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而日趋完善,国家奖学金孕育而生。本文重点对国家奖学金产生的历史起源、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出台与完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这一历史嬗变体现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呈现着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与曲折过程。
关键词:国家奖学金 历史嬗变
Discusses our country country scholarship shallowl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Yu Jiayou
Abstract:Establishes from new China until now,b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funds the system consummates day by da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national scholarship breeding lives.This article key the history which produced to the national scholarship origins,country scholarship award system appearing and the consumm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This historical evolution is manifesting the Chinese society’s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also presen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to fund the system vicissitude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the winding process.
Keywords:National scholarship History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7-02
奖学金通常是指由政府、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为表彰和鼓励优秀学生而设立的资助资金,奖学金的授予通常是基于获奖者在学习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其优良品德的肯定和表彰。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刺激需要、激发动机、诱发行为,使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从而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包括:人民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国防奖学金等。
1.国家奖学金产生的历史起源
国家奖学金制度是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奖学金制度是在原人民助学金制度和人民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是进一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 人民助學金制度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学生资助处于酝酿期,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也未形成统一的资助模式,延续的基本是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学生资助机制,即军事供给制或干部公费培养制,具有地方性、临时性、革命性和共产性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经过三年的恢复、酝酿和试行,1952年7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调整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明确规定“废除学费,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并对助学金的调整原则、标准和使用原则做了详细说明,这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标志。
此后,国家根据形势需要于1955年和1964年又对资助标准、范围进行了微调。文革开始后,高等教育秩序中断,国家一方面继续对在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学生实行“免费加助学金”资助,另一方面对在此期间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实行特殊资助,资助更趋平均化、共产化。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正常教育秩序的逐步恢复,1977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并一直贯彻实施到1982年,基本恢复了1964年高校学生资助水平。因此,从1952~1982年的30年间,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虽然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作过几次调整,但资助的基本性质、框架和内容都没有改变,一直是“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资助模式。
1.2 奖学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教育文化领域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与突破。对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人民助学金制度越来越显现出许多弊端,如“在评定人民助学金时,存在平均主义思想,人民助学金的使用与学生的表现相脱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表现考虑甚少”等问题。1983年7月11日,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两个文件,设立人民奖学金。1986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同意在全国85所高校中试点实行奖学金制度,次年7月,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改革报告,并根据国务院精神正式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决定对1987年入学的本科高等院校新生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国家设立优秀奖学金用于奖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设立专业奖学金用于奖励考入师范、农林、体育、民族等专业的学生;设立定向奖学金用于立志毕业后到边疆、经济困难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的学生。获得这些奖学金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达到要求,不论家庭背景如何,经济状况怎样,都能够获得。这些奖学金指向的是奖优,并不是扶贫帮困。
2.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为体现国家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设立“国家奖学金”。
2.1 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出台。2002年4月16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2〕33号)指出:2002年开始,我国将在普通高校范围启动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每年定额发放给45000名学生,按两个等级发放,其中10000名学生享受一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35000名学生享受二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其所在学校均减免当年全部学费。普通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包括当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本专科生以及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均可根据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由个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国家奖学金不影响其他奖学金的获得。
国家奖学金的设立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改革的重要一步,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此时的《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出现了国家奖学金的发放基础的“优异性”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赠予资金”的内在矛盾,笔者认为,国家奖学金首先是一种荣誉,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首先要确认优异程度,优异程度越高,就越“应得”。
2.2 国家奖学金的两次大改革。针对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制度层面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2005年7月6日,财政部、教育部重新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5]75号),这次制度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奖优”和“资助”。取消了国家奖学金的等级分化,取消了获得国家奖学金者减免当年学费的规定。将国家奖学金的等次统一定为每人每年4000元,增加了资助名额,每年资助5万名。并且将资助对象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取消了对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的资助。同时,增加了国家助学金的相关制度,它是用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生活费为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资助约53.3万名。
经过调整后的《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幸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一些家庭经济一般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被挡在了政策之外;一些优秀的学生纷纷表示,他们只要国家奖学金的荣誉,资助的金额可以给广大的贫困学生;况且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是很难严格界定的。
2007年7月26日,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0号)更加明确指出,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激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不再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作为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前提条件,金额增加到每人每年8000元。同时,针对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独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可获得奖励资助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當于过去的10倍。针对广大的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单独设立了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受资助每生按贫困程度可以每年可享受1000元、2000元或3000元资助。
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历史嬗变体现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呈现着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与曲折过程。现在实行的国家奖学金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激励着青年学生养成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高尚精神,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从而,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2]33号)
[2] 中华人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5]75号)
[3] 中华人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0号)
[4]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国家奖学金 历史嬗变
Discusses our country country scholarship shallowl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Yu Jiayou
Abstract:Establishes from new China until now,b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funds the system consummates day by da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national scholarship breeding lives.This article key the history which produced to the national scholarship origins,country scholarship award system appearing and the consumm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This historical evolution is manifesting the Chinese society’s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also presen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to fund the system vicissitude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the winding process.
Keywords:National scholarship History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7-02
奖学金通常是指由政府、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为表彰和鼓励优秀学生而设立的资助资金,奖学金的授予通常是基于获奖者在学习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其优良品德的肯定和表彰。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刺激需要、激发动机、诱发行为,使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从而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包括:人民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国防奖学金等。
1.国家奖学金产生的历史起源
国家奖学金制度是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奖学金制度是在原人民助学金制度和人民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是进一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 人民助學金制度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学生资助处于酝酿期,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也未形成统一的资助模式,延续的基本是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学生资助机制,即军事供给制或干部公费培养制,具有地方性、临时性、革命性和共产性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经过三年的恢复、酝酿和试行,1952年7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调整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明确规定“废除学费,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并对助学金的调整原则、标准和使用原则做了详细说明,这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标志。
此后,国家根据形势需要于1955年和1964年又对资助标准、范围进行了微调。文革开始后,高等教育秩序中断,国家一方面继续对在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学生实行“免费加助学金”资助,另一方面对在此期间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实行特殊资助,资助更趋平均化、共产化。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正常教育秩序的逐步恢复,1977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并一直贯彻实施到1982年,基本恢复了1964年高校学生资助水平。因此,从1952~1982年的30年间,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虽然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作过几次调整,但资助的基本性质、框架和内容都没有改变,一直是“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资助模式。
1.2 奖学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教育文化领域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与突破。对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人民助学金制度越来越显现出许多弊端,如“在评定人民助学金时,存在平均主义思想,人民助学金的使用与学生的表现相脱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表现考虑甚少”等问题。1983年7月11日,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两个文件,设立人民奖学金。1986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同意在全国85所高校中试点实行奖学金制度,次年7月,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改革报告,并根据国务院精神正式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决定对1987年入学的本科高等院校新生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国家设立优秀奖学金用于奖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设立专业奖学金用于奖励考入师范、农林、体育、民族等专业的学生;设立定向奖学金用于立志毕业后到边疆、经济困难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的学生。获得这些奖学金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达到要求,不论家庭背景如何,经济状况怎样,都能够获得。这些奖学金指向的是奖优,并不是扶贫帮困。
2.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为体现国家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设立“国家奖学金”。
2.1 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出台。2002年4月16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2〕33号)指出:2002年开始,我国将在普通高校范围启动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每年定额发放给45000名学生,按两个等级发放,其中10000名学生享受一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35000名学生享受二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其所在学校均减免当年全部学费。普通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包括当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本专科生以及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均可根据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由个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国家奖学金不影响其他奖学金的获得。
国家奖学金的设立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改革的重要一步,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此时的《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出现了国家奖学金的发放基础的“优异性”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赠予资金”的内在矛盾,笔者认为,国家奖学金首先是一种荣誉,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首先要确认优异程度,优异程度越高,就越“应得”。
2.2 国家奖学金的两次大改革。针对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制度层面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2005年7月6日,财政部、教育部重新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5]75号),这次制度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奖优”和“资助”。取消了国家奖学金的等级分化,取消了获得国家奖学金者减免当年学费的规定。将国家奖学金的等次统一定为每人每年4000元,增加了资助名额,每年资助5万名。并且将资助对象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取消了对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的资助。同时,增加了国家助学金的相关制度,它是用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生活费为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资助约53.3万名。
经过调整后的《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幸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一些家庭经济一般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被挡在了政策之外;一些优秀的学生纷纷表示,他们只要国家奖学金的荣誉,资助的金额可以给广大的贫困学生;况且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是很难严格界定的。
2007年7月26日,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0号)更加明确指出,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激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不再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作为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前提条件,金额增加到每人每年8000元。同时,针对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独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可获得奖励资助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當于过去的10倍。针对广大的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单独设立了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占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受资助每生按贫困程度可以每年可享受1000元、2000元或3000元资助。
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历史嬗变体现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呈现着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与曲折过程。现在实行的国家奖学金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激励着青年学生养成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高尚精神,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从而,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2]33号)
[2] 中华人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5]75号)
[3] 中华人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0号)
[4]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