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大理白族本主节是白族表达宗教信仰,崇拜自然、敬仰神灵的主要诉求方式,其在大理白族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作为大理白族主要的崇拜祭祀活动,将“本境之主”作为崇拜对象,通过对“本镜之主”的祭祀与崇拜,祈求“本境之主”护佑生活中的丧葬嫁娶、盖房筑路及学业、升迁等活动,其没有固定的节期,是一项独具大理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动。本文主要参阅本主节的相关文献和资料,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的方式,对大理白族本主节的由来等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为大理白族文化及节日的传承提供相关借鉴。
本主节是大理最重要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之一,其通过对“本主”即“本境之主”的崇拜,来表达大理白族对生活幸福美满、安定顺利的期望,是民众表达内心夙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大理白族地区,本主节的信仰较为普遍,当地白族均崇敬本境之内,护佑村落的诸路神仙,其常包含有: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各类神灵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等。[1]就现阶段研究状况来看,本主节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为数不多的本主节研究集中于本主节与大理白族建筑、生活的关系之上,在对白族本主节的相关传说、由来等方面的研究却较为贫乏。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在通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大理白族本主节相关资料,并将其收集整理,以期概括出大理白族本主节的由来及相关民俗活动。
一、大理白族本主节民俗活动
本主节在大理具有较高的地位,“本主崇拜”在整个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均较普遍,在白族的民族文化中,本主是指“巫僧”、“倒博”或“劳公”、“劳太”,意为“本身的主宰”、“大尊者”或“祖公”、“祖太”,通译为“本境福主”,是每个村社所供奉的至高无上的保护神,[2]白族人民通过祭祀、崇拜“本境之主”,来表达民众意愿。大理白族本主节没有固定的节期用以祭祀,崇拜,一般情况下本主节于每年年首或“本主”生日进行祭祀,而白族各地区、各村庄因“本主”诞辰的差异,祭祀时间也存在差异性。但是总体来看,虽然祭祀时间存在差异,但是祭祀的其它民俗活动却大致相同。
1、本主节祭祀活动时间长度较统一,一般为3-5天。作为大理白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本主节的流程较为复杂,在复杂的流程下,需要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大理白族各聚居地区祭祀时间从“迎神社火”开始,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有顺序的开展祭祀活动,在集中的时间内开展迎神、祭神、娱神等活动,时间一般为3-5天。
2、本主节中祭祀流程也相对较为固定。大理白族各地区本主节祭祀活动从“迎神社火”开始,程序基本为“起驾、出巡”环节、安置祭祀环节、颂神环节及歌舞、社戏为主的娱神环节。[3]其中“迎神”环节通过将“本主”接出宗庙,并以热闹、隆重的仪式恭迎“本主”,各家各户在本主途径之处沿路祭祀,是本主节的开始环节;安置祭祀环节,将“本主”安放至于村中特设的祭坛之上,之后村中各家各户均前来祭祀,时间长达2-3天,期间会开展颂神活动,以歌颂神灵护佑、祈求神灵赐福;之后娱神环节在村落本主祭坛处,举行歌舞、社戏活动,以彰显民众在“本主”护佑之下美满幸福的生活;其后会举行仪式,将“本主”护送回庙宇中安置。整体来看,大理本主节祭祀活动各地区祭祀时间虽有不同,但是祭祀流程大致相同,反应本主节在大理的信仰程度。
3、本主节祭祀、祈拜常年延续。大理白族本主节虽在特点时间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村落祭祀活动,但在平常生活中丧葬嫁娶、盖房筑路及学业、升迁等环节,民众均会自发前往“本主庙”进行祭祀活动,并祭献相应的贡品,以祈求本“本主神”的护佑,从而实现了本主祭祀活动的常年延续性。
二、大理白族本主节的由来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特有的祭祀活动,其由来于早期大理白族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大理白族对帝王、英主、将相、英豪、忠臣孝子、民族英雄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理白族具有民族特色的祭祀、崇拜民俗文化。大理白族本主节由本主崇拜发展而来,其产生于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
早期大理白族本主节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主,这与白族祖先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白古通记》记载,早期白族祖先生活于现今洱海周围,由于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早期白族祖先对自然拥有无比的崇敬之情,随着白族的形成,白族祖先传承而来的自然崇敬、图腾崇敬,与宗教崇拜相结合,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了早期白族“本主崇拜”。据《南诏野史会证》记载“蒙氏平地方,封岳渎,以神明天子为国步主,为十七贤为十七神”之后出现“蒙氏平地方,封岳渎,以神明天子为国步,封十七贤,五十七山神”和“封十二圣贤为十二山神”的记载,在体现出早期白族的“本主崇拜”的同时,也标志着早期“本主崇拜”的形成,在大理白族早期“本主崇拜”中,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本主神灵,诸如“点仓昭明镇国灵帝”、“河涘龙王洱河景帝”、“灵镇五峰建国皇帝”、“五局持邦灵昭文帝”、“祛除云雾之神”等,为“本主崇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崇拜敬仰对象,[4]由于白族聚居区内,不同的崇拜敬仰对象,使早期“本主崇拜”在大理白族各村落中的本主有所不同。在综合大理相关历史文献可发现,大理白族众多的“本境之主”的出现,与大理的历史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如本主“仗义山河清绑景帝”、“灵仗九夷镇河圣帝”、“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大圣外祖神明天子”均是大理南诏时期的历史人物,而在对有史可查的“本主”故事的搜集中,有近85%的本主故事发生与南诏时期,[4]由此可见,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出现与发展是大理历史发展的产物,而大理白族早期“本主崇拜”大致形成于南诏时期,早期“本主崇拜”具有典型的原始社会传承,早期本主崇拜与现今本主崇拜的区别在于,早期本主节主要崇敬自然与图腾,祭祀对象以自然神灵、宗教神灵为主,这与当时白族原居民信仰及宗教传入有密切关联。
随着大理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多,大量外来人口的融入,到元明时期,本主崇拜逐渐发展成为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崇拜、人文崇拜为一体的复杂的崇拜体系,大量历史人物逐渐成为本主崇拜神祗中的一员,[4]随着大量神祗人员的出现,加上“本主崇拜”与传入大理地区的道教、佛教的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本主崇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当时“本主崇拜”在大理地区盛极一时。此后,随着“本主崇拜”的不断发展,“本主崇拜”逐渐形成白族特有的节日,即“本主节”,此时的“本主节”在继承了早期本主崇拜本主祭祀及原始社会神社崇拜遗风的同时,延续了大理白族对大理历史的感悟,将更多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融入到“本主”之中,并更加崇敬“本境之主”在本境中的神灵作用。
三、总结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表达自然崇敬、社会崇敬、人文崇敬的主要方式,其发源于南诏时期的本主崇拜,并在历史长河中,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大理白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文化财产,是大理白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表达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缵绪.白族文化简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21~196。
[2] 李纘绪.白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6~31。
[3]徐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60。
[4]木芹.南诏野史会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4~3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
本主节是大理最重要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之一,其通过对“本主”即“本境之主”的崇拜,来表达大理白族对生活幸福美满、安定顺利的期望,是民众表达内心夙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大理白族地区,本主节的信仰较为普遍,当地白族均崇敬本境之内,护佑村落的诸路神仙,其常包含有: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各类神灵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等。[1]就现阶段研究状况来看,本主节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为数不多的本主节研究集中于本主节与大理白族建筑、生活的关系之上,在对白族本主节的相关传说、由来等方面的研究却较为贫乏。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在通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大理白族本主节相关资料,并将其收集整理,以期概括出大理白族本主节的由来及相关民俗活动。
一、大理白族本主节民俗活动
本主节在大理具有较高的地位,“本主崇拜”在整个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均较普遍,在白族的民族文化中,本主是指“巫僧”、“倒博”或“劳公”、“劳太”,意为“本身的主宰”、“大尊者”或“祖公”、“祖太”,通译为“本境福主”,是每个村社所供奉的至高无上的保护神,[2]白族人民通过祭祀、崇拜“本境之主”,来表达民众意愿。大理白族本主节没有固定的节期用以祭祀,崇拜,一般情况下本主节于每年年首或“本主”生日进行祭祀,而白族各地区、各村庄因“本主”诞辰的差异,祭祀时间也存在差异性。但是总体来看,虽然祭祀时间存在差异,但是祭祀的其它民俗活动却大致相同。
1、本主节祭祀活动时间长度较统一,一般为3-5天。作为大理白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本主节的流程较为复杂,在复杂的流程下,需要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大理白族各聚居地区祭祀时间从“迎神社火”开始,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有顺序的开展祭祀活动,在集中的时间内开展迎神、祭神、娱神等活动,时间一般为3-5天。
2、本主节中祭祀流程也相对较为固定。大理白族各地区本主节祭祀活动从“迎神社火”开始,程序基本为“起驾、出巡”环节、安置祭祀环节、颂神环节及歌舞、社戏为主的娱神环节。[3]其中“迎神”环节通过将“本主”接出宗庙,并以热闹、隆重的仪式恭迎“本主”,各家各户在本主途径之处沿路祭祀,是本主节的开始环节;安置祭祀环节,将“本主”安放至于村中特设的祭坛之上,之后村中各家各户均前来祭祀,时间长达2-3天,期间会开展颂神活动,以歌颂神灵护佑、祈求神灵赐福;之后娱神环节在村落本主祭坛处,举行歌舞、社戏活动,以彰显民众在“本主”护佑之下美满幸福的生活;其后会举行仪式,将“本主”护送回庙宇中安置。整体来看,大理本主节祭祀活动各地区祭祀时间虽有不同,但是祭祀流程大致相同,反应本主节在大理的信仰程度。
3、本主节祭祀、祈拜常年延续。大理白族本主节虽在特点时间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村落祭祀活动,但在平常生活中丧葬嫁娶、盖房筑路及学业、升迁等环节,民众均会自发前往“本主庙”进行祭祀活动,并祭献相应的贡品,以祈求本“本主神”的护佑,从而实现了本主祭祀活动的常年延续性。
二、大理白族本主节的由来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特有的祭祀活动,其由来于早期大理白族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大理白族对帝王、英主、将相、英豪、忠臣孝子、民族英雄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理白族具有民族特色的祭祀、崇拜民俗文化。大理白族本主节由本主崇拜发展而来,其产生于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
早期大理白族本主节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主,这与白族祖先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白古通记》记载,早期白族祖先生活于现今洱海周围,由于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早期白族祖先对自然拥有无比的崇敬之情,随着白族的形成,白族祖先传承而来的自然崇敬、图腾崇敬,与宗教崇拜相结合,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了早期白族“本主崇拜”。据《南诏野史会证》记载“蒙氏平地方,封岳渎,以神明天子为国步主,为十七贤为十七神”之后出现“蒙氏平地方,封岳渎,以神明天子为国步,封十七贤,五十七山神”和“封十二圣贤为十二山神”的记载,在体现出早期白族的“本主崇拜”的同时,也标志着早期“本主崇拜”的形成,在大理白族早期“本主崇拜”中,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本主神灵,诸如“点仓昭明镇国灵帝”、“河涘龙王洱河景帝”、“灵镇五峰建国皇帝”、“五局持邦灵昭文帝”、“祛除云雾之神”等,为“本主崇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崇拜敬仰对象,[4]由于白族聚居区内,不同的崇拜敬仰对象,使早期“本主崇拜”在大理白族各村落中的本主有所不同。在综合大理相关历史文献可发现,大理白族众多的“本境之主”的出现,与大理的历史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如本主“仗义山河清绑景帝”、“灵仗九夷镇河圣帝”、“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大圣外祖神明天子”均是大理南诏时期的历史人物,而在对有史可查的“本主”故事的搜集中,有近85%的本主故事发生与南诏时期,[4]由此可见,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出现与发展是大理历史发展的产物,而大理白族早期“本主崇拜”大致形成于南诏时期,早期“本主崇拜”具有典型的原始社会传承,早期本主崇拜与现今本主崇拜的区别在于,早期本主节主要崇敬自然与图腾,祭祀对象以自然神灵、宗教神灵为主,这与当时白族原居民信仰及宗教传入有密切关联。
随着大理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多,大量外来人口的融入,到元明时期,本主崇拜逐渐发展成为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崇拜、人文崇拜为一体的复杂的崇拜体系,大量历史人物逐渐成为本主崇拜神祗中的一员,[4]随着大量神祗人员的出现,加上“本主崇拜”与传入大理地区的道教、佛教的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本主崇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当时“本主崇拜”在大理地区盛极一时。此后,随着“本主崇拜”的不断发展,“本主崇拜”逐渐形成白族特有的节日,即“本主节”,此时的“本主节”在继承了早期本主崇拜本主祭祀及原始社会神社崇拜遗风的同时,延续了大理白族对大理历史的感悟,将更多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融入到“本主”之中,并更加崇敬“本境之主”在本境中的神灵作用。
三、总结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表达自然崇敬、社会崇敬、人文崇敬的主要方式,其发源于南诏时期的本主崇拜,并在历史长河中,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大理白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文化财产,是大理白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表达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缵绪.白族文化简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21~196。
[2] 李纘绪.白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6~31。
[3]徐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60。
[4]木芹.南诏野史会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4~3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