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7年起,在北京举办,每年两次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有18个年头了,中国在这些年间也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化成了“世界市场”。而现在,在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和物质滋养下的中国更是在从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的过程中玩儿得顺风顺水。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时装周在完善时装行业产业链上所提供的巨大推动力——它给设计师提供了被看到、被听到、被订购到的平台;给了媒体一个可以铆足了劲儿报道,玩儿命做专题的事件;给了广大的“时装爱好者”们一个名正言顺地抖出压箱底的各色法器扭上街的空间。这一切都是积极的,但现在大家该清清嗓子,换首山歌表红心了。
我们来聊聊这一次的2015春夏中国时装周。中国设计师在设计中谈文化传统看起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全世界共同热烈讨论“民族性”与“世界性”多年依旧未果的时候,尤其在时装这样一个文化殖民主义体现得非常露骨的行业里,早就已经成为浮夸的老生常谈。中国Vogue主编张宇说过一段特别实在的话。大概意思是,所有可能被设计的东西都已经被设计过了,想要进军国际领先设计师行列,不管你来自哪一个国家,都特别困难,尤其对于当地中国时装设计师来说,因为不具有文化,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世代累积,想要闯入行业领头羊的行列就变得难上加难。是的,民族本身的文化断层和外来思想体系的全盘侵入后的中国时装行业,当设计师聊起中国的时候,当开口的强调不当,就会显现出一幅五音不全却浓妆艳抹的奇妙景象。
比如说Haute Couture——高级订制这件事是在1997年中国时装周后才逐渐被国人了解的,在此之前,被皮尔·卡丹中国首秀的夸张色彩和后现代形状吓得目瞪口呆的体制内设计师群体,集体认为不适合日常穿着的服装一个不成立的概念。像国内飞速发展的一切,1997年后中国的高定蓬勃得一塌糊涂。可是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能够得到解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刚刚开始享受充足的物质条件,明白了时装是“自我展示”的平台,但彼时大家对于时装的表面理解都来源于中国香港、日本和一部分美国的电视电影。当“西服”被社会视为“现代”的象征的时候,青年们开始穿着西装外套、牛仔裤和白布鞋在工地和农田里劳作,大姑娘画着大浓妆穿着迷你小裙在大白天马路上花枝招展地招摇过市,文青和愤青热爱的“文化衫”上印着各种挑逗的有时低俗的英文。世态变得不可控制,甚至一个姑娘穿了自己的婚纱去电影院看电影。于是我们发现,学习西方时尚的时候,每一种服装的含义和它相对的历史被选择性地忽略了一彼时的西服与专业性,大浓妆迷你裙与夜生活,直到现在的高定的精致手工、美感、系列完整性,以及设计师在系列中想要表达的形式外的意义和思想。违背了传统的精神,中国独特的只有“形”没有“意”的“时装”简直就是一个个的大型黑洞,吞噬一切美艳的、美好的、美丽的人事物,让你无法直视又无法自拔地目不转睛。
SEC-5由设计师祁刚带领的时尚大胆的高级成衣和高级礼服品牌,追求采用西方立体剪裁,在中西方现代艺术结合的服装设计中呈现“妩媚时尚高端的女性形象”。“海笑”是今年祁刚大秀的主题,提倡大家爱护自然以博取大海一乐。从这场在北京饭店发布的“海底世界”服装秀中,观者的确可以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强烈“中国气质”,能体会到创作者在制作每一件淹没模特的礼服时所流下的辛勤的汗水,以及设计师对自己品牌由衷的自信和对此系列的热爱。你们看那一群群的虎斑鱼、海藻、水母、海螺、珊瑚被设计师任性地通过简单图像处理,漫无目的地摆放在了一件件一层层的贵妃的华服上,这么环保的主题都无法幸免地被红黑蕾丝的叠加,紫色秋裤和金属肚兜的搭配,头上伸展向屋檐的大片珊瑚和脚下英勇的罗马靴杀出了一阵女杀手的气场。胡社光的高级定制发布会“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窑”为主题。设计师将窑变所形成的图案处理成了印花,来歌颂陶艺之美和女性曲线的曼妙。礼服的夸张廓形和繁复的剪裁是不是象征着来自星星的蘑菇呢?模特的妆容和发型是向Margiela还是日本艺妓文化致敬呢?搭配的鞋子是从街角的成人用品商店买来的吗?“窑”和欧式胸衣的关系在哪儿呢?
北京服装学院的副教授胡月曾经评论过2001年为上海APEC专门设计的“新唐装”。他说“以我所见,它并非来自我们民族真实生活的设计,而是来自对传统服饰的误读,来自记忆中的似是而非,思考上的不求甚解”。而在2014年的中国时装周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近代中国在建筑、音乐、艺术的领域,都曾进行过几次“民族化”的对话和努力,而在时装行业所进行此方向的探究却少之又少。在我们尝试疏远过后重拾历史的时候,很多的所谓设计就建立在了对过去的一种形式化的美学幻想上。拿来主义和虚拟的文化嫁接和国民性的急于求成,铸就了一批沾沾自喜又不求甚解的“著名”服装设计师。
邱雨玟和张肇达的联合展示的主题为“新龙门客栈”——通过不同材质和工艺手法的应用,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示,来诠释新的“侠士风格”。面纱、草鞋、竹篓和斗笠,被安置在了一片碎布的海洋中,变成了衣衫褴褛的时尚“侠客”。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在80年代的巴黎玩儿解构主义和当时的先锋艺术,被依样画葫芦地沿用到了今天的设计,中国相对西方的文化的滞后性从未表现得如此露骨。大设计师们都特别喜欢使用“艺术”这个词,像是什么不符合常理的事儿只要沾上艺术的名头就立马可以昂首挺胸。但我们的艺术家们对他们的课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广泛的研究,于是表现在服装上,对主题和思考结果的体现都只停留在表层表达的阶段。对“秀”的形式和震慑性、新闻性的追求大过了对于服装本体和其穿着者需求的思考,于是时装在中国更加空洞。大师们打着“时尚先生”的旗号,使用着改革初期的婚纱廓形,中国三线城市的立裁方法和审美腔调,揣着对中华繁华盛世的连番幻想,哪怕在谈论中国的时候,也过犹不及,与历史抑或我们的集体现实通通毫无关联。
“模糊的记忆”是设计师陈圆在时装周的首次发布,习惯了时装周重口儿的大家被设计师的干净和朴素彻底洗刷了味蕾。每个模特的出场,都能让你感受到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记忆一不小心抹得太红的脸蛋儿,对中分小辫儿的莫名执着,红色塑料凉鞋——陈圆用中国20世纪末的独特语言生动地讲了一节课,没有破坏性的,没有“艺术使命”的,不用力过度的真正的衣服,才能显示出设计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历史、文化和对穿着者的尊重。
“风带给我一首歌”是这一次悠之(YOUZ)的春夏发布主题,设计师将风带给他的触动体现在衣服与穿着者的交流上,不同形态的肢体、不同剪裁的廓形,在行走站立、转身回眸之间,塑造不断改变着的新的形态。邹游的设计追求在简单中表现出韵律,这种允许人的身体保持私密的空间,服装和自然产生互动而更加完整的形式,衣服与穿着者之间互相表达、互相支撑的关系,正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继承。整个系列完整有延续性,又洋溢着小调似的小诙谐,雅痞的腔调、摩登化的民族风格、深藏的怀旧情绪都体现在了针脚之间,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干净利落地表达了出来。
不同于一些浮夸的老派的设计方法,邹游和陈圆的设计是真诚的——设计师在其中讲述他们所懂得的以及关心的世界,吸引观念相似的人群,来共同庆祝他们彼此的相同和与他人的不同。当代的中国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设计师——Uma Wang,班晓雪所表达的衣着能带给穿着者的自由和服装所呈现的对自然的尊重;王一扬带领的Zuczug、张达的以及上官所拥有的用世界的语言讲述当代中国文化的能力。他们诚实地叙述着自己所知的世界,描绘自己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和审美。这些设计师现在所行进的方向,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个课题在中国服装领域的研究成果。采访里洪晃说:“在过去的这十年里,中国时装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现在如果行业要继续发展的话,就一定要有人站起来说‘wait a minute,this is a piece of shit,you need to get better,or you will not survive’”。我们需要诚实的设计师、有责任感的媒体,以及自我的观众,只有这样,当设计师谈论中国的时候才能好好儿“说人话”。
我们来聊聊这一次的2015春夏中国时装周。中国设计师在设计中谈文化传统看起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全世界共同热烈讨论“民族性”与“世界性”多年依旧未果的时候,尤其在时装这样一个文化殖民主义体现得非常露骨的行业里,早就已经成为浮夸的老生常谈。中国Vogue主编张宇说过一段特别实在的话。大概意思是,所有可能被设计的东西都已经被设计过了,想要进军国际领先设计师行列,不管你来自哪一个国家,都特别困难,尤其对于当地中国时装设计师来说,因为不具有文化,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世代累积,想要闯入行业领头羊的行列就变得难上加难。是的,民族本身的文化断层和外来思想体系的全盘侵入后的中国时装行业,当设计师聊起中国的时候,当开口的强调不当,就会显现出一幅五音不全却浓妆艳抹的奇妙景象。
比如说Haute Couture——高级订制这件事是在1997年中国时装周后才逐渐被国人了解的,在此之前,被皮尔·卡丹中国首秀的夸张色彩和后现代形状吓得目瞪口呆的体制内设计师群体,集体认为不适合日常穿着的服装一个不成立的概念。像国内飞速发展的一切,1997年后中国的高定蓬勃得一塌糊涂。可是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能够得到解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刚刚开始享受充足的物质条件,明白了时装是“自我展示”的平台,但彼时大家对于时装的表面理解都来源于中国香港、日本和一部分美国的电视电影。当“西服”被社会视为“现代”的象征的时候,青年们开始穿着西装外套、牛仔裤和白布鞋在工地和农田里劳作,大姑娘画着大浓妆穿着迷你小裙在大白天马路上花枝招展地招摇过市,文青和愤青热爱的“文化衫”上印着各种挑逗的有时低俗的英文。世态变得不可控制,甚至一个姑娘穿了自己的婚纱去电影院看电影。于是我们发现,学习西方时尚的时候,每一种服装的含义和它相对的历史被选择性地忽略了一彼时的西服与专业性,大浓妆迷你裙与夜生活,直到现在的高定的精致手工、美感、系列完整性,以及设计师在系列中想要表达的形式外的意义和思想。违背了传统的精神,中国独特的只有“形”没有“意”的“时装”简直就是一个个的大型黑洞,吞噬一切美艳的、美好的、美丽的人事物,让你无法直视又无法自拔地目不转睛。
SEC-5由设计师祁刚带领的时尚大胆的高级成衣和高级礼服品牌,追求采用西方立体剪裁,在中西方现代艺术结合的服装设计中呈现“妩媚时尚高端的女性形象”。“海笑”是今年祁刚大秀的主题,提倡大家爱护自然以博取大海一乐。从这场在北京饭店发布的“海底世界”服装秀中,观者的确可以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强烈“中国气质”,能体会到创作者在制作每一件淹没模特的礼服时所流下的辛勤的汗水,以及设计师对自己品牌由衷的自信和对此系列的热爱。你们看那一群群的虎斑鱼、海藻、水母、海螺、珊瑚被设计师任性地通过简单图像处理,漫无目的地摆放在了一件件一层层的贵妃的华服上,这么环保的主题都无法幸免地被红黑蕾丝的叠加,紫色秋裤和金属肚兜的搭配,头上伸展向屋檐的大片珊瑚和脚下英勇的罗马靴杀出了一阵女杀手的气场。胡社光的高级定制发布会“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窑”为主题。设计师将窑变所形成的图案处理成了印花,来歌颂陶艺之美和女性曲线的曼妙。礼服的夸张廓形和繁复的剪裁是不是象征着来自星星的蘑菇呢?模特的妆容和发型是向Margiela还是日本艺妓文化致敬呢?搭配的鞋子是从街角的成人用品商店买来的吗?“窑”和欧式胸衣的关系在哪儿呢?
北京服装学院的副教授胡月曾经评论过2001年为上海APEC专门设计的“新唐装”。他说“以我所见,它并非来自我们民族真实生活的设计,而是来自对传统服饰的误读,来自记忆中的似是而非,思考上的不求甚解”。而在2014年的中国时装周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近代中国在建筑、音乐、艺术的领域,都曾进行过几次“民族化”的对话和努力,而在时装行业所进行此方向的探究却少之又少。在我们尝试疏远过后重拾历史的时候,很多的所谓设计就建立在了对过去的一种形式化的美学幻想上。拿来主义和虚拟的文化嫁接和国民性的急于求成,铸就了一批沾沾自喜又不求甚解的“著名”服装设计师。
邱雨玟和张肇达的联合展示的主题为“新龙门客栈”——通过不同材质和工艺手法的应用,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示,来诠释新的“侠士风格”。面纱、草鞋、竹篓和斗笠,被安置在了一片碎布的海洋中,变成了衣衫褴褛的时尚“侠客”。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在80年代的巴黎玩儿解构主义和当时的先锋艺术,被依样画葫芦地沿用到了今天的设计,中国相对西方的文化的滞后性从未表现得如此露骨。大设计师们都特别喜欢使用“艺术”这个词,像是什么不符合常理的事儿只要沾上艺术的名头就立马可以昂首挺胸。但我们的艺术家们对他们的课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广泛的研究,于是表现在服装上,对主题和思考结果的体现都只停留在表层表达的阶段。对“秀”的形式和震慑性、新闻性的追求大过了对于服装本体和其穿着者需求的思考,于是时装在中国更加空洞。大师们打着“时尚先生”的旗号,使用着改革初期的婚纱廓形,中国三线城市的立裁方法和审美腔调,揣着对中华繁华盛世的连番幻想,哪怕在谈论中国的时候,也过犹不及,与历史抑或我们的集体现实通通毫无关联。
“模糊的记忆”是设计师陈圆在时装周的首次发布,习惯了时装周重口儿的大家被设计师的干净和朴素彻底洗刷了味蕾。每个模特的出场,都能让你感受到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记忆一不小心抹得太红的脸蛋儿,对中分小辫儿的莫名执着,红色塑料凉鞋——陈圆用中国20世纪末的独特语言生动地讲了一节课,没有破坏性的,没有“艺术使命”的,不用力过度的真正的衣服,才能显示出设计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历史、文化和对穿着者的尊重。
“风带给我一首歌”是这一次悠之(YOUZ)的春夏发布主题,设计师将风带给他的触动体现在衣服与穿着者的交流上,不同形态的肢体、不同剪裁的廓形,在行走站立、转身回眸之间,塑造不断改变着的新的形态。邹游的设计追求在简单中表现出韵律,这种允许人的身体保持私密的空间,服装和自然产生互动而更加完整的形式,衣服与穿着者之间互相表达、互相支撑的关系,正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继承。整个系列完整有延续性,又洋溢着小调似的小诙谐,雅痞的腔调、摩登化的民族风格、深藏的怀旧情绪都体现在了针脚之间,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干净利落地表达了出来。
不同于一些浮夸的老派的设计方法,邹游和陈圆的设计是真诚的——设计师在其中讲述他们所懂得的以及关心的世界,吸引观念相似的人群,来共同庆祝他们彼此的相同和与他人的不同。当代的中国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设计师——Uma Wang,班晓雪所表达的衣着能带给穿着者的自由和服装所呈现的对自然的尊重;王一扬带领的Zuczug、张达的以及上官所拥有的用世界的语言讲述当代中国文化的能力。他们诚实地叙述着自己所知的世界,描绘自己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和审美。这些设计师现在所行进的方向,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个课题在中国服装领域的研究成果。采访里洪晃说:“在过去的这十年里,中国时装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现在如果行业要继续发展的话,就一定要有人站起来说‘wait a minute,this is a piece of shit,you need to get better,or you will not survive’”。我们需要诚实的设计师、有责任感的媒体,以及自我的观众,只有这样,当设计师谈论中国的时候才能好好儿“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