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像安然接过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一样,接过了一个比我大的女同学偷偷塞给我的那本《十月》杂志。哪一年?第几期?记不得了。只记得一翻开就被那篇小说的名字吸引住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于是,那个下午就深深沉浸在了一种莫名的恍惚与兴奋之中。走出学校,张大眼睛开始在大街上找,就想找到那件姐姐出差、从南方给安然带来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我觉得,风鼓满了我的心,午后的阳光照得我的眼睛亮亮的,双脚胀满了奔跑的欲望,我想对我在的这个小县城里所有的人说,走,去买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当然,什么都没有发生。我那时的年龄甚至比书中的安然还小,根本没有力量去让一条大街喧哗骚动起来,只是觉得心里满满的、满满的,就像将被一个时代推着不停朝前走一样。
后来,大概三年后,我和小说中的安然差不多大了,那个时候,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风靡了我们这座小县城。
我记不得电影票多少钱一张,只记得我是和那个塞《十月》杂志给我的女同学一起去的。到售票处的时候,售票员正准备把售票处的小窗子关上。我忙说,买两张票。售票员脸上没有笑容,冷冰冰说了句,卖完了。我回头看看女同学,她说,下一场。我点点头,说,下一场。售票员还是那三个字,卖完了。说完,不再理我,“咚”一声关上窗子。
我们挤出人群,就看到好几个人在买“飞票”,贵了两三倍。我正在犹豫,有人已伸过手来,说,给我三张。我一抬手把那只手推开,说,我要两张……
那是我看过的最贵的电影了。看完后,突然发现满大街都在议论,说,这人哪有姓安的?说,安然她妈可真是,自家男人的裤子都不帮着烫。说,我也不会让我姑娘穿这样的衣服。说,安然就是她爹惯坏的……
紧接着,大街小巷就都是红衬衫了。商店门口写着,“安然服”到了。当然,很多人根本买不起,就扯了红色的确良到裁缝铺做。我记得,我爸他们厂门口一个四川人开的裁缝店,很晚很晚,都还亮着灯。下晚自习路过,我甚至听到缝纫机“哒哒哒、哒哒哒”的声音。
那时,我多么想有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啊。
过年的时候,我说,妈妈,今年我想买件衣服,别找裁缝做了。我妈说,不行,成品太贵,还是买块花布,你和你姐套着裁,省布料。我问,能不能买红的?我妈瞪了我一眼,说,女孩子家,素一点,别穿那么显眼。后来,我妈给我和姐姐扯了一块白底红点的花布。
其实,我多想跟我妈说,我也想要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可是,我不敢。
现在回过头来想,铁凝的这篇小说不仅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且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在我看来,这篇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作品就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小说”。这篇小说无疑是铁凝的精心之作,每个人物和他们的身份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因为他们身后的那些词象征着一个时代人们思想崭新的萌芽。比如,文中的姐姐“我”,是一个编辑部的编辑。父亲是画家。母亲是外语老师。“我”的男朋友,是一个有孩子的男人。安然则是个叛逆的中学生,随时都有冲出“古堡式的家”的可能。
这个家庭每天谈论的话题是高更、毕加索、契诃夫、巴比松画派等等,在那个年代,代表着新思想新文化概念的词和符号,再加上妹妹安然的叛逆——本来凭她的成绩她完全可以评上那个学期的“三好生”,但是在这里,作者却偏偏让她穿上了一件没有纽扣的紅衬衫。这件红衬衫通过姐姐和安然班主任的一段对话,我们可以明显地知道,它就是个叛逆的符号。所以穿着如此显眼的红衬衫去评“三好生”,肯定是评不上的。甚至小说的最后,“我”,姐姐坐上火车去看远方的男朋友也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叛逆的结尾。
电影《红衣少女》的放映,让这场风暴终于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铺天盖地降临了。你可以看见满街的红衬衫,你可以看见到处都有人戴着“蛤蟆镜”,骑着“飞鸽”载重自行车,你可以看见满大街开始卖起“膨香酥”……重要的还不是这些,重要的是人们穿着红衬衫、喇叭裤,骑着“飞鸽”自行车,嚼着“膨香酥”的时候,开始像安然一样大声说话了。他们高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肆无忌惮地议论着别人,甚至,有人像安然的姐姐“我”一样,找了一个有孩子的二婚男人……我们这个小县城就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电影《红衣少女》的陪伴下,迈进了一个陌生的充满了激情的变革时代。
而我,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也就成了我永远的梦,就这样,带着这个梦喜欢上了文学。
毕业以后,我被分到一个躲在大山里的三线厂,工作繁重、工资不高,下了班就没有什么娱乐,青工们喝酒、打架斗殴、追女孩子……一到晚上,到处都是无处躲藏的黑夜和恐惧。我只能待在宿舍看书。每个月发工资,我会坐厂车到市里买本书,看完后和别的青工交换。很多个夜晚,我也会按捺不住在日记本上记录一些东西,涂抹自己的心事,打发一个个清寂无聊的夜晚。
买书的爱好一直坚持到结婚。后来,一地鸡毛,根本没法再买书了。好在,看书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每天晚上,在清幽的灯光下,当我用心写下一篇篇文字、虚构出一个个人物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拥有了那件红衬衫。
于是,那个下午就深深沉浸在了一种莫名的恍惚与兴奋之中。走出学校,张大眼睛开始在大街上找,就想找到那件姐姐出差、从南方给安然带来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我觉得,风鼓满了我的心,午后的阳光照得我的眼睛亮亮的,双脚胀满了奔跑的欲望,我想对我在的这个小县城里所有的人说,走,去买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当然,什么都没有发生。我那时的年龄甚至比书中的安然还小,根本没有力量去让一条大街喧哗骚动起来,只是觉得心里满满的、满满的,就像将被一个时代推着不停朝前走一样。
后来,大概三年后,我和小说中的安然差不多大了,那个时候,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风靡了我们这座小县城。
我记不得电影票多少钱一张,只记得我是和那个塞《十月》杂志给我的女同学一起去的。到售票处的时候,售票员正准备把售票处的小窗子关上。我忙说,买两张票。售票员脸上没有笑容,冷冰冰说了句,卖完了。我回头看看女同学,她说,下一场。我点点头,说,下一场。售票员还是那三个字,卖完了。说完,不再理我,“咚”一声关上窗子。
我们挤出人群,就看到好几个人在买“飞票”,贵了两三倍。我正在犹豫,有人已伸过手来,说,给我三张。我一抬手把那只手推开,说,我要两张……
那是我看过的最贵的电影了。看完后,突然发现满大街都在议论,说,这人哪有姓安的?说,安然她妈可真是,自家男人的裤子都不帮着烫。说,我也不会让我姑娘穿这样的衣服。说,安然就是她爹惯坏的……
紧接着,大街小巷就都是红衬衫了。商店门口写着,“安然服”到了。当然,很多人根本买不起,就扯了红色的确良到裁缝铺做。我记得,我爸他们厂门口一个四川人开的裁缝店,很晚很晚,都还亮着灯。下晚自习路过,我甚至听到缝纫机“哒哒哒、哒哒哒”的声音。
那时,我多么想有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啊。
过年的时候,我说,妈妈,今年我想买件衣服,别找裁缝做了。我妈说,不行,成品太贵,还是买块花布,你和你姐套着裁,省布料。我问,能不能买红的?我妈瞪了我一眼,说,女孩子家,素一点,别穿那么显眼。后来,我妈给我和姐姐扯了一块白底红点的花布。
其实,我多想跟我妈说,我也想要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可是,我不敢。
现在回过头来想,铁凝的这篇小说不仅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且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在我看来,这篇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作品就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小说”。这篇小说无疑是铁凝的精心之作,每个人物和他们的身份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因为他们身后的那些词象征着一个时代人们思想崭新的萌芽。比如,文中的姐姐“我”,是一个编辑部的编辑。父亲是画家。母亲是外语老师。“我”的男朋友,是一个有孩子的男人。安然则是个叛逆的中学生,随时都有冲出“古堡式的家”的可能。
这个家庭每天谈论的话题是高更、毕加索、契诃夫、巴比松画派等等,在那个年代,代表着新思想新文化概念的词和符号,再加上妹妹安然的叛逆——本来凭她的成绩她完全可以评上那个学期的“三好生”,但是在这里,作者却偏偏让她穿上了一件没有纽扣的紅衬衫。这件红衬衫通过姐姐和安然班主任的一段对话,我们可以明显地知道,它就是个叛逆的符号。所以穿着如此显眼的红衬衫去评“三好生”,肯定是评不上的。甚至小说的最后,“我”,姐姐坐上火车去看远方的男朋友也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叛逆的结尾。
电影《红衣少女》的放映,让这场风暴终于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铺天盖地降临了。你可以看见满街的红衬衫,你可以看见到处都有人戴着“蛤蟆镜”,骑着“飞鸽”载重自行车,你可以看见满大街开始卖起“膨香酥”……重要的还不是这些,重要的是人们穿着红衬衫、喇叭裤,骑着“飞鸽”自行车,嚼着“膨香酥”的时候,开始像安然一样大声说话了。他们高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肆无忌惮地议论着别人,甚至,有人像安然的姐姐“我”一样,找了一个有孩子的二婚男人……我们这个小县城就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电影《红衣少女》的陪伴下,迈进了一个陌生的充满了激情的变革时代。
而我,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也就成了我永远的梦,就这样,带着这个梦喜欢上了文学。
毕业以后,我被分到一个躲在大山里的三线厂,工作繁重、工资不高,下了班就没有什么娱乐,青工们喝酒、打架斗殴、追女孩子……一到晚上,到处都是无处躲藏的黑夜和恐惧。我只能待在宿舍看书。每个月发工资,我会坐厂车到市里买本书,看完后和别的青工交换。很多个夜晚,我也会按捺不住在日记本上记录一些东西,涂抹自己的心事,打发一个个清寂无聊的夜晚。
买书的爱好一直坚持到结婚。后来,一地鸡毛,根本没法再买书了。好在,看书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每天晚上,在清幽的灯光下,当我用心写下一篇篇文字、虚构出一个个人物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拥有了那件红衬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