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四个”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改革
我国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有拉大趋势,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事属罕见。必须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社会转型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1.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伴随着阶层分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2.人口流动巨大。中国正进入流动时代。目前我国约有超过2.3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流动性大、信息不透明,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首要难题。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传统的户籍管理已不能适应。农民工建设了城市,但却很难在城市中居住下来,只能像候鸟似的飞来飞去。互联网网民已经超过5亿人,人的社会交往已经不仅仅是实体的交往,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往,而变成了网络的交往与沟通。
3.社会失范引发风险。市场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的认同存在明鲜差异,社会价值明显扭曲,社会价值引导缺失。既有价值观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当出现价值真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都将无所顾忌,都将不可预期。当一切都不再相信、一切都不敢相信、一切都不能相信的时候,谣言就会主宰社会,恐慌就会降临社会、动荡就会席卷社会。
4.社会管理有些不适应。社会管理职能不适应,社会管理手段不适应,社会管理能力不适应。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我们用惯了的、会用的、曾经很管用的、数十年来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成为我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基本判断
(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含义。社会建设是持续的动态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是对一系列活动内容进行有目的有秩序的规范与引导,其的内容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早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的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即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十八大上再次强调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一般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
在中国目前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二)“加强”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对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管理与时俱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强”: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和传统优势,还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继续保持和发挥;过去是正确的,还能适应现在的,但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要重视并强化。“创新”:过去有一些好的做法,有提升和改良需求和空间的,需要进一步创新;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过去没有的社会管理,要尽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方法和机制。
加强是对多年来在社会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那些做法继续坚持完善;创新是针对目前社会管理工作当中遇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用改革的办法予以解决;加强和创新,两者缺一不可,加强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是过程,是方法,“加强”是目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创新是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加强”。
三、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的四大创新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如何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换;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把改善民生作为管理基本出发点与归属点,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管理主体进行价值取舍和决策判断的基本行为准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好社会力量和法制保障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多元主体协同作业。由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
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及时发现矛盾问题,注重从源头加以解决,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现实中存在着“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情况。要切实创新管理方法,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大力改善行政管理手段,注重依靠法律管理手段,积极探索运用道德手段。更加重视服务、协商协调,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管理核心在于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如何让这三者的关系更为融洽、协调,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现代社会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民主管理,强调公众参与。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社会组织和公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政府不可能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该由社会自行管理的就交给社会,该由市场解决的就交给市场。需要把政府为主的社会管理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治行为。
(三)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也社会管理的基本保障与最低标准。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尊重法律,依法管理、依法创新。将法律当作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将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民众正当利益的保护都纳入法治轨道。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法治”才是千头万绪的社会管理工作的“纲”。法治下的善治是最佳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在法治的框架内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三者共同治理的生动局面。
制度、体制、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制度实际上包括了体制和机制,体制讲的是结构,机制讲的是程序,如果只讲结构不讲程序,实际上制度是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应注意解决四个关系: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益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随着改革不断进入,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改革的核心,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整体、有机、协调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四)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实践创新。党和政府应从全面维护群众权益出发完善机制,完善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重点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管理,多方位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等。加强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大力强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干部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4月).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1年2月19日).
[3]于建嵘 单光鼐:《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人民网舆情频道2008年11月25日.
[4]冯必扬.《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关系探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5]《当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基于转型社会风险递增背景的探讨》胡洪彬;重庆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改革
我国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有拉大趋势,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事属罕见。必须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社会转型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1.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伴随着阶层分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2.人口流动巨大。中国正进入流动时代。目前我国约有超过2.3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流动性大、信息不透明,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首要难题。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传统的户籍管理已不能适应。农民工建设了城市,但却很难在城市中居住下来,只能像候鸟似的飞来飞去。互联网网民已经超过5亿人,人的社会交往已经不仅仅是实体的交往,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往,而变成了网络的交往与沟通。
3.社会失范引发风险。市场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的认同存在明鲜差异,社会价值明显扭曲,社会价值引导缺失。既有价值观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当出现价值真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都将无所顾忌,都将不可预期。当一切都不再相信、一切都不敢相信、一切都不能相信的时候,谣言就会主宰社会,恐慌就会降临社会、动荡就会席卷社会。
4.社会管理有些不适应。社会管理职能不适应,社会管理手段不适应,社会管理能力不适应。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我们用惯了的、会用的、曾经很管用的、数十年来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成为我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基本判断
(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含义。社会建设是持续的动态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是对一系列活动内容进行有目的有秩序的规范与引导,其的内容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早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的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即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十八大上再次强调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一般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
在中国目前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二)“加强”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对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管理与时俱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强”: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和传统优势,还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继续保持和发挥;过去是正确的,还能适应现在的,但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要重视并强化。“创新”:过去有一些好的做法,有提升和改良需求和空间的,需要进一步创新;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过去没有的社会管理,要尽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方法和机制。
加强是对多年来在社会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那些做法继续坚持完善;创新是针对目前社会管理工作当中遇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用改革的办法予以解决;加强和创新,两者缺一不可,加强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是过程,是方法,“加强”是目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创新是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加强”。
三、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的四大创新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如何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换;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把改善民生作为管理基本出发点与归属点,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管理主体进行价值取舍和决策判断的基本行为准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好社会力量和法制保障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多元主体协同作业。由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
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及时发现矛盾问题,注重从源头加以解决,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法。现实中存在着“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情况。要切实创新管理方法,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大力改善行政管理手段,注重依靠法律管理手段,积极探索运用道德手段。更加重视服务、协商协调,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管理核心在于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如何让这三者的关系更为融洽、协调,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现代社会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民主管理,强调公众参与。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社会组织和公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政府不可能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该由社会自行管理的就交给社会,该由市场解决的就交给市场。需要把政府为主的社会管理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治行为。
(三)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也社会管理的基本保障与最低标准。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尊重法律,依法管理、依法创新。将法律当作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将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民众正当利益的保护都纳入法治轨道。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法治”才是千头万绪的社会管理工作的“纲”。法治下的善治是最佳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在法治的框架内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三者共同治理的生动局面。
制度、体制、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制度实际上包括了体制和机制,体制讲的是结构,机制讲的是程序,如果只讲结构不讲程序,实际上制度是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应注意解决四个关系: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益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随着改革不断进入,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改革的核心,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整体、有机、协调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四)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实践创新。党和政府应从全面维护群众权益出发完善机制,完善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重点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管理,多方位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等。加强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大力强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干部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4月).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1年2月19日).
[3]于建嵘 单光鼐:《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人民网舆情频道2008年11月25日.
[4]冯必扬.《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关系探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5]《当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基于转型社会风险递增背景的探讨》胡洪彬;重庆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