虽然显得十分鲜明,但总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  例如诸葛亮,从“隆中对”时拟订出的“三分天下”的设想,到火烧博望坡时的第一次实战亮相,都展示了其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谋略。之后一路写下去,“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乃至设计死后让马岱斩杀魏延,都是智慧的化身。他殚精竭虑,忠心报蜀,其情其志,其才其谋,的确为人景仰。但从他一出场开始,就给
期刊
笔者将一类特殊的作文材料命名为讨论式材料,这类作文材料的主要特点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共存于材料之中,或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然而在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时,学生常“偏离题意”,不能精准立意。在笔者看来,把握住这类作文有两大关键点,一是确定话题,二是参与讨论。  一、确定话题  日常生活中的讨论是一种组织行为,首先要有参与讨论的人员,其次要有相对固定
期刊
三品景味,赏意境之美  诗词之美,美在有景味,寓情于景景含情,情景交融意境生。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作者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寄寓了当时自己的感受,使诗情与画意高度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又美丽的意境。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不仅要善于把握诗中的物象和意象,更要探寻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欣赏诗词的意境之美。根据诗词意境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诗词的意境分为雄浑壮阔、恬淡自然、清幽孤寂、新丽明快等种类。  边塞诗词意境大多属
期刊
校园,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正因有了校园的浸润,我们的人生才多了光鲜靓丽的点缀。书和校园邂逅,如同寺庙里萦柱绕梁的暮鼓晨钟,朗朗的书声是校园里的天籁,是菁菁校园的魂灵。  一、移花接木巧激趣  《朗读者》火了,火的更是“朗诵”!它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关于“朗诵”的文化盛宴,带我们感受了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营造的美感,如同枯蔫的生命恰逢刚好的阳光雨露,看似静态文字一旦被赋予用心用情的诵读,即刻表现出令人
期刊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南方的冬天已经来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看,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裤,早上到学校的时候,也戴上了手套,围上了围脖。那么,此时的北方,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请看这些图片。(PPT出示配乐图片)这里北方的松花江畔的图片,同学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冰。评价语:噢,你认为挂在树上的是冰。  预设:雪。评价语:提到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冰天雪地”一词。(换一个学生问)
期刊
对课即“对对子”,是我国旧时私塾先生教学生学习词句、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蔡元培在《我在教学界的经验》中说:“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有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行相近的……”如果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能引入对课,定会耳目一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实际教学中,为了做好铺垫,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对子”前
期刊
工作之后,真正接触古典诗词应该是从去年的四月一日。那天是“愚人节”,本想愚弄一下好友,便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鬼点子——装腔作势地诵读了一首李之仪的《卜算子》,并通过微信发给了好友。没想到此举反而激发了好友的兴致,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典雅的诗词都伴随着我。  每天早上,无论晓雾弥漫,还是晨光清丽,上班途中,耳机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的,是当天要背诵的诗词。那些雅致的韵律随着穿行的日月渐渐由陌生变得熟
期刊
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廉頗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老师们对基础训练中一道题的答案有了疑义。题目是这样的:  选出下列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B.左右欲引相如去 引赵使者蔺相如  C.而君幸于赵王 大王亦幸赦臣  D.不欲与廉颇争列 今君与廉颇同列  题中A、B、C项中黑体的词义都不相同是确定无疑的,对D项中“列”的词义,出题者认为相同,都是“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