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以信息化整合语文教学,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个中的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利用信息资源的海洋,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应该成为学生的爱好,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完全依靠教师与教材,缺乏主见与自主学习能力。
我感到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问题的提出,因而为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必须加大问题的提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解决上课时的具体学习问题进行探讨,进行争论,这样才能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上《大海的歌》一课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海,根本无法体会海的神韵,所以在教这一课时,设计一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环节:运用多媒体放映录像,一望无垠的海面,海鸥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飞翔,学生们立刻被广阔的海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画面继续播放:乘风破浪前进的海轮,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哗哗地声响……这种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眉宇间很自然地流露出美的享受,想急于阅读课文。
抓住了学生这个心态,顺利地导入新课:哗哗的海浪声就像大海在唱歌,大海究竟唱什么歌呢?大家快快打开课文从中寻找答案吧!这堂课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课望尘莫及的。
二、应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上的学习主体性
当今社会提出人才素质需要提倡主体性教育,它强调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
而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
我们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现代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出学习目标而非由教师强加,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并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探求。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作好课前准备,课堂上引导他们互相交流。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拓展了知识面,扎实的掌握了知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通过实物投影让全班学生都能欣赏,而通过资源的共享,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这样不仅优化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让学生从动手、及时交互反馈方面,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个学生,大大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例如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正确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会写字和说话,而是应该更大限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运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以最充分的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
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写出自己独特的所见所感,进而培养了观察力和写作能力,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运用适时的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河北省涞水县王村乡辛庄头小学)
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以信息化整合语文教学,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个中的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利用信息资源的海洋,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应该成为学生的爱好,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完全依靠教师与教材,缺乏主见与自主学习能力。
我感到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问题的提出,因而为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必须加大问题的提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解决上课时的具体学习问题进行探讨,进行争论,这样才能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上《大海的歌》一课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海,根本无法体会海的神韵,所以在教这一课时,设计一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环节:运用多媒体放映录像,一望无垠的海面,海鸥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飞翔,学生们立刻被广阔的海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画面继续播放:乘风破浪前进的海轮,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哗哗地声响……这种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眉宇间很自然地流露出美的享受,想急于阅读课文。
抓住了学生这个心态,顺利地导入新课:哗哗的海浪声就像大海在唱歌,大海究竟唱什么歌呢?大家快快打开课文从中寻找答案吧!这堂课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课望尘莫及的。
二、应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上的学习主体性
当今社会提出人才素质需要提倡主体性教育,它强调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
而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
我们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现代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出学习目标而非由教师强加,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并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探求。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作好课前准备,课堂上引导他们互相交流。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拓展了知识面,扎实的掌握了知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通过实物投影让全班学生都能欣赏,而通过资源的共享,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这样不仅优化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让学生从动手、及时交互反馈方面,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个学生,大大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例如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正确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会写字和说话,而是应该更大限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运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以最充分的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
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写出自己独特的所见所感,进而培养了观察力和写作能力,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运用适时的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河北省涞水县王村乡辛庄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