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由“表”及“里”地破解“两张皮”难题是职业学校发展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技以载道”打造工匠精神
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难题,首先应该聚焦职业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曹勇安说:“我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工匠。”在他看来,工匠是国家之脊梁、社会之基石。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具体体现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
“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曹勇安说。他认为,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人的德行是最重要的。机械化、程序化的流程并不复杂,多数人经过专业培训都能掌握相应技能。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切都可以被替代,只有人心和德行是不可替代的。
多年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我一直强调‘技以载道’,将捉摸不定的‘道’落实在可以看到的‘技’之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匠。”曹勇安说。
对此,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汉职院”)校长李洪渠深以为然。他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有修养,有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素质是养成的,是靠参加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化而来的,学不来也练不来。”
校企跨界坚持“三业”融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曹勇安认为,教育链、人才链是专业主线,产业链是产业主体,创新链是创业主导,职业院校想要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坚持“三业”融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将校企合二为一,打造了一支“企业预备队”,形成了校内、校外的“跨界课堂”。
“跨界课堂”主要分为学校和企业两条线。曹勇安说:“跨界课堂就是在校内、校外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创设‘工学融合、理实化一’的教学情境,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曹勇安以交通系为例阐述了“跨界课堂”模式。他首先介绍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政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的经典之作——汽车博览(教学)中心。2.7万平方米的汽车博览(教学)中心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立体式、一体化的职业环境。该中心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汽车会展、整车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二手车置换、教育培训、零配件供应的“7S运行模式”,将科研、教学、培训、商贸、政务服务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
“托管”办学探索职教新路
近年来,高考人数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面临生源下滑的严峻形势。如果学校规模尚小,特色不明显,就会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类学校该何去何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委托管理”模式给出了答案。
据曹勇安介绍,“委托管理”办学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那一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兼并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是“委托管理”办学模式的第一次成功尝试。2013年初,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始“托管”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开创了校企深度合作、跨省“托管”民办高校的先河。曹勇安不无骄傲地说:“用不足一年的时间,我们就使这所被亮过‘黄牌’的问题学校快速实现转型发展,并通过教育部评估。”
2014年2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与甘南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委托管理县职教中心学校的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率先由地方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典型案例。
“双元”培养顺应产业需求
长久以来,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校企合作的“土壤”不够肥沃,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始终难以被调动起来,成为困扰众多职业院校的大问题。为改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武汉职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了“双元耦合”“两懂两会,双元整合”“项目引领、循序递进”“工场教学2+1”等人才培养模式,并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深入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5年6月,湖北省第一所校企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学院——“都市丽人服装学院”在武汉职院正式揭牌成立。李洪渠强调,“都市丽人服装学院”采取全新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则通过师徒“传帮带”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实现校企育人一体化。混合所有制办学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让产教融合“能力递进”,打通了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优势互补开出特色“订单”
尽管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一路攀升、人职匹配的程度日益提高,但在现实当中,有些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将学生一次性签约出去,这就导致有些学生盲目就业,后期发展不太理想。“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订单班”模式,成为化解职业教育这一窘境的最佳途径之一。
2016年,武汉职院与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武汉地铁订单班,采取“单独组班+订单培养”的教学方式,培养地铁技能人才。2018年12月6日,“顺丰航空飞机维修订单班”落地武汉职院机电工程学院。据了解,这是武汉职院首次开设飞机维修订单班,也是顺丰航空与湖北省内高校联合开办的首个飞机维修人才订单班,开辟了企业与非航空院校联合培养飞机维修人才的新通道。
除此之外,李洪渠强调,武汉职院还与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科大讯飞、京东方、华中数控、武商集团等知名企業合作签约,开展“订单班”培养和职工培训,参与筹建“芯产业教育合作联盟”,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谈及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李洪渠认为,打造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首先,要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专家,更是行业企业的尖端人才。其次,要有一流的教学及实训设备,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学习与掌握最前沿的理论、最先进的技术。同时,要有一流的专业,这些专业不仅要适应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要贴近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以载道”打造工匠精神
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难题,首先应该聚焦职业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曹勇安说:“我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工匠。”在他看来,工匠是国家之脊梁、社会之基石。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具体体现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
“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曹勇安说。他认为,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人的德行是最重要的。机械化、程序化的流程并不复杂,多数人经过专业培训都能掌握相应技能。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切都可以被替代,只有人心和德行是不可替代的。
多年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我一直强调‘技以载道’,将捉摸不定的‘道’落实在可以看到的‘技’之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匠。”曹勇安说。
对此,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汉职院”)校长李洪渠深以为然。他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有修养,有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素质是养成的,是靠参加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化而来的,学不来也练不来。”
校企跨界坚持“三业”融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曹勇安认为,教育链、人才链是专业主线,产业链是产业主体,创新链是创业主导,职业院校想要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坚持“三业”融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将校企合二为一,打造了一支“企业预备队”,形成了校内、校外的“跨界课堂”。
“跨界课堂”主要分为学校和企业两条线。曹勇安说:“跨界课堂就是在校内、校外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创设‘工学融合、理实化一’的教学情境,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曹勇安以交通系为例阐述了“跨界课堂”模式。他首先介绍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政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的经典之作——汽车博览(教学)中心。2.7万平方米的汽车博览(教学)中心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立体式、一体化的职业环境。该中心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汽车会展、整车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二手车置换、教育培训、零配件供应的“7S运行模式”,将科研、教学、培训、商贸、政务服务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
“托管”办学探索职教新路
近年来,高考人数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面临生源下滑的严峻形势。如果学校规模尚小,特色不明显,就会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类学校该何去何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委托管理”模式给出了答案。
据曹勇安介绍,“委托管理”办学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那一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兼并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是“委托管理”办学模式的第一次成功尝试。2013年初,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始“托管”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开创了校企深度合作、跨省“托管”民办高校的先河。曹勇安不无骄傲地说:“用不足一年的时间,我们就使这所被亮过‘黄牌’的问题学校快速实现转型发展,并通过教育部评估。”
2014年2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与甘南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委托管理县职教中心学校的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率先由地方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典型案例。
“双元”培养顺应产业需求
长久以来,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校企合作的“土壤”不够肥沃,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始终难以被调动起来,成为困扰众多职业院校的大问题。为改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武汉职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了“双元耦合”“两懂两会,双元整合”“项目引领、循序递进”“工场教学2+1”等人才培养模式,并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深入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5年6月,湖北省第一所校企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学院——“都市丽人服装学院”在武汉职院正式揭牌成立。李洪渠强调,“都市丽人服装学院”采取全新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则通过师徒“传帮带”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实现校企育人一体化。混合所有制办学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让产教融合“能力递进”,打通了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优势互补开出特色“订单”
尽管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一路攀升、人职匹配的程度日益提高,但在现实当中,有些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将学生一次性签约出去,这就导致有些学生盲目就业,后期发展不太理想。“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订单班”模式,成为化解职业教育这一窘境的最佳途径之一。
2016年,武汉职院与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武汉地铁订单班,采取“单独组班+订单培养”的教学方式,培养地铁技能人才。2018年12月6日,“顺丰航空飞机维修订单班”落地武汉职院机电工程学院。据了解,这是武汉职院首次开设飞机维修订单班,也是顺丰航空与湖北省内高校联合开办的首个飞机维修人才订单班,开辟了企业与非航空院校联合培养飞机维修人才的新通道。
除此之外,李洪渠强调,武汉职院还与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科大讯飞、京东方、华中数控、武商集团等知名企業合作签约,开展“订单班”培养和职工培训,参与筹建“芯产业教育合作联盟”,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谈及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李洪渠认为,打造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首先,要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专家,更是行业企业的尖端人才。其次,要有一流的教学及实训设备,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学习与掌握最前沿的理论、最先进的技术。同时,要有一流的专业,这些专业不仅要适应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要贴近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