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上个世纪初,经过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的清王朝,已内外交困,摇摇欲坠。特别是1904年日俄战争中,原来弱小而实行君主立宪的日本,竟一举战胜号称强大而顽固实行君主专制的沙皇俄国,这给清王朝中一些有识者以强烈震动。他们纷纷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清廷从速实行君主立宪,一来可以抵制革命,麻痹群众,“永绝乱萌”,二来可以增强国力,加强统治。清政府的一些驻外公使和地方督抚也纷纷奏请朝廷,仿效日本及欧美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更联衔上奏,请行宪政,并要求派遣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召见端方时曾问,新政已经实行,还有什么该办没办的。因为到了1905年,清政府已实行多项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制度。但端方直言说,还没立宪。可见立宪已成当务之急,在这种举国要求立宪的政治氛围促使下,光绪帝于1905年7月16日下旨:
“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因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悉原委。似此因循敷衍,何由起衰弱而救颠危。兹特简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圣旨中的这四位大臣,满汉各二,载泽、端方为满人,戴鸿慈、徐世昌为汉人;其身份有王公镇国公载泽;有廷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有封疆大吏湖南巡抚端方。其阵容可谓分布均衡。 此后,又于7月27日,下令补派商部右丞绍英随同前往,最终成为五大臣出洋考察。
对五大臣出洋考察,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革命党人,一方面发表大量文章揭露批判清政府和保皇派的立宪伎俩,另一方面则积极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但也有一些反清革命志士认为:上述两个办法虽好,但实行起来既遥远,又艰难。在他们看来,只有施行暗杀,在五大臣出国之前就从肉体上消灭,才能粉碎清廷的假立宪阴谋。这些主张暗杀的反清志士中就有年方27岁的吴樾。
吴樾字梦霞,后改为孟侠,安徽桐城人,生于光绪四年(1878)。戊戌变法前,吴樾走的是当时一般旧式文人的道路。从12岁起,他年年参加童子试,年年落第。19岁以后,吴樾弃八股,爱古文辞,特别是好历史,据记载:吴樾“每读明史,朗诵长吟,感叹唏嘘不能置”,逐渐萌生了最初的民族思想。1902年,吴樾考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开始接触到《黄帝魂》、《警世钟》、《孙逸仙》等反清革命书籍后,特别是读了邹容的《革命军》与章太炎鼓吹的革命排满文章后,思想上震动极大。从此,确立了反清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立场。
1903年暑假,吴樾专程到上海狱中看望了因“苏报案”被关押的邹容与章太炎,并结识了陈独秀、张继等革命党人。当时在革命阵营中,暗杀之风盛行。这种风气也感染了吴樾,并由此结识了革命党人赵声。二人相见恨晚,“倾谈数昼夜,志同道合”。赵声介绍吴樾加入了秘密革命组织“少年中国强学会”,策划暗杀行动。一次,在保定酒楼上谈论军事行动与暗杀行动相比,哪个难、哪个易的问题时,吴樾问赵声:“舍生一拼与艰难缔造,哪个难易?”赵声答:“当然是前者易,而后者难。”吴樾便说:“既然如此,兵革之事,请你担任。你为其难,我为其易。”慨然以暗杀自任,表示了牺牲自己的决心。他对赵声说:“我为暗杀死去。希望你们将来率领革命大军北上灭清,为我兴问罪之师。”
此后,赵声又介绍湖南的一位革命党人杨笃生来保定。杨笃生是《新湖南》一书的作者,其身份是在北京武学官书局工作,正在秘密从事暗杀活动的准备工作。他到保定后,与吴樾刺血订盟,成立了暗杀团体。就这样,吴樾一边刻苦学习爆炸技术,一边精心地寻找暗杀目标。先是发誓:不杀铁良,不足以言革命。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暗杀时代》,说明暗杀铁良的意义与决心,以备自己牺牲后留给后人。
但暗杀铁良始终未得手,故当吴樾听说清政府将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人兴高采烈,宣布宪政时代即将到来,并以此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大肆攻击时,吴樾十分气愤。他在暗杀前10天,写了一篇《意见书》,下定必死决心,要以个人牺牲,与出洋五大臣拼命。在《意见书》中,他把所抱的愿望详细告诉了他的未婚妻,希望未婚妻能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投身反清的革命斗争,他日成为中国的罗兰夫人。准备工作和身后事安排好以后,吴樾慷慨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只身潜赴北京。到京后,他寄居前门外的桐城会馆,多方打探五大臣的出国日期,并写好给章太炎和致未婚妻的遗书数封,伺机而动。
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阳门车站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清廷选派的出洋五大臣将于这里乘火车离开北京。10时,五大臣带着大量随从与侍卫登上了火车包厢。来送行的朝官显贵挤满了站台,四周军警林立,岗哨密布。
吴樾怀揣炸弹,早早赶到车站。但这时车站内外,早已戒备森严,闲杂人等难以靠近。吴樾当机立断,临时买了一套无缨官服穿在身上,这才得以混入站内,挤上五大臣的专车包厢。但被站在包厢门口的侍卫拦了下来,询问他是哪位大人的随从。吴樾回答是泽公爷府里的。泽公即镇国公载泽,乃五大臣之首。不过卫兵觉得此人面生,便说道:“既然是泽公爷府里的,怎么以前没有见过你啊?”吴樾说:“新进府的,你怎么认识。”说着就挤到了包厢前段的夹道之中。因车上来来往往的仆从,都是这样的穿戴,因此,谁也没有对吴樾这样一个生人加以注意,谁也想不到此人竟是一名身怀炸弹的刺客。
当吴樾在车厢夹道中,发现了出洋五大臣的座位后,正准备掏出炸弹投掷时,谁想到牵引这趟专列的机车正在与列车连挂,只听“咣当”一声,车身猝然被撞后退,车上人均为之倾侧。吴樾所用炸弹为撞针式的,其针因受到火车连挂中的撞击,未等吴樾随手抛掷,自动爆炸。只听轰然一声,铁片四散。吴樾的下半身炸烂,肠腹崩裂,手足皆断,面孔血肉模糊,难以辨认。除吴樾外,炸死3名侍役。五大臣因相距较远,仅绍英与载泽受些轻伤,徐世昌官帽及袍带被弹片炸破。送行的清廷官吏亦有人受伤。
对吴樾狙击五大臣案,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辰初(7时)拜祖,亲友踵宅送行甚众。10时,肩舆至正阳门车站,冠盖纷纭,设席少叙。11时,相约登车。(载)泽公先行,余踵至。两花车相连,泽、徐、绍三大臣在前车,余与午桥(端方)中丞在后车。午帅稍后来,坐未定,方与送行者作别,忽闻轰炸之声发于前车。人声喧扰,不知所为。仆人仓皇请余等下车,始知有人发炸弹于泽公车上。旋面泽公,眉际破损,余有小伤。绍大臣受伤五处,较重,幸非要害。徐大臣亦略受火灼,均幸安全。”
戴鸿慈的日记还记载:除绍英被送往医院外,其他几位大臣当即商定“改期缓行”。第二天,光绪再次召见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未受伤的考察大臣,询问当时情况。慈禧太后垂帘听纳,竟在大臣面前凄然泪下,感叹办事之难。这在戴鸿慈的日记中也有记载:“8时,蒙召见。……余与徐、端两大臣各据所见奏对。皇太后垂廑听纳,复慨然于办事之难,凄然泪下。”
狙击五大臣案发生后,清廷大为震恐,慈禧太后急忙下诏令京城巡警查究刺客究系何人,主使人是谁。一时京城戒严,巡警四出。五大臣出洋日期被迫推迟,王公贵族与达官贵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而吴樾死后,因面目血污,模糊难辨,官府陈骨骸数日,也无人前来认领。
此后,清廷将吴樾面部拍成照片,行文至各省辨认,被认出为直隶高等学堂的学生吴樾。北京方面的侦探史某也从桐城会馆,最终查清这件震动全国的刺杀案,发难者正是住在这里的安徽桐城人吴樾。
吴樾的壮烈牺牲极大地激励了革命党人。女革命志士秋瑾写道:“皖中志士名吴樾,百炼钢肠如火热。……爆血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吴樾牺牲后一年多,1907年4月,流亡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了临时增刊《天讨》,刊载了吴樾的遗文与纪念吴樾的文章。辛亥革命后,国人寻获到吴樾的遗骨,将其安葬于安庆平头山。
“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因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悉原委。似此因循敷衍,何由起衰弱而救颠危。兹特简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圣旨中的这四位大臣,满汉各二,载泽、端方为满人,戴鸿慈、徐世昌为汉人;其身份有王公镇国公载泽;有廷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有封疆大吏湖南巡抚端方。其阵容可谓分布均衡。 此后,又于7月27日,下令补派商部右丞绍英随同前往,最终成为五大臣出洋考察。
对五大臣出洋考察,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革命党人,一方面发表大量文章揭露批判清政府和保皇派的立宪伎俩,另一方面则积极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但也有一些反清革命志士认为:上述两个办法虽好,但实行起来既遥远,又艰难。在他们看来,只有施行暗杀,在五大臣出国之前就从肉体上消灭,才能粉碎清廷的假立宪阴谋。这些主张暗杀的反清志士中就有年方27岁的吴樾。
吴樾字梦霞,后改为孟侠,安徽桐城人,生于光绪四年(1878)。戊戌变法前,吴樾走的是当时一般旧式文人的道路。从12岁起,他年年参加童子试,年年落第。19岁以后,吴樾弃八股,爱古文辞,特别是好历史,据记载:吴樾“每读明史,朗诵长吟,感叹唏嘘不能置”,逐渐萌生了最初的民族思想。1902年,吴樾考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开始接触到《黄帝魂》、《警世钟》、《孙逸仙》等反清革命书籍后,特别是读了邹容的《革命军》与章太炎鼓吹的革命排满文章后,思想上震动极大。从此,确立了反清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立场。
1903年暑假,吴樾专程到上海狱中看望了因“苏报案”被关押的邹容与章太炎,并结识了陈独秀、张继等革命党人。当时在革命阵营中,暗杀之风盛行。这种风气也感染了吴樾,并由此结识了革命党人赵声。二人相见恨晚,“倾谈数昼夜,志同道合”。赵声介绍吴樾加入了秘密革命组织“少年中国强学会”,策划暗杀行动。一次,在保定酒楼上谈论军事行动与暗杀行动相比,哪个难、哪个易的问题时,吴樾问赵声:“舍生一拼与艰难缔造,哪个难易?”赵声答:“当然是前者易,而后者难。”吴樾便说:“既然如此,兵革之事,请你担任。你为其难,我为其易。”慨然以暗杀自任,表示了牺牲自己的决心。他对赵声说:“我为暗杀死去。希望你们将来率领革命大军北上灭清,为我兴问罪之师。”
此后,赵声又介绍湖南的一位革命党人杨笃生来保定。杨笃生是《新湖南》一书的作者,其身份是在北京武学官书局工作,正在秘密从事暗杀活动的准备工作。他到保定后,与吴樾刺血订盟,成立了暗杀团体。就这样,吴樾一边刻苦学习爆炸技术,一边精心地寻找暗杀目标。先是发誓:不杀铁良,不足以言革命。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暗杀时代》,说明暗杀铁良的意义与决心,以备自己牺牲后留给后人。
但暗杀铁良始终未得手,故当吴樾听说清政府将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人兴高采烈,宣布宪政时代即将到来,并以此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大肆攻击时,吴樾十分气愤。他在暗杀前10天,写了一篇《意见书》,下定必死决心,要以个人牺牲,与出洋五大臣拼命。在《意见书》中,他把所抱的愿望详细告诉了他的未婚妻,希望未婚妻能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投身反清的革命斗争,他日成为中国的罗兰夫人。准备工作和身后事安排好以后,吴樾慷慨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只身潜赴北京。到京后,他寄居前门外的桐城会馆,多方打探五大臣的出国日期,并写好给章太炎和致未婚妻的遗书数封,伺机而动。
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阳门车站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清廷选派的出洋五大臣将于这里乘火车离开北京。10时,五大臣带着大量随从与侍卫登上了火车包厢。来送行的朝官显贵挤满了站台,四周军警林立,岗哨密布。
吴樾怀揣炸弹,早早赶到车站。但这时车站内外,早已戒备森严,闲杂人等难以靠近。吴樾当机立断,临时买了一套无缨官服穿在身上,这才得以混入站内,挤上五大臣的专车包厢。但被站在包厢门口的侍卫拦了下来,询问他是哪位大人的随从。吴樾回答是泽公爷府里的。泽公即镇国公载泽,乃五大臣之首。不过卫兵觉得此人面生,便说道:“既然是泽公爷府里的,怎么以前没有见过你啊?”吴樾说:“新进府的,你怎么认识。”说着就挤到了包厢前段的夹道之中。因车上来来往往的仆从,都是这样的穿戴,因此,谁也没有对吴樾这样一个生人加以注意,谁也想不到此人竟是一名身怀炸弹的刺客。
当吴樾在车厢夹道中,发现了出洋五大臣的座位后,正准备掏出炸弹投掷时,谁想到牵引这趟专列的机车正在与列车连挂,只听“咣当”一声,车身猝然被撞后退,车上人均为之倾侧。吴樾所用炸弹为撞针式的,其针因受到火车连挂中的撞击,未等吴樾随手抛掷,自动爆炸。只听轰然一声,铁片四散。吴樾的下半身炸烂,肠腹崩裂,手足皆断,面孔血肉模糊,难以辨认。除吴樾外,炸死3名侍役。五大臣因相距较远,仅绍英与载泽受些轻伤,徐世昌官帽及袍带被弹片炸破。送行的清廷官吏亦有人受伤。
对吴樾狙击五大臣案,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辰初(7时)拜祖,亲友踵宅送行甚众。10时,肩舆至正阳门车站,冠盖纷纭,设席少叙。11时,相约登车。(载)泽公先行,余踵至。两花车相连,泽、徐、绍三大臣在前车,余与午桥(端方)中丞在后车。午帅稍后来,坐未定,方与送行者作别,忽闻轰炸之声发于前车。人声喧扰,不知所为。仆人仓皇请余等下车,始知有人发炸弹于泽公车上。旋面泽公,眉际破损,余有小伤。绍大臣受伤五处,较重,幸非要害。徐大臣亦略受火灼,均幸安全。”
戴鸿慈的日记还记载:除绍英被送往医院外,其他几位大臣当即商定“改期缓行”。第二天,光绪再次召见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未受伤的考察大臣,询问当时情况。慈禧太后垂帘听纳,竟在大臣面前凄然泪下,感叹办事之难。这在戴鸿慈的日记中也有记载:“8时,蒙召见。……余与徐、端两大臣各据所见奏对。皇太后垂廑听纳,复慨然于办事之难,凄然泪下。”
狙击五大臣案发生后,清廷大为震恐,慈禧太后急忙下诏令京城巡警查究刺客究系何人,主使人是谁。一时京城戒严,巡警四出。五大臣出洋日期被迫推迟,王公贵族与达官贵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而吴樾死后,因面目血污,模糊难辨,官府陈骨骸数日,也无人前来认领。
此后,清廷将吴樾面部拍成照片,行文至各省辨认,被认出为直隶高等学堂的学生吴樾。北京方面的侦探史某也从桐城会馆,最终查清这件震动全国的刺杀案,发难者正是住在这里的安徽桐城人吴樾。
吴樾的壮烈牺牲极大地激励了革命党人。女革命志士秋瑾写道:“皖中志士名吴樾,百炼钢肠如火热。……爆血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吴樾牺牲后一年多,1907年4月,流亡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了临时增刊《天讨》,刊载了吴樾的遗文与纪念吴樾的文章。辛亥革命后,国人寻获到吴樾的遗骨,将其安葬于安庆平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