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举全党、全国之力消除贫困。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重庆视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充满斗志。
奉节县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于一体,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深化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四访工作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以来,奉节在农村的投入史无前例,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但仍有部分群众得好不觉好、受益不感恩,更有人“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出现了“有获得无感受”的效果悖論和“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对此,奉节坚持干部靠作风吃饭,全县干部深入走访24.72万户群众,通过缩短物理距离拉近干群心理距离。
坚持“一网覆盖”。将全县划分为2105个网格,落实3664名网格员,建立“一网覆盖、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院落都有网格员,每个家庭都有对接干部,形成干部随喊随到的常态,重塑“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干部当家人”的生动局面。
落实走访到人。将“八到户八到人”作为走访的基本要求,动态掌握每户群众的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家底,及时录入户情大数据系统,确保扶贫对象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提升“两力两感”。聚焦群众“致富能力、内生动力”和“获得感、幸福感”,深入开展宣讲,对比过去讲变化、围绕发展讲政策,算清国家的投入账、全村的变化账,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教育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营造人心思进、共谋发展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奉节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把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组织全县教师全覆盖家访13.3万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失学。
抓好“三送”。每月“送育上门”,实行教师和贫困学生结对子,稳定实现零辍学目标;定期“送爱上门”,组织教师当好孤儿、留守学生的“临时家长”,开展心理辅导,鼓励自信自强;每周“送教上门”,组建“移动学校”,让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在家平等享受教育。成立“放学加油站”,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训等个性化帮扶,确保学生晚走可留校、留校有陪伴、陪伴有温度。
开展“三讲”。教师入户家访期间,讲学生表现,让老师和家长双方相互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讲资助政策,让家长熟知孩子享受教育资助情况;讲家庭教育,给家长传授教育技巧经验。教师还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优化家校育人环境,促进孩子成人成才。
实行“三进”。邀请家长进学堂,协助学校日常管理,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邀请家长进课堂,组织“家长授课”“随堂听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邀请家长进食堂,建立“家长值日”制,参加义工活动,监督学生餐饮质量。
以前,“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的普遍反映,多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悲观绝望,缺乏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对此,奉节统筹全县医疗资源,通过开展医生巡访,让医生走到院坝去、把健康送到家门口,让群众小病少跑路、大病少花钱,帮助群众做到身病、心病“双治疗”。
开展“三诊联动”。实行签约医生定期问诊,建立巡访队伍332支,组织3146名巡访医师对接因病致贫家庭,每月送医送药上门;专家和乡镇卫生院定期到院坝集中义诊,宣传医疗救助政策,免费开展健康体检,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村医常态送诊,对小病小患及时上门服务,对慢病患者定期服务关心。
强化“六重保障”。叠加居民医保、大病补充险、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和县级医疗救助六项政策,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研发县内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费用结算系统,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探索“一体互联”。与阿里健康、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机构合作,扎实开展“互联网 医疗扶贫”,搭建以互联网为纽带、分级诊疗为核心、实体医院为支撑的网络医院,实现远程门诊、远程会诊、专家预约、电子处方、在线支付、电子商务药品配送、慢病管理等功能,让群众在村卫生室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诊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县里看。
脱贫攻坚,当期靠政策,长远靠产业。奉节着力开展农技随访服务,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出好价钱,让“弱鸟也能高飞”。
专家团“包片”。聘请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专家组建顾问团,分片分类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在低山带发展脐橙,在中山带发展油橄榄、小水果,在高山带发展中药材、有机蔬菜,形成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改变“守着绿水青山苦熬、抱着金山银山受穷”的局面。
技术队“包村”。统筹全县农业、科技等行业资源,376名特派员每人蹲点一个村,1000名“土专家”每人带动100户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借力“三变”改革试点,培育“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致富产业。
经纪人“包销”。引进和培育农民经纪人,提升农民分析市场、对外谈判、规避风险能力,让产业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真正让好产品打开好销路、卖出好价钱、获得好口碑,把自然天成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到全国,为群众稳定脱贫致富交上一份永不失效的“保险”。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奉节县委书记)
奉节县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于一体,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深化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四访工作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干部走访“扶志”
脱贫攻坚以来,奉节在农村的投入史无前例,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但仍有部分群众得好不觉好、受益不感恩,更有人“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出现了“有获得无感受”的效果悖論和“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对此,奉节坚持干部靠作风吃饭,全县干部深入走访24.72万户群众,通过缩短物理距离拉近干群心理距离。
坚持“一网覆盖”。将全县划分为2105个网格,落实3664名网格员,建立“一网覆盖、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院落都有网格员,每个家庭都有对接干部,形成干部随喊随到的常态,重塑“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干部当家人”的生动局面。
落实走访到人。将“八到户八到人”作为走访的基本要求,动态掌握每户群众的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家底,及时录入户情大数据系统,确保扶贫对象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提升“两力两感”。聚焦群众“致富能力、内生动力”和“获得感、幸福感”,深入开展宣讲,对比过去讲变化、围绕发展讲政策,算清国家的投入账、全村的变化账,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教育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营造人心思进、共谋发展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教师家访“扶智”
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奉节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把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组织全县教师全覆盖家访13.3万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失学。
抓好“三送”。每月“送育上门”,实行教师和贫困学生结对子,稳定实现零辍学目标;定期“送爱上门”,组织教师当好孤儿、留守学生的“临时家长”,开展心理辅导,鼓励自信自强;每周“送教上门”,组建“移动学校”,让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在家平等享受教育。成立“放学加油站”,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训等个性化帮扶,确保学生晚走可留校、留校有陪伴、陪伴有温度。
开展“三讲”。教师入户家访期间,讲学生表现,让老师和家长双方相互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讲资助政策,让家长熟知孩子享受教育资助情况;讲家庭教育,给家长传授教育技巧经验。教师还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优化家校育人环境,促进孩子成人成才。
实行“三进”。邀请家长进学堂,协助学校日常管理,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邀请家长进课堂,组织“家长授课”“随堂听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邀请家长进食堂,建立“家长值日”制,参加义工活动,监督学生餐饮质量。
医生巡访“扶弱”
以前,“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的普遍反映,多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悲观绝望,缺乏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对此,奉节统筹全县医疗资源,通过开展医生巡访,让医生走到院坝去、把健康送到家门口,让群众小病少跑路、大病少花钱,帮助群众做到身病、心病“双治疗”。
开展“三诊联动”。实行签约医生定期问诊,建立巡访队伍332支,组织3146名巡访医师对接因病致贫家庭,每月送医送药上门;专家和乡镇卫生院定期到院坝集中义诊,宣传医疗救助政策,免费开展健康体检,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村医常态送诊,对小病小患及时上门服务,对慢病患者定期服务关心。
强化“六重保障”。叠加居民医保、大病补充险、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和县级医疗救助六项政策,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研发县内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费用结算系统,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探索“一体互联”。与阿里健康、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机构合作,扎实开展“互联网 医疗扶贫”,搭建以互联网为纽带、分级诊疗为核心、实体医院为支撑的网络医院,实现远程门诊、远程会诊、专家预约、电子处方、在线支付、电子商务药品配送、慢病管理等功能,让群众在村卫生室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诊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县里看。
农技随访“扶技”
脱贫攻坚,当期靠政策,长远靠产业。奉节着力开展农技随访服务,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出好价钱,让“弱鸟也能高飞”。
专家团“包片”。聘请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专家组建顾问团,分片分类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在低山带发展脐橙,在中山带发展油橄榄、小水果,在高山带发展中药材、有机蔬菜,形成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改变“守着绿水青山苦熬、抱着金山银山受穷”的局面。
技术队“包村”。统筹全县农业、科技等行业资源,376名特派员每人蹲点一个村,1000名“土专家”每人带动100户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借力“三变”改革试点,培育“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致富产业。
经纪人“包销”。引进和培育农民经纪人,提升农民分析市场、对外谈判、规避风险能力,让产业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真正让好产品打开好销路、卖出好价钱、获得好口碑,把自然天成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到全国,为群众稳定脱贫致富交上一份永不失效的“保险”。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奉节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