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自闭症也称儿童孤独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陌生的疾病。人们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治疗等知之甚少。为帮助大家正确地认识自闭症,掌握相关知识,我们邀请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贾美香来回答本刊读者的有关问题。
宁波读者朱女士问:有些资料上说,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那么,它究竟属于哪方面疾病?
贾美香答(以下简称“答”):属神经系统疾病。尽管研究人员已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但迄今为止,仍未能详尽阐明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过,专业人士已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属于神经系统疾病。
芜湖读者邹先生问:儿子快4岁了,平时很少和人有语言交流。除此之外,倒也没有什么异常表现。不知他是否属于自闭症?自闭症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答:患儿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不喜欢被人抱,不主动找小孩玩,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等。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目光经常变化,游移不定,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身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愿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出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多数患儿智力发育比同龄人迟滞。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
洛阳读者张先生问:自闭症有哪些诊断标准?
答:自闭症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去判断:
1.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2.接触交往障碍。需具有下列中两项症状:①不能用注视、表情、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②不能与其他孩子建立伙伴关系。③遇到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支持和安慰。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3.言语交往障碍。需具备下列中两项症状:①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例如不会牙牙学语,有以手势或其他形式代替言语交流的倾向。②如有某种程度的言语功能,也缺乏主动的或持续的言语交流。③刻板、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语。④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异常。
4.兴趣和活动异常。需具备下列症状之一:①兴趣刻板、狭窄。②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③强迫性地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性行为。④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姿势。⑤对某些东西(例如玩具)的非主要特性特别感兴趣。⑥对个人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作任何的变动。
5.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婴儿痴呆。
长沙读者黎先生问: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家长该怎么办?
答: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就心灰意冷,甚至放弃治疗、矫正,这是大错特错的。应当承认,自闭症患儿大多智力落后,但往往在音乐、记数字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目前还未找到预防自闭症的有效方法,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2~4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时期,如果家长在患儿4岁之前积极就诊,医生能给出较为明确的诊断意见并及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这些孩子在各方面的功能往往都会有所提高。患儿首诊时的年龄越小,进行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尽早发现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成都读者吴女士问:怎样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答:很多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是克服学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父母可以给自闭症孩子适当训练。首先,可以尝试帮助孩子突破沟通障碍,虽然未必能用言语沟通,但透过简短、重复的语言,加上简单的动作提示,有助于孩子了解父母的意思。其次,应教导孩子养成日常生活习惯,跟一般儿童一样,慢慢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至于智能、语言和社交发展方面,由于每个孩子的能力及发展速度不同,父母应请教治疗师或老师,再决定训练的项目和难度。父母亦可根据老师或治疗师编制的“家课”,训练孩子在生活中掌握课堂所学的概念。
宁波读者朱女士问:有些资料上说,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那么,它究竟属于哪方面疾病?
贾美香答(以下简称“答”):属神经系统疾病。尽管研究人员已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但迄今为止,仍未能详尽阐明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过,专业人士已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属于神经系统疾病。
芜湖读者邹先生问:儿子快4岁了,平时很少和人有语言交流。除此之外,倒也没有什么异常表现。不知他是否属于自闭症?自闭症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答:患儿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不喜欢被人抱,不主动找小孩玩,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等。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目光经常变化,游移不定,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身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愿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出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多数患儿智力发育比同龄人迟滞。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
洛阳读者张先生问:自闭症有哪些诊断标准?
答:自闭症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去判断:
1.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2.接触交往障碍。需具有下列中两项症状:①不能用注视、表情、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②不能与其他孩子建立伙伴关系。③遇到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支持和安慰。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3.言语交往障碍。需具备下列中两项症状:①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例如不会牙牙学语,有以手势或其他形式代替言语交流的倾向。②如有某种程度的言语功能,也缺乏主动的或持续的言语交流。③刻板、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语。④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异常。
4.兴趣和活动异常。需具备下列症状之一:①兴趣刻板、狭窄。②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③强迫性地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性行为。④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姿势。⑤对某些东西(例如玩具)的非主要特性特别感兴趣。⑥对个人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作任何的变动。
5.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婴儿痴呆。
长沙读者黎先生问: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家长该怎么办?
答: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就心灰意冷,甚至放弃治疗、矫正,这是大错特错的。应当承认,自闭症患儿大多智力落后,但往往在音乐、记数字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目前还未找到预防自闭症的有效方法,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2~4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时期,如果家长在患儿4岁之前积极就诊,医生能给出较为明确的诊断意见并及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这些孩子在各方面的功能往往都会有所提高。患儿首诊时的年龄越小,进行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尽早发现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成都读者吴女士问:怎样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答:很多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是克服学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父母可以给自闭症孩子适当训练。首先,可以尝试帮助孩子突破沟通障碍,虽然未必能用言语沟通,但透过简短、重复的语言,加上简单的动作提示,有助于孩子了解父母的意思。其次,应教导孩子养成日常生活习惯,跟一般儿童一样,慢慢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至于智能、语言和社交发展方面,由于每个孩子的能力及发展速度不同,父母应请教治疗师或老师,再决定训练的项目和难度。父母亦可根据老师或治疗师编制的“家课”,训练孩子在生活中掌握课堂所学的概念。