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教学,单纯机械式的技能训练事倍功半。围绕能力为本位、技能为核心的培养目标,紧跟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内容结构、教学模式、实训方式、评价模式等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立体化、多维度的改革创新,才是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教学;工作任务;虚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5-03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各部件的结构、性能,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硬件,并熟练地组装成计算机,在掌握计算机维修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胜任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针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教师如果只会遵循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机械示范,不紧扣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对实现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定有所影响。近几年,我校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研究,在确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将技能的学习融入项目工作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技能训练方式,改革评价模式,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技能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以技能融入项目为抓手,创新技能教学内容
(一)紧贴岗位任务,确定技能要求
学生职业技能学习要求,不是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材中分析出来的,而是要结合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由任课教师与计算机应用实践专家深入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以计算机组装、管理、维护等工作任务为基础,对各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形成整合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整合工作任务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分解出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确定岗位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方面:(1)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包括CPU、内存条、主板、硬盘、电源、显卡、光驱的安装,前置接口、内部线、外部设备的连接等。(2)根据用户不同装机需求,选择计算机部件,并列出配置清单,包括选择CPU、内存条、显卡等等。(3)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备份与还原,包括BIOS常用功能的设置、硬盘分区与格式化、驱动程序安装、GHOST软件的应用。(4)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包括防毒软件、下载软件等的安装与使用。(5)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测试,包括CPU、显卡、硬盘等及整机性能的测试。(6)判断并排除计算机常见的故障。以这些经过系统分析所得的岗位技能为基础,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而确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技能学习要求。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所含的技能学习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技能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也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便利条件,每月定期到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深入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与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交流沟通,了解计算机各类新产品的使用、新技术的应用,主动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加强操作锻炼,熟练掌握岗位的最新技能,并仔细记录、认真总结,为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技能教学内容密切贴近职业岗位任务,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保证技能学习的科学性、及时性,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二)依靠项目载体,重构技能学习
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思维的养成,认知结构的建立,应在与工作情境相联系的项目载体中动态地培养,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确立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的项目课程,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内容组织顺序,改变机械式、静态的技能学习,将专业技能等职业能力要素融入以下七个典型项目中。项目一:闪亮登场——给一台家庭用计算机各个硬件写标签;项目二:各就各位——组装一台能正常启动的计算机;项目三:各取所需——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组装计算机的配置清单;项目四:脚踏实地——给一台计算机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并备份;项目五:尽善尽美——安装与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项目六:明辨是非——判别你所用的计算机硬件的真假;项目七:见招拆招——给出现黑屏现象的计算机处理故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完成这七个项目工作,对计算机硬件的选择、组装,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安装与维护等操作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了在工作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学习项目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有利于组织教学的角度出发,项目可进一步细分出模块。每个模块,大约安排4课时,模块所包含的技能单元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每个项目涵盖的学习内容随设计的项目不同,可作相应动态调整,但一定要避免出现整门课程的项目体系有技能、知识缺漏的现象。项目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一个具备典型性、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的优秀项目,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创新技能教学模式
结合中职学生智能特点,利用项目化、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实训方式,创新教学场景,实施一体化教学,在突出技能实训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创新技能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已成为改革传统课程模式的一个成功典范,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团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项目教学为基础、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引导文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判断和解决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学习内容中,我们在计算机上有意识地降低CPU风扇的转速,人为设计出一个由于CPU温度升高造成计算机黑屏的故障让学生解决,作为学习的子项目。在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按常规检测流程,自己先尝试解决黑屏故障,在实践中体验、分析完成项目工作所需场所、工具、设备、时间等问题,确保为学生完成项目提供足够的器材,并在项目实施时对学生的引导更加有的放矢。在项目教学实施阶段,对应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分解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阶段,六个阶段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资讯阶段,教师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向学生描述计算机出黑屏故障时的机器状况,布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并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计划阶段,组建工作小组,组员运用“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剖析引起黑屏故障现象的原因,利用一体化实训室配备的资料,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解决黑屏故障的工作步骤,确定各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决策阶段,即从计划阶段列出的多种可能性中确定最佳解决途径和所需的维修工具,如有必要,教师以讨论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引导,纠正工作计划的偏差;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阶段拟定的工作步骤,分别检测主机电源的电压,视频线的连接,CPU、内存条、各种板卡与主板插槽的接触,BIOS参数的设置等,作好有关文字记录;检查阶段,对照工作目标要求,由学生对已经解决黑屏故障计算机进行最后检查;评价阶段,按照预先制定的评分考核标准,学生和教师共同对项目结果、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项目教学的六个阶段中,技能的学习随项目的开展融入到不同的环节中,这种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习得的技能,更容易内化迁移。另外,对需要长时间实训才能熟练的技能,也不排除单独设置学习单元,加强训练。
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边操作,边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在协同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协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完成现有的岗位任务,而且能胜任未来岗位工作。
(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创新技能实训方式
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效果,理想化状况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先进的各类计算机硬件,但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给学生配置落后的旧设备,学生应用不了新知识、新技能,又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校除了在讲授和演示时使用主流配置的计算机外,也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硬件安装虚拟实训软件。实训软件按照计算机组装步骤,提供了CPU安装、内存条、主板、硬盘等的安装;能根据用户要求虚拟选择性能不同的部件,并自动判断部件之间的兼容性;内含丰富的资迅,包括计算机各种部件的理论知识、安装视频、知识考核等。并且学校根据岗位上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虚拟实训平台。学生借助此虚拟实训软件预习计算机硬件安装,反复尝试,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的针对性,避免计算机部件的损耗,大幅度降低实训开支成本,不失为实操之前的一种有价值的预备训练。
虚拟实训虽然能模拟实际操作过程,但虚拟实训毕竟会使学生产生“虚拟感”,而真正实操能消除学生虚拟实训中“不真实”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是无法被取代的。为减少部件的损耗,在真正组装计算机之前,我们再设计一个过渡环节,即先以淘汰的计算机硬件进行练习操作,感受连线与接口、板卡与插槽之间等插接时的力度、方向、取拿硬件的姿势、手握位置等。等到学生真正掌握了正确的安装方法后,再为每组配备一台主流配置的计算机和实训设备、工具等,并且由小组组长签领,做到责任到人,既减少损耗,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习惯。根据我们实训指导经验,计算机部件的损坏,一般是学生操作用力不当,“暴力安装”所至。因此,在实训前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如果操作硬件连接需用很大的力量,很有可能是因为硬件搭配不正确,操作方法不对。此时应要求学生立即停止操作,冷静思考,组员间相互探讨,教师及时给与适度的指引,保证顺利完成技能实训项目。
计算机硬件组装完成后,下一阶段就是要安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及各类工具软件。同样,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也运用先虚拟后实操的方式。实现虚拟软件安装的平台很多,我们主要是利用VMware构建出一台虚拟计算机,提供软件安装与使用相关实训环境。让学生熟悉计算机BIOS的主要功能及设置方法;掌握DOS操作系统下FDISK、FORMAT命令的使用,完成以硬盘分区及格式化;完成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安装及设置;用PQ分区软件和GHOST实现硬盘的重新分区及分区的备份还原;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应用“虚拟机”平台进行软件实训的效果与真正计算机差异不大,虚拟机使用避免了传统实操工作中反复调用硬盘,造成硬盘物理性损坏,不失为软件安装与使用中一种好的实训方法。同样在虚拟环境下的练习软件安装实训方式,亦有其自身的不足,因此,后期还要遵循硬件安装实训时的分组原则,让学生在真实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经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安装过程,这样能有效提高实验的组织实施效果。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创新技能教学环境
项目化的技能教学要有一体化教学场地的支撑。校内,我们按照现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实训室,将室内划分为两大区域:一个区域用于虚拟实训,按小组工作的形式,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提供硬件安装的虚拟实训软件及建立“虚拟机”软件平台,训练学生掌握装机的各个步骤及注意事项、模拟计算机软件故障的处理;另一区域用于硬件组装维护实训,具备示教区域、实习工作区域、信息资迅区域和工具存放区域等。示教区域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计算机各类硬件及内部立体解剖模型等,用于面向全班学生的理论教学;实习工作区域以学习工作站形式为每个小组配备有实训计算机、练习拨、插、接的各种旧硬件、维修工具、测量仪器等,用于项目工作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训。信息资迅区域配备维修手册、能和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配套建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专题网站,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技术查询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工具存放区域用于存放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在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技能的学习随项目的推进逐步深化,由于学生是在一个空间连贯的环境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更有利于技能序列化、结构化,也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固然是技能教学的重要场所,但学生体验不到真正职场岗位上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压力。我们利用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学生自发成立的计算机维护工作室,将课堂从校内搬到校外的工作现场,探索在学习性工作岗位构建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开始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参观各大型计算机维修店、配件店,对市场各种各样计算机硬件等有初步的认识,或者到企业实习基地、工作室观摩计算机组装维护的工作情境,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后期结合学习项目的推进,引入一些来自市场和企业的真正项目,如按照企业提供的客户计算机配置单,利用各类信息指引,完成一台计算机的组装。或者为顾客处理计算机的各类故障,边操作,边与顾客沟通交流,满足顾客提出的技术需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其社会能力。
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创新技能考核模式
面向企业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最有人才质量评价话语权的是企业。我校教学团队除了深入企业了解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外,还通过发放调查表等途径掌握用人单位对我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围绕教学的培养目标,创新技能考核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评价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核只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对学生在每个项目表现出的综合学习行为特征进行考核,既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等,也包括每个项目实施的六个环节阶段成果、最终工作成果、表现出的关键能力。所有考核的结果,都记录在过程性考核表中,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知识考核既有来自试题库标准化题目,也有让学生到社会、企业完成具体任务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如根据顾客要求配置出一台计算机,由学生到计算机配件市场调查,列出配置表,并给出配机理由,最后由我们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配机给出成绩。技能考核以课程核心技能为基础,教师准备好若干道题目,考核时采取抽签的方式选取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规范操作。
评价考核主体多元化,既有学生和教师根据技能学习过程、项目工作职责表现给出的评价,也有企业实践专家和顾客参与的评价。面向市场、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的评价,最能验证教学效果,让企业和顾客介入学生质量考核中,是克服传统考核弊病的有效方式。例如,学生在维修工作室为顾客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后,让顾客最后检查,与顾客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服务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顾客如果对学生各方面都感到满意就是最好评价。通过评价方式方法创新,评价更全面、客观和公正,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教学团队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为平台,对技能教学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突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专业技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有很多问题,如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深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胜任工作岗位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邓冕(1973—),女,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教师,计算机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教学;工作任务;虚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5-03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各部件的结构、性能,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硬件,并熟练地组装成计算机,在掌握计算机维修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胜任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针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教师如果只会遵循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机械示范,不紧扣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对实现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定有所影响。近几年,我校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研究,在确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将技能的学习融入项目工作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技能训练方式,改革评价模式,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技能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以技能融入项目为抓手,创新技能教学内容
(一)紧贴岗位任务,确定技能要求
学生职业技能学习要求,不是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材中分析出来的,而是要结合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由任课教师与计算机应用实践专家深入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以计算机组装、管理、维护等工作任务为基础,对各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形成整合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整合工作任务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分解出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确定岗位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方面:(1)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包括CPU、内存条、主板、硬盘、电源、显卡、光驱的安装,前置接口、内部线、外部设备的连接等。(2)根据用户不同装机需求,选择计算机部件,并列出配置清单,包括选择CPU、内存条、显卡等等。(3)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备份与还原,包括BIOS常用功能的设置、硬盘分区与格式化、驱动程序安装、GHOST软件的应用。(4)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包括防毒软件、下载软件等的安装与使用。(5)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测试,包括CPU、显卡、硬盘等及整机性能的测试。(6)判断并排除计算机常见的故障。以这些经过系统分析所得的岗位技能为基础,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而确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技能学习要求。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所含的技能学习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技能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也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便利条件,每月定期到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深入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与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交流沟通,了解计算机各类新产品的使用、新技术的应用,主动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加强操作锻炼,熟练掌握岗位的最新技能,并仔细记录、认真总结,为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技能教学内容密切贴近职业岗位任务,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保证技能学习的科学性、及时性,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二)依靠项目载体,重构技能学习
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思维的养成,认知结构的建立,应在与工作情境相联系的项目载体中动态地培养,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确立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的项目课程,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内容组织顺序,改变机械式、静态的技能学习,将专业技能等职业能力要素融入以下七个典型项目中。项目一:闪亮登场——给一台家庭用计算机各个硬件写标签;项目二:各就各位——组装一台能正常启动的计算机;项目三:各取所需——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组装计算机的配置清单;项目四:脚踏实地——给一台计算机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并备份;项目五:尽善尽美——安装与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项目六:明辨是非——判别你所用的计算机硬件的真假;项目七:见招拆招——给出现黑屏现象的计算机处理故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完成这七个项目工作,对计算机硬件的选择、组装,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安装与维护等操作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了在工作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学习项目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有利于组织教学的角度出发,项目可进一步细分出模块。每个模块,大约安排4课时,模块所包含的技能单元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每个项目涵盖的学习内容随设计的项目不同,可作相应动态调整,但一定要避免出现整门课程的项目体系有技能、知识缺漏的现象。项目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一个具备典型性、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的优秀项目,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创新技能教学模式
结合中职学生智能特点,利用项目化、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实训方式,创新教学场景,实施一体化教学,在突出技能实训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创新技能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已成为改革传统课程模式的一个成功典范,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团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项目教学为基础、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引导文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判断和解决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学习内容中,我们在计算机上有意识地降低CPU风扇的转速,人为设计出一个由于CPU温度升高造成计算机黑屏的故障让学生解决,作为学习的子项目。在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按常规检测流程,自己先尝试解决黑屏故障,在实践中体验、分析完成项目工作所需场所、工具、设备、时间等问题,确保为学生完成项目提供足够的器材,并在项目实施时对学生的引导更加有的放矢。在项目教学实施阶段,对应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分解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阶段,六个阶段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资讯阶段,教师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向学生描述计算机出黑屏故障时的机器状况,布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并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计划阶段,组建工作小组,组员运用“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剖析引起黑屏故障现象的原因,利用一体化实训室配备的资料,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解决黑屏故障的工作步骤,确定各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决策阶段,即从计划阶段列出的多种可能性中确定最佳解决途径和所需的维修工具,如有必要,教师以讨论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引导,纠正工作计划的偏差;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阶段拟定的工作步骤,分别检测主机电源的电压,视频线的连接,CPU、内存条、各种板卡与主板插槽的接触,BIOS参数的设置等,作好有关文字记录;检查阶段,对照工作目标要求,由学生对已经解决黑屏故障计算机进行最后检查;评价阶段,按照预先制定的评分考核标准,学生和教师共同对项目结果、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项目教学的六个阶段中,技能的学习随项目的开展融入到不同的环节中,这种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习得的技能,更容易内化迁移。另外,对需要长时间实训才能熟练的技能,也不排除单独设置学习单元,加强训练。
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边操作,边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在协同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协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完成现有的岗位任务,而且能胜任未来岗位工作。
(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创新技能实训方式
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效果,理想化状况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先进的各类计算机硬件,但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给学生配置落后的旧设备,学生应用不了新知识、新技能,又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校除了在讲授和演示时使用主流配置的计算机外,也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硬件安装虚拟实训软件。实训软件按照计算机组装步骤,提供了CPU安装、内存条、主板、硬盘等的安装;能根据用户要求虚拟选择性能不同的部件,并自动判断部件之间的兼容性;内含丰富的资迅,包括计算机各种部件的理论知识、安装视频、知识考核等。并且学校根据岗位上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虚拟实训平台。学生借助此虚拟实训软件预习计算机硬件安装,反复尝试,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的针对性,避免计算机部件的损耗,大幅度降低实训开支成本,不失为实操之前的一种有价值的预备训练。
虚拟实训虽然能模拟实际操作过程,但虚拟实训毕竟会使学生产生“虚拟感”,而真正实操能消除学生虚拟实训中“不真实”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是无法被取代的。为减少部件的损耗,在真正组装计算机之前,我们再设计一个过渡环节,即先以淘汰的计算机硬件进行练习操作,感受连线与接口、板卡与插槽之间等插接时的力度、方向、取拿硬件的姿势、手握位置等。等到学生真正掌握了正确的安装方法后,再为每组配备一台主流配置的计算机和实训设备、工具等,并且由小组组长签领,做到责任到人,既减少损耗,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习惯。根据我们实训指导经验,计算机部件的损坏,一般是学生操作用力不当,“暴力安装”所至。因此,在实训前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如果操作硬件连接需用很大的力量,很有可能是因为硬件搭配不正确,操作方法不对。此时应要求学生立即停止操作,冷静思考,组员间相互探讨,教师及时给与适度的指引,保证顺利完成技能实训项目。
计算机硬件组装完成后,下一阶段就是要安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及各类工具软件。同样,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也运用先虚拟后实操的方式。实现虚拟软件安装的平台很多,我们主要是利用VMware构建出一台虚拟计算机,提供软件安装与使用相关实训环境。让学生熟悉计算机BIOS的主要功能及设置方法;掌握DOS操作系统下FDISK、FORMAT命令的使用,完成以硬盘分区及格式化;完成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安装及设置;用PQ分区软件和GHOST实现硬盘的重新分区及分区的备份还原;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应用“虚拟机”平台进行软件实训的效果与真正计算机差异不大,虚拟机使用避免了传统实操工作中反复调用硬盘,造成硬盘物理性损坏,不失为软件安装与使用中一种好的实训方法。同样在虚拟环境下的练习软件安装实训方式,亦有其自身的不足,因此,后期还要遵循硬件安装实训时的分组原则,让学生在真实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经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安装过程,这样能有效提高实验的组织实施效果。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创新技能教学环境
项目化的技能教学要有一体化教学场地的支撑。校内,我们按照现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实训室,将室内划分为两大区域:一个区域用于虚拟实训,按小组工作的形式,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提供硬件安装的虚拟实训软件及建立“虚拟机”软件平台,训练学生掌握装机的各个步骤及注意事项、模拟计算机软件故障的处理;另一区域用于硬件组装维护实训,具备示教区域、实习工作区域、信息资迅区域和工具存放区域等。示教区域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计算机各类硬件及内部立体解剖模型等,用于面向全班学生的理论教学;实习工作区域以学习工作站形式为每个小组配备有实训计算机、练习拨、插、接的各种旧硬件、维修工具、测量仪器等,用于项目工作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训。信息资迅区域配备维修手册、能和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配套建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专题网站,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技术查询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工具存放区域用于存放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在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技能的学习随项目的推进逐步深化,由于学生是在一个空间连贯的环境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更有利于技能序列化、结构化,也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固然是技能教学的重要场所,但学生体验不到真正职场岗位上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压力。我们利用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学生自发成立的计算机维护工作室,将课堂从校内搬到校外的工作现场,探索在学习性工作岗位构建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开始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参观各大型计算机维修店、配件店,对市场各种各样计算机硬件等有初步的认识,或者到企业实习基地、工作室观摩计算机组装维护的工作情境,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后期结合学习项目的推进,引入一些来自市场和企业的真正项目,如按照企业提供的客户计算机配置单,利用各类信息指引,完成一台计算机的组装。或者为顾客处理计算机的各类故障,边操作,边与顾客沟通交流,满足顾客提出的技术需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其社会能力。
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创新技能考核模式
面向企业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最有人才质量评价话语权的是企业。我校教学团队除了深入企业了解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外,还通过发放调查表等途径掌握用人单位对我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围绕教学的培养目标,创新技能考核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评价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核只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对学生在每个项目表现出的综合学习行为特征进行考核,既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等,也包括每个项目实施的六个环节阶段成果、最终工作成果、表现出的关键能力。所有考核的结果,都记录在过程性考核表中,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知识考核既有来自试题库标准化题目,也有让学生到社会、企业完成具体任务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如根据顾客要求配置出一台计算机,由学生到计算机配件市场调查,列出配置表,并给出配机理由,最后由我们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配机给出成绩。技能考核以课程核心技能为基础,教师准备好若干道题目,考核时采取抽签的方式选取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规范操作。
评价考核主体多元化,既有学生和教师根据技能学习过程、项目工作职责表现给出的评价,也有企业实践专家和顾客参与的评价。面向市场、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的评价,最能验证教学效果,让企业和顾客介入学生质量考核中,是克服传统考核弊病的有效方式。例如,学生在维修工作室为顾客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后,让顾客最后检查,与顾客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服务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顾客如果对学生各方面都感到满意就是最好评价。通过评价方式方法创新,评价更全面、客观和公正,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教学团队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为平台,对技能教学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突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专业技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有很多问题,如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深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胜任工作岗位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邓冕(1973—),女,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教师,计算机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