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两万亿,我们吃出了一个“零食帝国”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食,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正餐之外的小食。
  一盒薯片、一包辣条、一颗糖果或者是一罐肥宅快乐水,现代人的零食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幸福感。
  几十年前,一块包装简陋的水果糖足以让小孩子高兴半年,冬天里的一串冰糖葫芦,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如今,为了这稍纵即逝的幸福感,中国人一年要花掉2万亿人民币,各种网络平台上,有关零食的话题,也总是流量担当。
  这一切的变化,就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

01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零食的?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类似于零食的点心。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是“两餐制”的,上午一顿饭,下午一顿饭,中间隔了大半天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有时候肚子会不答应,于是“零食”就起到了重要的充饥作用。
  不过在中国古代,并没有“零食”这一说法,这顿加餐有很多叫法:糕点、点心、茶点……元朝诗人方回著了一本书叫《古今考》,书中提到:“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
  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同样是一日两餐制,这也是满清贵族的日常。也正是因为这两餐制,《红楼梦》也留下来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点心:
  碧粳粥、山药糕、糖蒸酥酪、桂花糖蒸栗粉糕、菱粉糕、鸡油卷儿、奶油炸的小面果子……
  不过这些点心主要目的毕竟还是充饥,与现代概念的零食还是不同。
  现代概念的零食,特指食用场景和目的并非主要为填饱肚子而是为了解馋的食品。
  现代零食的兴起,其实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活动,根据美国作家安德鲁·F.史密斯撰写的关于食物史的书籍,最初,零食在马戏团和展会上开始兴起,比如爆米花、花生都是经典的现代零食。
  中国零食开始兴起,也是清末民初伴随着戏园子、茶馆这类消费文化开始兴起的,传统的零食像是干果蜜饯,创新的零食诸如传统相声《叫卖图》中提到的“药糖”等等。
  不过在那时,中国人的零食也就这几样可选的,也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有吃零食的习惯。那几十年之后,是什么让中国人爱上零食,并创造出一个“零食帝国”?

02

零食前传:一块糖也曾是奢侈品


  如今,很多爷爷奶奶辈的人并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是不好吃,而是在他们的成长印记中,零食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毕竟在物质不充裕的时期,吃饱饭才是头等大事,谈零食太奢侈了。那时候,谁家的父母要是能给孩子买块糖,那个孩子绝对能成为街上最靓的仔。
  非要说有什么零食的话,基本也就是些农副产品了:应季的蔬菜、廉价的水果,山上的野果、书上的榆钱儿甚至也都能成为零食。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种至今都让很多人难以忘记的零食——古巴糖。
  1960年11月17日,切·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
  今天看来,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它只不过是糖从甘蔗提取出来之后,粗加工而成的硬糖块,而且由于使用食盐作为结晶核,又没有过滤杂质,所以古巴糖的口感并不好,有一股苦咸味。
  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这块糖是苦涩生活中不多的一股甜味儿。
  在古巴糖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本土的糖果也开始生产了。
  50年代初,几位老师傅根据大连传统酥糖的特点加以改进,发明了红虾酥糖,选用砂糖、葡萄糖浆和北京特有的二八麻酱,口感酥脆,甜中带咸。
  上海奶糖,上海的奶糖其实是模仿英国的牛奶糖,国产奶糖更加柔韧,也依赖人工制作。在大家生活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日子里,上海奶糖就是小朋友们最高级的零食,更有吃奶糖等于喝牛奶的说法。
  最出名的上海奶糖自然就是大白兔奶糖。1959年上市的大白兔奶糖,最初主要是供应出口,后来才在国内售卖。
  即便如此,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是想都不敢想的。1948年出生的美食学者赵珩曾回忆说:“像上海大白兔这样的高级糖,那时就是五块一斤。五块钱在那时是什么概念?在食堂顿顿有肉吃一个月还有富余。”
  更多的孩子只能趁过年时家里招待客人,吃上一块硬硬的水果糖。
  零食萌芽:没有什么比听到爆米花“嘭”的一声更幸福了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人的日子一天天充裕起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城市孩子的童年,已经不再有饥饿记忆。
  那个时候的孩子每年都会有一场零食大赏——春游,牛肉干、午餐肉、果冻、蛋糕、面包、动物饼干……都是很多人至今也难以忘记的甜蜜味道。
  除此之外,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也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仍然惹人爱。
  与现在电影院里充满着奶油香气的爆米花相比,七八十年代的爆米花显然是粗粝的。没有什么专用的爆米花机,煤炉、铁桶、编织袋,孩子们在一圈一圈的旋转中等待了爆米花的出炉。
  等待的过程既兴奋又害怕,期待最终“嘭”的一声带来味觉、视觉、听觉的多重体验,又害怕声音太大,早早地捂上了耳朵。
  如今爆米花的香气越来越浓、口感越來越好,但就是少了“嘭”的那一声带来的满足感。
  麦乳精,本质上是一种固体饮料,核心成分就是麦(麦芽)乳(牛奶)精(糊精),当年简直是探亲访友、看望病人必备的营养品,而小孩子自然一下子就爱上这香甜的滋味。   到了八十年代,碳酸饮料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孩子们的零食谱上。可口可乐在那个年代显得过于贵族,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关、上海的正广和、沈阳的八王寺、西安的冰峰……这些才是孩子们的日常。
  糖果作为零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时也开始花样翻新的吸引着小孩子,不管是足球巧克力还是金币巧克力,尽管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代可可脂,吃到嘴里也是一股廉价的味道,但花样翻新的包装,总是能触动柔软的心。
  当然,那时的孩子对巧克力最深的印象莫过于麦丽素,柔软酥脆的奶球外边裹着一层代可可脂,不仅美味,也是各种cosplay时重要的道具。
  泡泡糖这个发明于1928年的糖果也进入到了中国。起初是小卖部里的窗口旁,总是摆着一个大玻璃罐子,里邊装着做成西瓜模样的泡泡糖。小孩子去帮家里打个酱油,遇到找不开零钱的时候,店家就会说:“我找你两个泡泡糖吧。”
  后来出现了有包装的大大泡泡糖,还有的泡泡糖会在里边塞贴纸、塞连环画,有时候,泡泡糖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和泡泡糖一样廉价的还有无花果。这个叫无花果的零食其实跟现实中的无花果没有任何瓜葛,一般是用木瓜丝甚至萝卜丝制造的。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真的会以为无花果就长这样。

03

零食崛起:零食不只是用来吃的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于吃得越来越饱的孩子们来说,零食不再只是用来解馋的了,更重要的是刺激。
  首先是味觉上的刺激,辣条开始兴起了。那时候,还不都是叫辣条,有的叫素牛排,有的叫烤鸭,甚至还有叫唐僧肉的,尽管它们事实上都是豆制品。
  放学之后,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上一包辣条,越吃越辣,完全停不下来。
  对于糖果,小朋友们已经不满足它带来的甜味了,生产厂商们也只能在口感和造型上开始下功夫。
  拥有刺激口感的“跳跳糖”,一放嘴里就劈里啪啦跳、跟放炮似的;
  涂在嘴唇上然后再吃掉的“口红糖”;
  可以戴在手上吃的“戒指糖”;
  可以吹响的“口哨糖”;
  膨化食品也在这一时期大举“入侵”:奇多、乖乖、浪味仙、虾条……
  不久,膨化食品的生产商们发现,光拼口味是不行的,他们也开始往袋子里塞东西了,相信很多80后和90后小时候都积攒过奇多圈和奇多三国卡。
  但要说攒卡片这事儿,没有谁能超过干脆面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便面进入中国后,立刻抓住了孩子们的味觉,孩子们标新立异的把方便面捏碎了吃,而康师傅和统一两大方便面厂商,也分别推出了小虎队和小浣熊两大干脆面品牌。
  1997年,小虎队在干脆面里开始塞入旋风卡,随后又借助98世界杯的热潮,塞入球星卡,立刻引发了一波集卡热潮。
  而最最成功的,却是小浣熊干脆面在1999年推出的水浒卡。当时,几乎全校的男生都在一包一包的变着花样的吃干脆面,只为多吃出一张新卡来;一到放学,学校周围也立马形成了一个“黑市”,大家的卡片都在互通有无。
  而如今,一套品相良好的普通卡,收藏价格能达到2000元。
  随后的日子里,奶茶、薯片、蛋黄派……轮番登场,中国人对于零食的选择也是越来越丰富。

04

今天,零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的专属


  兜兜转转几十年,零食在中国似乎一直是小孩子的食物。直到最近几年,从小吃零食的那一代人长大了,情况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有数据显示,23-28岁年龄段的消费者是零食消费的核心人群,19-28岁的年龄段的消费者对零食消费的偏好度最高。
  与小学生钟爱“五毛零食”不同,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们,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加,对零食的选择也是越来越挑剔。
  比如辣条,这个经典的“五毛零食”伴随着消费需求的提高,也开始走“高大上”的路线,五六块钱一包的辣条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对于健康零食和进口零食的选择,也成为一种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在零食上的花费也越来越多。
  2019年5月,商务部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目前零食行业年总产值已达到22156.4亿元。

05

是什么促使中国人吃掉了那么多的零食?


  最重要的当然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在正餐之外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物质充裕时代的孩子们长大了。
  那些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味觉、嗅觉和饮食习惯,在今天也成为了零食消费动力源之一。
  其次,单身群体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以及双职业家庭日益繁忙的生活节奏,使得家庭用餐需求趋于便捷和灵活。
  当然,现代零食最根本的不是垫饥解饿,近些年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活动增加,碎片化时间增多,零食出现的场景和频率也在增多。
  在物质、生活、精神娱乐多方面的作用下,零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休闲食物,成为时代发展最好的注脚。
  阿汤哥摘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知识君”
其他文献
(按:此为张爱玲新发现遗稿,由冯乾整理,刊于《印刻文学生活志》2016年7月号。)  我近年来写作太少,物以稀为贵,就有热心人挖掘出我中学时代一些见不得人的少作,陆续发表。我看了统统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学校的年刊上的,附有毕业班诸生的爱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子太早结婚,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最爱吃叉烧炒饭。隔了半个世纪看来,十分突兀,末一项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釋,于是在出土的破陶器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御厨?  应聘公务员自古就是一个难题。  做官是需要学历的,寒窗十年,也不一定能中举入仕;当将军是需要出身名门的,自小习武,屡立战功,活了下来,才能成为一代名将;而御医又需要尝尽世间百草,灵感乍现,一味良药解救众生,才能为皇帝瞧病。  既然无法在江山社稷上为皇帝分忧,退而求其次,御厨倒是不错的选择——在国家级大厨房里,选用天下最好的食材,不慌不忙地炖炒煎炸,侍奉皇帝的一日三餐……皇
并不是所有美丽,都能有普通的欣赏的,《红楼梦》何等美丽,看得透的人就不多。美丽得普通的,就能为广大群众接受;美麗特殊、特出,美丽惊世、骇俗,美得令人神为之夺,气为之窒,自然,能欣赏的人也少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美丽,在很多情形下,甚至十分自我,像男女间的恋情,在参与恋情的男女而言,自然都回肠荡气,悱恻缠绵;在旁人看来,也有可以被感染到的,也有不能的,岂能所有人的恋爱都能使旁人得到感染?恋爱的美
我想描繪一个哭泣中的女人  她破碎的牙齿和面容  一张被揉皱的纸  在繁殖阴影的花园  在最深的光线之中  她哭泣  所有明亮的事物  一个不容易的女人  在花园里  在早晨  也在光线之中
书应该合上,然则雪还在下……  雪是不经意之间  下起来的,  她下在二十二年之后的兰州。  没有风。灰一样的雪覆盖一个人的  只有寒冷——  母亲!你暗叫一声就已经是万箭穿心,  所以你二十年沉默,  仿佛没有母亲,  沒有你的出生,  仿佛这世上也没有  母亲这个词  在惊叫  二十年冷暖。  作为泪水的另一种形式,  一场非雪之雪  从某年春夏之交惊叫而来:  “母亲是湿衣裳!”  十七岁少
一  阿达是个挖藕匠,在麦镇一带小有名气。  挖藕挣的钱少,不如外出打工。曾经辉煌一时的挖藕匠们,渐渐寥落下来,最终只剩一个阿达。观看挖藕的人日渐兴味索然,只有我还喜欢看。有一天我发现,我成了阿达的最后一个观众。  阿达并非甘愿挖藕。他是个鳏夫,妻子患恶疾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儿子。如果有人看家,他早就流入外出打工的浪潮了。  阿达平日里种田,是个地道朴实的农人。青壮年都去外地务工,田地大都荒
倪瓒·小楷江南春三首倪瓒·题虞山林壑图(局部)倪瓒·楷书元代 倪瓒倪瓒画像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元代书画家、诗人。倪瓒早期家庭富足,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闷阁”,藏书甚丰,还藏有历代书法名画真迹,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每天在楼上读书、习字、作画。后倪瓒家道中落,经济日渐窘困。朱元璋曾征召他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浪迹天涯。  
时逢八月,夏与秋邂逅,凉暖交锋鲜明,天气变得有些稀里糊涂。风擦着湿漉漉的云朵,接二连三的雨水逼近城池。季节转换,其实胜负早有定论。我们只需站在窗前,静静地观望,用清亮的目光,看秋天上演一場攻城略地的大戏。   几番疾风迅雨的较量之后,夏败下阵来,天空放晴,蝉鸣渐稀,花淡叶疏,仿佛沾染了懒散人的习气。山还是那重山,只是憔悴了一些,水还是那道水,只是消瘦了一些;夏深知命册的深奥玄机,莫若乘一叶扁舟归
香港中文大学有好几个图书馆,最大最全的那个靠近山顶。每次我都要乘坐校巴,在陡峭回环的山路上晃悠好一会儿才到。从环保和健身的角度来看,徒步爬山固然更值得提倡,但在湿热黏稠的空气和跋扈不羁的艳阳里,我还是不想冒中暑的风险。  下了校车直走两分钟,就是图书馆。去了几次,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下午两点左右,紧贴图书馆大门那条偏北的小路总会被封住,一位穿着高帮胶鞋戴着胶皮手套的清洁工举着水管,反反复复冲洗地
1903年,我只有十二岁,那年12月17日,有美国的莱特弟兄做第一次飞机试验,用很简单的机器试验成功,因此美国定12月17日为飞行节。12月17日正是我的生日,我觉得我同飞行有前世因缘。  我在前十多年,曾在广西飞行过十二天,那时我作了一首《飞行小赞》,这算是关于飞行的很早的一首辞。诸位飞过大西洋、太平洋,我在民国三十年,在美国也飞过四万英里,这表示我同诸位不算很隔阂。  今天大家要我讲人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