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基于居民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知情况提出对策。方法 采用广东省国家助学贷款问卷调查(家长版)调研清远市太平镇232名居民,对当地学校的领导进行质性访谈。结果 居民对基本知识了解少,认为资格认定有难度,对助学效果持中立态度;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途径以自我解决与求助亲朋好友为主,对奖学金资助较熟悉;认为拖欠还款与工作情况有关,通过制度与系统、工作单位、家庭督促还款,认为子女承担独立偿还贷款的责任。结论 居民的助学贷款认知度偏低,需完善“政府—银行—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助学贷款对策。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认知度 对策 居民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c)-0178-02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不断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广东省致力于精准扶贫,清远市清新区属于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之一[2],太平镇是清远市脱贫攻坚的示范镇之一。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国家助学贷款的资格认定、放贷、违约拖欠和偿还回收、政府责任、实施效应[3-4]。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家长作为家庭中的决策者和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较少受到关注。家长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形成学生无忧上学、家长支持儿女就学、家庭减轻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的居民分布状况抽取调研样本。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数据232份,有效回收率96.67%。其中,男性占43.97%,女性占56.03%;户口所在地以农村为主,占77.59%。
1.2 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研法为主,辅之以质性访谈法。采用广东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编制的广东省国家助学贷款问卷调查(家长版)。问卷共23题,包括家庭基本状况评估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情况。通过质性访谈法了解当地学校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情况。
1.3 质量控制
问卷承诺严格保密,并告知确保隐私的措施和调研的意义。调查员统一培训、规范调研应答。问卷采用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剔除填写时间过短或回答具有明显规律的问卷数据。问卷调查、数据输入、数据分析执行均由本项目利益无关者执行,实施时彼此隔离。
1.4 统计方法
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居民基本家庭状况评估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结果,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和分析
2.1 资料描述
居民对经济困难家庭人均年收入预估在3000元以下仅占22.41%,根据中国贫困标准,2016年贫困线约为3000元,显示居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识与中国贫困标准存在差距,居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具体细则和标准了解不清晰。66.38%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家庭属于或不属于经济困难家庭,表明2/3的居民结合实际情况判别经濟困难家庭,但1/3的居民对经济困难家庭的概念不清晰。仅有6.9%的居民获得国家助学贷款,27.59%的居民表示不清楚,显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居民占比率低,1/3的居民对国家助学贷款了解有限。
2.2 国家助学贷款的基本知识、资格认定、助学效果的认知情况
在基本知识的了解上,居民了解很少或完全不了解占82.76%,基本了解占17.24%,表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在居民中普及程度偏低。在资格认定上,居民认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偏容易(容易或非常容易)分别占18.97%和39.64%,偏困难(困难或非常困难)分别占81.03%和60.25%,显示居民认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偏难。在助学效果上,居民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46.55%,一些或没什么帮助的占53.45%,表明居民肯定国家助学贷款的助学效果,但对经济负担的缓解效果有限。
2.3 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途径的认知情况
在解决子女学业经费的首选方式上,求助亲朋好友和勤工俭学共占73.27%,申请商业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民间高息借款、奖助学金共占24.14%,这说明居民倾向于自我努力和求助亲朋好友解决经济问题。居民对其他资助政策的了解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国家奖学金(39.66%)、勤工助学(38.79%)、国家助学金(33.62%),表明居民对奖学金资助较为熟悉。
2.4 违约学生的原因、处理方法、不良影响的认知情况
在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原因中,居民认为工作薪水低或找不到工作分别占35.34%和34.48%,缺乏诚信、故意逃避占18.1%,忘记还款日期或具体还款数额的非故意拖欠占12.07%,这体现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学生离校后拖欠助学贷款与工作情况相关。
在违约学生的处理方法上,居民认为“建立还款提醒制度和贷后追踪系统”与“纳入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违约则拒绝再贷款”各占42.24%和21.55%,“联系家庭,家长督促还款”占25.86%,“通知工作单位,督促还款”占10.34%,说明居民倾向于完善制度与建立系统。若违约学生是子女,“自己还贷”和“协助学校督促还贷”各占40.52%和24.14%,“凑钱帮他还”和“想帮但没能力”各占27.59%和7.76%,显示居民认为成年子女应承担行为的后果。
违约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共享不良记录使其无法再次贷款,居民认为有一定影响或重大影响的占97.42%,没太大影响或无所谓的占2.58%。总体上,居民认同贷款违约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5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情况的访谈结果
为了解当地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当地学校领导进行质性访谈。采访结果如下:第一,资助政策的补助存在家长不愿意领取的现象。主要是精准扶贫的资金补助低于现实物价以及申请手续困难。第二,资助政策的落实存在普及程度低的现象。政府根据搜集的经济困难家庭资料落实精准扶贫,村委没有对非资助村民宣传资助政策知识,负责调研村民情况的驻村干部较少普及资助政策知识。第三,建档立卡的落实操作存在资助分布不均衡与纰漏核实家庭子女数量的现象。每户的资金分配按家庭孩子数量计算,孩子数量越多,资金分配越多。上级干部根据驻村干部的调研结果审核资料,但在审核资料的环节中纰漏家庭子女数量的核实。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助学贷款在当地普及程度处于偏低水平,居民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偏少,这可能与地区差异性、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与普及程度、国人“自力更生”“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认知特点有关。居民普遍认为经济困难家庭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资格认定有难度,这可能是调研群体中真正参与资格认定的人员较少有关。居民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途径以自我解决与求助亲朋好友为主,贷款为次要考虑途径,这与他们肯定国家助学贷款的助学效果相矛盾。一方面是与人际交往特点有关,人一般遇到困难时首先考虑的是通过自救或求助熟悉的人解决;另一方面是贷款的不确定性、隐蔽性与双面性让居民在选择时有所顾虑。少部分居民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减轻经济负担的作用有限,这反映出“远水解不了近渴”,虽然国家助学贷款能减轻学生求学的經济负担,但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善。
居民认为离校学生拖欠助学贷款主要与工作情况有关。找不到工作或工作薪水低,使得学生扣除生活日常支出后余额所剩无几,无力独自偿还助学贷款。在违约学生的处理上,主要通过制度与系统、工作单位、家庭三大方面督促还款,甚至纳入征信系统影响学生再次贷款;若违约学生是自己的子女,居民认为主要由子女独立偿还。这反映出学生身为成年人应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不应该依赖于家庭。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共享不良记录使学生无法再贷款对学生的信用值、经济费用来源等方面会有一定影响,甚至重要影响。如今,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国系统的共通共享,透过浏览个人信息即可了解个人情况,全国征信系统建立更加使得个人的诚信度受到重视。
3.2 对策
结合调研现状与访谈结果,提出“政府—银行—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助学贷款对策。在政府上,简化申请补助的手续,根据市场经济情况提高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费补助;设定不同标准的资助金额,以适应国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生活消费水平差距大的现状[5];驻乡领导调研细致化,即驻乡领导担当村民和上级干部的中介人员,在落乡落户开展调研时,调研对象更精准化,调研内容更细致化;干部审核资料严谨化,即干部严格依据资助政策与助学贷款申请的规定审核申请资料;完善贫困学生“奖、助、勤、学、贷”资助体制。在银行上,借鉴国外分期等额、渐进增长和按收入比例等还款方式,增加减免还款措施;建立相对弹性的还款机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还贷方式;严格控制贷款的违约风险,如从借款者的源头上控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实现生源地与高校集中办理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担方案。在学校上,落实资金精准落户的基础上,对学生和家长加强资助政策和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实施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结合方案。在贷款学生上,学生应主动了解最新政策,形成危机意识,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加强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嘉毅.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N].中国教育报,2017-02-11.
[2]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官方网站.广东省重点贫困工作县名单[EB/OL].[2018-11-14].http://www.gdfupin.org.cn/pkxc2.asp.
[3] 孙涛.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贷款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2):120-124.
[4] 杨爱民,任嘉.中西比较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2):76-79.
[5] 王颖璇,方奕,金洋.助力中国教育——助学贷款政策仍需完善[J].教育现代化,2016,3(35):228-229,320.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认知度 对策 居民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c)-0178-02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不断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广东省致力于精准扶贫,清远市清新区属于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之一[2],太平镇是清远市脱贫攻坚的示范镇之一。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国家助学贷款的资格认定、放贷、违约拖欠和偿还回收、政府责任、实施效应[3-4]。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家长作为家庭中的决策者和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较少受到关注。家长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形成学生无忧上学、家长支持儿女就学、家庭减轻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的居民分布状况抽取调研样本。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数据232份,有效回收率96.67%。其中,男性占43.97%,女性占56.03%;户口所在地以农村为主,占77.59%。
1.2 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研法为主,辅之以质性访谈法。采用广东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编制的广东省国家助学贷款问卷调查(家长版)。问卷共23题,包括家庭基本状况评估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情况。通过质性访谈法了解当地学校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情况。
1.3 质量控制
问卷承诺严格保密,并告知确保隐私的措施和调研的意义。调查员统一培训、规范调研应答。问卷采用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剔除填写时间过短或回答具有明显规律的问卷数据。问卷调查、数据输入、数据分析执行均由本项目利益无关者执行,实施时彼此隔离。
1.4 统计方法
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居民基本家庭状况评估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结果,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和分析
2.1 资料描述
居民对经济困难家庭人均年收入预估在3000元以下仅占22.41%,根据中国贫困标准,2016年贫困线约为3000元,显示居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识与中国贫困标准存在差距,居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具体细则和标准了解不清晰。66.38%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家庭属于或不属于经济困难家庭,表明2/3的居民结合实际情况判别经濟困难家庭,但1/3的居民对经济困难家庭的概念不清晰。仅有6.9%的居民获得国家助学贷款,27.59%的居民表示不清楚,显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居民占比率低,1/3的居民对国家助学贷款了解有限。
2.2 国家助学贷款的基本知识、资格认定、助学效果的认知情况
在基本知识的了解上,居民了解很少或完全不了解占82.76%,基本了解占17.24%,表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在居民中普及程度偏低。在资格认定上,居民认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偏容易(容易或非常容易)分别占18.97%和39.64%,偏困难(困难或非常困难)分别占81.03%和60.25%,显示居民认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偏难。在助学效果上,居民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46.55%,一些或没什么帮助的占53.45%,表明居民肯定国家助学贷款的助学效果,但对经济负担的缓解效果有限。
2.3 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途径的认知情况
在解决子女学业经费的首选方式上,求助亲朋好友和勤工俭学共占73.27%,申请商业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民间高息借款、奖助学金共占24.14%,这说明居民倾向于自我努力和求助亲朋好友解决经济问题。居民对其他资助政策的了解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国家奖学金(39.66%)、勤工助学(38.79%)、国家助学金(33.62%),表明居民对奖学金资助较为熟悉。
2.4 违约学生的原因、处理方法、不良影响的认知情况
在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原因中,居民认为工作薪水低或找不到工作分别占35.34%和34.48%,缺乏诚信、故意逃避占18.1%,忘记还款日期或具体还款数额的非故意拖欠占12.07%,这体现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学生离校后拖欠助学贷款与工作情况相关。
在违约学生的处理方法上,居民认为“建立还款提醒制度和贷后追踪系统”与“纳入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违约则拒绝再贷款”各占42.24%和21.55%,“联系家庭,家长督促还款”占25.86%,“通知工作单位,督促还款”占10.34%,说明居民倾向于完善制度与建立系统。若违约学生是子女,“自己还贷”和“协助学校督促还贷”各占40.52%和24.14%,“凑钱帮他还”和“想帮但没能力”各占27.59%和7.76%,显示居民认为成年子女应承担行为的后果。
违约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共享不良记录使其无法再次贷款,居民认为有一定影响或重大影响的占97.42%,没太大影响或无所谓的占2.58%。总体上,居民认同贷款违约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5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情况的访谈结果
为了解当地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当地学校领导进行质性访谈。采访结果如下:第一,资助政策的补助存在家长不愿意领取的现象。主要是精准扶贫的资金补助低于现实物价以及申请手续困难。第二,资助政策的落实存在普及程度低的现象。政府根据搜集的经济困难家庭资料落实精准扶贫,村委没有对非资助村民宣传资助政策知识,负责调研村民情况的驻村干部较少普及资助政策知识。第三,建档立卡的落实操作存在资助分布不均衡与纰漏核实家庭子女数量的现象。每户的资金分配按家庭孩子数量计算,孩子数量越多,资金分配越多。上级干部根据驻村干部的调研结果审核资料,但在审核资料的环节中纰漏家庭子女数量的核实。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助学贷款在当地普及程度处于偏低水平,居民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偏少,这可能与地区差异性、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与普及程度、国人“自力更生”“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认知特点有关。居民普遍认为经济困难家庭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资格认定有难度,这可能是调研群体中真正参与资格认定的人员较少有关。居民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途径以自我解决与求助亲朋好友为主,贷款为次要考虑途径,这与他们肯定国家助学贷款的助学效果相矛盾。一方面是与人际交往特点有关,人一般遇到困难时首先考虑的是通过自救或求助熟悉的人解决;另一方面是贷款的不确定性、隐蔽性与双面性让居民在选择时有所顾虑。少部分居民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减轻经济负担的作用有限,这反映出“远水解不了近渴”,虽然国家助学贷款能减轻学生求学的經济负担,但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善。
居民认为离校学生拖欠助学贷款主要与工作情况有关。找不到工作或工作薪水低,使得学生扣除生活日常支出后余额所剩无几,无力独自偿还助学贷款。在违约学生的处理上,主要通过制度与系统、工作单位、家庭三大方面督促还款,甚至纳入征信系统影响学生再次贷款;若违约学生是自己的子女,居民认为主要由子女独立偿还。这反映出学生身为成年人应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不应该依赖于家庭。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共享不良记录使学生无法再贷款对学生的信用值、经济费用来源等方面会有一定影响,甚至重要影响。如今,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国系统的共通共享,透过浏览个人信息即可了解个人情况,全国征信系统建立更加使得个人的诚信度受到重视。
3.2 对策
结合调研现状与访谈结果,提出“政府—银行—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助学贷款对策。在政府上,简化申请补助的手续,根据市场经济情况提高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费补助;设定不同标准的资助金额,以适应国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生活消费水平差距大的现状[5];驻乡领导调研细致化,即驻乡领导担当村民和上级干部的中介人员,在落乡落户开展调研时,调研对象更精准化,调研内容更细致化;干部审核资料严谨化,即干部严格依据资助政策与助学贷款申请的规定审核申请资料;完善贫困学生“奖、助、勤、学、贷”资助体制。在银行上,借鉴国外分期等额、渐进增长和按收入比例等还款方式,增加减免还款措施;建立相对弹性的还款机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还贷方式;严格控制贷款的违约风险,如从借款者的源头上控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实现生源地与高校集中办理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担方案。在学校上,落实资金精准落户的基础上,对学生和家长加强资助政策和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实施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结合方案。在贷款学生上,学生应主动了解最新政策,形成危机意识,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加强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嘉毅.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N].中国教育报,2017-02-11.
[2]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官方网站.广东省重点贫困工作县名单[EB/OL].[2018-11-14].http://www.gdfupin.org.cn/pkxc2.asp.
[3] 孙涛.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贷款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2):120-124.
[4] 杨爱民,任嘉.中西比较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2):76-79.
[5] 王颖璇,方奕,金洋.助力中国教育——助学贷款政策仍需完善[J].教育现代化,2016,3(35):228-22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