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父母亲情诗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包含了浓郁的家族亲情。我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孝道,《诗经》中的父母亲情诗运用赋比兴手法,从父母和儿女两个视角赞颂了父母亲情的伟大,对儒家的伦理教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的文化元典、儒家的“六经”之一,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特别是在伦理教化方面。孔子对其十分推崇,他在《论语·为政第二》里面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即思想纯正,人物的言行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孔子还具体提到了《诗经》的伦理教化作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
  《诗经》伦理教化的内容之一就是重视孝道,赞颂父母亲情。《诗经》中描写父母亲情的篇章主要有以下九篇:《邶风·凯风》《小雅·蓼莪》《豳风·鸱鸮》《唐风·鸨羽》《魏风·陟岵》《小雅·四牡》《周南·葛覃》《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
  从创作视角上看,《诗经》中的父母亲情诗主要从正面描写父母的辛劳和通过儿女思念的衬托两个方面来表达父母亲情的伟大。《凯风》《蓼莪》两篇直接表达了父母深沉伟大的养育之恩。《鸱鸮》一诗从鸟类的角度塑造了母亲历经艰辛仍努力保护自己家庭的坚强形象。其余六篇都是从侧面衬托父母的恩情,《鸨羽》《陟岵》《四牡》写儿子因在外长期服役不能侍奉父母的痛苦;《葛覃》《泉水》《竹竿》都是记叙了远嫁在外的女儿对父母、家乡的思念之情。
  一、正面赞颂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
  《邶风·凯风》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的意思是指和风,指催生万物的暖风,这里用来比喻母爱;“棘心”,酸枣树刚刚长出的嫩芽,比喻子女;“棘薪”,是用酸枣树来代指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诗歌描写了母亲不辞劳苦地把七个孩子养育成人,而母亲有七个孩子,他们却不能好好地侍奉其母亲,表达了子女深深的愧疚之情。
  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此诗,“凯风”一词便成了儿女感念母爱的象征。古乐府《长歌行》有诗里记载:“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其立意选词全出自《凯风》。唐代孟郊《游子吟》里描写母爱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灵感也是源于《凯风》。宋代的苏轼在七言律诗《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有“回首悲凉便陈迹,凯风吹尽棘成薪”的诗句,明显也是化用了《诗经》中《凯风》一篇。
  相比《凯风》一篇的“徘恻哀鸣”,《小雅·蓼莪》对父母深情的表达更为直接和强烈。父母不辞劳累耗尽心血地养育“我”,对“我”恩深似海,而“我”却长年行役在外,不能早日回家侍奉双亲,等“我”返回家中时,父母竟然已经去世。父母为“我”积劳成疾,“我”不仅没有成材,也没能终养父母。《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正是此意。父母的养育之恩像苍天一样广阔无边,而自己却不能报答。最后,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喊:“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其喷涌而出的真切感情,读之让人泪下。《晋书·孝友传》记载,王裒其父被司马昭所杀,因此不仕西晋,遂隐居教书,“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齐书·高逸传》记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许多,由此可见,《小雅·蓼莪》一诗所表达的感念父母之情对后世同样影响深远。
  《豳风·鸱鸮》是为中国传世最早的寓言诗,它虽不是直接描写人类的父母亲情,却逼真地写出了丧失子女、又遭巢破的鸟禽之伤痛,塑造了一只虽经灾难仍坚持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鸟形象。
  二、在外行役之人对父母的思念
  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普通百姓都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和兵役,身体上的痛苦让他们备受折磨,更难以忍耐的却是骨肉分离的痛苦。《鸨羽》《陟岵》《四牡》三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鸨羽》作者所处时代正值晋国政治无道,频繁沉重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奔波,根本无法安心照顾家中父母妻儿,心中的怨愤难以克制,因此发出了强烈的喊声:“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朱熹《诗集传》点评其创作主旨:“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是诗。”
  《陟岵》一诗中,作者长年行役在外,因思念父母兄长而登上高山瞭望家乡。不觉之中,耳畔仿佛响起了家人的亲切叮嘱:“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就好像亲人在亲切地叮嘱自己:“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早日回到家中!”本诗角度奇特,不直言自己思念家乡,而是通过想象家中亲人对自己的叮嘱、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牡》一诗讲述了一位官差奉王命在外奔波而思念家人的故事。全诗基本都使用赋的手法,以行途中所见景物为衬托,突出作者的辛苦劳累。末章结句“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揭示全篇主旨,道出了为人子女不能为父母尽孝的悲伤。
  三、远嫁他乡的女儿对父母的思念
  《葛覃》一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待嫁,一为归宁。但是不管此诗所描写的主人公是颇有德行的待嫁女子还是欲返回娘家的新娘,她在诗中所展现的迫切喜悦之情是毫无疑问的。“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主人公希望赶快把衣物清洗整理干净,早点回家看望父母。
  与《葛覃》主题相类似的还有《泉水》一诗:“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此诗开头先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表达自己渴望归宁省亲的想法。后又用赋的手法虚构当年出嫁时与家人分别的场景,然而岁月流逝,如今自己非常思念家人。其心“悠悠”,却不能回到家中探望父母兄弟,只能借出游消解内心思念故乡的悲伤。
  再看《竹竿》一篇,其主要內容同样描写了卫国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儿思乡之情。其写作手法与《泉水》类似,用主人公的想象回忆出嫁之前在故乡的件件往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而结尾处与《泉水》篇同样靠驾车出行来慰藉女主人公心中的忧愁,“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儒家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百善之首。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应尽的道德义务。家庭是生命存在于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身体与灵魂的栖息地,注重家族亲情有利于家庭和睦。《诗经》以形象真切的感人语言描绘了上古时代人们的浓浓亲情,并逐步沉淀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这对于人们营造良好家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岛大学)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大力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新技术,而且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技术为动画设计带来了新方法,其表现形式更加灵动和富有情感。因此,本文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动画设计更加具有表现力,动画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动画产业持续发展。
期刊
世上有很多佛,他们各式各样,各负其责,可是他们真正给我们带来过什么呢?  世上也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你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安全。你也许会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安心。缺钱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些赚钱不易的话,边教训边塞钱给你。这种人叫做父母。父母为我们操劳一生,所以父母才应该是我们心中的佛。  俗话说,堂上二老便是佛。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佛,他们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也因你的伤心而伤心,在你失
期刊
影响中国水彩人物画创作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从时间、地域以及创作观念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创作风格的演变对中国水彩人物画创作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水彩人物画创作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一)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外交封锁和包围,只和苏联、朝鲜等少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大批文艺工作者到苏联学习交流,其中不乏水彩画家。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的水彩画作品大
期刊
李萌羽,文学博士,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先后出版《多维视野中的沈从文和福克纳》(专著)、《跨文化交际教程》(与美国跨文化交际学创始人之一普罗斯教授合著)及《跨文化交流》(英文专著)等6部著作,参与编写《现代中国文学通鉴》等教材,在国内外权威刊物《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发表论文近50篇。本文研究对象《跨文化沟通与中西文学对话》系李萌羽教授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自选
期刊
尤凤伟的小说有一种少见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他关注农村人的生存状况,指出广大农民普遍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处于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他的小说《为国瑞兄弟善后》细致地刻画了国祥还钱路上的言行和心理,展现了人物不安的内心世界。国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被动接受的错误方式来缓解情绪。他是一个消极的生存者,不能正确、清晰地认识自我。  一、不幸的遭遇与处境使国祥感到不安  面对不幸的遭遇,国祥内心感到极度不
期刊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但关于言意关系的论争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明确的论断,以《周易》和庄子为重要代表。从先秦到魏晋,言意关系从最初的言不尽意论发展到立象尽意论再到得意忘言论,古代哲学家对言意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的转换。通过对言意关系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言与意的关系,深刻理解得意忘言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言不尽意”为出发点,论述了言意关系在中国
期刊
本文试从儿童画与装饰画的基本形成过程与它们形成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从创作意图与艺术表现上的区别与联系出发来讨论儿童画与装饰画,进而结合当今装饰画界的时代特色,谈论儿童画对装饰画的启发。  一、装饰画与儿童画的区别与联系  (一)创作意图上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工艺美术家陈之佛认为,“装饰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换个方式讲,装饰画也是艺术家自身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装饰性绘画作品,尽管在材料、载体
期刊
我骨子里还是带了一些浪漫主义的,所以在2003年的那个春天,在寒假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做出了去踏青的决定。我坚信春天只有在田野里才能奔跑起来,那里有春天最奔放的足迹。  我出生在农村,可是从小就跟着当兵的父亲转遍祖国天南海北,最后还是定居在城市里。在农村生活的几年里,我的身份是特殊的。那时候大家都称呼非农户口为“吃商品粮”的,貌似吃商品粮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虽然不明其中道理,但是每每被大家谈论起
期刊
现在,穿皮鞋、戴手表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每个人的鞋柜里也许都会拥有几双不同款式的皮鞋,戴手表同样不足为奇了,手表也不单是显示时间的工具了。目前凸显的是它装饰的功能,手表的动力也早已升级为电池和自动上弦了。  而要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40多年前,皮鞋和手表那可是稀罕物,也可以说是奢侈品。特别是在农村,能穿皮鞋、戴手表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我记得当时我的一个远房亲戚,从部队复员回来,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走起路
期刊
《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该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她的弟弟身患绝症,宗璞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看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此联想到十几年前的紫藤萝花,看到花儿由衰到盛,被它蓬勃的生机所感染,触景生情,转悲为喜,并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全文短小精致,是新时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扬州大学文学院徐家昌教授评价:“文章的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