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是青海省东部地区森林草原主要鼠害之一。鼢鼠全年危害期约100 d,其中春季40 d,秋季60 d,每年4月和9月底出现2次高峰,是捕杀的最佳时期。
甘肃鼢鼠多栖息于荒山坡及幼林中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岩石较多的地段,常在山地的凹地、沟底、缓坡掘永久性洞道生活,洞道通常由洞口、洞道、老窝等组成。除繁殖季节外,雌雄各居一洞,一洞一鼠。甘肃鼢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般一年生1胎,每胎2~6仔,4—5月为繁殖盛期。在林区该鼠种主要危害一至十年生幼龄树木,啮食树木幼根,造成树木秃根引起死亡[1-3]。仅互助县北山林区,每年被鼢鼠危害的造林地,轻者被害株数达20%~30%,重者达50%以上,严重威胁着林区幼龄林及工程造林地的发展[4-6]。研究有效防治鼢鼠危害的方法已成为幼龄林抚育的当务之急。
1材料与方法
1.1防治区概况
互助县北山林区位于祁连山东端,大通河流域下游,海拔2 100~4 308 m,林业用地9.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444万m3,林区植物群系30余个,高等植物达98种,是青海省森林分布相对集中、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都较大的天然次生林之一。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 063.73 hm2,完成幼林抚育66.67 hm2,但由于甘肃鼢鼠为主的鼠害影响,保存率仅有65%。
1.2防治方法
1.2.1地弓法。弓箭由弓架、弓背、弦、箭等部分组成。安放弓箭时,首先要寻找鼢鼠洞穴的浅交通洞,铲平洞顶,截齐洞口,从距离洞口6 cm的洞顶中心处钻箭孔,弓安放在靠近箭孔的洞顶上,把弓架插入土中,弓背压上石块固定,拉弓弦挂于挑杆一端,一手抓住挑杆引线,并将引线末端引机钩挂在洞口壁上的木棍引机上,将箭尖利一端插入箭孔,另一端挂往弓弦。鼢鼠在堵洞时触动土块,弓拉箭扎入鼠体。
1.2.2投毒法。防治时间选定在每年春、秋季鼢鼠活动频繁季节。配制0.5%毒鼠磷毒饵,将含92%以上毒鼠磷与适量的滑石粉等稀释剂混合研细,再与洋芋块、面粉等混匀,缓慢加水,随加随拌成较硬的面团,做成1~2 g/粒的块。投毒方法,用探棍在洞道上插1个孔,轻轻旋转退出探棍,把毒铒从孔中投到洞道内。为便于检查,每洞投4块(粒),并插上标志。3 d后挖开洞检查毒铒被食情况。凡毒铒被食后的洞口,敞开数小时后若被鼢鼠封闭,就与毒铒未食洞口一起作为无效洞口,凡毒铒被食又末封洞的洞口作为有效洞。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标准地内随机确定3块样方调查受害株数,要求样方内样木不少于100株。采用土丘系数法,随机选择3块面积1 hm2的辅助标准地,统计标准地内的新土丘数。根据土丘挖开洞道,间隔2昼夜进行检查,凡封洞者即为有效洞,在有效洞布“十”字型弓箭,1昼夜检查1次,及时重设弓箭,连续捕杀2昼夜,统计出鼢鼠密度,比较防治前后密度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土丘系数=实捕鼢鼠数/土丘数
鼢鼠密度=标准地内鼢鼠数/标准地面积
鼢鼠相对数量=土丘数×土丘系数
2结果与分析
经过调查,在幼林中受鼢鼠危害的林木占34%,受鼢鼠危害导致死亡的占18%(表1),是造成幼树死亡的主要原因。
2007年,林区在人工幼林中用弓箭法捕杀鼢鼠200只,投放毒铒3 000处,约毒死鼢鼠1 200只。经过1年的防治,2008年在相同标准地内重新调查鼢鼠密度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由此说明,化学药物防治是防治甘肃鼢鼠的有效方法。
4参考文献
[1] 张永晖,王桂玉.小陇山林区甘肃鼢鼠防治技术研究[J].甘肃科技,2011,27(8):172-175.
[2] 王凌珍,马生刚.甘肃鼢鼠危害情况调查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种业,2009(3):18-19.
[3] 白杨,张文辅.宁南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及综合防治途径[J].宁夏农林科技,2009(1):42-43,76.
[4] 安永平,张桂琴,魏春燕.固原市甘肃鼢鼠防治实践[J].陕西林业科技,2008(4):96-98.
[5] 徐晓红.立远林场防治甘肃鼢鼠的研究[J].中国林业,2008(5):60.
[6] 王小花,刘朝辉.宁夏南部山区鼢鼠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89-90.
甘肃鼢鼠多栖息于荒山坡及幼林中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岩石较多的地段,常在山地的凹地、沟底、缓坡掘永久性洞道生活,洞道通常由洞口、洞道、老窝等组成。除繁殖季节外,雌雄各居一洞,一洞一鼠。甘肃鼢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般一年生1胎,每胎2~6仔,4—5月为繁殖盛期。在林区该鼠种主要危害一至十年生幼龄树木,啮食树木幼根,造成树木秃根引起死亡[1-3]。仅互助县北山林区,每年被鼢鼠危害的造林地,轻者被害株数达20%~30%,重者达50%以上,严重威胁着林区幼龄林及工程造林地的发展[4-6]。研究有效防治鼢鼠危害的方法已成为幼龄林抚育的当务之急。
1材料与方法
1.1防治区概况
互助县北山林区位于祁连山东端,大通河流域下游,海拔2 100~4 308 m,林业用地9.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444万m3,林区植物群系30余个,高等植物达98种,是青海省森林分布相对集中、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都较大的天然次生林之一。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 063.73 hm2,完成幼林抚育66.67 hm2,但由于甘肃鼢鼠为主的鼠害影响,保存率仅有65%。
1.2防治方法
1.2.1地弓法。弓箭由弓架、弓背、弦、箭等部分组成。安放弓箭时,首先要寻找鼢鼠洞穴的浅交通洞,铲平洞顶,截齐洞口,从距离洞口6 cm的洞顶中心处钻箭孔,弓安放在靠近箭孔的洞顶上,把弓架插入土中,弓背压上石块固定,拉弓弦挂于挑杆一端,一手抓住挑杆引线,并将引线末端引机钩挂在洞口壁上的木棍引机上,将箭尖利一端插入箭孔,另一端挂往弓弦。鼢鼠在堵洞时触动土块,弓拉箭扎入鼠体。
1.2.2投毒法。防治时间选定在每年春、秋季鼢鼠活动频繁季节。配制0.5%毒鼠磷毒饵,将含92%以上毒鼠磷与适量的滑石粉等稀释剂混合研细,再与洋芋块、面粉等混匀,缓慢加水,随加随拌成较硬的面团,做成1~2 g/粒的块。投毒方法,用探棍在洞道上插1个孔,轻轻旋转退出探棍,把毒铒从孔中投到洞道内。为便于检查,每洞投4块(粒),并插上标志。3 d后挖开洞检查毒铒被食情况。凡毒铒被食后的洞口,敞开数小时后若被鼢鼠封闭,就与毒铒未食洞口一起作为无效洞口,凡毒铒被食又末封洞的洞口作为有效洞。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标准地内随机确定3块样方调查受害株数,要求样方内样木不少于100株。采用土丘系数法,随机选择3块面积1 hm2的辅助标准地,统计标准地内的新土丘数。根据土丘挖开洞道,间隔2昼夜进行检查,凡封洞者即为有效洞,在有效洞布“十”字型弓箭,1昼夜检查1次,及时重设弓箭,连续捕杀2昼夜,统计出鼢鼠密度,比较防治前后密度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土丘系数=实捕鼢鼠数/土丘数
鼢鼠密度=标准地内鼢鼠数/标准地面积
鼢鼠相对数量=土丘数×土丘系数
2结果与分析
经过调查,在幼林中受鼢鼠危害的林木占34%,受鼢鼠危害导致死亡的占18%(表1),是造成幼树死亡的主要原因。
2007年,林区在人工幼林中用弓箭法捕杀鼢鼠200只,投放毒铒3 000处,约毒死鼢鼠1 200只。经过1年的防治,2008年在相同标准地内重新调查鼢鼠密度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由此说明,化学药物防治是防治甘肃鼢鼠的有效方法。
4参考文献
[1] 张永晖,王桂玉.小陇山林区甘肃鼢鼠防治技术研究[J].甘肃科技,2011,27(8):172-175.
[2] 王凌珍,马生刚.甘肃鼢鼠危害情况调查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种业,2009(3):18-19.
[3] 白杨,张文辅.宁南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及综合防治途径[J].宁夏农林科技,2009(1):42-43,76.
[4] 安永平,张桂琴,魏春燕.固原市甘肃鼢鼠防治实践[J].陕西林业科技,2008(4):96-98.
[5] 徐晓红.立远林场防治甘肃鼢鼠的研究[J].中国林业,2008(5):60.
[6] 王小花,刘朝辉.宁夏南部山区鼢鼠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