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开始,本专栏文章一直围绕着“日历”来说事,尤其是开篇文章《买对日历,过好日子》,针对当下日历中的不规范现象,甚至是错误百出的不正常现象进行了分析。欣喜的是,今年5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等334项国家标准,首次将农历编算和颁行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有了国家标准,这将使未来各版本的日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也将极大地统一日历中的历注内容,方便百姓生活。
为什么只针对农历?
国家标准为什么只针对农历?
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粗略来分,不外乎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历。农历属于阴阳历,也叫夏历,是我国历史上使用过的上百种历法的一种概括和统称。农历中的月是阴历月,年(岁)则是阳历年,如何协调阴历月和阳历年,聪明的古人想到了闰月,“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此外,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地地道道的阳历。
我国古人擅长用阴、阳来解释世间万物,日、月是阴阳的突出代表。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对应在历法上,以日为参照物的为阳历,以月为参照物的为阴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这种历法即为阳历,也就是现在实行的公历,也叫西历、格里高利历。一般情况下,阳历每4年1闰,一年中的大小月非常固定,编排日历时不易出错。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每12个月或13个月为一年,就是阴历。阴历19年7闰,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个闰年,一年中大小月不固定,编排日历时得格外留心。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的官方时间改用阳历,采用国号纪年,并一度明令废除农历。由于农历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废除农历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当局不得不妥协,认可了日历中阳历、农历并行的事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公元纪年,日历仍然按照阳历和农历并行的方式编排。农历在我国有数千年历史,由此产生了与时令有关的节气、节日、风俗、诗词、歌赋,仅节日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腊八节等,如果连上数九、三伏、出(入)梅、二十四节气等重要节点,农历包含的内容就更多了。这些节日(日子)数量多且内涵深,编排农历时,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如今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8版的整版日历中,本该标全的24节气,却把芒种和冬至丢掉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的《佳联赏析》中,把“数九”开始的日子标在冬至日的后一天。如果细究一些没有正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日历,错误会更多,这也许就是把《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列为国家标准的原因吧。
颁历授时是国之大事
历法、历书没有形成和普及前,百姓全凭感知冷暖和周边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判断岁时节令,“山中无历日,寒暑自知年”。历法、历书形成后,多为官方“管制”,百姓要想知道具体一点的时间,就得靠官府来告知。据《史记》记载,三皇五帝时已用历法纪年,早在周朝就有“告朔”(即頒布文书告诉百姓哪天是初一)的活动。
为什么由官方告知百姓时间,因为掌握日月运行规律实在是一件十分头疼和深奥的事,更重要的是,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神灵)的代言人,把颁历授时看成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在古代也把历书称为“皇历”,只许官印不许私印。
既然与皇权相关,改朝换代时,国 号、年号要改,历法也要改,使得我国历史上用过的历法有110多种,有的使用时间极短,使用时间较长的有汉代《太初历》,唐代《大衍历》,元代《授时历》,明末《崇祯历书》等。有了历法,历书也在唐代应运而生,现在可见的有: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四川及淮南地区民间刻印日历,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几种唐历,都是现存的较早刻本。
为了“统一全国时令”,让全社会行动一致,盗版、贩卖历书不仅要获罪,最重者可能被处斩。明代的《大统历》封面就印着: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可见古代民间如私造历书,即有被杀头的危险。
但唐宋以来,民间因利私印官历,屡禁不止。在清代,直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政府才同意民间翻刻,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始奉旨废除禁例。清末,腊月一进,新春将至,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皇历”的人也多了起来,持续月余。《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亦有负箱唱卖者。”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时间准确性的要求随之提高,记载时间的历书也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备书,发行量远超其他书籍。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每年历书的单行本动辄数十万册,上百万册司空见惯,有的高达500万册。近年来,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历书的印数大不如前,一般省份的单本印数在5万册左右。历画、台历、挂历等也相应减少。
幸福生活离不开农历
了解一点农历知识,家庭生活可能会更加方便、更加幸福。
君不见,每到二十四节气、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或节点,报纸、电视、微信、网络主页等都在突出的地方设置醒目标题,编辑精彩文章,配以精美照片吸引人们点击、阅读、收看、点赞、评论……就拿刚刚过去的夏至日来说吧,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夏至一阴生》就十分精彩,几个小标题分别为: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物候养生,伏天养生,仲夏习俗,文章中不断出现阴、阳、阴气、阳气、阴阳转换、阴阳流转、和谐平衡、三伏天等词语。
如何读懂、吃透这些专业词语,了解农历的相关知识后,理解起来可能就会事半功倍。比如说,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四个。早在先民用土圭测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长,即夏至;有一天日影最短,即冬至。关于夏至,《尚书·尧典》有“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礼记·月令》中亦有“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再比如,在读到节令养生的文章时,你要知道,传统的阴阳学说中有同性相感一说,月是阴宗,即阴性的最高权威,水也是阴,海潮随月进退涨落。在人体中,气是阳,血是阴,人体的血液运行包括女性的经期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进行日常养生或者医学治疗时,了解点农历知识,知晓传统历法所代表的阴阳变化,是有好处的。
此外,农历知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软实力”。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等阶段,很多时候,农历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四季岁月的流转中,不停地指引着我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有了国家标准,这将使未来各版本的日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也将极大地统一日历中的历注内容,方便百姓生活。
为什么只针对农历?
国家标准为什么只针对农历?
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粗略来分,不外乎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历。农历属于阴阳历,也叫夏历,是我国历史上使用过的上百种历法的一种概括和统称。农历中的月是阴历月,年(岁)则是阳历年,如何协调阴历月和阳历年,聪明的古人想到了闰月,“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此外,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地地道道的阳历。
我国古人擅长用阴、阳来解释世间万物,日、月是阴阳的突出代表。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对应在历法上,以日为参照物的为阳历,以月为参照物的为阴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这种历法即为阳历,也就是现在实行的公历,也叫西历、格里高利历。一般情况下,阳历每4年1闰,一年中的大小月非常固定,编排日历时不易出错。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每12个月或13个月为一年,就是阴历。阴历19年7闰,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个闰年,一年中大小月不固定,编排日历时得格外留心。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的官方时间改用阳历,采用国号纪年,并一度明令废除农历。由于农历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废除农历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当局不得不妥协,认可了日历中阳历、农历并行的事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公元纪年,日历仍然按照阳历和农历并行的方式编排。农历在我国有数千年历史,由此产生了与时令有关的节气、节日、风俗、诗词、歌赋,仅节日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腊八节等,如果连上数九、三伏、出(入)梅、二十四节气等重要节点,农历包含的内容就更多了。这些节日(日子)数量多且内涵深,编排农历时,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如今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8版的整版日历中,本该标全的24节气,却把芒种和冬至丢掉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的《佳联赏析》中,把“数九”开始的日子标在冬至日的后一天。如果细究一些没有正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日历,错误会更多,这也许就是把《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列为国家标准的原因吧。
颁历授时是国之大事
历法、历书没有形成和普及前,百姓全凭感知冷暖和周边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判断岁时节令,“山中无历日,寒暑自知年”。历法、历书形成后,多为官方“管制”,百姓要想知道具体一点的时间,就得靠官府来告知。据《史记》记载,三皇五帝时已用历法纪年,早在周朝就有“告朔”(即頒布文书告诉百姓哪天是初一)的活动。
为什么由官方告知百姓时间,因为掌握日月运行规律实在是一件十分头疼和深奥的事,更重要的是,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神灵)的代言人,把颁历授时看成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在古代也把历书称为“皇历”,只许官印不许私印。
既然与皇权相关,改朝换代时,国 号、年号要改,历法也要改,使得我国历史上用过的历法有110多种,有的使用时间极短,使用时间较长的有汉代《太初历》,唐代《大衍历》,元代《授时历》,明末《崇祯历书》等。有了历法,历书也在唐代应运而生,现在可见的有: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四川及淮南地区民间刻印日历,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几种唐历,都是现存的较早刻本。
为了“统一全国时令”,让全社会行动一致,盗版、贩卖历书不仅要获罪,最重者可能被处斩。明代的《大统历》封面就印着: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可见古代民间如私造历书,即有被杀头的危险。
但唐宋以来,民间因利私印官历,屡禁不止。在清代,直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政府才同意民间翻刻,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始奉旨废除禁例。清末,腊月一进,新春将至,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皇历”的人也多了起来,持续月余。《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亦有负箱唱卖者。”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时间准确性的要求随之提高,记载时间的历书也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备书,发行量远超其他书籍。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每年历书的单行本动辄数十万册,上百万册司空见惯,有的高达500万册。近年来,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历书的印数大不如前,一般省份的单本印数在5万册左右。历画、台历、挂历等也相应减少。
幸福生活离不开农历
了解一点农历知识,家庭生活可能会更加方便、更加幸福。
君不见,每到二十四节气、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或节点,报纸、电视、微信、网络主页等都在突出的地方设置醒目标题,编辑精彩文章,配以精美照片吸引人们点击、阅读、收看、点赞、评论……就拿刚刚过去的夏至日来说吧,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夏至一阴生》就十分精彩,几个小标题分别为: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物候养生,伏天养生,仲夏习俗,文章中不断出现阴、阳、阴气、阳气、阴阳转换、阴阳流转、和谐平衡、三伏天等词语。
如何读懂、吃透这些专业词语,了解农历的相关知识后,理解起来可能就会事半功倍。比如说,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四个。早在先民用土圭测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长,即夏至;有一天日影最短,即冬至。关于夏至,《尚书·尧典》有“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礼记·月令》中亦有“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再比如,在读到节令养生的文章时,你要知道,传统的阴阳学说中有同性相感一说,月是阴宗,即阴性的最高权威,水也是阴,海潮随月进退涨落。在人体中,气是阳,血是阴,人体的血液运行包括女性的经期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进行日常养生或者医学治疗时,了解点农历知识,知晓传统历法所代表的阴阳变化,是有好处的。
此外,农历知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软实力”。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等阶段,很多时候,农历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四季岁月的流转中,不停地指引着我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