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标准化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并从4个方面做了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做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沈阳市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关键词】 标准化 装备制造业 老工业基地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14.16.002
标准化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发展来说像是一把双刃利剑,如果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在业内处于领先的地位,就会对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发展起到助力作用;反之,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因素。事实证明,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进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问题,不但影响和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还带来了消极影响。例如,由于企业制定的标准技术水平相对偏低,致使所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即使企业的产品符合生产标准,大多数产品也存在重复低水平生产的状况,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发展的需求,更不能参与高水平的国际市场竞争,势必造成了多数产品积压和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加大力度来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大力提升产品设计,提升基础工艺水平,积极采用先进国际标准生产,推进科技创新,想方设法增强企业对重大装备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力争把更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目前存在的差距
从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现状看,近些年来各个层面都在加强和重视标准化工作,与以前相比辽宁省的标准化水平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装备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较,前者仍滞后许多,主要表现在:
(1)与产品配套的相应标准的总体水平偏低,跟不上装备制造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与我国现有国情相适应,过分地迁就现有产业低水平标准的大量存在,使很多虽然达到生产标准要求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走向市场,造成许多同类标准水平低下的产品积压,而国外进口的低水平淘汰产品也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对国内的同类相关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2)国内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低,使装备制造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影响。由于标准化的国际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辽宁省相关产品的出口。
(3)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标准体系结构构架不合理:机械类产品中中低档水平的标准比重过大,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所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少之又少。比如对机床行业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先进数控机床的相关标准占机床标准总数的不到10%;在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方面,节约材料方面的标准、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标准尚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在节水标准方面,污水资源化、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的产品标准制定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节约能源标准方面,工业设备的能效标准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
(4)标准新旧更新慢、比较陈旧。一些标准使用时限较久,水平过低仍在使用,标龄过长遏制了标准化工作有效性的发挥。
(5)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满足不了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甚至有些标准从立项到标准发布,平均的周期达到了4年。
2 问题分析
标准化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人才匮乏
目前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都制订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其中少部分企业能把标准化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少,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管理者对标准化工作认识不够深刻、关注度不够高。这势必造成了标准化工作人才缺乏、流失的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沈阳市从事装备制造业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当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仅占百分之十五左右。这样的局面造成了高级技术人才大多数不愿意从事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标准化工作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内容,应该由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走走形式。
(2)政府或者企业的标准化思想观念守旧
受计划经济体制延续的影响,一直使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位置错位,过分强调依赖政府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标准终将走向市场的属性,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首先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而不能由政府的行政手段加以干涉。企业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参加国际标准化学术活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3)标准化资金投入过少
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政府来说,公共财政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资金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投入数量和覆盖面都有限;另一方面从企业来说,认为投资标准的利益回报有限,不能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不如利用现有标准进行生产投入市场获得效益来得快,这样就越发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用于标准化工作方面的投入不够,势必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标准技术跟不上社会革新发展的需要,甚至连正常的国际标准化活动都参加不了,这些都是制约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3 探索辽宁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发展的新思路
3.1 引导企业做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来制、修订标准,改变政府的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企业标准化的市场主体地位也日趋明显。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要想尽快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落后的状况,就需要充分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主动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提升产品品质,用高品质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使标准真正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
3.2 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行业标准的政策及资金投入力度,注重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随着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不断倾斜,以及辽宁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辽宁省各级政府的标准化部门也都在标准化投入方面加大了力度,不断投入资金用于企业的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搞产品创新,用先进的技术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都注重了标准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员工积极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对为标准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集体及个人予以奖励。
3.3 建立健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立标准化体系,是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增收的有效保证;也是构建我国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WTO的政策框架内,合法而有效地保护企业。做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辽宁省加快了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的步伐,全面构建起装备制造业的标准化体系,包括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辽宁省以装备制造行业的标准为载体,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都需要标准作为技术基础,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改造、升级和产品更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辽宁省,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应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以沈阳市老工业基地为主体。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试点工作已经在沈阳市开展,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四种企业标准化运行模式,提升了一批企业标准水平,主导制定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标准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沈阳的装备业人才优势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者简介
杨丽辉,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张晓明)
【关键词】 标准化 装备制造业 老工业基地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14.16.002
标准化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发展来说像是一把双刃利剑,如果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在业内处于领先的地位,就会对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发展起到助力作用;反之,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因素。事实证明,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进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问题,不但影响和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还带来了消极影响。例如,由于企业制定的标准技术水平相对偏低,致使所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即使企业的产品符合生产标准,大多数产品也存在重复低水平生产的状况,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发展的需求,更不能参与高水平的国际市场竞争,势必造成了多数产品积压和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加大力度来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大力提升产品设计,提升基础工艺水平,积极采用先进国际标准生产,推进科技创新,想方设法增强企业对重大装备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力争把更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目前存在的差距
从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现状看,近些年来各个层面都在加强和重视标准化工作,与以前相比辽宁省的标准化水平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装备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较,前者仍滞后许多,主要表现在:
(1)与产品配套的相应标准的总体水平偏低,跟不上装备制造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与我国现有国情相适应,过分地迁就现有产业低水平标准的大量存在,使很多虽然达到生产标准要求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走向市场,造成许多同类标准水平低下的产品积压,而国外进口的低水平淘汰产品也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对国内的同类相关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2)国内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低,使装备制造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影响。由于标准化的国际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辽宁省相关产品的出口。
(3)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标准体系结构构架不合理:机械类产品中中低档水平的标准比重过大,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所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少之又少。比如对机床行业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先进数控机床的相关标准占机床标准总数的不到10%;在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方面,节约材料方面的标准、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标准尚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在节水标准方面,污水资源化、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的产品标准制定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节约能源标准方面,工业设备的能效标准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
(4)标准新旧更新慢、比较陈旧。一些标准使用时限较久,水平过低仍在使用,标龄过长遏制了标准化工作有效性的发挥。
(5)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满足不了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甚至有些标准从立项到标准发布,平均的周期达到了4年。
2 问题分析
标准化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人才匮乏
目前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都制订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其中少部分企业能把标准化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少,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管理者对标准化工作认识不够深刻、关注度不够高。这势必造成了标准化工作人才缺乏、流失的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沈阳市从事装备制造业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当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仅占百分之十五左右。这样的局面造成了高级技术人才大多数不愿意从事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标准化工作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内容,应该由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走走形式。
(2)政府或者企业的标准化思想观念守旧
受计划经济体制延续的影响,一直使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位置错位,过分强调依赖政府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标准终将走向市场的属性,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首先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而不能由政府的行政手段加以干涉。企业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参加国际标准化学术活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3)标准化资金投入过少
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政府来说,公共财政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资金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投入数量和覆盖面都有限;另一方面从企业来说,认为投资标准的利益回报有限,不能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不如利用现有标准进行生产投入市场获得效益来得快,这样就越发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用于标准化工作方面的投入不够,势必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标准技术跟不上社会革新发展的需要,甚至连正常的国际标准化活动都参加不了,这些都是制约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3 探索辽宁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发展的新思路
3.1 引导企业做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来制、修订标准,改变政府的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企业标准化的市场主体地位也日趋明显。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要想尽快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落后的状况,就需要充分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主动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提升产品品质,用高品质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使标准真正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
3.2 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行业标准的政策及资金投入力度,注重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随着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不断倾斜,以及辽宁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辽宁省各级政府的标准化部门也都在标准化投入方面加大了力度,不断投入资金用于企业的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搞产品创新,用先进的技术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都注重了标准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员工积极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对为标准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集体及个人予以奖励。
3.3 建立健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立标准化体系,是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增收的有效保证;也是构建我国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WTO的政策框架内,合法而有效地保护企业。做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辽宁省加快了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的步伐,全面构建起装备制造业的标准化体系,包括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辽宁省以装备制造行业的标准为载体,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都需要标准作为技术基础,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改造、升级和产品更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辽宁省,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应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以沈阳市老工业基地为主体。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试点工作已经在沈阳市开展,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四种企业标准化运行模式,提升了一批企业标准水平,主导制定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标准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沈阳的装备业人才优势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者简介
杨丽辉,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张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